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一手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张正隆式叙述!
著名作家张正隆继《雪白血红》《枪杆子1949》之后推出四野战事经典系列力作!
《气吞辽西》:毛泽东秘密运筹辽西,林彪悄悄拉开辽沈决战大幕……蒋介石火速发兵救助,顾祝同亲临沈阳解围数万“国军”……
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战争经典作品《气吞辽西》,全新演绎第四野战军战斗进行曲。
《气吞辽西》讲述: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地区的黑山和大虎山以东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规模围歼战,此役中全歼了国民党军第9兵团10余万人,生擒了兵团司令官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葫芦岛那边已经三次换将,这边又要换帅。蒋介石也是没法。卫立煌油盐不吃,烟火不进,就是不听他的。只是大敌当前,当断不断(也真难断),忽而沈阳,忽而北平,把将帅调来调去,大尾巴会没完没了。把机会都大大方方地送给对手了。
蒋介石好像并不怎么着急,因为他认为经过锦州大战,“共军”一定得休息、整补一番,才能再战。就像辽沈战役后,因为同样的道理,再加上时逢冬季,天寒地冻,不宜远程行军作战,共军须待明年春暖花开才能进关一样。结果在蒋介石这个一厢情愿的时间表里,四野大军的先遣兵团已经直逼武汉三镇了。
和共产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蒋介石,其实并不了解共产党人,也不知己。他一口一个“空军优势”、“炮火优势”,前者没说的,还应加上个“海军优势”,因为直至他逃去台湾,共产党都没有空军、海军。可这炮火优势呢?若说关内一些战场。也还保持这种优势,而这东北早已今非昔比了。倘非如此,锦州攻坚,林彪也不敢上去就硬碰硬地打敌强点。给共产党当了3年“运输大队长”,蒋介石还习惯地翻他那本已快老掉牙的旧皇历。
想当初“接收”东北时,别说新1军、新6军这样的王牌,就是那些二流部队的官兵,如果告诉他们3年后的黑土地会变成这等模样,也没人会信。那时的国民党官兵,根本没把“土八路”放在眼里。而不过3年时间,他们就已被解放军打怕了,没勇气了,而这才是最可怕的。
或走或守,只要下定决心,二者任取其一,国民党在黑土地上都不会这么快就一败涂地。而在走守之间,当然还是走为上。打不过就走、就跑,这不是连小孩子都懂的吗?当锦州这块黑土地上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时,倘若眼明手快,当机立断,把第二块,或是第三块、第四块骨牌抽出来,也不能说一点希望也没有。
2,卫立煌就是一个“守”字
卫立煌曾说过老蒋要他到东北是”跳火坑”。其夫人韩权华则说是”去替陈诚当替死鬼”。
卫立煌是1948年1月下旬,正式走马上任,跳进这个冰天雪地里的火坑的。行伍出身的内战、抗战名将,听听汇报,看看地图,很快确定了“剿总”的战略方针,即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线。具体地说,就是“老虎不出洞”,任你林彪怎么折腾,我就是个“守”字。
这一招挺招部下的欢心。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这些人都被林彪的”围点打援”打怕了。陈诚不信这个邪,上任伊始,野心勃勃要干出个样儿,结果派出去的部队有去无回,最后连自己都称病跑掉了。他倒是有来有回脱得了身的。
也就剩下这一招了,只是这不出洞的还是老虎吗?
待到解放军南下北宁线,蒋介石要东西对进、南北夹击、决战锦州时,卫立煌仍是梗着脖子,坚决反对沈阳主力出动西进。实在别不过老蒋了,在那些大尾巴会上就很少说话,甚至一言不发,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在行动中竭力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位当初被蒋介石当作一张王牌打发到黑土地上的安徽汉子,也真够个性的。也就难怪辽沈战役后,蒋介石下令将其”撤职查办”了。其实他那“东北‘剿总’总司令”的乌纱帽,已被毛泽东和林彪打掉了,无所谓撤不撤了——换了谁也难逃替死鬼的下场。
果真依照卫立煌的打法,相机打通北宁线是不可能了。但是,如果精锐的廖耀湘兵团10万人,“老虎不出动”,就是个“守”字,守沈阳,一时半会儿还真不大好打。那就像杜聿明说得那样,牵制东北野战军不能尽快入关,蒋家王朝也就多苟延残喘些时日。只是当年水涝,沈阳附近高梁几乎颗粒无收,城内存粮亦少,久困长围,难免长春第二。倘若黑土地上再出现一座死城,饿殍之城,那蒋介石发动的这场内战的罪孽就更大了,卫立煌当然也脱不了干系。
10月20日,卫立煌和杜聿明从北平同机回沈阳。卫立煌说:我不同意就不参加意见,也不执行他的命令。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