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开启青年财商必读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艳玲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财富相当于比尔·盖茨加巴菲特财富总和的三倍,洛克菲勒去世时,他的个人资产几乎占到了当时整个美国GDP的七十分之一。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豪。在他创造的财富面前,什么样的富翁都显得微不足道。他白手起家,极具野心,他的故事比现在这些所谓历届世界首富们更加传奇。因为作者张艳玲研究日久,采访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后人,并且掌握了第一手很多外界并不知道的秘密,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中都是首次披露。

内容推荐

张艳玲编著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讲述了洛克菲勒的成长以及创业故事。洛克菲勒堪称是一个商业奇才,他从来都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在于自己。他内心非常强大,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理财,具有超强的财商。

在成长过程中,一次次准确的判断为他带来的大量的财富。他曾经说过,即使把他放在沙漠身无分文,即使有个驮队经过,他也能东山再起。洛克菲勒一直是一个狠角色,所以他的成长更具有传奇色彩。

因为作者研究日久,采访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后人,并且掌握了第一手很多外界并不知道的秘密,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中都是首次披露。

目录

第一篇 克利夫兰——梦开始的地方

 遗传的商业基因

 优秀的记账员

 用信用做担保

第二篇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宾夕法尼亚的石油

 “繁荣”背后的危机

 南北战争中掘到第一桶金

第三篇 创建石油帝国

 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扩张与发展

 联手铁路巨头

第四篇 托拉斯之父

 股份制的标准石油公司

 最初的托拉斯设想

 垄断引起的愤怒

第五篇 垄断,还是垄断

 将敌手化为同盟

 血腥兼并

 石油帝国的君主

 倒戈者的下场g

 原产地的最后抵抗

 小企业时代结束了

第六篇 全力推行托拉斯

 托拉斯理论

 标准石油托拉斯

 远见决定未来

第七篇 席卷海内外

 卓越的商业领袖

 海外市场争夺战

第八篇 攻击与责难

 公众的仇视

 接受调查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反托拉斯的胜利

第九篇 进军钢铁领域

 拥有全美最大的铁矿

 挑战摩根

第十篇 倾心慈善事业

 捐赠芝加哥大学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普通教育委员会

 洛克菲勒基金会

第十一篇 平和而慈善的老人

 选择退休还是选择死亡

 有规律的生活

 美妙的波坎蒂克庄园

 不为往事烦恼

 生命的终点

第十二篇 小洛克菲勒的使命

 家族的希望

 当之无愧的继承人

 上帝赋予的使命

第十三篇 走向巅峰的第三代

 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大慈善家

 纳尔逊·洛克菲勒:出色的政治家

 劳伦斯·洛克菲勒:“风险投资之父”

 温斯洛普·洛克菲勒:家族的局外人

 戴维·洛克菲勒:成功的银行家

第十四篇 不能承受之重

试读章节

遗传的商业基因

美国东部的纽约州有~个偏僻的、不怎么起眼的小镇,这里的景色虽平淡无奇却被勤劳而善良的人们冠以一个吉利的名字——里奇菲尔德,在英语里的意思就是“富庶之地”。从这个小镇出发,乘坐两个小时的轻便马车,就到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农场,1839年7月8日,一名男婴在这个农场的一向小屋中呱呱坠地。他清脆响亮的啼哭声给寂静的大自然平添了几分生机。一直在外边等候的父亲以及疲倦的母亲看到这个可爱的男孩后,脸上都充满了喜悦的表情。这是他们夫妇的第一个孩子,他们的那种情感可想而知。他们给这个男孩取名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后来简写为约翰·D.洛克菲勒,也就是后来垄断美国石油业的大名鼎鼎的世界商业巨子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家族事业的第一代创始人。

洛克菲勒家族并不是地道的美洲人,而是法国人。1723年,当这片土地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的时候,一些家族成员便从莱茵河畔移民到美洲,在美洲定居后,又与英国人联姻,所以洛克菲勒家族拥有法、英等国的混合血统。几十年后,美国获得了独立,洛克菲勒家族也在这个国家繁衍生息下来。

约翰·D.洛克菲勒的父亲叫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可是在这个小镇却没有几个人叫他的全名,大家都喜欢叫他“大个子比尔”或“大比尔”,因为他的确身材高大,健壮、勇敢,富有冒险精神,还善于交际,爱开玩笑,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大比尔一加入马上就成为焦点人物。他不但性格开朗,也非常喜欢喝酒并颇具生意眼光。虽然他老家原有些田地,但他绝不是一个本分的农夫,他很有生意天分。他把自己的田地交给佃户去耕种,自己则到外地去经商邀游。他只要一离乡就要好几个月才能回来,人们对他的外出充满了兴趣,因为他每次回来总是载满了华美的服装和醇香的美酒.牵着强壮的马匹,因此人们猜测他肯定是出去做生意了。幼年时的约翰对父亲的行为也充满了好奇,父亲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些东西?后来才得知,父亲在外面主要是依靠推销杂货和行医才得到了这些。

约翰·D.洛克菲勒的母亲叫爱丽莎·戴维逊,她的个性与丈夫完全相反,她是苏格兰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性格内柔外刚.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善良、勤劳、俭朴,接受的教育虽然不多,但对孩子们的教育十分严格。她的美德和宗教信仰对孩子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日后出人头地的约翰·D.洛克菲勒影响极大。

1842年,也就是约翰3岁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出生地里奇菲尔德小镇,跟随父母迁到了纽约西部的摩拉维亚镇旁的一个小村庄。父亲花了3100美元买下了92亩地,这个新家有7间房子,全家的日子可以说是比较宽裕的。就在这一年,母亲生下了双胞胎妹妹玛丽安和弗兰西斯,不幸的是,弗兰西斯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过了两年,小弟弟富兰克林又出生了。

小约翰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因为家里雇佣的两个长工忙不过来,小约翰每天早晨很早就要起来帮助家里干活。但他并不觉得累,而是认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每当太阳落山的时候,约翰就和父亲将蜡烛点着,面对面地坐着,以聊天打发时间,大比尔经常给他讲自己四处闯荡的故事,顺便也讲一下怎么做生意。童年的约翰,就在父亲这种熏陶下日渐成熟起来,也逐渐懂得了金钱的游戏。

在约翰·D.洛克菲勒看来,父亲将自己优秀的商业头脑遗传给他,是他一生之中最幸运的事情了。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怎样赚钱了。在一向奉行节俭的母亲的鼓励下,他将自己赚来的钱存在了一个蓝色的瓷碗里。

洛克菲勒从小就显露出了商业的才能,比如,他会自己专心喂养一些小火鸡,等它们长大了,把它们卖给附近的农民,又用卖火鸡赚得的钱贷给耕种的农民,从而获得一部分利息。他也懂得,要想过好日子,就要自己去创造。同时,早年的生活也使他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以至于日后在遇到各种风险和困难的时候可以泰然处之。

搬到摩拉维亚镇后,大比尔改行做起了木材生意。做这种生意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在冬天。在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早晨,许多人都在温暖的被窝中酣睡时,大比尔和其他伐木工人已经出发了。大比尔是个熟练的伐木工,他领着工人们把伐下的木材堆积到河边,等到来年春天冰雪融化时,再将它们编成木筏,顺流而下。

大比尔是个聪明人,他一边做木材生意,还一边投资木面道路的建设,以赚取更多的钱。大比尔曾想过,并曾向约翰谈及他的打算,当时的美国,交通还不发达,许多道路泥泞不堪。为了车辆行驶方便,人们只好将石子、木板铺在路上。因此大比尔大量购买了道路公司的股票,这样既可以从中获利,同时又可拓展摩拉维亚镇的木材销售市场,这真是一举两得呀!

或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洛克菲勒在以后的经商过程中,也用这种一体化的经营思路,只不过他比他的父亲更加精细一些,胃口更大一些。

不过,这次投资让大比尔亏本了,道路很快就铺设了铁轨,美国也迎来了铁路运输的时代,将他的美好计划全部打碎了。摩拉维亚镇也很快修起了铁路,大比尔破产了。当年少的约翰第一次见到火车这个喷吐着白烟、呼啸而过的钢铁怪物时,他吓坏了,同时也对这个使父亲破产的铁路产生了仇恨。然而,像英国一样,美国的铁路运输业也飞快地发展起来,并且推动美国经济飞速发展起来。

不幸的事情又接连发生,大比尔因涉嫌强奸家中的一个女佣而被起诉,当法庭要传讯他的时候,他逃跑了。就在这件事不久前,大比尔还卷入了一次不光彩的偷窃事件,他的三个朋友被捕了,这件事情非同小可,镇上的人都认为,主谋就是大比尔。

这两件事情让约翰的外祖父感觉脸上无光,一气之下废除了遗嘱中留给女儿的遗产,还要求大比尔偿还他的1200美元贷款。

两件事情也给少年约翰的心头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他不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会不会是铁路公司为打击父亲而设下的圈套呢?

这些事件让洛克菲勒增长了见识,也让他早早地领略了生活的真面目。1850年,洛克菲勒一家人不得不搬到了纽约州的奥维戈。出逃的父亲很少敢公开露面,总是在夜色中回来,又在天未亮时匆匆离开。身为长子的约翰帮助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虽然这时他的年纪还很小,但他已经把分担家里的事务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并且毫无怨言。他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帮助母亲耕作、砍柴、打水、挤牛奶,还掌管着家里的开销。母亲出门后,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这个时候的约翰已经显示了和一般孩子不同的才能和天赋,他不但将家里的支出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不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他总是把每一个美分存起来,当积累到一定数额,比如30美元、50美元的时候,他就把这些钱贷给附近的农民,收取不少于7%的利息。

艰苦的生活磨炼了洛克菲勒的意志,也让他真正体会到了钱还能生钱的奥秘。这时的他。已经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金钱的主人,而绝不做金钱的奴隶。50年代,美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洛克菲勒也正处在成长期,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资讯的影响,因此,他年纪轻轻就有发财的梦想也是不足为奇的。

洛克菲勒的教育大部分是在奥维戈完成的。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进入这个镇上最好的中学,并在此学会了运用书面语言,这对于他后来能够写出简洁的商业信函,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洛克菲勒的学业在这里并没有维持多久。大比尔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1853年,他又带领全家坐上了西行的列车搬迁到了俄亥俄州的小镇克利夫兰。大比尔对这次行动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当时,洛克菲勒家族的亲戚们移居的宾夕法尼亚州大部分已经被开发了。他们这些后来的移民,在这里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俄亥俄州处于宾夕法尼亚的西部,这里开发较晚,大比尔预计他们一家在那里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洛克菲勒对这次搬家行动并不满意,因为他曾就读的学校的条件是非常好的,虽然他的父亲最终还是安排他去镇上的高中读书。

大比尔在克利夫兰买下了一座大房子。他们新家的不远处,就是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边的伊利湖——世界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当时也是一个繁忙兴盛的港口。已经15岁的约翰每天放学后,总是喜欢到湖边的码头闲逛。但是,他不是来这里欣赏风景的,而是看码头上的工人们如何干活,那些商人们如何做生意。有时,他也会盯着看湖面上那些过往的各种船只。因为他曾听说过一个用船发财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故事讲的是曾有个鱼贩子,将鱼放在盛满冰块的箱子里,用两条帆船从这里经水牛城,沿着运河和哈得逊河运到纽约,结果发了大财。所以,约翰对船情有独钟。

为此,约翰和他的同学、好朋友马克·哈那争论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马克·哈那是约翰读克利夫兰高中时最好的朋友,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马克的性格比较活泼,也很聪明,而约翰的性格则比较内向谨慎,可以说两人在性格方面相差很大,但这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关系。他们互为补充,可以说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两人之间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谈到将来要做什么时,马克总是说“火车”,而约翰却总是说“船”,最后两人总是不欢而散,但第二天便又会重归于好。其实,两个人都抓住了当时美国运输业的焦点——铁路运输业和航运业在美国当时的经济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只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马克·哈那后来真的成了涉足铁路、矿业、银行等领域的大实业家,后来又进入政界,当上了美国参议员,在麦金莱总统和老罗斯福总统时期,他都身居要职。因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马克对洛克菲勒日后的事业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学时代,约翰还有一个叫罗拉的好友。她是一个富商的女儿,全身充满了魅力。约翰第一次见到罗拉是在教会的主日学校唱诗班里,见到她的第一眼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罗拉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子,保守但不刻板,很受人欢迎,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谢蒂。对于严谨而细腻的约翰,罗拉也非常喜欢,因此没用多久两人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可以说,这是一段让人难以忘记的浪漫时光。约翰经常跃马扬鞭来到罗拉家,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就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美丽恋情。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常常到了夜幕将至,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对方。

两人的恋情一直持续了10年,直到1864年9月,他们才走进神圣的教堂,举行了庄严的婚礼。在后来的岁月中,无论约翰怎么富有,怎么出名,甚至一直到他死亡的那一刻,罗拉都一直是他亲密的伴侣。洛克菲勒曾说:“我一生只恋爱过一次。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是少了些,但对我已经足够了。我从未对此感到任何遗憾。”

约翰和马克等这些少年时代的朋友们保持了一生的友谊,而且这些人几乎都听他说过“我以后要赚十万美元”这样的话,但当时很少有人相信他能够实现这个梦想。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后来赚得的钱,竟然连他自己也数不清。

洛克菲勒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让他经历得更多,承受得更多,也学习到更多。

这个时候的约翰,学习很努力,一点也不贪玩,成绩也还可以,但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华。若干年后,他的一位中学老师曾回忆说,“他不过是一个寻常的、品行良好的孩子,埋头于功课”,“在他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使任何人看好他的前途”。他最好的一门学科就是数学,算起数来又快又准,也许这和他从小就和钱打交道有关系。

约翰在克利夫兰高中读到二年级便辍学了。但这并不是因为家境贫穷,事实上,父亲大比尔行医赚了一些钱,这些钱足够他读完高中,即使他上大学,学费也没问题。这主要是他自己的决定。当时的美国,大学数量极少,而且开设的科目也很专门化,比如医学、工程学、机械学等。当时能上大学的人很少,一般家庭的孩子,都只读到高中就独立谋生了。和约翰同时代的一群霸主当中,很少有人上过大学,只有华尔街的金融界巨头J.P.摩根是个特殊的例子,这个家族一直重视教育,他在父亲的安排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毕业于德国的哥廷根大学。

另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约翰对商业社会的向往。他的父亲不断地向他灌输关于金钱和商业的意识。“人的一生全部靠自己,如果想做生意,就要早早开始,要在别人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抓住有利的时机。人生就是钱!钱!”约翰满脑子都是父亲教的生意经。最终,他决定退学经商。这一年是1855年。

高中的教育没有让约翰学到更多的知识,却培养了他小心谨慎的好习惯,这使得他得以发挥自己求真求精的潜力。当他踏上社会后,便将这些东西派上了用场。

辍学后的约翰开始像~个成年人一样去寻求他的理想了。前途到底会怎么样,约翰心里并不清楚,但是,他充满了信心。

他并没有立即去找工作,而是带着父亲给他的200美元到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开设的“会计快速培训班”去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会计、商算、初级贸易、银行业务和汇率等。虽然只有短暂的几个月,但他获益匪浅,这也是他人生的珍贵财富。

此后,约翰再也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学校教育。16岁的洛克菲勒就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商业生涯。而且,仅在十几年后,他就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P2-8

序言

“如果把我一文不名地丢在沙漠的中心,只要有一行驼队经过——要不了多久,我就可以重建商业王国。”这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约翰·D.洛克菲勒最经典的一句话,曾经被无数次地引用过。

约翰·D.洛克菲勒,世界第一位亿万富豪,20世纪初的世界首富。他从一个小小的记账员,到创立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缔造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帝国,他的创业故事不知道激励过多少人。他和他的家族的权势和地位也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今天,洛克菲勒家族的影响早已今非昔比,但有关这个家族的故事却仍然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从南北战争直到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飞跃发展的几十年里。涌现了一批至今还影响巨大的家族企业,洛克菲勒、范德比尔特、摩根、卡耐基、亨利·福特……他们的创业足迹遍及美国钢铁、石油、铁路、金融、制造等各个领域,但是,这些几乎同时诞生的巨人。没有哪一个像老洛克菲勒那样充满争议。他勤劳、节俭、善良、坚持、低调,他不像其他大亨那样把不计其数的金钱投资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也不屑于购买艺术品、游艇或中世纪韵味的西服以及所有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东西,而是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资于煤矿、铁路、保险公司、银行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最终,他和他的后人影响了世界工业格局。从这一点上说他是美国工业的奠基人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在一些人的眼里,洛克菲勒又是贪婪、狡猾、冷漠的象征,他创立了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托拉斯这种组织形式,在无数的中小企业破产的基础上,建立了独一无二的“石油帝国”。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了关于他一生的事迹以后,又会发现这个被称为“冷血资本家”的人另一面:他乐善好施,他庞大的慈善系统给很多人带来福祉。也正是在他和他儿孙们的示范作用下,无数的美国富人投身于慈善事业,从而缔造了美国社会的慈善传统。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伟大的慈善家,老洛克菲勒的思想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也许他下面的这段话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

“或许.美国人民的进步和幸福生活的最大障碍便是如此多的重复投资,人们将时间和资本花在建设相互竞争的企业上,而不是开发新的领域,投资社会所需要的行业。寻找、经营,或是创造新的行业需要我们的创新理念。这种方式远胜于固步自封,不要一味地效仿前人的成功之路。我们的国家正在迅速地发展着,机遇无处不在。如果仅仅自私地想从社会获利,而完全不顾及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曾经的洛克菲勒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而那个时代以及那些人对今天的我们也许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回顾那段历史,也许会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