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庸》是杨润根先生继《发现老子》与《发现论语》二书之后推出的最新力作。他认为《中庸》是系统地展示孔子的伟大思想的巨著。他从书中发现了至今尚未被人发现的深刻内涵,通过《发现中庸》向我们展示了孔子思想的崇高与伟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发现中庸(文化经典的全新解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杨润根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发现中庸》是杨润根先生继《发现老子》与《发现论语》二书之后推出的最新力作。他认为《中庸》是系统地展示孔子的伟大思想的巨著。他从书中发现了至今尚未被人发现的深刻内涵,通过《发现中庸》向我们展示了孔子思想的崇高与伟大。 内容推荐 杨润根先生认为,只要完全放弃先入为主的理论预设,只要回到经验的基点上,即回到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经典的直接观察的基点上,并从而把中国古代经典当作由正常的文字和语言构成的正常文本来理解,我们就能够从中国古代的经典中立即发现一个崇高伟大的文化。在这一方面,他认为,他的《发现大学》和《发现中庸》可以作为继《发现老子》和《发现论语》之后的新的例证。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论普遍性的理性认识——《中庸》译文 试读章节 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解释】 君子:这一概念是指已经通过自己的逻辑理性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宇宙本质并因此而能够超越自己的被自己有限的感觉能力所孤立了的片面有限的存在的人,能够主宰自己的言行并使之符合天意的绝对道德的主体,是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的人。在“君”的原始的符号形式中,它的直接的意思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环抱(“尹”)宇宙的整体(“囗”)。因此“君”也就是那种掌握了自己存在的宇宙本源与本质,从而超越了自身片面有限性的个体存在的普遍无限的宇宙的存在者和以普遍无限的宇宙为目的的道德的存在者。因此“君”是人类所能达到的绝对智慧与完美道德的光辉典范,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国君”这一名称反映了我们的古老祖先对于理想国王的信念,即只有那些作为人类所能达到的绝对智慧与完美道德的光辉典范、那些具有哲学家式的杰出智慧和理想人格的人们,才能充当一国人民的领袖并掌握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正因为“君”指的是绝对智慧与完美道德的化身,他只使自己的全部情感、理性和意志服从于宇宙道德的绝对令律,因此他也是那种不为自己内心的私欲所左右,也不为外在的邪恶所动摇的人,是那种把宇宙的道德和内心的贞洁看得至高无上以至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人。 小人:指那种片面有限的、为自己感官的有限感知能力所孤立的、因而看不到自己存在的普遍无限的宇宙本质的人。这种人不会诉诸自己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存在的普遍无限的本性以及自己的生活与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的普遍无限的联系,因此他把自己与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界孤立开来。他们不再关心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界,而只关心自己,一切只以自己为出发点,一切只以自己为目的。他使自己的存在完全变成了个体的存在,使自己的生活完全变成了个体的生活。他的全部感觉、情感、意识、意志与信念只具有纯粹个体的性质,结果他使自己完全变成了一个自私的、狭隘的、盲目的、愚蠢的人,变成了一个完全置身于人类社会的必然的历史进程之外而又不得不受它任意支配和摆布的人,因此,这种人是毫无希望、毫无前途可言的。“小”的概念,在其原始的意义上正是一个无限地分割整体的概念。 不难理解,小人就是那种仅仅依据自己的直接感觉而认识而生活的人,而不是依据自己的理性而认识而生活的人。事实上,与reason这一英文词语一样,理性本质上就是指一种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来认识事物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同样立足于人们的直接感觉和观察,但同时又能够超越于人们的直接感觉和观察之上而达到对于一切存在于人们的感觉和观察能力之外的事物的认识。只有这种认识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普遍的联系,才能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普遍无限性,才能把人们的个体性的存在提升到普遍的宇宙存在的高度,才能造就真正有道德的人。 显然,在中国古人看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只是这样一种认识能力上的判别:人们有没有挣脱自己的直接感觉和观察的逻辑思辨与逻辑推理能力?当人们具有这种能力,人们就能够发现自己的存在与整个宇宙万物的存在之间的普遍联系,人们就会获得一种宇宙的存在感觉,一种超越的存在感觉,人们就会把自己的心灵和理性投向广大的宇宙,人们就会关心普遍的人类问题而不只是关心自己个人的问题,人们就会摆脱庸俗低级的自私自利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人们就会因此而成为君子。相反,当人们不具有这种能力,人们就会被自己的直接感觉、经验和观察所束缚,人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只是一个狭小的个人世界,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个人以及一个又一个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庸俗低级和自私自利就是人们所能过的唯一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之中,他们逐渐地发现了如何欺骗他人、利用他人、驾驭他人、支配他人、控制他人的方法和技巧,当这种方法和技巧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时尚并获得了智慧的美名,一种以欺骗他人、利用他人、驾驭他人、支配他人、控制他人为目的的专制统治也就开始了。正因为如此,老子和孔子都认为,专制统治本质上是那些智商低下的小人们的统治,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是这种统治的必然结局。看一看秦始皇以来的皇家贵族们在大部分时间里所过的非人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专制统治之所以是小人们的愚蠢的统治,就在于从一个较大的时间跨度来看,小人们并没有从自己的统治中真正受益,相反,就像普通民众无一例外地成为他们的统治的受害者一样,他们最终往往也使自己成为自己的统治的最大的受害者,如果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也视为自己的一部分的话。事实上,几千年来,小人们并不是没有看清楚自己已经深深地陷入了自己的统治的无限苦难之中,但由于他们的平庸的智力,他们找不到使自己摆脱苦难的办法,结果自欺欺人、无法无天、残人残己和破罐子破摔就成为他们的最后选择,聚集在他们的统治周围的一切小人们最终只能成为一群无法无天的乌合之众,而听凭一小股武装团伙来结束他们的统治和生命。 中:作为动词,它的意思是指能够击中而不会偏离目标的,或合于目的的一切人的活动——认识和实践的活动。作为名词,它的意思是指人的正确的认识和人的正确的行为——公平的和正义的行为。就整个《中庸》所涉及的主题来看,这里的“中”主要是指人的认识活动。 庸:这个字具有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因此,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它可以被理解为普遍的(“广”)人们可以直接支配、掌握和运用的(“彐”)使用价值(“用”);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它也可以理解为可以直接支配、掌握(“彐”)和运用的(“用”)的广泛而普遍(“广”)的方法。因为“用”字本身不仅具有使用价值的意思,而且具有运用的意思。 P14-17 序言 是依据表音的文字学的预设、假借虚词的语言学的预设和考据的文本学的预设来理解中国古代经典,还是依据中国古代经典本身来理解它们,或者说,是把中国古代经典作为由病态的文字和语言构成的病态文本来理解,还是把中国古代经典作为由正常的文字和语言构成的正常文本来理解,这就是我的经典解释方法与汉代以来流行至今的经典解释方法之间的根本区别。 与此同时,是把汉代以来的经学家们和20世纪以来的国学家们对于中国古代经典的解释作为自己理解它们的依据,还是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经典之中的文字、语言及其词法、语法和逻辑并进而把它们作为自己理解它们的依据,这也构成了我的经典解释与当今流行的经典解释之间的根本区别。 就经典解释的方法而言,我认为,一种正确可靠的经典解释必然是建立在不证自明的直接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之上,而不可能是建立某种先人为主的理论观点或理论预设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我认为,一种正确可靠的经典解释必然是建立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经典之中的文字、语言及其词法、语法和逻辑的基础之上,而不可能是建立在大量收集汉代以来的一切经典解释并从而人云亦云的基础之上。 就经典解释的结果而言,我认为,一种正确的可以接受的经典解释必须符合语言常识并进而具有语言价值、思维常识并进而具有思维价值和最大的逻辑统一性并进而具有理论价值,而一切没有语言常识、思维常识和矛盾百出的的经典解释都不可能是正确的,也不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依据我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反思汉代以来流行至今的全部经典解释理论、方法和结果,我们在中国古代经典的解释方面就永远不可能真正摆脱没有语言常识、思维常识和矛盾百出的状态。因为我认为,表音的文字学预设(它在经典解释上表现为以字求音,以音求意)在把整个庞大的中国文字符号体系转变成400多个读音的同时把经典中的每一个中国文字变成了没有自身表意上的独立性和确定性的文字垃圾,假借虚词的语言学预设把经典中的中国语言变成了假借字和虚词充斥的语言垃圾,而考据的文本学预设却把中国古代经典变成了没有为人们正确理解它们提供内在的充分依据的文本垃圾。因此,可悲的是我们很少有人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汉代以来流行至今的表音的文字学预设、假借虚词的语言学预设、考据的文本学预设背后的意义是对于中国文字、语言、经典的直接颠覆和妖魔化,而一个崇高伟大的中国文化就是被这些先人为主的主观预设完全埋葬了。 我的研究表明,只要完全放弃这套先人为主的理论预设,只要回到经验的基点上,即回到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经典的直接观察的基点上,并从而把中国古代经典当做由正常的文字和语言构成的正常文本来理解,我们就能够从中国古代的经典中立即发现一个崇高伟大的文化。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我的《发现大学》和《发现中庸》可以作为继《发现老子》和《发现论语》之后的新的例证。 通过《发现大学》和《发现中庸》,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对于科学理论(或认识理论)的伟大贡献:他认为,系统性的理性认识首先是建立在普通民众的不证自明的经验、观察和常识的基础之上,其次是建立在以一知十、以一知百、以一知千的逻辑理性的基础之上,最后是建立在将宇宙万物置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之内来思考的方法的基础之上。 不难理解,仅仅从“正”这一文字本身,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人对于认识上的正确和行为上的正义的深刻理解:正确的认识(“正”)就是达到了(“止”)最高的逻辑统一性(“一”)的认识,正义的行为(“正”)就是达到了(“止”)最大的逻辑统一性(“一”)的行为。 不难理解,逻辑统一性是一种最高的认知状态,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最高的客观标准,正因为如此,人类认识上或科学上的真正进展往往是发现原有理论的矛盾的结果。 可以说,只有达到认识上的统一性,或者说,只有走出认识上的矛盾的迷宫,我们才能接近真理——在经典解释之中也是这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