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风暴下,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是全球的救星,还是受害者?楼市不生不死,股市不死不生,生死之间,中国经济何去何从?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地产理论鼻祖陵园晓苏倾力推荐!
在书中,朱大鸣先生以犀利的评论、精辟的观点解读了金融风暴下,后奥运时代中国经济的走向。本书可以说是大众经济生活的指南、现今经济现象的一个解码器、解救经济困局的良方。无论对普通民众,还是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业人士和经济研究人员,都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朱大鸣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球金融风暴下,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是全球的救星,还是受害者?楼市不生不死,股市不死不生,生死之间,中国经济何去何从?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地产理论鼻祖陵园晓苏倾力推荐! 在书中,朱大鸣先生以犀利的评论、精辟的观点解读了金融风暴下,后奥运时代中国经济的走向。本书可以说是大众经济生活的指南、现今经济现象的一个解码器、解救经济困局的良方。无论对普通民众,还是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业人士和经济研究人员,都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内容推荐 2008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楼市和股市在经历了2007年的疯狂和2008年的理性回归甚至是低迷的冰火两重天后,该怎样走?中国的经济政策在日显放缓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面前该怎样调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波到底何时结束?世界经济在经历通胀突破后陷入的通缩,何时能够复苏?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关注的问题。 目录 序 第一编 后奥运时代中国经济该怎么走 一、各个举办城市奥运后的经济困惑 1.“奥运魔咒”普遍困扰主办国 2.长达30年的“蒙特利尔陷阱” 3.终究未逃过“奥运魔咒”的汉城 4.“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举办城市 5.荣耀后背负10年巨债的雅典 二、魔咒真的是摆脱不掉吗 1.并非规律的“奥运魔咒” 2.“奥运魔咒”产生的根源 三、“奥运魔咒”会困扰中国吗 1.后奥运时代中国不会出现灾难性拐点 2.中国品牌能否借助奥运扬名立万 3.奥运不是拐点而是腾飞的支点 第二编 后奥运时代中国楼市的走向 一、房价是怎样飙升的 1.如何看待中国的房市 2.调控失利与房价高涨之间的关系 3.追逐房价是中国人的保守消费理念在作怪 二、高房价下的困局:房奴的命运 1.谁来解救“房飘族” 2.现实的爱情缺不了一片屋顶 3.被高房价挤压的消费欲 三、政策的紧缩造成了楼市谜团 1.广州楼市暴跌引发全国房价大缩水 2.2008年房市会像冬天一样冷得发抖 3.牛徐之赌谁胜出都不是好事 四、拐点论的前生与后世 1.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个房价拐点 2.哪几种人会被房价拐点忽悠 3.拐点论的美丽幻影已彻底破灭 五、房企资金链的危机 1.房企上市圈来资金不准买地 2.明知路途崎岖房企竭力上市 3.对潘石屹炮制的新“拐点论”的质疑 4.新“拐点论”引诱外资围猎中国楼市 5.要死也是大房企比小房企先死 六、政府该不该救市 1.房地产政策很可能变向 2.重庆政府救市只是一个开端 3.给风雨中的中国楼市一剂良方 4.救市至少可以削平楼市低谷 七、保障性住房与楼市健康发展 1.政府住房保障覆盖“夹心层”弊大于利 2.小产权房或流转是划时代革命 八、后奥运时代,楼市谜局是否能够破解 1.奥运会不是楼市拐点 2.后奥运时代你还持币观望吗 3.楼市嬗变年防止过冷是关键 4.盘整是后奥运时代中国楼市的主旋律 九、房地产是否依然是最好的投资品种 1.后奥运时代不动产还是保值的产品 2.房价永远是昨天最便宜 3.上海现在与将来都不怕房价跌 4.五年内自住型买房越早越好 第三编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股市 一、2007年疯狂的6124点 1.启动这轮牛市的关键点 2.牛市主力推手是机构 3.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牛市提供资金渠道 4.一路波折地登上6124点顶峰 5.价值投资理念被疯狂曲解 6.关于对流动性过剩的理解 二、股灾是怎样酿成的 1.“大小非”减持是终结股市牛市的主因 2.中石油左右了市场 3.从紧的货币政策扼住了咽喉 4.诡变路径:股市成熊的路线图 5.股灾宣布贷币主义死刑 三、后奥运时代股市会怎么样 1.历届奥运举办国的前后股市是怎样的 2.后奥运时代股市会怎么样 四、破解股市投资的常见思维误区 1.散户股民是最勤劳一族 2.股市神话到底是怎样编成的 3.凯恩斯的“最大笨蛋”理论 4.融资融券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5.最理解股民的心情 6.大牛市启动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编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民生经济 一、通胀与物价的困惑 1.通胀为何产生 2.养猪户都买肉吃,肉价不涨才怪了 3.通过减税来感受收入的提高 4.宝洁提价直接加重年轻父母负担 二、工资关系到民生的根本利益 1.物价涨工资也该涨 2.工资为何涨不过柴米油盐 三、中小民企的困境 1.民企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的窘境 2.民企告急期待从紧政策放松 3.中小民企需要实质性的帮助 4.不能让民间融资阳光化、合法化 5.三鹿踢翻了民族企业的奶酪罐子 6.民企的结构性调整是后奥运时代的方向 第五编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 一、北京奥运年的全球经济背景 1.纵观全球经济不容乐观 2.让世界感冒的次贷危机 3.泥做的鸽子血染华尔街的坟墓 4.美国老太太到天堂才能还清次贷债 5.美国通过救市方案其根源是什么 6.由越南金融风波引起的思考 7.次贷风暴何时风平浪静 8.世界经济随想曲 二、2008年中国的经济现状 1.经济还徘徊在十字路口 2.警惕“热钱”抄底中国经济 3.“流动性过剩”是个伪命题 4.国际原油串火带来的威胁 5.在经济困难面前需要的是信心 三、后奥运时代宏观政策会怎样变化 1.宏观调控政策走到关键路口 2.“三驾马车”放缓保经济增长 3.财政倾斜,后奥运经济会笑口常开 4.两率再降预示宏观调控将结束 后记 试读章节 “奥运魔咒”产生的根源,在上述篇章中我已经多有论述。我们先举几个例子来看看这个“奥运魔咒”是怎样产生的。 举办奥运会时同为发展中城市的东京和汉城在奥运投资上的不同策略产生了不同结果。1964年东京奥运相关投资占当年日本总投资额的19.1%,是奥运景气的重要支撑点。当年投资比重过大,奥运会后低谷效应非常大,于是,1965年后日本经济立即呈现出衰退现象。而韩国1988年汉城奥运会当年的相关投资只占国家总投资额的1.5%,其奥运相关投资是分散在7年间进行的。奥运会后,韩国致力于开发西海岸,而且地区开发投资、对企业提高生产率的投资及国内需求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有效地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韩国政府对于奥运会的投资安排比较恰当,遭遇“奥运魔咒”的程度要比日本轻得多。 虽然说韩国在两年后也遭遇了“奥运魔咒”,但是总体表现远没有日本明显,这就是投资策略不同造成的结果。 可见,遭遇“奥运魔咒”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全面下滑,其中奥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以及投资的时间进度安排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奥运投资占全国或主办城市投资比重越大,在奥运前对经济的带动力越强,奥运后投资回落的空间越大,遭遇“奥运魔咒”的风险越大。其次,奥运相关投资是否能在筹办期分散进行,同时保证赛后投资的有效跟进,也是避免“奥运魔咒”的重要措施。 第二,奥运会只是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经济发展提供契机,而不会改变主办城市和主办国原有的发展轨迹。奥运会不是对举办国的经济横插一杠子,打乱举办国经济的原有布局和轨迹。 比如美国两次奥运会不同的安排就产生了两种不同效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低谷,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美国经济反而出现增长高点。虽然洛杉矶奥运会充分将奥运与商业紧密结合,使该届奥运会第一次成为赚钱的奥运会,但是72.27亿美元的奥运收益并没有使该届奥运会逃脱“奥运魔咒”;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仅实现51.1亿美元的收益,但其后反而出现了后奥运经济增长“高峰”,经济增长背后最为重要的推动因素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作用。美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总产出中占比不到10%,但1995~1999年,该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所作贡献却将近1/3。 最后,在总结“奥运魔咒”为何会出现时,主流观点有五种: 一是奥运会举办前过量投资和奥运结束后投资下滑带来的经济风险; 二是奥运会结束后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利用不足带来的经济风险; 三是奥运举办前后房地产发展过热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 四是奥运会项目的市场运作和过度商业化风险。一方面是防止政府对奥运项目干预过多,弱化了奥运资金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避免过度商业化,淡化了奥运精神。 五是城市的分散开发建设和布局结构调整存在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在土地投放和城市建设宏观控制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投资主体多元化所造成的建设布局问题突出。 我认为,第一种观点是最主要的,前期过量的投资,而奥运会后,这个增量的投资因素没有了,瞬间失血后,经济暂时性放缓极有可能。 主流学者提出的第二种观点,我认为主要关注的是奥运会后怎样收回前期的投资的问题。奥运会后简单出售昂贵门票往往会吓跑租借者。北京奥运会落幕不久,“鸟巢”的再利用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据媒体报道,已有数家演出公司预订了国家体育场“鸟巢”今年10月之后的档期,但面对高达200万元的场租费,所有的演出商都不敢轻易冒着可能破产的风险来当吃螃蟹的第一人。我认为,演出商不敢冒这个风险,是有道理的,因为没有明显的赚钱效应,过高的场地费和安保费足以吓跑很多租借者。 至于第三种观点,奥运会会给当地城市带来投资过热的风险,从而导致奥运会后短期内出现楼市大的波动。但是,北京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比较小。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虽然在前期炒作过奥运概念,但是,随着楼市持续低迷,这个问题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至于第四种观点,并没有明显迹象表明北京奥运会的商业化气氛过浓。如果说有的话,只是一些纪念品的发行量有些过度。这种过度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反,我们甚至还要继续挖掘北京奥运会的商业价值。 第五种观点说的是城市的分散开发建设和布局结构调整的风险,这一点由于前期准备得比较好,北京不会出现这种风险。 其实,奥运前后经济的短期升降变化,是正常的。奥运会作为一项国际赛事,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随着奥运会申办、举办以及闭幕,会出现三种效应——凝聚效应、释放效应以及可能出现的低谷效应。所谓凝聚效应,就是奥运会申办成功后,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投资,刺激经济的发展;释放效应就是奥运会举办的时候,前期的投入得到瞬间释放;第三个就是低谷效应。通观这三个过程,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低谷效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前期的过度凝聚。另外,近几届奥运会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不注意提前预防,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奥运会后大量体育场馆和设施被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出现衰退。 P16-19 序言 我虽与朱大鸣先生只有一面之缘,但对他的作品却相当熟识。这不仅是因为朱大鸣在当今中国乜是知名的财经评论家与地产评论家,更是因为他通过博客及各大网站发表了多篇文章。文章中精湛的理论水平、精准的经济现象分析、清醒的预测与睿智的思辨,每每让人受益匪浅。近来得知他有作品集问世,我便不吝陈词,作小序以示庆贺。望广大读者在阅此小序后,对朱大鸣其人其作有个初步了解。 如今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了帷幕。闭幕式的歌声尚萦绕在耳,人们已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深深的忧虑。特别是源自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海啸,让处于忧虑中的中国民众感受到一股扑面寒风。其实关于“后奥运时代”中国经济的话题,早在奥运会开赛之前就已被人们谈论。人们相信,筹办八年之久的奥运会能够赋予中国经济一定的拉动力。在这八年里中国有很多经济现象都或多或少地跟奥运相关联。从2007年底开始,全球经济笼罩上了厚厚的阴霾,已连续六年高歌猛进的中国经济也开始不断显露出各种病状,人们有理由担心近几年中国经济的走向,不管它跟所谓“后奥运时代”有没有联系或瓜葛。 房地产行业十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它的起伏跌宕影响到经济、牵动着民生。身处房地产市场前沿的朱大鸣,在潮头浪尖对中国经济现象的感受直接,对经济动向的嗅觉敏感。他不仅自己亲手执掌着一家房地产企业,且善于观察与思考,常年笔耕不辍,成为全国知名的财经评论家。他以多年在市场一线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知识底蕴,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文章搏得网民的欢迎与喜爱。2008年朱大鸣的博客流量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突破了1000万,可以想像他的财经评论影响力有多大。而他的这本《走向——后奥时代的中国经济》,应是凝聚了他心血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此书中,著者对后奥运时代中国经济走向表达了精辟的观点。他不仅从宏观上分析了奥运会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文体盛会对于主办城市经济的影响,而且在微观上剖析了奥运之前中国许多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及奥运会后的经济走向。在分析奥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作者将北京奥运会与之前几届奥运会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对奥运会后中国经济整体面做了客观推断;在解释微观现象时,他集中精力解释了中国2007年高企的楼市、溃落的股市的前因后果,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同时他以同情的笔墨,对未来几年的就业、工资、物价以及中小企业的转型等与民众密切相关的民生经济做了展望,希望以此作为对管理层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中肯建议。 本书可以说是当今许多经济现象的一个解码器,是后奥运时代大众经济生活的有益提示,是治疗时下经济困局的一个良方。它无论对于普通民众,还是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业人士和经济研究人员,都具有指导价值。虽然朱大鸣是工商管理博士、资深财经评论家,但在行文上却毫无学究气息,他以随和的语气,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将深邃的思考与精辟的观点如话家常般的娓娓道来。 值得一提的是,已过天命之年的朱大鸣如同这辈人的多数一样,身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他从小随母亲长大,基本上过着单亲生活,在苦难与执着中成长。岁月练就了他现在的性格:刚毅而谦和、忠信而智慧、勇敢而温情。因此,此书虽然是一本财经类图书,但在书中处处展现出他的感恩情怀及对普通民众的关爱。我相信读过本书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关于他的性格,在他的博客随笔《儿时我在母亲的歌声中长大》《春来草自青》《让儿子叫“老爸我爱你”是梦想》等文章中已有较好的展现。如果能去读读那些博文,或许对这本书作者的情怀能有更深的了解。 后记 中国的经济到底何去何从?楼市和股市在经历了2007年的疯狂和2008年的理性回归甚至是低迷的冰火两重天后,该怎样走?中国的经济政策在日显放缓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面前该怎样调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波到底何时结束?世界经济在经历通胀突破后陷入的通缩,何时能够复苏?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困扰着我。 这本书实际上是我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动笔写的,很多章节都是对当时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系列热点问题的分析和预判。作为一线企业的老总,对中国的经济政策比较关注。中国的经济走势和世界经济的态势对于微观企业的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008年是奥运年,关于后奥运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实际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也对我们的企业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前中国经济的现象,而需要从新的视角去研判、去探讨。我就将自己在实践领域遇到的困惑和一些经验进行梳理,逐步形成了这部拙著,期待和朋友们探讨。 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的经济学专家开始了反思。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照本宣科”的从紧货币政策,被认为对抑制通胀压力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后学界发现,仅仅“从紧”一项,并没有让中国经济一如既往地在全球风暴面前继续传奇性的独善其身。学界认识到,目前中国国情还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经济理论来行事。 思想总是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在楼市篇中我得到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地产理论鼻祖孟晓苏先生的指导,孟先生前瞻性的观点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深表感谢。 同时感谢媒体对我的支持,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编辑们,一年多来对我近100万字的的财经文章的大力推荐,使受众对我的观点有所认识。这里要特别感谢的是新浪网、搜房网、搜狐网、焦点网、凤凰网、和讯网、中金网、新民网、腾讯网、东方财富网、东方早报、新民晚报和武汉大学出版社等全国各大媒体的厚爱与支持。感谢我的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还要感谢我的一些铁杆笔友的建议与鼓励,才使我在商海漫游的忙碌中,完成了这部原创性经济读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