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重庆舰在吴淞口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重庆舰起义史略》;《陈毅关于重庆舰等起义谈话摘录》;《朱军给张英震的信》;《在党的指引下驶向人民怀抱》;《吴淞口的风暴》;《重庆舰起义回忆片断》;《难忘的惊心动魄一幕》……重庆舰起义(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精)》(作者王颐桢)中收录了参加起义人员的回忆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庆舰起义(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颐桢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纪实——重庆舰在吴淞口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重庆舰起义史略》;《陈毅关于重庆舰等起义谈话摘录》;《朱军给张英震的信》;《在党的指引下驶向人民怀抱》;《吴淞口的风暴》;《重庆舰起义回忆片断》;《难忘的惊心动魄一幕》……重庆舰起义(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精)》(作者王颐桢)中收录了参加起义人员的回忆文章。 内容推荐 1949年,原国民党海军重庆舰在上海吴淞口武装起义,成功驶往解放区,对国民党以学生打击,影响深远……《重庆舰起义(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精)》中收录了参加起义人员的回忆文章,包括“回忆重庆号起义”,“纪实——重庆舰在吴淞口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海军生涯话新生——记邓兆祥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等。 《重庆舰起义(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精)》的作者是王颐桢。 目录 序 回忆“重庆”号起义 毛泽东、朱德复重庆舰邓兆祥舰长及全体起义官兵电 邓兆祥率重庆舰起义官兵致毛泽东、朱德电 关于重庆舰起义问题的调查报告 纪实——重庆舰在吴淞口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党是怎样领导“重庆”号起义的 重庆舰起义史略 陈毅关于重庆舰等起义谈话摘录 朱军给张英震的信 迎接“重庆”号起义官兵——献给起义36周年 在党的指引下驶向人民怀抱 吴淞口的风暴 重庆舰起义回忆片断 难忘的惊心动魄一幕 参加重庆舰起义前后 党给我们指明出路 参与策动重庆舰起义经过 我在“重庆”号起义前后的经历 重庆舰起义见闻 海军生涯话新生——记邓兆祥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 后记 试读章节 国民党海军为了接收该舰,除早期派出军官赴英受训外,曾先后于1945年从重庆、1946年11月份从上海派遣大批士兵赴英海军受训。1945年从重庆赴英的士兵接舰时均晋升为军士,其中部分回国后升为少尉、准尉。1946年11月份赴英的一大批士兵是在南京、上海报考的青年学生,其中大部分来自国民党海军学兵大队,小部分来自南京国民党海军赴英潜艇士兵训练班,该部分共108人,是国民党海军总部为赴英接收两艘潜艇而在南京、上海两地专门招考录取的。其中军士队36名,报考时要求高中毕业以上;学兵队72名,文化水平最低初中毕业,一般都在高中以上,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后因英国改变主意,取消潜艇交付计划,潜训班学员被编人“重庆”号、“灵甫”号当水兵,另有二十几名留在英海军机电学校学习机电修理。留在英国的这些人于1950年回国,有一部分在中途不愿去台湾,经过斗争回到大陆来了。 1946年11月出国的士兵们乘英运输舰“澳大利亚皇后”号赴英,12月初抵达英南部普利茅斯军港,旋即登上英2:3000吨的H,M,s Renown(荣誉号)训练舰(原为战斗巡洋舰),接受水兵船艺等基本训练,后大部分被送至英海军各专业学校接受航海、枪炮、鱼水雷、通讯、机电等专业训练。1948年初除一部分分配到“灵甫”号护卫舰外,大部分登上重庆舰,分配到舰上各部门,1948年5月完成接舰训练,举行交接仪式后,于6月份启航返国。当时舰上计军官38名,士兵590名,合计628名。途经直布罗陀、马尔他、苏伊士、亚丁、科隆坡、新加坡、香港,1948年8月抵达长江口,随即赴南京,接受国民党党政军显要和“社会贤达”等视察或参观。10,j驶往上海,补充主副食品、水、油和军火后,开赴渤海参加内战。11 B返回上海高昌庙江面维修,补充新兵约100名。1949年2月中旬开赴吴淞口补给待命。1949年2月25日,“重庆”号士兵解放委员会发动起义,在上海地下党联系的起义组织参加下,在邓兆祥舰长和其他爱国官兵的支持下,起义获得胜利后开赴烟台。由于舰上部分人员调出、士兵大量开小差,以及起义发动前,数十人上岸未归等,起义时实际在舰官兵人数为574名(包括一部分补充上舰的新兵在内)。这次起义使“重庆”号全体官兵摆脱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走向光明,投奔革命。我作为“士兵解放委员会”的主席,起义时同志们勇敢坚定、群策群力、团结战斗的情况在38年后的今天仍历历在目。 认清黑暗现实。向往光明未来 我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的一个官宦地主家庭,祖辈是清朝乾嘉时代有名的训诂学者。我5岁丧父,那时家庭已趋破落。从小受到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思想教育。小学时代处于“七七事变”前夕,全国各界抗日思潮高涨,我对近百年来国势孱弱、备受帝国主义侵略欺侮深为痛心,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深为钦佩。1938年家乡遭到日寇残暴轰炸,我所在的高邮县城中小学一座教学楼被炸。记得那天我从学校后门北面逃回家中,经过中市口时见到许多商店被炸毁,许多人被炸死。后我随家人逃亡到江苏仪征乡间,寄读于天长姐姐家。那时经常能见到新四军的队伍,有时新四军部队来家里借宿,当夜来,次晚走,我对新四军纪律严明、不扰百姓、作风艰苦有了初步印象。后去扬州中学读土木工程科。一次,毕业会餐后,同学们群情激昂,在宿舍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热血》、《毕业歌》等抗日救亡歌曲,我也跟着一起唱,热血为之沸腾。学校的隔壁即是东关大街,日本宪兵巡逻常经过此处,大家视若无睹,尽情宣泄。但由于当时存在正统观念,还把希望寄托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1945年高中毕业,听说“大后方”优待沦陷区的青年,学生可免费上大学,遂与同学结伴取道安徽阜阳,打算去“大后方”上大学。途中对敌伪提心吊胆,好不容易穿过了封锁区,来到了国民党统治区,大家想这下可好了。可未想到国民党军队却刁难勒索,同学们只好把从沦陷区带来用以换钱维持生活的一些衣服、袜子送给他们才得以放行。到阜阳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对这些历经千辛万苦来自沦陷区的青年学生不闻不问,大家非常失望,异常焦急。不久日寇投降,我随即回到家乡,赶到国民党省教育厅举办的江苏省流亡失学青年招致站,被送往南京I临时大学先修班学习。当时国民党忙于派出大员对沦陷区的接收,依靠美国海空军运兵抢占华北地盘,依靠联合国救济总署救济,可救济的物资却中饱私囊。北京发生了美军强奸女大学生沈崇事件,最后不了了之。所有这些我感到是与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不相称的。虽然希望国家以后能逐步好起来,奋发图强,搞好建设,改变过去贫穷落后状态,但心中存有疑问。在得悉免费人大学读书没有希望的情况下,适逢国民党海军总部在京沪两地招考出国赴英潜艇士兵训练班学员。想到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多来自海上,国家需要建设海军,潜艇对国民党海军来说是新兵种,又是去英国受训,是留洋的,回来建设新海军会有光明前途;虽然读书是自己所渴望的,但家庭已不能供给学费,无可奈何,遂报考了赴英潜艇士兵训练班,在军士队中考了第一名。旧社会“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观念,使自己心中几经犹豫,最后还是进入潜艇士兵训练班军士队。陈诚曾两次检阅了潜艇训练班学员,并训话说:“如果打起来,三个月可消灭共产党。”妄图来给我们刚入伍的新士兵打打气,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他这是胡吹。P2-4 序言 王颐桢老撰写主文并主编的《重庆舰起义——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就要与读者见面了。可以说,多年来王老希望出版一部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重庆舰起义历史书籍的愿望,终于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在这里,我谨向王老致以最衷心的祝贺。 因为工作关系,我早就与王老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记不清有多少次,我们在一起就重庆舰起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对迄今难以给出结论的一些争论感到焦虑和不安。就在前不久,王老又一次给我打电话,说准备把多年来收集的有关重庆舰起义的史料,包括他自己撰写的回忆文章结集出书。我当即表示支持,认为这是一件对历史负责的大好事,而且时下只有王老有资格、有能力来完成这件事;从时问上来说,应立即启动,不能也不必再拖了。王老请我为该书写序,一开始我很是犹豫,主要是担心人微言轻,“分量”不够,无助于提升该书的影响力。但是,王老认为,如能结合该书特点,对有关情况做必要说明。将有助于读者对该书的理解。而我由于对相关情况和资料比较熟悉,长期以来对有关问题做过一些思考并与王老多次沟通,被王老认为是作序的合适人选。于是,欣然应约。 1949年2月25日凌晨,原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在上海吴淞口举行武装起义,成功驶往解放区,这无疑是对即将垮塌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腐朽大厦的又一沉重打击,其影响真可谓“震惊中外”。然而,从起义成功的那一时刻起,围绕着对这次起义的认识、起义者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不同起义者所发挥作用等问题,开始了无休止的争论,以致迄今未能“解除误会,消除分歧,统一认识,增强团结”。值得庆幸的是,遵照胡耀邦同志指示精神,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海军政治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重庆舰起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于1983年9月16日正式写出《关于重庆舰起义问题的调查报告》,由总政直报胡耀邦同志。需要指出的是,这次调查研究正是在我们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以后进行的,这篇调查报告在时隔28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完全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在这里,我不禁想要说一句:感谢当年联合调查组的同志严肃、认真、细致、辛勤的劳动。不过,当年的工作也留下了遗憾,即在胡耀邦同志以及中央书记处其他同志已明确批示同意的情况下,由于拖拉扯皮,调查报告中建议的相关后续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现在,王老把他珍藏的这个调查报告的副本作为重要附件编入该书,或可对当年的遗憾弥补一二吧。 在重庆舰起义研究上,我历来抱定一个态度:第一,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当时情况,得出相应结论,反对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第二,对不同观点和看法,应尽量采取宽容、包容态度,不组织正面争论,以免伤及老同志颜面,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今天,虽然王老为我们提供了调查报告的副本,但我仍然认为没有必要、实际上也不可能要求大家据此来统一认识。当然。由主管机关组织的正式宣传、纪念活动中使用的材料等,就应另当别论了。再深一步想,重庆舰起义,从最初酝酿,到实际策划准备,再到最终发动,整个过程都是在严格保密状态下进行的,绝大多数起义者都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参与活动并藉此形成对起义过程的感知和认识的。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有的同志觉得个人作用未获充分肯定而认为不公平,甚至个别同志有意无意地过分宣扬自己的作用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方面,王老尽管常常被推向矛盾漩涡的中心,却始终处之泰然、淡定。这次,他在和我谈到出书的目的时,再次表明心迹,出书既不是针对或试图否定哪一个人的观点,更不想使哪一个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而是想趁自己身体尚健、记忆力尚好,把自已掌握的全部情况告诉读者,留给历史。正是出于此目的,他不仅对自己撰写的回忆文章即该书主文反复进行推敲和修改,而且还将其他同志撰写的部分回忆文章收入书中。 除上文中已提到的以外,本书还收录了关于重庆舰起义的其他珍贵历史文献。据我所知,这些文献,只有一小部分曾散见于有关的书籍和刊物中,而这些书籍和刊物又多为内部发行,少为社会所知。这次,王老把他多年收集珍藏的文献资料集中交付编辑出版,无疑是对重庆舰起义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通过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使我们对重庆舰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贡献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重庆舰起义艰难险阻的历程有更多的了解,对绝大多数起义官兵在加入人民军队后学习、改造、进步、成长的不凡经历有更新的理解,对我们党和军队一直以来对这样一支起义部队及其全体官兵所寄予的厚望、倾注的心血以及富有成效的工作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我相信,凡是认真读过此书并能静心思考问题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从中得到有益的历史的启迪。 最后,我想以下面的话,来告慰那些牺牲的先烈和逝去的前辈,并作为本序的结束语: 历史可以无情地磨碎一切物质,但重庆舰起义的光辉永不磨灭! 王勤 2011年8月于北京 后记 我还在部队政治部门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关系常与王颐桢同志联系,从而彼此熟悉起来。王颐桢同志平时关心对台工作,并撰写过一些富有价值的文稿,也应邀参加过多次有关活动。可以说,他为对台工作做过积极的贡献。近些年来,他在与我接触中不时谈到,多年来部分报纸杂志等媒体发表的不少有关“重庆”号起义的稿件或报道中,有的过于笼统简略,有的材料可能基于什么原因,脱离事实太远,多有失实,因此,往往带有相当大的片面性。当谈到这些情况时,他不免露出一种一洗虑和不安的心情。他认为,这样一种状况,不仅会云雾迷蒙,混淆视听,而且,更会有损于历史,贻误后人。鉴于此,他作为重庆舰起义的策动者之一和士兵解放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觉得自己有责任把重庆舰起义的前因后果、方方面面,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于是,他撰写了《回忆‘重庆’号起义》一文,并且遴选了上级机关、相关负责同志和部分起义当事人的有关文献、文章一并交付编辑出版,让读者完整地从不同侧面了解重庆舰起义的史实。我作为文稿的读者和委托编辑者之一,予以协助,仅仅做了一点技术性的工作,谨此后记,尚请读者不吝赐教。 黄恩远 2011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抚夸追昔,感到欣慰异常。这种心情我谨以一首诗采表达之:夷侵首破海防堤,海上长城国人唏,是翻地覆沧桑变,四化小康喜有基。海潜空天已一体,戮力继进志不穆,理论创新党引领,强走海军定如期。 ——王颐桢 1949年2月25日,国民党军海军部队中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在昊凇口起义,直驶解放区烟台,预示蒋家王朝即将灭亡,这是我国人民革命战争中一件震惊中外的重走事件 ——陈修良 “重庆”号巡洋舰是蒋家王朝最大的战斗舰艇,是国民党海军的支柱,它的起艾,对埋葬蒋家王朝起了加速的作用 “重庆”号上采集着大批人才,他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人民海军建设起了奠基的作用。 ——张英震 抚夸思昔,感慨万千。重庆舰起义开辟了我的人生新航道。我还要是志不移,继续为人民海军的建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 ——武定国 她(“重庆”号巡洋舰)在中共组织的指引下,英勇地冲破黑暗,驶向人民怀抱。当年我还是潜伏在舰上的一名年轻的中共地下党员,这段往事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毕重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