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古神幽--连云港/英雄中国大型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陈武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神奇浪漫的东胜神洲,历史悠久的东海名郡,辉煌斑斓的历史遗迹,独具魅力的艺苑风景,尊教敬神的古朐流风,含英咀华的物产文化……这是构成连云港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更是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说不完,写不尽。本书所写的,只是沧海滴水,万绿一枝。

内容推荐

“英雄中国”大型系列丛书的城市选择遵循以下原则:一、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和实践,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发展模式;二、该城市在改革开放历史中具有典型性和推广意义;三、注意地区平衡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整套丛书力求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在各个层面的影响——从东部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到西部民族地区、中部中原崛起的城市、东北和华北的老工业基地。

本丛书都有其典型代表。每本书主要围绕下列内容展开: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历程。改革开放之初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治市方略(方针、政策、发展方向)的确立。重点描述该市的地区优势(核心竞争力、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诸如其间发生的标志性事件,所做的重大决策,出现的代表单位或人物。地区优势的形成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带动。二、城市特色和成就展示。该市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旅游、风土民情等方面的事物、景观、单位、人物、民俗等。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介绍的城市为连云港。

目录

第一章 山音海韵

 一、海之恋

 二、沙滩情

 三、山峰秀

 四、清泉幽

第二章 遗风盛迹

 一、东方天书

 二、摩崖造像

 三、神乌赋

 四、港城三处读书台

 五、飞泉碑林

 六、小镇人文

第三章 海连大港港连云

 一、情牵连三港

 二、桥头堡

 三、拦海大堤

 四、东方海岸线上的明珠

第四章 崛起在海边

 一、蔚蓝海岸

 二、消逝的村庄

 三、现代精卫

 四、走笔乐部

第五章 不断扩大的城

 一、东河在哪里

 二、现代人居

 三、盐池的音色

第六章 水晶恋

 一、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二、有多少水晶的故事不断流传

 三、中国“硅谷”

 四、云游世界的水晶大王们

第七章 神奇浪漫话旅游

 一、海滩的启示

 二、花草树木的笑声

 三、花果山上听鸟鸣

第八章 绿色的音符

 一、寻找公园

 二、盐河边的记忆

 三、小区的草地

第九章 城市笔记

 一 到沈圩有多远

 二、老铁路?步行街

 三、河流的秘密

 四、公共汽车咏叹调

 五、五彩的街道

第十章 民生连着你我他

 一、阿玉的衣柜

 二、笔记本记录着搬家的故事

 三、自行车变奏曲

 四、老莫的野菜宴

结束语

试读章节

一、海之恋

那是很久以前了,看过一部电影,画面一出来,是浪花滚滚、惊涛裂岸的大海,一群少年在海水里嬉戏,他们光着屁股,挽着手臂,并肩向大海狂奔而去,卷起的滔滔海浪从天而降,劈头盖脸地淹没了他们。当他们再浮出海面,转身向岸边冲来时,他们已经从少年变成了青年——当然,这只是电影的特技镜头,但是,从中也说明,时间,就在一个海浪中,走过了多少年。

海,是连云港的神韵,也是连云港的光环,更是连云港的母亲。

其实,连云港就是一座从大海中崛起的城市。

看看云台山上不同海拔留下的海蚀洞、海蚀柱、海蚀龛、海蚀平台吧,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而且特别的鲜活耀眼,就像海潮刚刚退去,在海拔十米、二十米、三十米甚至一百米、二百米、五百米的地方,都有这些海水侵蚀的遗迹,那些和大海伴生的牡蛎壳,虽然已经风化成白色,却仿佛还有生命在跃动,仿佛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轻鸣。

2001年,中央电视台“万里海疆”摄制组在连云港拍摄专题片,当他们在羊山脚下,看到千姿百态的海石奇观时,赞不绝口,连连称奇。这些走南闯北、见过无数大世面的记者们,一叠连声地说:“走遍祖国的海岸,还真没见过这样的奇景。”

——从山脚下的海平面到三十六米高的山顶,海蚀洞密密麻麻地布满全山,许多洞口,在海浪的长年撞击、冲刷下,变得花样万千,有的龇牙咧嘴,有的形状古怪,或让人望而生畏,或让人忍俊不禁,用鬼斧神工来形容毫不为过。

在被海潮不断亲吻的山脚,有几平方公里的岩滩,高低不平的岩滩上,一个挨一个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圆洞,细细观看,这些圆洞居然还有规则,或散落有致,像天上的星座,或排成纵队,若刻意雕成,而更多的岩洞则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构图来。

羊山脚下,原有一座龙王庙,庙的基座,就在临海的石壁上。庙宇虽毁,题刻尚在,这是清代两江总督、兵部尚书陶澍的题记,日:“大清道光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余以阅兵东海,遂登高公岛眺望。时午潮正上,海风不起,鸥鸟千百,回翔水面,令人飘飘然有振衣千仞、濯足万里之慨。”这位陶尚书看来很有远见,对高公岛至羊山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看重,视察之馀还不忘题字勒石。

而在陶公之前,嘉庆年间的海州知州唐仲冕,则更多注重潮起潮落的沧桑变化,写了一首《重九登高公岛望海》,诗云:“登高须登海上山,望远须望海边天。山不在高高临海,海不必远天无边。云台之北高公岛,海水平低天亦小。岛内沙田日日增,海中之水年年少。”这位知州看来雅兴不小,这恐怕也是这里独特的海岩奇观引出的吧。

不远处柳河的“文笔峰”和田湾的“万卷书”,也都是文人雅兴的产物,前者那形似笔峰一样的山体,正是“海陆交蒸使焉”,是岩石风化,受海水不断冲刷而形成的;“万卷书”则是片麻岩中的片麻理构成,经海浪日日冲洗,一页一页酷似一本本书页了。有了这些书房的“宝物”,难怪历代文人都要登临而一望啊。

如果说,海山相恋,造成云台山地区奇异的山体构造,成就了如今美丽的自然景观,那么,秦山岛正在发生的沧桑之变,更是这一景观的重现和升华。

——秦山岛在烟波浩渺的海州湾里,海拔只有五十五米高。别看岛不大,也没有常住人口,名头却不小啊,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回程中,从江乘(今句容)渡过长江,沿海岸北上去琅琊,经朐山(今连云港),东望沧海,见海中有一青山时隐时现,便问,这是什么山?随从答道,这是神山。并讲述了山上时常出现的蜃景和神话。秦始皇想起他第二次出巡过琅琊时,有齐国方士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黄金白银造的宫殿,住着专炼长生不老丹的仙人。秦始皇深信不疑,派徐福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出海寻求仙药,费时近十年。仙药没有找到,徐福也不见了踪影。

秦始皇听说此山是神山,想上去看看,远眺大海,观观日出。可海深浪急,上不去,怎么办?“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则鞭之,皆流血。”(《述异记》)这个传说太神奇了,但这条“神路”和“秦山岛”(意为秦始皇登过的岛)却真的留了下来。

神路在岛和陆地之间,每天潮起潮落时,神路也两度时隐时现。潮起之时,十里神路便寄身海底了。这时候,近岛路段涌浪轻推,水下卵石隐约可见,浪推石动,石动浪涌,不知是石推起了浪,还是浪推动了石。那些圆滚滚的卵石,就像一颗颗大小不等的珠玉在海水里来回移动,景象奇特,美妙无比。

待到潮水渐渐退去,海水划动着卵石,打着水花,先是羞羞答答的,倏忽地,一条神路露出水面了。游人踏水上路,追鱼捉蟹,忘情嬉戏,不小心踩滑,跌个仰八又,也是快乐的。神路不宽,宽处十馀米,窄处只有一两米,两边都是浪花轻涌的海,唯这条神路特立独行。夏秋之季,神路上常有“海市蜃楼”,只见藻气蒸腾,雾霭迷漫,奇异而又生动的画面半浮于远处的山海间,但见山川林木,亭台楼榭,人物鸟兽,村舍古刹,高楼街道,皆成黛色,层次分明,渐成渐逝,似真似幻。游人仿佛置身于瑶池仙境。当年秦始皇路经此地,也不过观此景色吧。

神路上的卵石大如石枕、石鼓,小的如鸡蛋、鸽蛋,色彩纷呈,晶莹剔透,似石似玉,十分迷人,大凡路过者,无不俯拾忘返,视若至宝。《扬子江》诗刊的主编徐明德先生,就曾在神路上捡到一块迷人的石头,上有两位下棋的老仙,一时间传为佳话。

而与围棋更有关的是,在神路的东侧,有一个“棋子湾”。此处的卵石大小都酷似棋子,而且黑白分明。当年,秦始皇与徐福在这里下过棋,对弈用的棋子,就是棋子湾的卵石。徐福东渡时,就把这盘棋带上了。徐福到了日本之后,围棋就在日本得到了传播。据说,北京有一名棋友,为了捡拾一副天然的围棋,在棋子湾勾留数十日,反复筛选,终于捡得一副红白分明的棋石,只是,黑色的棋子由红色替代而已。

有人会问,这美丽的神路,是怎么产生的呢?

先来看看秦山岛上的“三大将军”。所谓三大将军,就是三个巨大的海蚀柱。远看,这三个大石柱,巍峨壮观,似神力造就,令人生畏。其实,造就三大将军的,正是“海神”、“风神”。

由于海州湾长年盛行东北风,涨潮又是东北流,秦山岛突出的东北角首当其冲。狂风巨浪形成排山倒海之势,再硬的岩体也经不住长年累月的拍击,只有步步后退。底部岩石一旦被淘尽,上部的岩柱就轰然倒塌,于是,这些倒下的岩石,就被海浪搬运,经万千年更迭,终于形成了神路。如今,三大将军已经倒下了一位,另二位也在风雨飘摇之中,说不定在某一天的飓风恶浪中,天崩地裂般地轰然倒塌。

关于秦山岛及其神路,历来都有文人墨客前来感怀,唐人孤独及留下《观海》一首,其中云:“……秦帝昔经此,登临异飞翻。扬旗百神会,望日群山奔。徐福竞何成,羡门徒空言。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李商隐也有一首《海上》:“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刘长卿在《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里,也记录这样的句子:“……烟开秦帝桥,隐隐横残红。蓬岛如在眼,羽人那可逢……”清代文人陈文述的《东海古迹》诗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蓬莱采药几人回,辛苦求仙海上来。龙女如花捧明月,此间曾有授珠台。”这首诗是缘自一个典故,相传秦始皇来秦山岛,感动海神,他便派龙女向秦始皇献上了一颗大明珠。秦始皇在山顶接受了馈赠。这“授珠台”就在秦山岛碧霞宫东侧,《述异记》里有记载。

……

P4-7

序言

连云港,一座山、海、城、港相依相拥的城市,地处中国万里海疆的中部。在神话小说里被描述为东胜神洲,历史学家称为东海名郡,考古学家定为东夷部落的典型区域,人类学家称为环太平洋沿海人类文明的开拓者之一,而在文学家的眼里又是神奇与浪漫之都。她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西游记》文化发源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水晶之都。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历史文化、别样的山海风情集于一身,共同昭示着这个城市特有的精神气质。

几百万年来,由于亚欧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漂移,连云港这片土地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因此成为科学家研究我们生存的地球的典型区域,被称为“入地工程”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亚洲第一科钻深井入地五千多米探索“地球之心”。连云港一度是古黄河的入海口,自南宋建炎至清咸丰,七百年的黄河夺淮的泥沙淤积,将海岸向前推进了一百二十公里。就是在二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潮起潮落的近海海域。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发建设,由一个小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地质运动和地理变迁使连云港不断走向大海,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非凡力量。

神秘的自然奇观使与此相联的历史文化也呈现出非同一般的意蕴,连云港充满灵性的山山水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东海大贤庄、锦屏桃花涧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将连云港的历史推到两万年前。将军崖岩画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东夷先民的祭坛,还是六千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第一个观天测象台。中云藤花落遗址作为四千五百年前龙山文化的遗存,推现了中国最早的鸟国一羲和之国都邑的形象。少昊诞生、后羿射日、鲧窃息壤、舜葬苍梧、精卫填海等原生神话,让这里洋溢着浓郁的神奇浪漫色彩。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苏秉琦先生有言:中华文明并非单一起源于黄河流域,当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公诸于世,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海洋文明一起成为中国主流文明的三大板块,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姿多彩。在随后的几千年间,商周的民族融合,秦代的立石东门和徐福出海,汉代的朐县初设和佛道交融,南北朝的海州府设置,隋唐的频繁海外经济交往,明清时期的盐业经济和《西游记》《水浒传》《镜花缘》《儒林外史》等名著文化都可谓是星光灿烂、蔚为大观。这些都说明,连云港蔚蓝色血管里流淌的是滚烫的血液,她的身上蕴藏着饱满的生命情愫,她绝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城市。

连云港在当今经济地理版图上有着非同寻常的位置。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在连云港,自此向西横贯欧亚大陆。连云港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连云港处于中国万里海疆的脐部,北翼是环渤海经济带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南翼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身后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铁路大动脉陇海一兰新线。经济学界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兀形布局,上面的一横是沿海经济带,左边的一撇是陇海兰新经济带,右边的一竖是长江经济带。三条经济带有两个战略结合部,一个是上海,为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另一个是连云港,为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结合部。应该说,无论站在全球、东亚,还是中国、江苏等不同区域层面上看,连云港都是十分重要的节点城市。

连云港的特殊地理位置让人们对她充满期待。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港口建设的布局,再到确定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国家21世纪议程,连云港都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连云港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党的十七大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连云港的位置重要,是涉及全局的问题。连云港的建设不仅要看到附近的几个省,中亚国家也关注欧亚大陆桥”,还强调“连云港地理位置有优势,要好好发展”。2007年元旦,温家宝总理视察连云港时指出,“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08年5月,国务院专题召开总理办公会研究江苏沿海开发,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院士组织二十馀名院士编制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研究报告提交国务院研究讨论,报告中就连云港在江苏沿海开发及国家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战略位置、如何发挥好连云港的综合优势布点重大产业、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连云港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着重阐述。这些都把连云港摆上了带动更大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了连云港的战略定位,赋予连云港以重大使命,给连云港带来了发展振兴的历史机遇。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连云港市广大干群在历史的关键时期,毅然决然地调整发展思路,修订战略规划,坚持战略东进,拥抱大海,谱写出一曲美轮美奂的蓝色畅想曲。按照建设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形成了“一心三极”的城市格局,“一体两翼”的港口框架,“一纵一横”的产业走廊。这是在努力探求一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跨越发展之路,探求一个面向未来的发展模式,其重点是推动港口、产业和城市向高端化发展。在港口发展上,把港口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依托,按照“一体两翼”的港口布局,加快建设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青岛和上海之间最重要的干线大港和带动区域发展的组合大港。在产业发展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沿东陇海线和一百七十六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展开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科技产业和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临港产业,形成沿线和沿海两大产业走廊。在城市发展上,连云港市将充分保护好自身具有的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坚持以生态的理念打造城市,建设一个大尺度、生态型、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滨城市。

连云港,昨日已神奇,明天更壮美。

2008年8月于连云港

后记

神奇浪漫的东胜神洲,历史悠久的东海名郡,辉煌斑斓的历史遗迹,独具魅力的艺苑风景,尊教敬神的古朐流风,含英咀华的物产文化……这是构成连云港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更是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说不完,写不尽。本书所写的,只是沧海滴水,万绿一枝。要想真正了解连云港,读懂连云港,百闻不如一见,还是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能亲自来连云港看看、玩玩,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你会感觉到,连云港实际上是个生机勃勃的城市,是个正在成长的城市,成长的速度甚至有些嚣张,有些让人不知所措——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成片的建城区、工业区、楼群……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厨房摆设、家装衣裳,阳台上的一盆花草,餐桌上的一道小菜……

这样的变化,连云港市的各种媒体上都有许许多多的报道和介绍。随便打开连云港市的哪张报纸、哪个频道、哪个网站,扑面而来的,都是关于这个城市的变化图。若干年前,作家梁晓声来连云港,玩了几天后,深有感触地说:“连云港是一本书,依我看来,当然还刚刚处在第一章的写作过程。我们对它将来的发展做出任何预测,似乎都为时过早。因为一座城市的将来,往往是超出人的想象能力的。但我们却完全可以这样说,连云港这本书的开头很棒。它的接近完成的第一章,已经有着不寻常的内容了。”是的,如今的连云港,已经完成了第一章序言部分的写作,正进入谋篇布局的重点阶段,也是这本大书的精彩华章。难道不是吗?一位叫“昨日长风”的坛友,在论坛上写过这样的词和诗:

一部西游记,云海幻神奇。石猴横空临世,定要与天齐i花艳果香溢彩,雪浪金波添色,玉女浴虹霓。风卷长堤舞,水拍夕阳低。

游胜境,赏旖旎,悟玄机。山清水秀如画,日日映朝曦。倾倒远方游客,迷醉迩来雅士,迎送两依依。且用神工斧,铸我太平基。

——水调歌头

黄海之滨水悠悠,淘尽千古到海州。

浩渺沧海生明月,明月青云照洲头。

连云人生凌云志,加快步伐坚中流。

花果山描千般秀,苏马湾里驱百愁。

弹指挥问蓝图就,亿吨大港驻沙汀。

长堤望尽何所是,豪气进发草青青。

谈笑风中雷厉行,核电站里灯火明。

一体两翼大手笔,一心三极树典型。

从此旧貌成往事,燕鸥翱飞不敢停。

港城日渐帆万里,霓虹辉映满天星。

不敢说词和诗有多么的工整,但描述至少是真诚、形象和恰如其分的,基本概括了连云港普通百姓的心声。

是的,这就是我们日新月异的连云港。

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在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这本书稿,还是有些匆忙的,问题和缺陷不会少,心里一直有些惶恐和不安,真诚希望读是书的朋友们,能飞柬相告,批评指正,如他日重印,秋风落叶,逐一捡拾。在此先期谢过。

众所周知,连云港是本大书,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豪客书写过她,以各种形式赞美过她,近现代就不说了,仅2005年出版的一套《文化连云港丛书》就有十一巨册,基本涉及连云港文化的各个方面。在翻阅这些书籍的时候,也让我对本书的写作产生了畏难情绪。超越就不敢说了,如何绕开这套丛书,如何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连云港的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变化,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加上中国青年出版社给本书规定的“三不”(不能写成一部文史资料,不能写成一部旅游手册,不能写成一部城市发展白皮书),一度让我更是摸不着头绪。好在该书责编龙冬先生几番启示,并多次指点,终于选择了现在这样的模式,也算是一种尝试吧。

书稿即将付梓,要感谢的人自然很多,连云港市市委领导张光东先生,在百忙中对本书的写作进行多次指导;连云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锋古先生,亲自审查书稿并多次指导书稿的写作和修改;连云港市文联主席杨浩先生也对本书的构思和写作进行过多次指导;市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道莹先生、文联副主席武传玉、张文宝两位先生和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蔡骥鸣处长、市文联陆美华女士也给予多方面的关照。

还要感谢老摄影家许金芳先生,不辞辛苦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感谢刘洪石、骆玉宽二位老师,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参考资料。赵匡民先生为本书的旅游章节提供了部分参考文字。陆瑞萍女士为本书撰写了第二章第四节“港城三处读书台”。东海县文联的吕宏主席、张守忠秘书长、连云区委宣传部周永刚先生、新浦区委宣传部李敬伟先生,也给予多方的关照。

2008年6月20日晨于连云港河南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2: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