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是德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她的名字和三位巨匠紧紧连在一起,有人说她是尼采的追求者、里尔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密友;她同当时欧洲一大批名人有过亲密的交往;她与安德烈亚斯缔结了长达四十三年令人难以理解的奇特婚姻。她的行为规范、她的生存方式都与众不同,她敢于反传统,敢于破历史之积淀,她谜一般充满神秘色彩的一生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值得我们去解读、去深思。
李亚凡编著的《征服天才的莎乐美(知性与叛逆)》图文并茂,将莎乐美与追求者尼采、情人里尔克和密友弗洛伊德相互影响的一生娓娓道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征服天才的莎乐美(知性与叛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亚凡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莎乐美是德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她的名字和三位巨匠紧紧连在一起,有人说她是尼采的追求者、里尔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密友;她同当时欧洲一大批名人有过亲密的交往;她与安德烈亚斯缔结了长达四十三年令人难以理解的奇特婚姻。她的行为规范、她的生存方式都与众不同,她敢于反传统,敢于破历史之积淀,她谜一般充满神秘色彩的一生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值得我们去解读、去深思。 李亚凡编著的《征服天才的莎乐美(知性与叛逆)》图文并茂,将莎乐美与追求者尼采、情人里尔克和密友弗洛伊德相互影响的一生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征服天才的莎乐美(知性与叛逆)》讲述了: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1861-1937)是德国女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在二十世纪的德国文学中,她率先运用了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等写作手法,其作品充满了批判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莎乐美以其卓越的才情、超人的学识和智慧,赢得了一大批欧陆文化精英的青睐。她的生命与三位伟大男性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他们是:哲学狂人尼采、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不过,莎乐美绝不是他们名字的注脚,而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她的论著《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从师弗洛伊德》等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尽管人们对莎乐美复杂的人性,超前而无视社会定见的行为规范理解不一,但,是也好,非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按照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设计了自己的一生。她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和强大而有尊严的个性,是作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在这一点上,莎乐美的生命是有分量的,是完整的。 《征服天才的莎乐美(知性与叛逆)》由李亚凡编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生命的乐章 从圣彼得堡开始 选择孤独的少年时代 “失去上帝的时刻” “一个有灵肉的人” 第二章 解放了的莎乐美 走向世界 罗马的春天 浪漫的“三位一体” 共同体解体 第三章 燃烧生命 新生活 奇特的婚姻 灵魂的栖息地 人在旅途中 第四章 诗意的爱 一缕生命的阳光 拥抱俄罗斯 友谊地久天长 第五章 生命从五十岁开始 师从弗洛伊德 在维也纳的日子里 探索心灵深处的世界 永恒的终结 跋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莎乐美的父亲古斯塔夫·封·莎乐美将军的祖籍在法国北部,家族信仰宗教改革后新教中的胡格诺教派。一六八五年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废除了保障胡格诺教派信仰自由的《南特敕令》,使得大批教徒逃亡。封·莎乐美家族也被迫离开法国,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和波罗的海一带生活过。封·莎乐美将军六岁时,即—八一。年,这个家族迁居到了圣彼得堡。 莎乐美的母亲露易丝·封·莎乐美在圣彼得堡出生,但不是俄国人,她父亲的祖籍是德国汉堡,母亲的祖籍是丹麦。到莎乐美出生时,将军夫人在德国还有许多亲戚,所以德语和俄语一样,成了他们的家庭用语,有时也说当时在俄国最时髦的法语。 封·莎乐美一家当时在圣彼得堡的社会地位很高,父亲封·莎乐美是沙皇手下一位非常显赫的将军。早在一八三○年,由于他的卓越战绩,沙皇尼古拉一世就授予他世袭贵族的封号。在以后的军旅生涯中,他出类拔萃,战功显赫,曾在俄罗斯总参谋部工作过,出任俄罗斯军队总监。将军身材魁梧高大,有棱有角的脸部轮廓,高高的额头,眼睛不大但有神,加上戎马一生的经历,有着典型男子汉的气质。将军信奉基督教新教,虔诚的信仰和宗教伦理观使他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虽然他一生驰骋沙场,指挥过千军万马,可他从没有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傲慢。他热情好客,家门永远向朋友敞开。他给家庭带来了幸福和温暖,夫妻间相互敬重的美德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老年时的莎乐美还记得父亲的一个习惯动作:不管母亲什么时候走进他的房间,他都会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像绅士一样恭候妻子的到来。父母的生活方式对莎乐美影响很大,她一生中所变往过的男人都和她有着绝对平等的地位,这种理念贯穿了她的一生,也是她人性中极特殊的一面,如果不是这种理念做基础,也许她不会有如此非凡的人生。 莎乐美的母亲,也就是将军夫人,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幸的是夫人早年父母双亡,祖母承担了抚养她的义务。在她十九岁时祖母也去世了,这种沉重的打击磨练了她的性格。她坚强、理智,对生命、死亡和宗教都有自己冷静的思考。她认为女人没有能力设计自己的人生,一切都要听从命运的安排。二十一岁时,命运之神把她嫁给了封.莎乐美将军。那时她是一位体态娇小、能吃苦耐劳、精明强干的姑娘,一头金黄色的秀发和一双碧蓝的大眼睛深深地打动了将军的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为了自己丈夫和家庭克服自身的弱点”。她也有着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认为女人为人妻、为人母是上帝的安排。和俄罗斯的传统女性一样,对旧秩序根深蒂固的看法使她不能理解当时席卷欧洲的妇女解放运动。后来,当她发现自己的女儿也身体力行地走在这运动的前列时,她心中充满了失望、悲哀和困惑。尽管母女俩的人生观截然不同,但是母亲还是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保护着女儿,这是她母性的伟大之处。 其实莎乐美和母亲的关系—直很不和谐,甚至可以说这种不和谐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 将军夫人共生了六个孩子,五个男孩儿中有两个不幸夭折,第六个是女孩儿,那就是莎乐美。按一般家庭的习惯分析,有了五个儿子的夫妇肯定希望第六个孩子是个女儿——女孩子乖巧、温柔的性格能给家庭带来欢乐。但将军夫人想的可不是这么简单,这位在九十岁高龄时还能阅读荷马史诗《伊里亚特》的女人,对人、对社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生活在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封·莎乐美将军夫人,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深有所知,她认同这种存在,正如莎乐美后来分析的:“对于像我母亲这样性格的女人来讲,她们可能认为,个人独立的品格应当融会到妻性和母性的身份中去,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妻性和母性是上帝赋予女人的特性。” 她心甘情愿地这样去做,她也有热血、有激情,但她能把它们克制到不存在的程度。如果有个女儿呢?她该如何来应付这世界上对女人的不公平呢?该如何来教育女儿呢?给女儿打上自己的烙印?还是……?将军夫人陷入到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中,其实这是对自身女性性别的一种蔑视和愤怒。 将军夫人把这种蔑视和愤怒转到了女儿身上,母女俩志不同道不合,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永远抹不去的阴影。 小柳娅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哭啼并没有打动母亲的心,母亲看着刚出生的小女儿,失望地把她交给了保姆和奶妈。将军夫人亲自喂养了五个儿子,面对女儿,她不想再付出了,难怪莎乐美老年时经常说起:“俄罗斯奶妈和保姆具有无尽的母爱。”母亲那种过于严厉的眼神让小柳娅感到敬畏,倒是善良的奶妈和保姆给了她温柔和爱护。莎乐美还自豪地讲起过保姆徒步到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朝拜的事情,可见保姆不仅只照顾了小柳娅的生活,还潜移默化地对小柳娅的成长产生了影响。 对于父亲来说,小柳娅是上帝对他的恩赐,将军爱这个可爱的小女儿,父女间亲密的感情常常引起将军夫人的嫉妒和愤懑。莎乐美出生时父亲已经五十七岁,是可以做祖父的年龄了,小女儿给将军的戎马生涯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和欢乐,对一个步入老年的男人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莎乐美对父亲一直心存无尽的眷恋,她敬重父亲,在她眼里父亲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和上帝一样重要,父亲给了她安全感和信任感。老年时她讲过一段趣事:有一天,家里患了狂犬病的小狗咬了她的手,医生和她开玩笑,说她马上就会去咬她最心爱的人,她脱13而出,说:那就是我父亲了。 和母亲也有一桩小小的趣事:有一次,她和母亲到湖边玩,她让母亲跳水,母亲笑着说,湖水太深,人会淹死的。没想到莎乐美大笑着说:“没关系,亲爱的姆什卡(母亲的爱称),淹死一回吧!”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父母在莎乐美幼小心灵中的地位。莎乐美还深情地回忆起小时候最喜欢坐在父亲的手臂上,而且坐上去就不想下来,为此她经常说谎,说自己的脚疼。再长大一点她最高兴的事是和父亲单独出去散步,有时她挽着父亲的手臂,有时背着手,调皮地模仿父亲稳健的步伐,骄傲地和父亲同行,但往往被落在后边……P3-7 序言 露·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这个和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的名字紧紧相连的女性,在中国知道她的人很少。我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认识她的,这要从尼采谈起。 三年前一个夏日的早晨,墙上那只德国造的音乐钟奏出了优美的旋律,两个敲钟的小精灵你一个下,我一下,把我从睡梦中唤醒。 我懒散地翻了个身,枕边的书滑落到地上,这是一本写德国歌剧大师理查德·瓦格纳①的书,我几乎读了个通宵:“……我简直不知道怎样把对他的作品的爱,对这个音乐界中极其令人置疑、含义复杂而又令人着迷的奇迹的爱同我对那个世纪的爱区别开来……一个颠沛流离、饱受折磨、狂热而蒙受误解,最终获得世界荣誉光华的人的一生!”②——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这样评价瓦格纳。在捡起落到地上的那本书的一刹那,我突然决定要马上去找尼采的有关资料,因为我昨天夜里看书时最大的疑问就是,瓦格纳和尼采的友谊是如何破裂的,分歧到底在哪儿? 这是个星期天,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空隙洒落到书架上。我很快就找到了一本红皮的《尼采传》,作者是法国作家丹尼尔·哈列维。该书第一版发表于一九○九年,尼采病逝于一九○○年,相隔九年,应该是一本比较真实、亲近的回忆录。 书中第三章的标题是“尼采与瓦格纳——托里普森”;第四章的标题是“尼采与瓦格纳——拜洛伊特”。这两章详细记述了尼采和瓦格纳在托里普森的友谊和在拜洛伊特的分手。尼采和瓦格纳相识时正值两人春风得意时:这一年,二十五岁的尼采被任命为德国巴塞尔大学的正教授,而瓦格纳在即将庆贺六十大寿时,获得了音乐家李斯特的私生女柯西玛的爱情——友谊从这里开始真是一个好开端。可惜好景不长,这段哲学家与音乐家充满了戏剧性的交往由哲学和音乐而连接,也由哲学和音乐而切断。决裂有着深刻的思想原因,这从尼采两本批判瓦格纳的小册子——《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对瓦格纳》中能看出一面之词。而另一面,瓦格纳除了音乐作品外并未留下和尼采有关的文字记载——千秋功过也好,谁是谁非也好,不必在此评说。我们之所以耗费笔墨来介绍尼采,是因为他与本书有关。 和瓦格纳的决裂给尼采带来了异常的痛苦和持久的悲哀。《尼采传》第五章的标题是“危机与康复”——我顺着往下看,想知道后来尼采怎么样了:“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头痛、胃病和眼疾一刻不停地折磨着他。医生们开始为他无法确定的症状,一个他们无法治愈的病人而感到不安。”“尼采放弃了他的教授职位……他获得了一年三干法郎的退休金。”“尼采感到死亡迫在眼前,他给马尔维达·封·迈森堡夫人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诀别书,也是一份精神上的遗嘱。”①这是一八七九年。我继续往下看,为尼采的身体而担忧。 他终于活下来了,尼采惊异地感到自己体内有一种复苏的力量——春天给他带来了希望。—八八。年三月十三日,他来到了威尼斯。“这场危机的终止以及身体的复原必须从这一天算起。”书中写道。我跟随着尼采在意大利旅行,威尼斯、南堡、热那亚…… 一八八一年初春时节,尼采收到了马尔维达·封·迈森堡夫人的一封信,她非常急切地催促他去罗马住几天。书中接下来的几页文字深深地吸引着我:莎乐美——一个陌生的名字出现了!马尔维达夫人把莎乐美介绍给尼采,使这两个名字有了永远连在一起的原因。 露·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八六一年生于俄国圣彼得堡,十九岁时到瑞士苏黎世求学。—八八一年,也就是莎乐美首次出现在《尼采传》中时,她年方二十岁。《尼采传》写于一九○九年,当时四十八岁的莎乐美还活着,刚好写完《失去上帝的时刻》一书,并于同年去巴黎探望已经分手八年的情人,著名诗人里尔克。这时的莎乐美已经是一位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文化界、思想界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在社会中有争议的女性,褒贬不一。我想,这给《尼采传》的作者介绍莎乐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者在“注”中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段私情除少数几个人之外,一直没有人知道……”而当时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还活着,她对莎乐美充满了仇恨。——作者在冷静地分析、思考之后简要地记述了尼采与莎乐美的这一段感情纠葛,并认为莎乐美“这位女子确实是品质非凡的人”。 莎乐美是继瓦格纳之后对尼采影响最大的人,这除了莎乐美的年轻美貌之外,更重要的是尼采找到了一位能够倾听、能够交流的知己。莎乐美那惊人的理解力和敏捷的才智征服了哲学家的灵魂。尼采向莎乐美求婚,遭到了她的拒绝,尼采在妹妹伊丽莎白的纵容下失去了理智……以后的事作者在书中没有太详细的叙述,这更增添了我的好奇心,莎乐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这像一团谜,经常在我脑中萦绕。 为了更多地了解莎乐美,我经常在和朋友们聊天时提起她的名字,但得到的反应却总是惊讶的反问:“莎乐美是谁?”这真让我无可奈何。有时我只好搬出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来,企图唤起朋友们的回忆,但还是几乎无人知晓。书店及图书馆中关于莎乐美的中文资料也很少,我在失望中慢慢地把她淡忘了。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知道了一点莎乐美的信息。那是一本书,一本介绍伟大人物的书,书名记不清了,我并没有仔细看,只是顺手翻了一翻。但是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在介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时,书中说,在弗洛伊德七十五岁生日时,他收到了一封公开信,标题是《感谢您,弗洛伊德》,写信的人是一位名叫露-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的德国女性,她从五十岁开始和弗洛伊德一起从事精神分析研究….- 这一信息又激活了我的好奇心,这是那位我要找寻的莎乐美吗?如果是的话,她的一生可真够神奇了:作为一个女人,她和大师弗洛伊德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后来,帮我解开这个谜的是一位俄国朋友。莎乐美毕竟出生在俄国,她的根在俄罗斯,我这样想。但是这位俄国朋友列别舍夫告诉我,莎乐美并未叶落归根,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后就一直生活在德国。十月革命前,她到过几次俄国,那是旅行和探亲。十月革命后,她再也没敢回来过,因为那时莎乐美的名字在苏联已经成为禁忌,谁要是沾了“莎乐美”的边,谁就会倒霉。战后,布尔什维克革命党人剥夺了莎乐美家族的全部财产。莎乐美的二哥罗伯特在斯大林时代被枪毙了。罗伯特的孙女玛加蕾特十六岁报考音乐学院时,校方告之因为她有海外关系不能录取。罗伯特的儿子,即莎乐美的侄儿在一九三七年曾被克格勃传讯,说有一位德国的女亲戚给他留下一笔遗产,那正是莎乐美去世不久;为了日后的安宁,侄儿矢口否认了和姑姑的亲情,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列别舍夫还告诉我,无论是在前苏联还是在今日的俄罗斯,知道莎乐美的人很少,因为莎乐美的著作从来没有出版过俄文译本,他作为一个俄罗斯人为此而感到遗憾。列别舍夫说他是从一本德文书中了解莎乐美的,书名叫《莎乐美:一位非凡女性的一生》。就这样,我从俄国朋友那里认识了莎乐美。但对俄国朋友总结式的陈述不能完全理解。列别舍夫用略带沙哑的口音说:“总之,莎乐美是尼采的追求者,里尔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密友。”——这就是男人心目中的女人!我想,如果莎乐美还活着的话,她对这种评论会作何反应呢?这位杰出的女性为追求绝对独立自由的人生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她为什么还要做这些声名显赫的男性的附庸和点缀呢?——这又是一个谜,我决心再次走近她,去寻找谜底。 有人说,童年是对一个人生活最伟大的馈赠。莎乐美,这位沙皇俄国大将军的女儿,尽管从十九岁起就离开家在外漂泊,但是她对圣彼得堡一直有着深深的眷恋。特别是到了晚年,莎乐美的记忆经常回到她的童年时代,回到圣彼得堡。莎乐美在一九三一年出版的《生命的回顾》中曾这样描写:“圣彼得堡融会了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的迷人之处,这里洋溢着皇家气派。虽然这里的冬天有马拉雪橇和涅瓦河晶莹剔透的冰层,虽然这里的春天姗姗来迟而夏季又炎热难忍,但圣彼得堡依然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半个多世纪后,我有幸来到这座大都市。从彼得大帝到今天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历经沧桑巨变。几百年间朝代的更迭,战乱的创伤和政局的动荡并没有使圣彼得堡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在这座大城市跳动的脉搏里,我感觉到好像缺少点什么,那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涌动的节奏。走在这座城市里,让人想到更多的是从前,而不是未来,这是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忧虑。 这种忧虑的情绪很容易把我拉回到十九世纪中叶,那是莎乐美出生的年代。记得有一本书中介绍过莎乐美和家人住过的房子,过去叫参谋部大楼,在冬宫对面。我办完该办的公事后,在好奇心的指使下来到这里,寻找莎乐美少年时代的身影。出租司机带我从一条小街驶进宫殿广场,他告诉我一九一七年苏维埃的士兵们就是从这里攻进冬宫的。今天,我从这里经过,去看一位陌生人的出生地,真有点不可思议。我站在广场上,欣赏着冬宫——这座杰出的巴洛克式的建筑,过去,这里是莎乐美的父亲、沙皇的将军经常出入的地方。现在,旧时的皇宫已改成了博物馆,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里面收藏着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的作品。沿着矗立在广场上的亚历山大凯旋柱向涅瓦大街望去,有一座大楼坐落在广场的南面,我断定这就是从前的参谋部大楼。为了再次验证,我快步走过去,按书中介绍的,往左边望去,由广场延伸过来的大街一直通向涅瓦河上的宫殿大桥,再往左一点是有名的海军司令部大楼——莎乐美就是在这个皇室贵族区长大的。 我为找到了莎乐美的故居而高兴,脑中不断闪现着她的倩影,我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突然,我在刹那间做出了一个不可更改的决定——我要把这位神奇的女性写出来,介绍给我的朋友们。 我在书名中用“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来定义莎乐美,是因为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说,莎乐美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能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①。 这不是夸大其词,在看完《莎乐美——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一书后,您也许会同意这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把莎乐美这个名字作为德国大哲学家尼采、诗人里尔克、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点缀,说莎乐美是尼采的追求者、里尔克的情人和弗洛伊德的密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以上三位大师显赫的历史地位,不应该给和他们接触过的这位杰出的女性的成就造成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歪曲。 莎乐美一生中最为可贵之处是人格的独立性。莎乐美不是女权主义者,她一方面承认在本质上女性与男性有着根本的差别,另一方面,她又从不顾及地在拼命努力去缩小这种差别。她用毕生的精力在捍卫着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无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不做男性的附庸。她在德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虽然没有那么杰出,但她作品的独到之处曾受到很高的评价。从这个角度看,莎乐美与以上三位大师及她接触过的一些杰出的男性,如瓦格纳、列夫·托尔斯泰、霍普特曼、斯特林堡等人的关系准确地说应该是:“思想的挑战与应战的关系,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思想的给予与思想的回应的关系。”①也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莎乐美的全称为露·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八六一年出生在俄国圣彼得堡莎乐美大将军家中,沙皇为她的出生给大将军写了贺信,报纸也用俄文和德文报道了这一喜讯。莎乐美完全可以在荣华富贵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但是独特的个性使她摆脱了社会的一切传统束缚,去寻找自己的生活模式。她非同寻常的人格独立性战胜了时代套在女性头上的一个个枷锁,她对自由的追求和精神上的进取使她的生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莎乐美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过得并不轻松,超人的独立性也许是造成她孤独的原因,信仰的危机给她带来了许多痛苦和困惑,孤独的性格使她和周围的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厌恶上流社会的虚伪、浮华,她喜欢独自沉思,常常在一个非现实的世界里驰骋、幻想。 莎乐美从小就有很强的反叛心理,包括对自己的性别。父亲莎乐美将军和三位哥哥给莎乐美以很大的影响,男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她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有着男人一般深邃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她能够和一些杰出的男性进行交流的原因。她从年轻时起就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生,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对知识的渴望形成了她个性鲜明而独特的一生。 —八八○年秋,十九岁的莎乐美到瑞士苏黎世大学去求学,从此就离开了故乡俄罗斯。在罗马,她结识了当时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很快就爱上了她,他向莎乐美求婚,但莎乐美表示她不愿意让自己独立的人格束缚在婚姻的枷锁下,她追求的是灵魂上的沟通和碰撞。她和尼采是精神上的伴侣,他们能够彼此进入到对方的思想深处,探讨、交流哲学和宗教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友谊虽然仅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在他们各自的人生中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正是基于这一段时间对尼采的了解,莎乐美在十年后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论著《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而尼采,在分手的第二年就创作出了他惊世骇俗的巅峰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精神婴儿的诞生不能说和莎乐美没有关系。 —八八五年,莎乐美的处女作小说《为上帝而战》在德国出版,得到文学界的好评,莎乐美开始跻身于作家的行列,被理论界誉为在艺术上持不同见解,具有批判精神的年轻作家,莎乐美也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和莎乐美的交往中,可以说里尔克受益匪浅。里尔克和莎乐美认识时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年轻诗人,文弱而自负。莎乐美对他个性的发展和诗歌的创作给予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里尔克后来能成为德国著名的大诗人,和莎乐美的导师作用是分不开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用莎乐美对爱情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爱情符合“灵魂、精神和肉体”之统一的要求,这也许是莎乐美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的爱情。里尔克去世后她发表了《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一书,是后人研究里尔克其人其作最详实的资料。 五十岁那年,莎乐美认识了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在和尼采、里尔克的交往过程中,在对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的探讨中,她有许多解不开的问题,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存在着许多诸如人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的性格、心理及行为的发生等问题。精神分析学像一把开启这些问题的钥匙,被莎乐美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她进行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精神分析学研究,攀上了生命的顶峰。七十六岁时她因病溘然辞世,在生命的。最高峰,这应该说是一件憾事。 莎乐美和弗洛伊德长达二十多年的通信集具有极高的价值,对研究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学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她在老年撰写的《生命的回顾》一书,是对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最好的记录。纵观她的一生,是也好,非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按自己的人生信仰,按自己对自我价值的理解设计了自己的一生,她的生命是有分量的,是完整的。 莎乐美一生超越于传统女性状况的行为,引来了不少非议。她反传统的自我个性主要表现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其核心是性爱:她和丈夫安德烈亚斯没有性关系的婚姻居然维持了四十多年,而在此期间她和诸多男性的性爱关系必定会遭到人们褒贬不一的议论。这种超前的、无视社会定见的个性和勇气,构成了她独特的一生。其独特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如果这是一个男人的行为,那可能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宰的世界里,男人为了表现男性的威力,可以把女人置于被奴役的状态。而女人不行,好像女人生来就必须恪守妇道,偶尔有一位或几位>中破传统枷锁的女性,就会被视为“越轨”。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车轮,这些“轨”是否有重新设置的必要? 人,应该是平等的——不分性别、种族和肤色; 人格,应该是独立的——不分男人和女人、男权和女权; 人性,应该是善良的——不分时间、空间和信仰。 莎乐美是真实的,没有任何粉饰和装扮,她的女性形象能唤起我们的深思。在积淀如此厚重的历史中,到底如何去做是对,如何去做是错?相信每一位看过此书的读者都会有自己的一点感悟,这也就是笔者的初衷。 后记 写完本书的最后一行字:露.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我内心中充满了欣慰。不管写作的过程有多么艰辛,不管书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我总算能够掩卷歇息了。 想起来有点后怕,我在想法还不成熟,资料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就大胆贸然地下了决心,要写这本书,除了自不量力外,这还是一次危险的探索。因为在这位女性非凡的一生中至今还存在着许多谜,她的生命历程、她的行为规范、她的思维方式都与众不同,不要说一百年前她同时代的人对她复杂的人性不可理解,就是今天,假如我的身边有一位这样的女性,我也许会敬而远之。那我为什么还要写她呢?我自己也常常陷入迷惑中。 她绝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也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榜样,但是她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和强大而有尊严的个性,确实会激励我们去思考人生、体验人生。这是我喜欢她的原因,是吸引我写她的原因。 莎乐美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看,她都离我太遥远,更何况她奇特的婚姻及和一些男性朋友的交往方式,都令我不能接受。我是慢慢地走近她,慢慢地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接近、探索、分析、思考,慢慢地了解了她,理解了她,慢慢地在情感上、思想上与她产生了共鸣。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她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工作,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自我个性的真实。她有能力按照自己的人生信仰设计自己的生存方式,她生命轨迹上许许多多的亮点构成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她在精神上独立自主,在生活上自由不羁,她精力充沛、意志顽强,她敢于反传统、敢于破除历史之积淀,她真实,她坦诚,她用智慧和勤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薄的精神遗产。在与同时代几位杰出的男性共同探讨精英文化(哲学、文学、精神分析学)的过程中,她唤起了他们的创造天才。在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出现之前,她就用自己的行动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及对主体的自我选择,她的人生体验是完整的、同一的,她的生命是完整的、同一的。 我非常庆幸自己认识了这位非凡的女性,并有机会和她一起度过了写书的日日夜夜。我的精神一直处在激动和亢奋状态中,从出生到去世,和她一起走完了人生。她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仿佛是身边的一位朋友。当她面临死亡的那一刻,我真不忍心再写下去,好像她就要真的离开我。 在写书的过程中,我始终把她的照片放在我的桌子上,只要停下笔抬起头,就能看见她。有一天,我突然对着她的照片交谈起来:“哦,莎乐美,知道吗?一百多年以后竟然有一个中国人对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在探寻你、解读你,她喜欢你、敬重你,是什么原因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了呢?……” 我应该说:感谢你,莎乐美,你让我的生命再一次曝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