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的“女中豪杰”,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一个在文化困境中流离的灵魂,却以整个生命的光与热情修补了每一道创痕的妇人——林海音文集珍藏版!
她的小说和散文,往往郜以家庭为背景,包括小孩、女人、婚姻的描写,由于平日细心观察,对于各种琐碎的情节,均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林海音的文字,一如她的笑声和为人,爽朗而明快。打开她的书,或是和她聊天,你都会有“在春风里”的感觉。
《在胡同里长大》收录了林海音的散文作品六十余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胡同里长大(林海音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海音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坛的“女中豪杰”,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一个在文化困境中流离的灵魂,却以整个生命的光与热情修补了每一道创痕的妇人——林海音文集珍藏版! 她的小说和散文,往往郜以家庭为背景,包括小孩、女人、婚姻的描写,由于平日细心观察,对于各种琐碎的情节,均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林海音的文字,一如她的笑声和为人,爽朗而明快。打开她的书,或是和她聊天,你都会有“在春风里”的感觉。 《在胡同里长大》收录了林海音的散文作品六十余篇。 内容推荐 林海音,小说家。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5岁随父母回国,定居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北平《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到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1967年创办和主编《纯文学》月刊。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城南旧事》,散文集《冬青树》。她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愁,具有典雅柔美的风格。 《在胡同里长大》包括林海音的散文作品六十余篇。 《在胡同里长大》具体收录有:《苦念北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土语辞典》、《旧京风俗百图》、《难忘的两座桥》、《珊瑚》、《说猴》、《台北温泉漫写》、《鲈鳗和流氓》、《台湾的香花》等。 目录 苦念北平 虎坊桥 北平漫笔 天桥上当记 苦念北平 想念北平市井风貌 英子的乡恋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北平歇后语辞典》序 我的童玩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访母校·忆儿时 老北京的生活 北京土语辞典 旧京风俗百图 难忘的两座桥 我的京味儿之旅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爱与牵手 漫谈“吃饭” 窗 门 狗 新竹白粉 爱玉冰 滚水的天然瓦斯 虱目鱼的成长 珊瑚 说猴 台北温泉漫写 鲈鳗和流氓 台湾的香花 艋胛 友情 灯 立 寂寞之友 三只丑小鸭 平凡之家 小林的伞 台南“度小月” 穿山甲 相思仔 竹 教子无方 刣猪公 爱与牵手 台湾民俗杂辑 雾社英魂祭 生之趣 二百年前的北投 秋游狮头山 好日子 今天是星期天 鸭的喜剧 分期付款 书桌 吹箫的人 春 我的美容师 黄昏对话 思冰令人老 绢笠町忆往 拆屋大王来了 豆腐一声天下白 豆腐颂 童年和童心 看象 记日本关西之旅 试读章节 苦念北平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春光明媚,一骑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赌,能不能爬上“鬼见愁”的那个山头!我常常念叨“鬼见愁”那块地方,可是我从来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 春天的下午,有时风沙也很大,风是从哪儿吹来的呢?从蒙古那边吹来的吗?从居庸关外那边吹来的吗?春风发狂,把细沙送进了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里。出一趟门,赶上风,回来后,上牙打打下牙试试,咯咯吱吱的,全是沙子,真是牙碜。“牙碜”是北平俗话,它常被用在人们的谈话里。比如说: “瞧,我这两天碰的事儿都别扭,真是,喝凉水都牙碜!”——比喻事不顺心。 “大姑娘哪兴这么说话,也不嫌牙碜!”——比喻言语粗鄙。 “别用手指甲划玻璃好不好,声儿听着牙碜!”——形容令人起寒战的感觉。 “这饭怎么吃着这么牙碜!掺了砂子啦!”——形容咀嚼不适的感觉。 春天看芍药牡丹,是富贵花。中山公园的花事,先是芍药,一池一畦的开,跟着就是牡丹。灯下看牡丹,像灯下观美人一样,可以细细地品赏,或者花前痴望。一株牡丹一个样儿,一个名儿,什么“粉面金刚”、“二乔”、“金盆落月”。牡丹都是土栽,不是盆栽,是露天的,春天无雨不怕,就是怕春风。有时一夜狂风肆虐,把牡丹糟蹋得不成样子。几阵狂风就扫尽了春意,寻春莫迟,春在北平是这样的短促呀! 许多夏季的黄昏,我们都在太庙静穆的松林下消磨,听夏蝉长鸣,懒洋洋地倒在藤椅里。享受安静,并不要多说话:仰望松林上的天空,只要清淡的喝几口香片茶。各人拿一本心爱的书看吧,或者起来走走,去看看那几只随着季节而来的灰鹤。不是故意到太庙来充文雅,实在是比邻中山公园的情调,有时太嫌热闹了,偶然也要躲在太庙里享受清福。但是太庙早早就要关门了,阵地不得不转移到中山公园去,那里有同样的松林、同样的茶座,可以坐到很久,一直到繁星满天,茶房收拾桌椅,我们才做最后离园的客人。 最不能忘怀的是“说时迟,那时快”的暴雨;西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阵骤雨洗净了世间的污浊,有时不到一小时的工夫,太阳又出来了,土的气息被太阳蒸发出来,那种味道至今还感到熟悉和亲切。我喜欢看雨后的红墙和黄绿琉璃瓦,雨后赶到北海划小船最写意。转过了北池子,经过景山前的文津街,是到北海的必经之路。文津街是北平城里我最喜爱的一条路,走过那里,令人顿生怀古幽情。 北平的春天,虽然稍纵即逝,秋日却长,从树叶转黄,到水面结冰,都是秋的领域。秋的第一个消息,就是水果上市。水果的种类比号称“果之王国”的台湾并不逊色,且犹有过之。比如枣,像这里的桂圆一样普遍,但是花样却多,郎家园、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却不是单调的桂圆可以比的了。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掰两截,水都不流,才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无渣。鸭儿广,赛豆腐。秋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合不上嘴。它们都是秋之果。 北平的水果贩最会吆唤,你看他放下担子,一手叉腰,一手捂着耳朵,仰起头来便是一长串的吆唤。婉转的吆唤声里,包括名称、产地、味道、价格,真是意味深长。 西来顺门前,如果摆出那两面大镜子的招牌——用红漆一面写着“涮”,一面写着“烤”,便告诉人,秋来了。从那时起,口外的羊,一天不知要运来多少只,才供得上北平人的馋嘴啊! 北平的秋天,说是秋风萧索,未免太凄凉!如果走到熙熙攘攘的西单牌楼,远远的就闻见炒栗子香。向南移步要出宣武门的话,一路上是烤肉香。到了宛老五的门前,不由得你闻香下马。胖胖的老五,早就堵着房门告诉你:“还要等四十多人哪!”羊肉的膻,栗子的香,在我的回忆中,是最足以代表北平季节变换的气味了! 每年的秋天,都要有几次郊游,觅秋的先知先觉者,大半是青年学生,他们带来西山红叶已红透的消息,我们便计划前往。星期天,海淀道上寻秋的人络绎于途。带几片红叶夹在书里,好像成了习惯。看红叶,听松涛,或者把牛肉带到山上去,吃真正的松枝烤肉吧! 结束这一年最后一次的郊游,秋更深了。年轻人又去试探北海漪澜堂阴暗处的冰冻了。如履薄冰吗?不,可以溜哕!于是我们从床底下捡出休息了一年的冰鞋,弹去灰尘,擦亮它,静待升火出发,这时洋炉子已经装上了。秋走远了。 这时,正是北平的初冬,围炉夜话,窗外也许下着鹅毛大雪。买一个赛梨的萝卜来消夜吧。“心里美”是一种绿皮红瓤的,清脆可口。有时炉火将尽,夜已深沉,胡同里传出盲者凄凉的笛声。把毛毯裹住腿,呵笔为文,是常有的事。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捡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不过,今年北平虽然风云依然,景物还在,可是还有几人能有闲情对景述怀呢! 1962年 P30-32 书评(媒体评论) 林先生心上的北平不在了,林先生笔下的北平还在:中国乡愁文学的最后一笔终于随着运煤骆驼队走进淡淡的水墨山影里,不必叮咛,不带惊讶,依稀听到的是城南那个小女孩花树下的笑语和足音。林先生永远不老,像英子。 ——董桥 她的小说和散文,往往郜以家庭为背景,包括小孩、女人、婚姻的描写,由于平日细心观察,对于各种琐碎的情节,均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林海音的文字,一如她的笑声和为人,爽朗而明快。打开她的书,或是和她聊天,你都会有“在春风里”的感觉。 ——隐地 与其说林女士,不如说林先生,这是以她独特而豁达的胸襟而言;如果她生而为男人,将比她现在的成就为大,但因为她是个天生的女性,却能赢得普遍的敬仰和爱慕。 ——七等生 他们说:这已经是尊敬的极致了。 如果整个社会都称她为“先生”,如果整个时代都说她是“女中丈夫”,就是一个女子最大的荣宠了。 即使她的胸襟与胆识在当时无人能及。 是这样吗?只能这样了吗? 为什么我们不来造一些字,造一些真正的敬辞,好来呈献给这位刚刚逝去的长者——一个在文化困兽境中流离的灵魂,却以整个生命的光与热情修补每一道创痕的妇人。 ——席慕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