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书考/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刁斗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刁斗,著名作家,1960年生,辽宁沈阳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系,当过两年半新闻记者、二十年文学编辑。早年写诗,现专事小说写作。

收入《情书考》这本小说集里的三个短篇四个中篇,不论荒诞的《蹲着》、《狗肉豆腐汤》,还是书信体的《情书考》与拼图式的《活体解剖》,以及富有喜剧感的《绿帽子》和溢散感伤的《鼠尾花酒吧》,包括亦庄亦谐似真似幻忽虚忽实的《整风》,都很好地体现了刁斗的写作风格。

内容推荐

刁斗小说,素以形式感强和智趣横生见长,结构精巧,叙事细腻,呈示独特的思考与敏锐的发现,值得读者反复玩味。收入《情书考》这本小说集里的三个短篇四个中篇,不论荒诞的《蹲着》、《狗肉豆腐汤》,还是书信体的《情书考》与拼图式的《活体解剖》,以及富有喜剧感的《绿帽子》和溢散感伤的《鼠尾花酒吧》,包括亦庄亦谐似真似幻忽虚忽实的《整风》,都很好地体现了刁斗的写作风格。

目录

活体解剖

绿帽子

蹲着

整风

情书考

狗肉豆腐汤

鼠尾花酒吧

编后

试读章节

“拧断你脖子”最初流行于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之口,有精英化趋向,带表演味,一般在某个庄重的、严峻的、剑拔弩张的、一触即发的群体交锋场合,由领袖人物说出。但领袖欲这东西人皆有之,又都需要释放,很快,经过我们这种十几岁的孩子和四五十岁的成年人之口,它被普及成了大众话语。比如我们,很少有机会亲身参与革命行动,就只能在玩笑打闹时,在争风吃醋时,在称王称霸时,为表示某种不屑,或只为打气壮胆,对个三五句话,便恶狠狠地捎上它一次。有时候,明显弱小的一方也敢向明显强大的一方挑衅叫嚣:“拧断你脖子!”若强大方宽厚大度地一笑了之,弱小方会占了便宜一样洋洋得意,否则,强大方一旦摆出程式化的姿势与表情,不用“拧断你脖子”出口,弱小方就得立即卸掉自己姿势与表情中的程式化,腆起脸来,嘻嘻地笑、躲、讨好、求饶:“开玩笑开玩笑!我哪敢拧你,你拧我……”在我们嘴里,“拧脖子”都泛滥成灾了,可我们谁也没拧断过谁的脖子,真打架时,它只是一套花拳绣腿。需要说明的是,那个党卫军上校被拧断脖子的电影场面,我们多系耳闻,没人目睹。整个三六二厂,有资格为防修反修看电影的,是一小撮人,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这样,时间一久,这话的威严程度就大不如前了,我们虽然还使用它——它在大人嘴里仍流行嘛,我们都是大人的孩子一旦它已真正成了虚张声势的空洞口号,与在党卫军上校嘴里一样。

我们重新对这句话的实用性产生敬畏,是听大人说,崔丫头他爸大老崔,真拧折了一个人的脖子,那人当场气绝身亡。

崔丫头也是男孩,但长得白净,长睫毛双眼皮,比女孩还好看,“丫头”是我们送他的外号。他爸大老崔和他不同,是典型的爷们,膀大腰圆,胡子拉碴,说起话来玄天二地,人们喊他大老崔,其实喊的是大老吹,说他能吹牛。人们盛传,那天我们九分厂“东方红”的人与七分 “太阳升”的人武斗时,大老吹把对方一个人的脑袋夹到胸前,单臂一拧,就让那人脖子断轴了:咔嚓。传话人说得有鼻子有眼,好像是俱乐部里坐前排的观众,从牙齿缝隙挤出来的“咔嚓”,响亮一如厂里试炮。开始我们都口口相传,“咔嚓”之声不绝于耳。可不久,就有人质疑了:两军交战之际,剑戟铿锵之时,要么奋勇杀敌,要么抱头鼠窜,谁有闲心看别人“咔嚓”呢?人们得出结论,又是大老吹吹牛。于是,大人笑话大老吹,我们笑话崔丫头。崔丫头长得像丫头,可毕竟不是软弱的丫头。他不服,与我们争辩,说他回家问过他爸,他爸确实拧断了那人脖子,也确实听到了“咔嚓”之声。我们就说,拧没拧脖子只有你爸自己知道,我们不计较;但脖子断了,无论如何不会有那么明显的“咔嚓”声。那时我们已打听过了,电影里的“咔嚓”,叫拟音效果。

我们和崔丫头争执不下,有人出主意说,拧个脖子试试不得了。这不用试,我们都不乏打架经验,把脖子拧断都没可能,何谈“咔嚓”。有人又说,我们是小孩,劲小,互相拧脖子当然困难,但可以找个婴儿或什么小动物做个实验。大家都同意。不过婴儿不好找,也不好意思把谁家婴儿偷出来弄死,决定找动物。崔丫头说拧鸡。我们不干,说鸡脖子多细呀,你拧蚂蚱得了。最后一致的意见是找只猫拧。

老邱太太家有只灰猫,不算太大也不很小,和我们都熟,容易抓。那天下午,我们一群孩子带几个鱼头,把那只猫骗进久不使用的游泳池里,以防它逃跑。为防它的坚牙利爪,崔丫头还特意戴了手套。崔丫头挺紧张,但装出不紧张的样子,抚弄几下灰猫脖子,抬手擦擦额上的汗,额上沾了几根猫毛。天不热,阵阵秋风已刮出凉意。我们催他,开始吧!他说开始开始,但就不开始,白净的小脸灰突突的,与猫一色。猫偎在他怀里,很友好,偶尔扭头看他,又偶尔惬意地叫上几声,半眯的眼睛睡意朦胧。这是好机会呀!我们叫。崔丫头也意识到这机会不错。他微弯下腰,双膝夹住猫的身体,双手扣住猫的脑袋,屏气运劲,忽然加力,顺时针猛拧。可这家伙,大概光考虑手劲大小了,忽略了双膝夹猫的力气;或者,他双膝也使足劲了,只是猫挣扎时,爆发出的力量超乎想象。那只睡意朦胧的灰猫,一下变成了敏感的炮弹,仿佛携带着隆隆巨响,在崔丫头手上轰然炸开。它头仍在崔丫头的掌控之中,身子却从崔丫头双膝间滑脱出来,随着头的转动方向正常转动,把拧脖子这事给消解掉了。崔丫头慌了,打起了磨磨;灰猫没慌,借着崔丫头旋转它时带出的力量,像单杠上屈体上翻的体操运动员那样,一遍遍地弓腰上挺,轮扫尾巴,蹬踏后爪,迅速准确又凶狠有力地挠向崔丫头汗津津的白脸。崔丫头手上有手套保护,可脸上没防护措施,为免受攻击,他的脸应该尽量后仰。可他没有,为了配合双手的行动,他脸往下压得很低。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待崔丫头意识到他根本拧不断灰猫脖子,撒手认输时,他脸上的血道道,已把他的曹操脸涂成关公脸了。

我们为崔丫头的实验失败感到高兴,可更为灰猫给崔丫头毁了容感到气愤。崔丫头是我们的小伙伴呀。灰猫发疯般地喊叫奔突,却逃不掉,游泳池是它的罗网。我们选择的实验场所对我们有利,人比猫聪明。我们抓住灰猫,喊着“拧断你脖子”,用棍子匕首工兵铲车链条替崔丫头报仇。本来,打死它后,我们还想补拧它脖子,以验证有无“咔嚓”之声。但它已经血肉模糊,就像崔丫头的脸,太恶心了。我们都不肯伸手拧它。

崔丫头脸伤好了以后,他外号由“丫头”改成了“大寨”。大寨这外号似乎牵强,让人不知所云;其实它是个巧妙的转喻,若联想到“农业学大寨”,联想到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战天斗地修梯田的人类壮举,那意思就有了。  心脏

反脏器者数十万里挑一,沙光明有幸位列其中。沙光明是沙莎的爸爸。

有一次,我又向沙莎献殷勤,沙莎悄悄问我,是否我对她心怀好感,想追求她。全班五十人里,既能,又会,也敢在男女同学间说“好感”“追求”这种大人话的,唯她一人,这也是我愿意给她献殷勤的首要理由。第二条理由是她漂亮。也有别的男生给她打溜须,向她献殷勤,但他们理由过于单一,只是她漂亮。沙莎对我高看一眼,与我的溜须理由超过了一条并有着与众不同的排序有关。

我四顾无人,慌乱地说是。

其实我没那么早熟,没能力想她琢磨的那种问题;我打她溜须献她殷勤,只是觉得应该那样,如同上场踢球就应该争胜那么天经地义。我之所以回答了“是”,一是我想不出别的答案;再一个,是我相信,若她这样问其他男生,他们一定会被“好感”“追求”这种词搞得张口结舌,心里都说一百遍“是”了,嘴巴却如同贴了封条,或滋了焊枪。我不愿意混同于其他男生。P2-4

序言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拔。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8: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