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喻人生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韩建萍//魏峰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佛经寓言蕴涵着深隽的哲理和宝贵的人生智慧,在认识生活、揭示智慧、塑造灵魂、培养品德、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而这些启迪和教益,不是通过空洞说教来阐述的,而是采用生动风趣、诙谐幽默的比喻来完成的。本书精选了165个寓言故事,联系现代社会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加以“今说”,力图使读者在轻松幽默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佛学思想的博深和精妙,在真善美的机智中体悟人生的智慧。

内容推荐

佛经寓言蕴涵着深隽的哲理和宝贵的人生智慧,在认识生活、揭示智慧、塑造灵魂、培养品德、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而这些启迪和教益,不是通过空洞说教来阐述的,而是采用生动风趣、诙谐幽默的比喻来完成的。佛经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物喻人,借小喻大,使得抽象深奥的事理从具体浅显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养分,领略其璀璨的智慧和哲理。

目录

序言

认识生活

善于统筹物尽其用

无因哪有果

全面认识事物

方法决定成败

目的与手段

经验不可成为教条

错位

解决问题的根本

选错了对象

形式与内容

过度即无趣

物尽其用

识时务者为俊杰

掌握分寸注意搭配

循序渐进永无止境

认识偏差行为呆傻

擦亮眼睛辨别真伪

知识的关联性

谨防以偏概全

顺序不同结局相异

理解不同结果迥异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不要总想着走捷径

没有十全十美

适得其反

舍本取末

代价和受益

应和当下

斜目视物物自斜

好坏:关系而非性质

因时、地、人、事而制宜

衣服再好看也成不了皮肤

纸里包不住火

欲盖弥彰

不择手段亵渎美好目的

沉醉于工具会迷失目的

目的不明常会盲动

因循守旧误己惑人

不可替代的价值

是逃避还是面对

是迁怒还是分担

不可妄断莽行

权衡利害大小区分是非曲直

无形的、潜在的成本更大

须慎为

观察生活

智慧的力量

谁掌握着真理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智慧的价值

舍得之间

智慧即财富

坚持真理贤者为王

学以致用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釜底抽薪

毁坏容易创造难

真相和影子

虽偏而不执偏

学会放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正视差异

境由心造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偷来的成不了自己的

说实话最简单

人类不思考上帝该哭了

感知有形思考形而上

大树追求空中的寂寞

每一个都有独立的价值

力戒盲从

人贵有疑

自我决定

药不对症不如不吃

怎能因有药而去得病

对症就是良药

换汤不换药

自在生活

善于比较学会变通

发扬传统培养爱心

认识自我共建和谐

丕要期求你所得不到的事物

没有经过观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和谐才能共生

不劳动者不得食

在生活中成长

真正的财富

享受生命的过程

勇往直前生路复还

过多关怀就是害

奖赏的力量

找到自己的位置

抵御世间诱惑莫贪身外之物

欲望与自由

勇敢的牺牲精神

需要才是最好的

勇者无畏

乐极生悲

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和则生争则亡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技高莫炫耀

弄巧成拙

施恩图报非君子

阅历就是财富

以和为贵

勿乱施怜悯之心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脚踏实地做回你自己

做分内之事做能为之事

莫以衣帽取人

生死之间义以为先

感恩、职守与虑后

博大的母爱

不要把未来交给别人

珍惜所得

诚信无价

自作孽不可活

祸从口出

东施效颦

忌贪多求全

谨防称兄道弟者

随时随地均可行善

胸怀大志才可成大器

宽恕别人解放自己

必要的代价

偷鸡不着反蚀米

事与愿违

不要和人攀比

足在心而不在境

有境界自成高格

钱财是手中抓住的风

不可“穷”得只剩下钱

贫穷不必自卑

钱买不来的更珍贵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贵在慎始

机会青睐敏感的心灵

任凭三尺雪难压寸灵松

管好内心勿怨外界

不为“定位”所累

你的心魔骗了你

没有免费的午餐

靠人不如靠己

莫待老来悔

人生不可逆

树长得好才是真正的成果

何愁长不大

孩子是目的还是工具

凡事留有余地

量力而行

不害怕不后悔

养成快乐的习惯

算计者永无快乐

害人终害己助人即助己

“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错过一次岂能再错

有过不掩讳

真正的勇敢

要面子还是重真实

让人鄙夷还是让人羡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是真金就一定会发光

去除假象发现本质

欺骗不会长久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经验不可成为教条

原文

有一老母,背负酥缸,在路中行,见庵摩勒树,即食其果。食已患渴,寻时赴井,乞水欲饮。时汲水者即便与水。以先食庵摩勒果之势力故,谓水甜美,味如石蜜。语彼人言:“我以酥缸,易汝缸水。”尔时,汲水人即随其言,与一缸水。老母得已,负坏归家。既至其舍,先所食庵摩勒势力已尽,取而饮之,唯有水味,更无异味。即聚亲属,成令尝之,皆言:“是水有朽败烂绳汁泥臭秽,极为可恶。汝今何故持来至此?”既闻斯语,自取饮尝,深生悔恨:“我何以故,乃以好酥贸此臭水?”

——《大庄严论经·酥缸换水》

大意

有一位老母亲,背着酥油缸在路上行走,见有一棵庵摩勒树,就将树上的果子吃了。吃了这些果子后,她感到十分的干渴,就到一个井边讨水喝,汲水的人将水给了老母亲。

由于她先吃了庵摩勒果的缘故,她感到这水就像蜂蜜的味道一样甘甜。她便对汲水的人说:“我要用酥油换你的水。”汲水的人同意了她的要求,便给了她一缸水。

老母亲得到水后就将水背回了家。

回到家后,由于先前所吃的庵摩勒果的作用已经没有了,她再取水喝时,感到只有水的味道而没有其他任何异味。她就把亲戚都叫来品尝,都说:“这水有腐败的烂绳子和污泥的臭味,太恶心了。你今天为什么要把它弄来呢?”听了这话,她自己又取这水品尝,心中十分的悔恨:“我为什么要用我那么好的酥油换这样的臭水呢?”

今说

人在许多时候是很相信自己的经验的,总觉得经过亲身经历的事情一定是最可靠的。但是,经验也常常会捉弄人,过去的经验就可能会成为今天的教训。

在十分饥渴的状态下,老母亲对水的渴望是其生命中之最需,她对能够满足这一需要的条件是不加苛求的。极度的饥渴已经战胜了她对味觉的要求,她会觉得那水甘甜无比。但是,当她回到家里,饥渴的需要再也不是那样重要了,她将水当成她满足味觉享受的条件,她会仔细地品尝水的味道。这时,她再也感觉不到那水的甘甜,而是觉得这水充满了腐败的烂绳子和污泥的臭味,引起的只有恶心。

一次成功的经验,会带有一些偶然。一些人会在别人不经意的时候凭借直觉选择了正确的项目,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当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赚钱的行当而把资金都投到这一项目和领域时,就有可能引起投资过剩,就会降低其利润和收益,甚至导致亏损。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投资方向,而一味地坚持自己过去投资获利的经验不能自拔,把这经验当成了教条,最终就只能走向衰败。

经验也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别人适宜的经验,在自己的身上就未必适合;对于西方人有用的东西,在我们中国人身上也不一定会产生作用;在别的地方和条件下成功的经验,在其他地方和条件下就有可能成为失败的原因。所以,我们强调要结合自己的特性而创造性地借鉴别人的经验,而不是把它当成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

所以,当我们做事时,一定要分析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分析自身的特性,灵活地借鉴以往和别人的经验,而不要轻易地做出决断。

错位

原文

有一长者妇,为姑所嗔,走入林中,自欲刑戮。既不能得,寻时上树,以自隐身。树下有池,影现水中。时有婢使,担缸取水,见水中影,谓为是己有,作如是言:“我今面貌,端正如此,何故为他持缸取水?”即打缸破,还至家中,语大家言:“我今面貌端正如是,何故使我担缸取水?”于是大家作如是言:“此婢或为鬼魅所著,故作是事。”更与一缸,诣池取水,犹见其影,复打缸破。时长者妇在于树上,见斯事已,即便微笑。婢见影笑,即自觉悟。仰而视之,见有妇女在树上微笑。端正女人,衣服非己,方生惭耻。

——《大庄严论经·婢破缸》

大意

有一位妇人,被婆婆责骂,就走到树林里准备自杀。自杀不成,就爬到了树上将自己隐藏起来。

正好树下有一个水池,她的影子被映在水中。

这时,有一个丫环来此担水,见到水中的影子,以为那是自己,心里想:“看我现在的容貌,竟然这样的标致端庄,我为什么要为他们担水呢?”

于是,就打破了担水的缸,回到主人家对大家说:“我的容貌这样的端庄标致,为什么要让我去担缸挑水?”

大家听后说:“这丫头可能是鬼魂附体了才会这样吧?”

于是,又给了她一个缸,让她再去打水,她又一次看到了那个影子,所以又一次打破了缸。

树上的妇人看见了这样的事情,就在树上发笑。丫环看见影子发笑,有点觉悟。抬头看时,见有一位妇人在树上微笑。才知道那个相貌端庄的女人不是自己,心中感到十分的羞愧。

今说

曾经看到很多起纠纷,都是因为文艺作品描写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有那么点相似,某人或者某些人便将作者起诉到法院,状告对方侵犯自己的名誉权,要求对自己进行赔偿云云。但事实上,作者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一些所谓的事实也是他们牵强附会地硬往上联系的。所以,我们就在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开头,总会看到这样的明示:

本片(剧)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其实,文艺作品不过是真实生活的反照,是作家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或者形象,通过具体的形象加以描绘的结果。这里面肯定会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身上的一些特点,如果我们都对号入座,我们都能够找到影射我们的痕迹。当然,这只有正面和反面的差异而已。

于是,我们的生活里就经常发生这种错位的事件,将他人当成自己,有时也会把自己当成别人。

有人说:今天的社会上,老板越来越像教授,常常出现在大学的讲坛上;教授越来越像老板,知识也可以用金钱来交换。医生越来越像刽子手,下手稳准恨;刽子手越来越像医生……这样的说法难免过于偏激,把社会的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来进行描述,但身份混乱的事实的确是存在的。

这样的错位,必然导致职业和身份的混乱,也必然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许多的社会问题也都由此而起。在这种错位中,人们都将别人的优势看作是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缺点让渡给他人。所以,丫环看到那美丽的影子,就毫不犹豫地把她当成自己的影子,会想:“看我现在的容貌,竟然这样的标致端庄,我为什么要为他们担水呢?”如果水中是个丑八怪的影子,她一定会怀疑那一定不属于自己,她依然会老老实实地去担水。

所以,我十分欣赏西方人那种天职的观念:当我们从事某种职业或者担任某个社会角色时,就一定会将它当成上帝的恩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把它完成好,即使自己并不喜欢这一职业或身份。

身份的错位必定会导致心灵的错位,就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就会被人们认为是“鬼魂附体”,那你也将很难融人社会中去,自身的发展就会遇到许多障碍,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P17-22

序言

佛是以关怀人生的苦难而出世的,其所思考的问题便大多和人生有关。

在敦煌石窟中,生动的壁画刻画了释迦牟尼出家的过程和原因。壁画描绘了悉达多王子出游四门而见人间疾苦,于是离家修行。佛经也说,释迦牟尼一日出游,国王下令歌舞迎接,但天神难提和罗为了使释迦早日出家,就变成了一个老人挡在路上。释迦问:“他是何人?为何这样可怜?”随从答道:“此是老人,无论贫贱贵富,人人都会像他一样变老。”释迦顿感人生伤悲。此后,释迦牟尼又出南门见病人,出西门见死人,均不快乐。后来出北门见僧人而喜悦便出家修行。

所以,释迦牟尼出家后,把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当成自己的使命,为人能解脱这苦难而苦苦求索。佛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世俗社会的关怀,更不能将人生有意义的生活作为虚无缥缈的玄想而束之高阁。

比较而言,佛教没有经过基督教那样漫长的中世纪把宗教神圣化、仪式化的过程,佛教一直植根于百姓之中。基督教的世俗化甚至经历了血与火的过程,而佛教从来都是世俗的,它对人的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地发生的,它不需要那种神权与君权共同作用下的权威约束。

佛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并使他们理解佛经的意蕴,常常把深奥的人生道理用简单的寓言故事来讲述。

佛经寓言蕴涵着深隽的哲理和宝贵的人生智慧,在认识生活、揭示智慧、塑造灵魂、培养品德、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而这些启迪和教益,不是通过空洞说教来阐述的,而是采用生动风趣、诙谐幽默的比喻来完成的。佛经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物喻人,借小喻大,使得抽象深奥的事理从具体浅显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养分,领略其璀璨的智慧和哲理。

要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选择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启迪意义的寓言故事是件很艰难的工作,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这些思想,也是很费思量的事情。我们通过筛选,精选了165个寓言故事,联系现代社会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加以“今说”,力图使读者在轻松幽默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佛学思想的博深和精妙,在真善美的机智中体悟人生的智慧。

佛经所蕴涵的哲理其实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和描述的,我们的理解也可能和佛的主旨存在着偏差,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佛的原本意愿来解释他的思想,因为其中除了启迪人生的智慧之外,也还拥有一个神圣的外壳来进行伪装。所以,我们的解释属于一个世俗化、主观化并加以辨证阐释的结果。您是否认同我们的观点,您是否也能有如此的体认,还得您通过现实生活慢慢地体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