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和其他的搜索引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做事习惯和生活方式。本书描述了Google如何从斯坦福一个不起眼的公司迅速崛起为“用思想控制世界的搜索巨头”,以及搜索技术的兴起对市场营销、传媒产业、流行文化、职业发展、公民权利等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影响。
当今世界,每次点击都可以被永久保留,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复杂的情况。对于每一个希望了解这些复杂的情况以及Google走向成功的真正秘密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令人大开眼界不可不读的好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搜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美)约翰·巴特利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Google和其他的搜索引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做事习惯和生活方式。本书描述了Google如何从斯坦福一个不起眼的公司迅速崛起为“用思想控制世界的搜索巨头”,以及搜索技术的兴起对市场营销、传媒产业、流行文化、职业发展、公民权利等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影响。 当今世界,每次点击都可以被永久保留,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复杂的情况。对于每一个希望了解这些复杂的情况以及Google走向成功的真正秘密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令人大开眼界不可不读的好书。 内容推荐 这个世界需要什么?如果任何一家公司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它就掌握了控制商业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万能钥匙。在过去的几年中,Google正在为获得这把钥匙而努力。虽然Google并非搜索业务的最早开发者,但它凭借着简明、便利、实用的搜索技术和理念,逐渐击败雅虎、Alta Vista等搜索领域的先锋,成为搜索行业名副其实的王者。 本书描述了Google如何从斯坦福一个不起眼的公司迅速崛起为“用思想控制世界的搜索巨头”,再现了Google首次公开上市时重写华尔街的游戏规则,公开宣布其“不作恶”的信条时掀起的狂潮,以及搜索技术的兴起对市场营销、传媒产业、流行文化、职业发展、公民权利等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影响。 作者约翰·巴特利是《产业标准》杂志的创始人,也是著名的行业杂志《连线》创始人之一。为写作本书,巴特利采访了从硅谷到华尔街与搜索行业相关的350多人,包括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和公司总裁埃里克·施米特等风云人物。他指出,搜索的革命性意义并非表现在搜索巨头间的激战上,重要的是,Google和其他的搜索引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做事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通向整个世界的需求、兴趣、恐惧和欲望的窗口,旨趣的数据库,它们也注定会成为2l世纪资本的枢纽。 这或许是我们的幸运,或者也是一种悲哀。但无论如何,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世界可能的未来。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是搜索 1 埃里克寻求赚10亿美元的商机 5 作为物质文明的搜索 6 为什么要写搜索 9 搜索同用户界面 10 搜索成为人工智能? 13 搜索所牵涉的社会问题 16 第二章 搜索、隐私和政府 19 搜索我 26 不正当的搜索 29 中国问题 35 第三章 Google诞生 39 继承特斯拉遗志的人 41 当佩奇遇到布林 43 为了共同的兴趣 44 简单而纯粹的梦想 49 汉堡王精神 56 创业之初 60 生物系毕业生与风险投资商 62 难逃烧钱公司的厄运 64 第四章 10亿美元,聚沙成塔:互联网找到新的商业 模式 67 并行创业者 70 创意工厂 73 GoTo公司:网络上的新模式 75 格罗斯找到了突破口 77 糖果老爹:关于套利的一切 80 成功希望渺茫的起航 84 合作经营的兴起 85 让人追悔莫及的决定 87 搜索经济蓄势待发 89 同雅虎的交易 91 第五章 Google 2000—2004:从零到30亿美元 95 应对发展问题 100 基础设施原则 103 谁应该管理Google 1 04 埃里克·施米特的加入 106 不作恶 111 Google发展壮大 113 Google新闻 1 16 每间壁室点亮一盏熔岩灯 118 这些乳臭未干的孩子以为自己是谁 120 Google稳步向前 124 第六章 搜索经济 127 成也Google,败也Google 131 Google之舞 133 SEO 135 谁来决定灰色的深浅 139 同AdWords的联系 140 营销大环境的转变 141 传媒产业的改变 147 本地信息服务 150 都是搜索惹的祸 153 问题迫在眉睫 154 事关信任 157 点击欺诈 160 第七章 Google上市 163 关于IPO的谣传 166 历史上罕见的IPO 170 股票发行一波三折,上市后股价一飞冲:174 拿命运冒险 178 现在做什么? 180 第八章 何时?何故? 183 搜索如何运作 185 谁在搜索 191 搜索什么 192 为什么搜索 195 搜索的历史演化 197 聚焦经济利益 199 第九章 前Google时代搜索 203 麦吉尔大学的荣耀 205 Alta Vista的诞生 208 莫尼尔眼中不同的互联网 211 PC机的失宠 212 Alta Vista的脆弱 213 寄身康柏门下 216 大公司的市场抢夺 218 Excite的不幸 219 雅虎与它的掌舵人 222 雅虎的成长 226 第十章 Google的今天和明天 229 发展带来的持续阵痛 234 竞争 236 搜索Usher 238 创造未来 245 第十一章 完美搜索 251 无处不在的搜索 254 点击流 256 地方化和个性化 259 作为新界面的搜索 261 语义网 262 博客和它有什么关系? 265 展望未来语义网 266 为什么要现在开发WebFountain 268 平台的作用 270 联合性和区域特有性:聚焦、聚焦、聚焦 272 网络时间轴 274 为了完美的搜索 276 后记 279 致谢 285 试读章节 搜索我 Google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认清了形势。2004年,Google推出试用版的Gmail,这个新的电子邮件服务大肆宣传自己的超大容量——1G。G00gle满心希望这个新产品会大受欢迎,毕竟微软和雅虎提供的电子邮箱的容量只有区区lO兆,如果你想要更大的邮箱,它们就会向你收取费用。Gmail充分利用了Google的核心资产,它的技术基础设施,完全重写了电子邮件市场的游戏规则。更不用说,Gmail还有一个像Google那样的搜索界面,这个界面的性能比竞争对手们的都要好得多。 然而,Gmail不但没有带来预料中的好评如潮,还引发Googlef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公关危机。为什么?隐私。Gmail利用Google的AdWords技术,在用户的电子邮件内容旁边放置广告。现在,在电子邮件里加广告当然不是一个新的创意,雅虎和微软都在这样做,而且电子邮件用户对广告已经见怪不怪,把它们当成是使用免费邮箱的代价。可是Gmail却在某种意义上挑战了界限,它的广告实在是与邮件内容太相关了。当一位母亲给儿子发邮件谈到了苹果派,她的儿子就会在邮件旁边看到关于苹果派做法的广告。对于一些人来讲,这简直令人震惊。这种行为越过了公众隐私普遍接受的界限,看起来就像Google的工作人员阅读了母亲的邮件,然后选择了可以和它一起出现的广告。 第一反应总是负面的。“搜索是一个东西,而电子邮件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你真的愿意让Google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窥视吗?”行业新闻网站CNET的时事评论员查尔斯·库珀这样写道,“Google说他不会阅读任何人收件箱里的邮件。但是,即使不是一个极端注重个人隐私的人,也会觉得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个好主意。” 当然,Google的计算机并没有真的阅读过这些电子邮件;恰恰相反,它只是对这些文本进行了语法分析,以确定哪些同AdWords体系中的广告匹配。这是Google的经营方式同雅虎和微软的区别:Google将电子邮件当成其庞大广告商网络的广告分销的渠道。既然每一条短语都可能有几条广告同它匹配,那么它发布的广告同电子邮件里原本平淡无奇的语言匹配的机会也是很高的,至少比其他电子邮箱提供商发布的那些更原始的广告的机会大。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Google确实读了人们的电子邮件。因为众所周知,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阅读。不过,这样的区别在旷日持久的辩论中几乎完全被人们忽视了。而且,还有更大的问题由此引发。鼓吹个人隐私的人士,比如Google Watch(警惕Google)组织的丹尼尔·布兰特就指出,既然现在Google拥有了你的邮箱地址,它完全可以将你的网络IP地址同你的个人身份进行捆绑,而这就为各种潜在的隐私侵犯行为开通了渠道。尽管目前还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不过,Google完全可以掌握你全部的网络使用记录,而不仅仅是你的电子邮件。P.26-27 后记 搜索和永生 2003年,我的第三个也很可能是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Google中输入了“永生”,然后点击了搜索按钮。我也解释不清,为什么我会到Google上寻求形而上学的抚慰,但是我感觉搜索可能会帮助我得到一些启示。我在写一本关于搜索的书,但是,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里,这样一本书又有什么价值呢? 很快Google把我带到了永生研究所,一个致力于“克服非自愿死亡的摧残”的组织。 这并不是我想要找的。所以我又点击了搜索按钮,这次我浏览了前十条结果。蓝色、绿色和黑色的字清晰地显示在Google永远是白色的背景之上。并没有什么真正引起我注意的东西。其中有人体冷冻学之类的东西,一家叫做永生的公司,就是那些你很容易想到的东西。我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我到底在找些什么,不过我知道不是这些东西。 然后我注意到了置于屏幕右侧次要位置的广告。 一共有四条广告,每一条都不超过三行字。第一条是有人宣称看到不会死亡的外星生物经过。第三条和第四条是eBay和雅虎购物频道的广告。这些大型网站出于一种奇奇怪怪、难以言明的目的购买了永生这个关键词,或许是指望搜索永生的人能够……从在网上购买废物的行为中得到安抚。(事实上,雅虎和eBay的所作所为等同于搜索套利——购买Google上某个搜索项的顶端位置的广告,然后建立一条链接将人们引到它们自己网站上同样搜索词的结果,希望可以逮到一些高附加值的客户。)很有意思,但是我并不想购买永生的概念,我想做的是理解永生的概念。所以我选择忽略这些广告。 但是付费列表的第二条指向史诗《吉尔迦美什》(Gileamesh)。我模糊记得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记载下来的故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用苏美尔楔形文字写的。我点击了这个链接,在此过程中也为Google赚了几美分,然后到达了这个默默无闻的出售图书的网页。根据这个网站的指导,我知道了史诗《吉尔迦美什》记载了人类“充满期待向永恒伸出的双臂”和“情非得以与短暂的拥抱。这是人类永恒的命运”。 宾果!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但是这就是我要找的。我模模糊糊想要了解永生这个概念的愿望将我领向了史诗《吉尔迦美什》,现在我被它俘获了。我的搜索也终于有了成果。 但是,我不想订购一本书,然后等着它被送来。我现在就要发现,热切地想要尽一切可能马上达成我的目标。我想要立刻读到这首史诗。所以我将史诗的题目输入Google的搜索框,然后发现自己有好几个选择。但是,这次击中要害的是有机搜索结果(在Google结果页中间的结果,用来与右边的广告进行区别)。最上面两条就是对这首诗的直接翻译,这首诗是刻在泥板上的。点击了第一条链接,我找到了一位华盛顿州立大学的教授对吉尔迦美什这个故事的简单介绍。 从中我了解到,吉尔迦美什是古巴比伦一个叫做uruk的地方(今伊拉克)的国王。这位教授,也就是理查德·胡克,解释说这个地区的文明是人类所知的最早的文明之一,他们的文化中有许多传说是以这位国王为中心人物的,这些传说既描绘了他们的社会形态也塑造了这位国王的形象。这些传说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现的,当时是用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的。胡克接着介绍说: 幸存的最完整的版本……是从12张泥板上得到的……这些泥板是从公元前669~633年亚述(As syria)国王所建立的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图书馆的废墟中找到的……在这些泥板上居然找到了这个故事作者的姓名,他叫:Shin-eqi-unninni,这在古代是极其罕见的情况。现在向你们介绍的是这位作者,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我们可以用他自己的姓名来称呼的作者。 在我对永生的搜索中,我找到了西方文明历史上最早留下自己姓名的作者。感谢Google搜索的速度、广度和瞬息万变的能力,在提交给它一个模糊的搜索词后不到30秒的时间内,我就知道了这位作者的姓名和他的作品。这个人,Shin—eqi—unninni,现在就生活在我的脑海里。通过他的写作,还有Google和一位大学教授的帮助,Shin—eqi—unninni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永生。 但是,等等,还有更多呢。吉尔迦美什的故事本身就是人类同永生这个概念斗争的明证,这个故事本身几乎在那位伟大国王的图书馆毁于一旦的过程中失传,而对图书馆的破坏本身是对文学作品的刻意毁坏。 在我静静地思索这一切的时候,我感到,对于搜索为何对我们的文明如此重要这个问题,我可能已经找到了一个解释了。我读了第一块泥板起首的几行: 作为一个经历了这一切的人(Sha nagbo imtlrll)我要对世界宣布…… 他看到了伟大的秘密,他发现了所有隐藏的讯息: 他恢复了洪水之前所有时代的知识。 他的游历超越了距离,他的游历超越了疲惫, 然后,他将他的故事镌刻在石头上。 我想要知道通过镌刻在泥板上的文字而达到不朽意味着什么。或者,考虑一下今天的情况,通过以字节形式存在、在网络中传播的文字而实现不朽意味着什么?这难道不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吗?死去,但是流芳百世——奥德赛放弃仙女卡吕普索(Kalypso)承诺给他的默默无闻的永生而选择的不就是这条道路吗?搜索不也提供了同样的不朽印记吗?永远留在Google或是其他引擎的索引中,难道不是现代版的将自己的故事镌刻到石头上的做法吗?对于每一个曾经将自己的姓名输入搜索框里,然后焦急等待结果的人来说,我相信他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书评(媒体评论) 无论是作为一种概念还是一家公司,Google都改变了互联网和整个知识体系。约翰·巴特利写了一本非常优秀的商业书。而且,他还借助Google引入入胜的传奇故事探讨了搜索的意义。所有上网搜索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沃尔特·埃萨克森CNN前首席执行官 很棒的书!《搜》明确指出,尽管这些年来搜索业界的失败者比比皆是,坚持下来的成功者寥寥无几,但其实搜索行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搜索是好事,但是找到答案才是更重要的。 ——戈登·克罗维茨道琼斯公司高级副总裁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趋势是将世界上的信息组织起来,让每个角落的人都能够找到它们。这本书是希望理解这个趋势的人的必读书。 ——玛丽·米克摩根士丹利投资公司互联网分析师 Google的确是一家成功的公司,中国互联网公司不仅要看它表面的业绩和荣誉,更要看它的文化,看它起步阶段的积累和细节,这些才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应该学习的精髓。 ——周鸿棉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