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静(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安静(精)》编著者周国平。

《成功的真谛》;《好梦何必成真》;《小康胜大富》;《一个人和三个人称》;《丰富的安静》;《安静的位置》;《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为某报“书人档案”栏目写》;《精神拾荒三步曲》……《安静(周国平经典散文)》收集了作家周国平自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是他的第三本散文集。

内容推荐

《安静(精)》编著者周国平。

《安静(周国平经典散文)》收集了作家周国平自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是他的第三本散文集。这几年中,作者强烈感受到为盛名所累的不安宁,因此逃离了镁光灯的追逐,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安静(周国平经典散文)》中用细腻的文字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所追求的平静而丰富的生活,畅谈了他对人生、婚姻、家庭、教育等的思考,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智慧。作者笔下的文字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安静、自由的空间,让读者在此思考人生,追问灵魂,反省自我,找寻自己的心灵家园,并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升华。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成功的真谛

好梦何必成真

小康胜大富

一个人和三个人称

丰富的安静

安静的位置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为某报“书人档案”栏目写

精神拾荒三步曲

第二辑

灵魂的在场

智慧和信仰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灵魂的在场

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

——为《小王子》新译本写的序

最后的滋味是无奈

探险: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

上帝眼中无残疾

——在《上帝在哪里》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临终的尊严

——山崎章郎《最后的尊严》中译本序

神圣的交流

——《亲历死亡丛书》总序

平凡生命的绝唱

——《我们在天堂重逢》中文版序言

第三辑

读《圣经》札记

不可发誓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

天上的财宝

伺候哪一个主人

行淫的女人

精神领域里的嫉妒

本乡人眼中无先知

奥秘和比喻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舆论的不宽容

小孩、富人和天国

狂妄者最无信仰

不见而信

拒绝光即已是惩罚

不可试探你的上帝

不仅是靠食物

神圣的休息日

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

种子和土壤

不要把珍珠扔给猪

虔诚不是目的

耶稣的命运

第四辑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欣赏另一半

爱使人富有

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可能性的魅力

亲密有间

婚姻如何能长久

恋家不需要理由

夫妻问的隐私

用什么报答母爱

沟通、隔膜和关爱

第五辑

精神寻找形式

写作的理由和限度

在失语和言说之间

这里的景色无限

答《诗刊》杂志问

诗歌创新和诗人使命

——在一次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答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杂志问

外行的点评

纯粹艺术:精神寻找形式

一个现代主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感想

零度以下的辉煌

摇滚的真理

——《自由风格》序

灵魂似乎还活着

——读崔健的歌词

个性、传统与流行

唯有生命本身是体

——为张丽达CD专辑写

第六辑

中国人缺少什么

纪念所掩盖的

人类的敦煌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中国人缺少什么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意识形态与精神生活

——对现代中国精神层面变化的回顾

第七辑

向教育争自由

向教育争自由

父母们的眼神

记录成长

——《孩子怎样长大》丛书总序

关于《成长》

发现的时代

从小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邓琳采访周国平

哲学系学生的素质教育

——《新世纪中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点·哲学卷》序

休闲的时尚

个性、人性与榜样

辩论何为

医学与人文关怀

不再轻信

第八辑

灵魂只能独行

南极素描

孤岛断想

香格里拉纪行

第九辑

自序辑录

释“回家”

——《记住回家的路》小序

朝圣的心路

——《各自的朝圣路》序

没有人是专门写散文的

——《周国平散文》自序

惭愧中的反省

——《周国平哲理美文》自序

我没有意识到我这是在写作

——《人与永恒》香港版自序

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

——《妞妞》新版自序

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

——《人生哲思语编》编选说明

第十辑

讲演辑录

哲学是永远的追问

哲学与精神生活

人生的哲学难题

尼采的哲学贡献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与中学生谈写作(提纲)

试读章节

对于各种热闹,诸如记者采访、电视亮相、大学讲座之类,我始终不能习惯,总是尽量推辞。有时盛情难却答应了,结果多半是后悔。人各有志,我不反对别人追求和享受所谓文化的社会效应,只是觉得这种热闹与我的天性太不合。我的性格决定我不能做一个公众人物。做公众人物一要自信,相信自己真是一个人物,二要有表演欲,一到台上就来情绪。我偏偏既自卑又怯场,面对摄像机和麦克风没有一次不感到是在受难。因此我想,万事不可勉强,就让我顺应天性过我的安静日子吧。如果确实有人喜欢我的书,他们喜欢的也一定不是这种表面的热闹,就让我们的心灵在各自的安静中相遇吧。

世上从来不缺少热闹,因为一旦缺少,便必定会有不甘心的人去把它制造出来。不过,大约只是到了今日的商业时代,文化似乎才必须成为一种热闹,不热闹就不成其为文化。譬如说,从前,一个人不爱读书就老老实实不读,如果爱读,必是自己来选择要读的书籍,在选择中贯彻了他的个性乃至怪癖。现在,媒体担起了指导公众读书的职责,畅销书推出一轮又一轮,书目不断在变,不变的是全国热心读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读相同的书。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这些年来,学界总有一两个当红的热门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课题。我不怀疑仍有认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却只是凭着新闻记者式的嗅觉和喉咙,用以代替学者的眼光和头脑,正是他们的起哄把任何学术问题都变成了热门话题,亦即变成了过眼烟云的新闻。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上,我尝自问: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不属于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现在有些人很喜欢标榜的所谓另类,因为这个名称也太热闹,使我想起了集市上的叫卖声。那么,我根本不属于这个热闹的世界吗?可是,我决不是一个出世者。对此我只能这样解释: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如果从我写第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1986)算起,我的所谓学术生涯迄今刚好是十五个年头。在这期间,我做了两件事。一是研究尼采,除了上述这本书外,还出版了博士论文《尼采与形而上学》(1990),翻译了尼采的若干著作。这些可以算作学术成果。此外还啃过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的原著,就他们的意义理论写过很长的论文(1995)。在做西方哲学研究时,我重视的是对原著的消化,力求弄清相关的思想家所欲解决的问题,这问题在哲学上的价值,解决这问题的思路,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解决了或尚未解决。我不承认那种生吞活剥的概念拼贴或牵强附会的意识形态演绎是学术。二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写下来,这些文字后来被人称作哲理散文。其中,完整的结集是《守望的距离》(1996)和((各自的朝圣路》(1999)两本书,还有随感录《人与永恒》(1992)和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1996)亦可归入此类。这些作品为我在专业范围之外赢得了广大读者,同时也使我在一些专业人士那里遭到了不务正业的讥评。好在我对两者都不太在意,当我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褒贬是不重要的。

不过,我要立刻说明,我不是一个自信的人。问题正出在我常常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因此而对我以往所做的事情发生了怀疑。许多事情似乎是自己想做的,其实可能是受了外来的诱惑或逼迫去做的。生命有限,我害怕把精力投错了地方,致使不再来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现在便处在这样一种反省和犹豫之中。所以,我没有任何新作品可以向读者预告。我能够说的仅是,我本来就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今后会更加远离一切热闹,包括媒体的热闹和学界的热闹(我把后者看作前者的一个类别),在安静中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至少把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的问题想明白。其实,真想明白了,哪有做不成之理呢?好了,祝世界继续热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前一句好理解,“罔”即惘然,亦即朱熹所解释的“昏而无得”。借用叔本华的譬喻来说,就好像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任人践踏,结果当然昏头昏脑。可是后一句,思而不学怎么就危险了呢?不妨也作一譬喻:就好像自己是一匹马,却蒙着眼睛乱走,于是难免在别人早已走通的道路上迷途,在别人曾经溺水的池塘边失足,始终处在困顿疲惫的状态了。句中的“殆”字,前人确有训作困顿疲惫的,而倘若陷在这种状态里出不来,也真是危险。

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遇见这两种人,我总不免替他们惋惜。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P13-15

序言

本书是我从1999年到现在所发表的文章的结集。东方出版社出版过我的两个散文集:《守望的距离》是1983至1995年散文的结集,《各自的朝圣路》是1996至1998年散文的结集。本书在写作时间上与那两本书衔接,是我的散文的第三个完整结集。我在大学和其他场合做过若干讲座,最近把讲稿加以整理,也收在了本书中。

将近四年的时间,我发表的文字只有十多万字,未免少了一些。不过,我早就不以发表来估量我的写作,更不以写作来估量我的生活了。当我酝酿和从事一项较大的工作时,我已能克制自己不去写那些马上发表的东西。当我坐在电脑前忙碌而我的女儿却希望我陪她玩儿时,我也清楚什么是更聪明的选择。

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疲于应付刊物的约稿和媒体的采访。我对那种状态很不喜欢,但我不是一个善于拒绝的人,只好在内心里盼望一个机会,能够强使我结束这种状态。1999年,我应聘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客座教授,在那半年里,客观上与国内的媒体拉开了距离,编辑和记者们找不到我了。当时我知道,我所盼望的机会来了。回国后,我横下了一条心,对于约稿、采访以及好事者组织的各种会议一律拒绝,真感到耳根和心地都清净了。据说有所谓名人效应:你越有名,媒体和公众就越是关注和包围你,结果你就更有名了。现在我发现相反的规律同样成立:你一旦自愿或不自愿地离开聚光灯的照耀,聚光灯当然是不会闲着的,立刻会有新的名人取代你成为被关注和包围的中心,而你就越来越隐入了被遗忘的暗处。我不无满意地看到这一“褪名效应”正在我的身上发生。我的天性不算自信,但我拥有的自信恰好达到这个程度,使我能够不必在乎外界是否注意我。

我当然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我必须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保持这样一种内在状态,我在写作时才能真正品尝到精神的快乐。我的写作应该同时也是我的精神生活,两者必须合一,否则其价值就要受到怀疑。无论什么东西威胁到了我所珍惜的这种内在状态,我只能坚决抵制。说到底,这也只是一种权衡利弊,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摈弃了外来的催逼,写作无疑少了一种刺激,但我决心冒这个险。如果我的写作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就让我什么也不写,什么也写不出好了。一种没有内在动力的写作不过是一种技艺,我已经发现,人一旦掌握了某种技艺,就很容易受这种技艺的限制和支配,像工匠一样沉湎其中,以为这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甚至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可是,跳出来看一看,世界大得很,无论在何种技艺中生活一辈子终归都是可怜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充实完整的内在生活,而不是写作或别的什么。如果没有,身体在外部世界里做什么都无所谓,写作、绘画、探险、行善等等都没有根本的价值。反之,一个人就可以把所有这些活动当作他的精神生活的形式。到目前为止,我仍相信写作是最适合于我的方式,可是谁知道呢,说不定我的想法会改变,有一天我会换一种方式生活。

上面说的只是近些年萦绕在我心中的念头,事实上未能完全实施,至少我没有把拒绝一切约稿的决心坚持到底,否则就不会有现在这个集子了。这个集子里的许多文章仍是应约而写的。不过,我做到了有所节制,拒绝了大部分约稿。当今膨胀的媒体对于稿件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如果有求必应,我必完蛋无疑。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保证基本写作状态的健康,这样来分配我的精力:首先用于写不发表的东西,即我的私人笔记,它是我的精神生活的第一现场,也是我的思想原料仓库;其次用于写将来发表的东西,那应该是一些比较大而完整的作品;只允许花最少的精力写马上发表的东西,即适合干媒体用的文字,并且也要以言之有物为前提。我一定这样做。

周国平

2002年8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8: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