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贤治、龙应台、齐邦媛、李娟、张承志、夏榆、资中筠、章诒和、高尔泰、金雁、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野夫、柴静、蒋方舟、孙绍振、南帆、范培松、陈剑晖等名家强强联手,百年一遇的作者阵容,打造史上最强的中国散文读本丛书——《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第一大奖”的在场主义散文奖首次结集,呈现丰盛文化盛宴。
周闻道主编的《个人史·作品卷》为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获奖作家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塞壬的散文作品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个人史(作品卷)/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闻道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贤治、龙应台、齐邦媛、李娟、张承志、夏榆、资中筠、章诒和、高尔泰、金雁、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野夫、柴静、蒋方舟、孙绍振、南帆、范培松、陈剑晖等名家强强联手,百年一遇的作者阵容,打造史上最强的中国散文读本丛书——《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第一大奖”的在场主义散文奖首次结集,呈现丰盛文化盛宴。 周闻道主编的《个人史·作品卷》为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获奖作家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塞壬的散文作品选。 内容推荐 周闻道主编的《个人史·作品卷》为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获奖者作品卷,全书精选了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塞壬四位作家的多篇精彩散文作品。 王鼎钧《贪污哲学智仁勇》《霓虹灯下的读者》《“1949”三棱镜》,许知远《向南方》《剑桥一年》《被遮蔽的陈独秀》,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节选),塞壬《悲迓》《转身》《匿名者》等名篇被悉数收录。王鼎钧作品以在场叙事姿态,提供了百年中国现代史最独特的个人经验、世纪烟尘在作品中沉淀后的宁明气息、大道若简的人类智慧及在场散文的高端笔意。 许知远作品采用精神在场的手术刀式剖析,并不止于言语快感式的个体内心独立,捍卫了散文最核心最有力量的价值——“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 毕飞宇作品尝试在中年之善和少年之真、个人追思和集体记忆间舞蹈,最大限度地挑战了跨界审美难度。 塞壬作品呈现了底层人物在穿过当下中国南方工业钢铁与目光的寒冷时,被刺得遍体鳞伤的即时过程以及热烈的鲜血盛开时的蓬勃与尊贵。 目录 王鼎钧作品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授奖词 王鼎钧答谢词 我爱上海我爱自来水 贪污哲学智仁勇 霓虹灯下的读者 唯爱为大 高,更高 活到老真好 “1949”三棱镜 海角也有四月天——1996年4月我在纽约的那些事 并不是每一粒沙都能成为珍珠——1997年8月以后 并非一个人的历史——《纽约侨报》访谈 许知远作品 《时代的稻草人》授奖词 许知远答谢词 向南方 被遮蔽的陈独秀 洋书店 桐城的吴越 从秋瑾到章子怡 七房桥的世界 受困的心 乞力马扎罗山腰的中国人 剑桥一年 毕飞宇作品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授奖词 毕飞宇答谢词 玩过的东西 童年情境 几个人 塞壬作品 《匿名者》授奖词 塞壬答谢词 悲迓 转身 匿名者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代跋) 试读章节 我爱上海 我爱自来水 1946年6月,我们逗留上海,等海军派船开往东北。解放区当道,关山难越,我们要走海路。 我们住十六铺码头,靠近苏州河和黄浦江,过河可到上海著名的三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步行稍北,就是有名的外滩。十六铺码头罗列着非常大的仓库,库房一栋连一栋,一律平顶,团长训话,拿这一片房顶代替操场。好大的仓库!好大的上海!我们在库房里搭地铺,工程师把江水引到门前,我站在库房门口可以看见工人卸货。什么地方装了扩音喇叭,呼喝号令,指挥工人,清闲的日子转播广播电台的流行歌曲,常常听见周璇唱“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 踏进上海,没忘记南京,南京是古城,上海是洋场,南京看古迹,上海看百货,南京官大,上海楼高。南京上海都有柏油路,都有自来水。上海是左翼作家集中射击的箭靶,闸北的工厂,外滩的银行,四马路的妓院,罪恶丛生,黑幕重重。我读过夏衍的《包身工》、老舍的《月牙儿》、茅盾的《子夜》,也读过一些短篇小说,反抗封建家庭的青年流落上海,跳进黄浦江自杀。抗战时期上海号称孤岛,做流亡学生的时候唱过《孤岛天堂》,“孤岛是困苦颠连者的地狱,孤岛是醉生梦死者的天堂”尽是贬词。我一脚踏进上海,觉得上海宽敞清洁,好像不是可怕的地方,马路上人来人往,衣服干干净净,嘴唇红润,眼睛明亮,比华北的乡下人活得有精神。 我爱自来水,在家乡,饮水多么难,挑水多么苦,我干过挑水的活儿,曾经掉进井里。曾经看见乡人凿井寻水,昼夜挖掘,结果汗水比井水多。曾经看见山区的居民打水,井深,井绳长,自己挑着水罐,却用一头驴子驮着井绳来去。乡下小媳妇的重担:一是推磨,二是挑水。少林寺小和尚苦修:一是打柴,二是挑水。八路军收揽民心:一是唱歌,二是挑水。大上海神通大,你只消伸出三个指头,轻轻转动龙头的旋钮,清水就哗啦哗啦流出来,要多少有多少,听那哗哗的水声真有些心疼,几乎流下眼泪。 我爱柏油路,平坦宽阔,没有坑洞,没有石头,没有牛屎马粪。一眼望不到尽头,房屋和树木都排列两旁,不来阻挡。下雨天想起柏油路的好处,那像家乡的泥巴路,一脚踏下去,泥深淹没到脚脖子,泥水脱掉你的鞋子,脱掉你的袜子,脚上免不了留下伤口,泥水里藏着铁钉子碎玻璃。晴天想起柏油路的好处,太阳光的热度藏在柏油路里,柏油路软软的,隔着你的鞋底轻轻地烫你的脚底,像针灸一样,某种舒适贯满四肢,那像河南的黄土路,飞沙扬尘,几乎要活埋几个人。忙里偷闲,柏油路上走走,真觉得到了外国。 我对自己说,假如可能,我愿意今生永远住在有柏油路和自来水的地方。只要有柏油路和自来水,大概也会有医院、市场、车站、邮局,也会有报摊、书店、学校、教堂,没有医院、车站、没有书店、学校的地方绝不会更好。 那时候,我也意识到,如果做了作家,为了发表和出版方便,为了和同行交往观摩,为了及时得到信息,大概也必须寄生在都市里吧。三十年代,“中国作家的一半”住在上海,鲁迅、徐志摩、郁达夫、郑振铎、施蛰存……国民党元老陈果夫寄居上海,读到左翼作家的作品,发现文艺可以凝聚意识,推动思潮,国民党这才有文艺政策,有文艺运动。这件事影响千万人,后来我也是其中一个。 必须记下夏丐尊,他写过许多文章指导青年写作,我深受影响,后来一度是我模仿的人物。这年4月23日,夏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岁六十三岁。我到上海读到纪念他的文字,有一则轶事说,每逢闪电打雷的时候,他总是躲在床底下。他随大人一同看戏,台上演出石秀杀嫂的场面,他低下头去等它演完。他去世早,也去得及时,如果长寿,他怎么面对以后现实世界的震撼。 对了,别忘记张爱玲。我在上海读到有关张爱玲的消息,抗战胜利,政府审判汉奸,其中一项叫文化汉奸,张爱玲受到牵连。那年代,左翼批评家把张爱玲的小说贬为迎合小市民口味的流行故事,大家并不怎么看重她的作品,我那时喜欢看与法律有关的新闻,欣赏张爱玲为自己辩护的经过,基于法律观点,我支持她,一直没忘记她。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张爱玲早已跃居中国现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与鲁迅、沈从文相提并论,压倒茅盾、老舍、巴金。她的语言风格和观察人生的角度,引导许多作家模仿,形成风气,多少人写文章记述她、讨论她,怎么也读不完。我也写过一篇《如此江山待才人》,其中有几句话,当时与众不同,事后各家袭用。 我们到京沪时,日俘日侨犹未遣送完毕,京沪已嗅不到战争气氛,看不到中国受害的痕迹。南京大屠杀受难人数有争议,大屠杀确有其事(纳粹德国希特勒屠杀六百万犹太人,数字也有争议,大屠杀也是事实)总得留个万人坑给我们看看,竖个纪念碑给我们读读,怎么会没有。民国2 1年(1932年)1月28日,日军借口一个和尚被殴伤,攻击上海闸北天通庵驻军,打了四十多天,史称“一·二八”事变。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对日抗战正式开打,8月13日,国军五十万将士在上海布成血肉长城,与日军对决,死伤近半,史称淞沪会战,总得有个古战场给我们凭吊一番,怎么也没有。 P6-8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书共有9本。顾名思义,冠以“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至少表明两点:其一,这是一套与在场主义有关的书;其二,这是一套与在场主义散文奖有关的书。 关于在场主义 相信关注文学,关注散文的朋友已不陌生。简单说,在场主义是汉语写作中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 这个判断大致包含了三层含义: 一是“第一”。这是针对散文流变史而言的。散文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可以说,从说话开始,散文式的自由表达就已存在。后来经历了几千年曲折,散文一路走来,既从容不迫,又尴尬委琐。从容自不待说,散文至今仍是各文学类型中,作者最多,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品种之一;尴尬指的是身份和地位。几千年来,文学“四分法”出现之前还是之后,散文在各文学类型中,是唯一身份不明,界限不清,地位尴尬的,以致许多人写散文,读散文,谈论散文,而不知散文为何物。这在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在场主义的“第一”,就是第一次真正解决了散文的身份问题,其核心标志,就是“散文性”的提出和确认。它不仅让散文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本质规定性标尺,而且让散文写作者、研究者有了正确的界域和方向。“命名即是创世,说出就是照亮”,正是基于此。 二是“自觉”。无论从哲学本体论、文体本体论,还是创作方法论角度,自发与自觉,都是一个质的界限划分。与这种划分相连的,还有感性与理性、量变与质变、稚气与成熟等哲学对子。在场主义的“自觉”表明,它既尊重历史,又清醒自己的定位。在场主义是散文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 自散文产生以来,人们对散文规律的探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间也不乏闪光的思想。除了前面谈到的外,如与古代的骈、散、韵文相对应的散体文;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以中庸为准则,提倡“礼”与“仁”、“文”与“质”、“美”与“善”的结合;两汉时期的“文”与“学”之分;曹丕《典论·论文》中对建安七子文章点评中的散文观念;《文心雕龙·总术》中的“无韵者笔,有韵者文”思想及佛门中“散文”、“偈文”之分;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散文概念的提出;明公安派的“独抒性灵、求趣求真”思想;郁达夫、周作人对中国白话散文的影响与遮蔽,“先秦散文”说和“广义散文”说的谬种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降“形散神不散”的影响、90年代“新散文”运动的兴起等。特别是“新散文”运动以来,散文思想空前活跃,如“大散文”、“原散文”、“原生态散文”、“文化散文”、“诗性散文”、“审美散文”、“审智散文”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是,无论古代也好,现当代也罢,繁若星辰的散文观念,大都是随兴而发,自发而为,零散碎片的,反映的是散文成长中的非成熟性和探索性。在场主义同仁通过对三千年散文史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整个散文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当下散文写作表面繁荣,实则苍白僵化的现实,表达了深深的质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观念。2008年3月8日,周闻道、周伦佑等18位散文写作者,联名在“天涯社区”发表了《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将在场主义的主张昭示天下。 在场主义的出现,散文性的确立,散文身份的科学界定,将散文的探索推向自觉成熟的阶段,是文学史上的重要开端性事件。 三是“流派”。衡量一个文学现象是否具备流派特质,大致有这么几点:一是理论构建,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学观念和较系统完善的理论。二是创作呼应,即是否有与文学观念相呼应的作家队伍和作品。三是文化影响。综观散文流变史,众多散文现象,其理论要么盲人摸象,顾此失彼,缺乏科学性;要么随意而为,零散杂碎,缺乏系统性;要么浅尝辄止,偏执一词,缺乏学理性;要么理论性强,作品式微,或反之。真正较好地具备上述特质的,唯有在场主义。 从理论构建看,在场主义以在场性的在场,作为散文的哲学本体论;以散文性的在场,作为散文的文体本体论:以介入——然后在场,作为散文的创作方法论;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作为流派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自己独立完整鲜明的理论体系。散文性指向散文的纯粹性或纯粹的散文,是散文的身份识别标志;“散文性”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非主题性”、“非完整性”、“非结构性”、“非体制性”。在场精神包括“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五个维度。在场主义强调散文的纯粹性,强调作家介入现实,关注当下,勇于担当,体察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疾苦,揭示存在的真相和终极价值,并以之作为自己坚守的存在底线。追求散文性与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把这种融合视为散文作家追求的艺术高线。目前,围绕在场主义的各类理论构建及相关争鸣,已超过百万字,我们选择了其中一部分编入本套丛书的理论卷——《颠覆城堡》中,既是一种呈现,也是一种自信。 从创作呼应看,我们在提出文学观念,构建理论体系,致力理论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创作的呼应和文本实验,并通过设奖、出版年选和丛书、书系、成果展示等,引导这种实验。凡经数年之劳,连同本次,业已推出30余部,800余万字。包括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流派热身体验文本《镜像的妖娆》,花城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在场主义散文年选5部——《从天空打开缺口》《从灵魂的方向看》《九十九极》《稻草人的信仰》《黄金版图》,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在场主义散文丛书”6人6部,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的“在场散文书系”10人10部,以及本次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大手之举。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届评选,我们按照自己的文学观念和价值尺度,评选出了19部散文专著,50篇散文,共计约600万字。以上合计,已是逾千万字之巨了。虽然选入这些年选、丛书、书系或获奖作品作家,不一定就是在场主义成员,甚至不一定完全认同在场主义主张,但是,我们在努力,按照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价值尺度评判作品,创作和引导创作,唤醒更多更自觉的散文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文化影响看,在场主义已超越本身的界域,成为影响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新锐元素。从在场主义观念出发,一些中学在语文教研中,提出了教育在场观,即所谓“在场——一种语文教育的存在论立场”。有的金融机构在员工培训中中,根据对在场主义的认识,引申出“银行服务的第三只眼”话题,主张通过银行服务过程中的在场第三方视角,管理好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每天“现场直播”机会。有的房地产开发商,提出了“空间在场主义”理念,主张应站在住户立场,从人性化的情感贴近出发,设计布局、房屋、空间。在广播领域,有人利用在场性原理,探讨广播有声语言“虚境化”下表达的美学特征,认为“在场性”和“不在场性”的美学特征是在虚境化广播语境要求下,对有声语言时间和空间意义的提升。在行政诉讼中,有人提出行政参与的“在场性”要求,认为正式听证与“陈述及申辩”权平等的“在场性”,是行政公平的核心保障,当事人只有拥有在场“被听取意见的权利”,才能获得公平维权。2012年10月17日,深圳市保安区新安街道办事处的20多名公务员,更是放下案头工作,以“在场主义散文的力量”为主题,学习如何欣赏散文,提升文化,享受散文所带来的愉悦。可以预见,这并不是终止,而只是开始。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奖 有了在场主义的创立,有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价值认同,有了企业家由“挣钱”到“挣文化”的价值转换和文化关怀,再加上彼此了解、信任与缘分,文学与经济的结盟就成为必然。面对在场主义,周闻道和新生代企业家李玉祥一拍即合,于2010年5月5日在北京宣告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奖,有三点是不可回避的:一是评奖目的。评奖章程开宗明义称,评奖目的是重构文学价值,捍卫文学尊严,推动散文创作,引领21世纪散文发展趋向。二是价值尺度。章程旗帜鲜明地标榜,该奖以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作为评判作品的价值尺度,因而也成为目前为止,中国文学界唯一以鲜明文学观念作为评奖标准的文学奖项。三是奖项高度,既指奖额,又指审美标准,都是目前汉语散文年度最高成就奖。 在场主义散文奖坚守“四性”的基本立场。“民间性、独立性”不仅是形式,不仅表明这个奖的组织者、出资人和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官方色彩和体制背景,更表明评选的基本立场和姿态,表明对作品的评判和取向。同样,“权威性、公正性”也不仅是一种自我标榜,而且是一种价值尺度和审美高线,最终体现为社会公信力。这是一次挑战极限的历险,许多类似奖项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清醒。五年磨砺,稍感欣慰。这得益于两点:一是德艺双馨的高水平评审团队;二是科学规范的评审规则,主要是评选“三不”原则的提出和坚守,即坚持评委之间互不集中讨论、互不沟通商量、互不干预影响,其核心是确保各评委的独立阅审。在目前评奖生态下,后者似乎更难。 在场主义散文奖每年评选一次,至少连续评选15年,不排除长期评选的可能。奖项分三类:在场主义散文奖,每年评选1部(篇)(可并列);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每年评选2—3部;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每年评选10篇。以上均为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有机融合的优秀之作。到目前为止,已成功评选五届,林贤治《旷代的忧伤》、齐邦媛《巨流河》、高尔泰《寻找家园》、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和许知远《时代的稻草人》6部散文专著,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龙应台《目送》、周晓枫《雕花马鞍》、张承志《匈奴的谶歌》、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筱敏《成年礼》、夏榆《黑暗的声音》、冯秋子《朝向流水》、资中筠《不尽之思》、刘亮程《在新疆》、章诒和《伶人往事》、阎连科《北京:最后的纪念——我和711号园》、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塞壬《匿名者》等13部散文专著,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蒋方舟、马小淘、野夫、郑小琼等49位作家的单篇散文,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 关于这套书 这套书既是在场主义前行的一个脚印,也是在场主义散文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乌儿从天空飞过,没有留下翅膀,却留下了记忆。记忆是对过去存在的保留,也是对未来存在昭示。如果这种保留与昭示,能成为一种在场式的存在——显现出某种对散文、对文学、对社会积极的意义,就幸莫大焉。 按文字性质和作品体裁,这套书大致可分为作品、理论两类,共9本,逾220万字。 作品7部。可分为书选和文选:书选以评奖届别为单元,一届一部,分别为《大忧伤》(第一届)、《时光河》(第二届)、《黑暗记》(第三届)、《家园志》(第四届)、《个人史》(第五届)。这些集子,结集了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及其提名奖的作家作品,并配发评委会的授奖词和获奖作家答谢词,形成互动呼应。文选《星空肖像》和《阳光不老》,集中呈现了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作家作品的风采,可谓群星灿烂,色彩纷呈。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书选还是文选,既立足于获奖作品,又不囿于此,看重的是品质。通过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有机融合的文本展示,力求呈现这个阶段汉语散文的最优成果。透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窥见在场主义散文奖的审美本位和价值指向,也可洞悉在场主义的审美标尺和创作追求,昭示了在场写作的多种可能性。正如宣言所说:“文本所负载的意义和价值,从其根本上审视,都与终极存在有着某种关联——任何严肃的写作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指向终极存在;我们在散文写作中对散文纯粹性的寻求,便是向终极价值的趋近。” 理论2部。可分为理论和对话:理论卷《颠覆城堡》,选入包括了在场主义纲领性的文献——《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及其基本理论构建,全国20多所大学文学院及学界围绕在场主义核心观念开展的讨论、争鸣、研究成果等。对话卷《空谷传响》入选的文章,包括了在场主义同仁在《美文》开辟的专栏对话,以及每届评奖中媒体对获奖作家、评委和奖项发起人的深度采访等。争鸣和对话,既是固本,许多新的发现又是思想的对撞生成。这不仅体现了在场主义的包容与宽广胸怀,也为在场主义增添了鲜活之气。 我们非常清醒,阶段性成果虽是成果,但只代表阶段,不代表未来和全部。在散文宽阔的大道上,在场主义只开辟了一条认识真理的道路,而没有穷尽真理。在场主义刚出发,我们正在路上。后现代主义有句名言:相信自己永远没有获得全部答案,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 在场主义正是这样。 周闻道 2014年6月6日 后记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 李玉祥 有缘千里来相会。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相聚北京,共同启动和见证一项神圣的事业,为中国文学和散文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非常有幸能够邀请到那么多德学双馨的著名学者、作家担任在场主义散文奖的评委,为我们的评奖把脉守关。首先,我代表奖项发起人和组委会,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和闻道先生的想法,在场主义散文奖应长期办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不限。我公司正为此筹设一个专门的社会公益基金,第一步的计划是赞助一千余万元,本奖项至少连续举办十五年,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打造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权威的民间文学奖项。很多人关心,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体的企业,赞助设立一项文学奖的目的是什么?在外人看来,也许这是个费猜想、耐解读的问题,但对我而言,却很简单: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 领时地产集团系一家民营企业,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与高档酒店的投资,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青岛及海南地区,公司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迅速发展。但是,在我们的商业发展计划中,没有文学和散文,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纯粹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赞助,而不是投资,没有任何商业动机和功利色彩。我想,作为一种以商业动机为目的的投资行为,至少对我和我的公司,无论如何是不会选择散文的。因此,我们多次明确承诺,不以任何形式为奖项冠名,不干预专家们的具体评审活动;我们只有一个诉求:就是希望专家们为我们把好关,为文学把好关,评出不负众望的好作品。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缘于我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我从小热爱文学,尊重文化。虽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从商之路,但文化始终是我一个难解的情结。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和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我认为,无论是教学的,从政的,还是经商的,最高境界都是文化的融合和相会。因此,我们赞助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并不是因为我的企业的钱多了,找不着地方花。事实上,我们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而当今的社会,比我们公司资金雄厚的企业多的是。我们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这样做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抛砖引玉地带个头,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引来更多企业和有识之士关心文学,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振兴的同时,文化也得到振兴,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以振兴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次感谢各位,谢谢! (选自李玉祥在“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闻发布会上的致辞) 书评(媒体评论)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以在场叙事姿态,提供了百年中国现代史最独特的个人经验、世纪烟尘在作品中沉淀后的宁明气息、大道若简的人类智慧及在场散文的高端笔意。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授奖词 《时代的稻草人》面对公共生活的窒息,采用精神在场的手术刀式剖析,并不止于言语快感式的个体内心独立,捍卫了散文最核心最有力量的价值——“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 ——许知远《时代的稻草人》授奖词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一反当下对于“文革”生态或粗糙的直抒,或扭曲的自然主义欣赏等倾向,尝试在中年之善和少年之真、个人追思和集体记忆间舞蹈,最大限度地挑战了跨界审美难度。 ——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授奖词 《匿名者》呈现了底层人物在穿过当下中国南方工业钢铁与目光的寒冷时,被刺得遍体鳞伤的即时过程,以及热烈的鲜血盛开时的蓬勃与尊贵,是当下散文在场的鲜明精神标识。 ——塞壬《匿名者》授奖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