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爱玲全集(共12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继张爱玲集(六卷本)之后,我们又推出张爱玲全集,全面收录张爱玲作品,分为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论著、方言小说国语本、剧作、译作,2009年将陆续出版其中10部。张爱玲全集完全遵照张爱玲最后改定本或其手稿进行编辑,以写作或发表时间为编排顺序,更有利于读者和研究者掌握张爱玲写作的演变,且进行全新华丽包装,可以说是六卷本张爱玲集的全面升级。

内容推荐

《倾城之恋》:这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海上花开》:熟悉张爱玲的读者都该知道爱玲所译的《海上花》,即《海上花列传》。

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清末中国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作者以看似不动声色的笔墨,描写了当时贫富悬殊、贵贱分明的社会生活画面。

《红玫瑰与白玫瑰》: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的“异数”作家——张爱玲!本书收录了张爱玲1944年的中短篇小说作品。

《流言》:“看过《流言》的人,一望而知里面有《私语》、《烬余录》(港战)的内容,尽管是《罗生门》那样的不同。”这充满魅力的“同”与“不同”,吸引我们读了《小团圆》,再去读她的散文作品,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张爱玲不同时期的人生体验与艺术追求。而且不光是《私语》、《烬余录》,还有《华丽缘》、《对照记》……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主人公都是张爱玲自己,这里有她一生的经历与感受。

《海上花落》:这是一位谜一样的作家,既善于将生活艺术化,又满怀着近乎浪漫的悲剧情感;她既悲天悯人,但时时刻刻又能洞见芸芸众生之可怜可笑……只有她才能同时享受万众瞩目的喧闹和形单影只的落寞。这本身,就足以成就一段悲壮的传奇……她就是张爱玲。小说描写十九世纪末,上海英租界的妓院生活。因为清朝政府禁止官员狎妓,只有在租界区的妓院“长三书寓”可以公开接待社会上层人物。小说用妓女户这个空间折射世纪末的中国,阶级、性别、家庭、宗法状况。

《怨女》:着重展现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欲煎熬,其细腻深切、摄人心魄的描写使得《怨女》成为又一部难掩光芒的杰作。《怨女》英文本还入选美国各大学通用教材《中国文学选读》。

《重访边城》:台湾和香港,在张爱玲眼中皆属悬在大陆边上的“边城”,而与中国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又和同内地接壤的香港风格完全不同。透过她的犀利之笔,我们看到了现今台湾早已忘却的文化特质,以及旧时香港色香味俱全的市民生活。

《六月新娘》:张爱玲电影文学剧本作品集,包括《人财两得》、《情场如战场》、《桃花运》、《六月新娘》和《小儿女》五个剧本。这五个剧本以爱情纠葛为主题和线索,演绎了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细腻丰满的人物形象,既富有戏剧性,又贴近生活,时而令人捧腹,时而教人思索,时而温馨感人,时而扣人心弦,展现了与张爱玲小说和散文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和艺术特色。

《半生缘》: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  《红楼梦魇》:如果把张爱玲的一生以1963年为中线,那么张爱玲把她的前半生交给了小说,把她的后半后交给了《红楼梦》。……在文化人中,除了一些“红学”家以外,用整个生命去陪伴《红楼梦》的,怕只有张爱玲一个。《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旅居美国研究《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结晶,亦是一部学术考据之作。像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用十年时间,对《红楼梦》作如此近乎繁琐的考据,似乎真是“梦魇”一般奇特。

《一曲难忘》:本书为张爱玲电影文学剧本作品集,包括《南北一家亲》、《一曲难忘》、《南北喜相逢》、《魂归离恨天》和《伊凡生命中的一天》五个剧本。剧本悲喜交加,情节曲折引人,充分体现了张爱玲作品多元化的特点,展现了与张爱玲小说和散文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和艺术特色,令人大开眼界。

目录

《倾城之恋》

 第一炉香

 第二炉香

 茉莉香片

 心经

 封锁

 倾城之恋

 琉璃瓦

 金锁记

 连环套

《小团圆》

《海上花开》

 海上花列传序

 译者识

 第一回 赵朴斋咸瓜街访舅 洪善卿聚秀堂做媒

 第二回 小伙子装烟空一笑 清倌人吃酒枉相讥

 第三回 议芳名小妹附招牌 拘俗礼西崽翻首座

 第四回 看面情代庖当买办 丢眼色吃醋是包荒

 第五回 垫空当快手结新欢 包住宅调头瞒旧好

 第六回 养囡鱼戏言徵善教 管老鸨奇事反常情

 第七回 恶圈套罩住迷魂阵 美姻缘填成薄命坑

 第八回 蓄深心劫留红线盒 逞利口谢却七香车

 第九回 沈小红拳翻张蕙贞 黄翠凤舌战罗子富

 第一〇回 理新妆讨人严训导 还旧债清客钝机锋

 第一一回 乱撞钟比舍受虚惊 齐举案联襟承厚待

 第一二回 背冤家拜烦和事老 装鬼戏催转踏谣娘

 第一三回 挨城门陆秀宝开宝 抬轿子周少和碰和

 第一四回 单拆单单嫖明受侮 合上合合赌暗通谋

 第一五回 屠明珠出局公和里 李实夫开灯花雨楼

 第一六回 种果毒大户拓便宜 打花和小娘陪消遣

 第一七回 别有心肠私讥老母 将何面目重责贤甥

 第一八回 添夹袄厚谊即深情 补双台阜财能解愠

 第一九回 错会深心两情浃洽 强扶弱体一病缠绵

 第二〇回 提心事对镜出谵言 动情魔同衾惊噩梦

 第二一回 问失物瞒客诈求签 限归期怕妻偷摆酒

 第二二回 借洋钱赎身初定议 买物事赌嘴早伤和

 第二三回 甥女听来背后言 老婆出尽当场丑

 第二四回 只怕招冤同行相护 自甘落魄失路谁悲

 第二五回 翻前事抢白更多情 约后期落红谁解语

 第二六回 真本事耳际夜闻声 假好人眉间春动色

 第二七回 搅欢场醉汉吐空喉 证孽冤淫娼烧炙手

 第二八回 局赌露风巡丁登屋 乡亲削色嫖客拉车

 第二九回 隔壁邻居寻兄结伴 过房亲眷挈妹同游

 第三〇回 新住家客栈用相帮 老师傅茶楼谈不肖

 第三一回 长辈埋冤亲情断绝 方家贻笑臭味差池

 第三二回 诸金花效法受皮鞭 周双玉定情遗手帕

《红玫瑰与白玫瑰》

 年轻的时候

 花凋

 鸿鸾禧

 红玫瑰与白玫瑰

 散戏

 殷宝滟送花楼会

 桂花蒸 阿小悲秋

 等

 留情

 创世纪

 郁金香

 多少恨

《流言》

 天才梦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更衣记

 公寓生活记趣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借银灯

 银宫就学记

 烬余录

 谈女人

 存稿

 论写作

 爱

 有女同车

 走!走到楼上去

 夜营的喇叭

 童言无忌

 造人

 打人

 私语

 说胡萝卜

 炎樱语录

 写什么

 诗与胡说

 中国人的宗教

 忘不了的画

 传奇再版的话

 谈音乐

 谈跳舞

 被窝

 自己的文章

 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

 罗兰观感

 汪宏声记张爱玲书后

 致力报编者

 雨伞下

 谈画

 不得不说的废话

 “卷首玉照”及其他

 双声

 气短情长及其他

 秘密

 丈人的心

 我看苏青

 吉利

 天地人

 姑姑语录

 中国的日夜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

 华丽缘

 太太万岁题记

《海上花落》

 第三十三回  高亚白填词狂掷地王莲生醉酒怒冲天

 第三十四回  沥真诚淫凶甘伏罪惊实信仇怨激成亲

 第三十五回  落烟花疗贫无上策  煞风景善病有同情

 第三十六回  绝世奇情打成嘉偶  回天神力仰仗良医

 第三十七回  惨受刑高足枉投师强借债阔毛私狎妓

 第三十八回  史公馆痴心成好事  山家园雅集庆良辰

 第三十九回  渡银河七夕续欢娱冲绣阁一旦断情谊

 第四十回拆  鸾交李漱芳弃世急钨难陶云甫临丧

 第四十一回  人其室人亡悲物在信斯言死别冀生还

 第四十二回  赚势豪牢笼歌一曲惩贫黩挟制价千金

 第四十三回  成局忽翻虔婆失色旁观不忿雏妓争风

 第四十四回  逐儿嬉乍联新伴侣陪公祭重睹旧门庭

 第四十五回  陈小云运遇贵人亨吴雪香祥占男子吉

 第四十六回  误中误侯门深似海欺复欺市道薄于云

 第四十七回  明弃暗取攘窃瞒赃外亲内疏图谋挟质

 第四十八回  软里硬太岁找碴  眼中钉小蛮争宠

 第四十九回  小儿女独宿怯空房贤主宾长谈邀共榻

 第五十回    强扭合连枝姊妹花乍惊飞比翼雌雄鸟

 第五十一回  负心郎模棱联眷属失足妇鞭箠整纲常

 第五十二回  订婚约即席意傍徨掩私情同房颜忸怩

 第五十三回  私窝子潘三谋肤箧破题儿姚二宿勾栏

 第五十四回  甜蜜蜜骗过醋瓶头狠巴巴问到沙锅底

 第五十五回  李少爷全倾积世资诸三姐善撒瞒天谎

 第五十六回  攫文书借用连环计挣名气央题和韵诗

 第五十七回  老夫得妻烟霞有癖监守自盗云水无踪

 第五十八回  偷大姐床头惊好梦做老婆壁后泄私谈

 第五十九回  集腋成裘良缘凑合移花接木妙计安排

 第六十回    吃闷气怒拼缠臂金中暗伤猛踢兜心脚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张爱玲

《怨女》

 小艾

 五四遗事

 怨女

 色,戒

 相见欢

 浮花浪蕊

 同学少年都不贱

《重访边城》

 亦报的好文章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

 爱默森的生平和著作

 梭罗的生平和著作

 忆胡适之

 谈看书

 谈看书后记

 张看自序

 张看附记

 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

 人间小札

 羊毛出在羊身上

 关于笑声泪痕

 惘然记

 信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

 回顾倾城之恋

 关于小艾

 表姨细姨及其他

 谈吃与画饼充饥

 续集自序

 “嗄?”?

 草炉饼

 对照记

 编辑之痒

 四十而不惑

 忆西风

 笑纹

 重访边城

 一九八八至——?

《六月新娘》

 人财两得

 情场如战场

 桃花运

 六月新娘

 小儿女

《半生缘》

《红楼梦魇》

 自序

 红楼未完

 红楼梦插曲之一

 初详红楼梦

 二详红楼梦

 三说红楼梦

 四说红楼梦

 五详红楼梦

《一曲难忘》

 南北一家亲

 一曲难忘

 南北喜相逢

 魂归离恨天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试读章节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仍旧每隔几年又从头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点不同,跟生命的历程在变。但是反应都是所谓“揿钮反应”,一揿电钮马上有,而且永远相同。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也没深究。

直到一九五四年左右,才在香港看见根据脂批研究八十回后事的书,在我实在是个感情上的经验,石破天惊,惊喜交集,这些熟人多年不知下落,早已死了心,又有了消息。迄今看见有关的近着,总是等不及的看。  《红楼梦》的研究日新月异,是否高鹗续书,已经有两派不同的见解。也有主张后四十回是曹雪芹自己的作品,写到后来撇开脂批中的线索,放手写去。也有人认为后四十回包括曹雪芹的残稿在内。自五四时代研究起,四十年来整整转了个圈子。单凭作风与优劣,判断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原著或含有原著成份,难免主观之讥。文艺批评在这里本来用不上。事实是除了考据,都是空口说白话。我把宝玉的应制诗“绿蜡春犹卷”斗胆对上一句“红楼梦未完”,其实“未完”二字也已经成了疑问。

书中用古代官名、地名,当然不能提满汉之别。作者并不隐讳是写满人,第二十五回有跳神。丧礼有些细节稍异,也不说明是满俗。凤姐在灵前坐在一张大圈椅上哭秦氏,贾敬死后,儿孙回家奔丧,一路跪着爬进来──想是喇嘛教影响。清室信奉喇嘛教,西藏进香人在寺院中绕殿爬行叩首。

续书第九十二回“宝玉也问了一声妞妞好”,称巧姐为妞妞,明指是满人。换了曹雪芹,决不肯这样。要是被当时的人晓得十二钗是大脚,不知道作何感想?难怪这样健步,那么大的园子,姊妹们每顿饭出园来吃。  作者是非常技巧的避免这问题的。书中这么许多女性,只有一个尤三姐,脂本写她多出一句“一对金莲或敲或并”。第七十回晴雯一早起来,与麝月按住芳官膈肢,“那晴雯只穿绿苑紬小袄,红小衣,红睡鞋。”脂本多出末三字。裹脚才穿睡鞋。

祭晴雯的芙蓉诔终于明写:“捉迷屏后,莲瓣无声。”小脚捉迷藏,竟声息毫无,可见体态轻盈。  此外只有尤二姐,第六十九回见贾母,贾母细看皮肤与手,“鸳鸯又揭起裙子来,贾母瞧毕,摘下眼镜来笑说道:‘是个齐全孩子。……’”脂本多出“鸳鸯又揭起裙子来”一句。揭起裙子来当然是看脚,是否裹得小,脚样如何,是当时买妾惯例。不但尤二姐是小脚,贾家似也讲究此道。曹雪芹先世本是汉人,从龙入关后又久居江南,究竟汉化到什么程度?

第五十九回春燕母女都会飞跑,且是长途竞走,想未缠足。当然她们是做粗活的。第五十四回一个婆子向小丫头说:“那里就走大了脚了?”粗做的显然也有裹脚的。婢媪自都是汉女。是否多数缠足?

凤姐宝钗袭人鸳鸯的服装都有详细描写:裙袄、比甲、对襟罩褂,凤姐头戴“金丝八宝攒珠髻”,还是金瓶梅里的打扮。清初女装本来跟明朝差不多,所谓“男降女不降”。穿汉装而不裹脚?

差不多时期的“儿女英雄传”明写安家是旗人,安太太、佟舅太太也穿裙袄,与当时汉装无异。清初不禁通婚,想已趋同化,唯一的区别是缠足与否。(外人拍摄的晚清满人妇女照片,不仅宫中,北京街头结伴同行的“贵女们”也都是一律旗袍。)

宝钗是上京待选秀女的,家中又是世代皇商,应是“三旗小妞妞”。但是应选似是信手拈来,此后没有交代。黛玉原籍苏州,想也与贾家薛家是金陵人一样,同是寄籍。实际上曹家的亲戚除了同宗与上代远亲,大约都是满人或包衣。书中的尤二姐尤三姐其实不能算亲戚,第六十四回写尤老娘是再醮妇,二尤是拖油瓶,根本不是尤氏的妹妹──所以只有她们姊妹俩是小脚。

同回写尤氏无法阻止贾琏娶尤二姐,“况他与二姐本非一母,未便深管,”又似是同父,那就还是异母妹。

第六十四、六十七两回,一般认为不一定可靠,但是第六十四回上半回有两条作者自批,证明确是作者手笔。矛盾很多,不止这一处。追叙鲍二媳妇吊死的事,“贾琏给了二百银子,叫他另娶一个。”二百两本来是给他发送的,许他“另日再挑个好媳妇给你”,指丫头择配时指派。又此回说张华遭官司破家,给了二十两银子退亲。第六十八回说张华好赌,倾家荡产,被父亲逐出,给了十两退亲。

周汝昌排出年表,证明书中年月准确异常。但是第六十四回七月黛玉祭父母,“七月因为是瓜之节,家家都上秋季的浮”,是七月十五,再不然就是七月七。接着贾琏议娶尤二姐,初三过门,当是八月初三。下一回,婚后“已是两个月的光景”是十月初。贾珍与尤三姐发生关系,被她闹得受不了。然后贾琏赴平安州,上路三日遇柳湘莲,代三姐定亲。“谁知八月内湘莲方进京来”。那么定亲至迟是七月。怎么三个月前已经是七月?

周汝昌根据第六十九回,腊月尤二姐说嫁过来半年,推出婚期似是六月初三,认为第六十四回先写七月,又退到六月,是“逆叙”。书中一直是按时序的。

第六十七回最成问题,一条脂批也没有。但是写柳湘莲出家,“不知何往,暂且不表。”可见还有下文,伏落草。甄士隐“好了歌”“后日作强梁”句下批“柳湘莲一干人”。又写薛姨妈向薛蟠说:“你如今也该张罗张罗买卖,二则把你自己娶媳妇应办的事情,倒早些料理料理。”到第七十九回才由香菱补叙,上次薛蟠出门顺路探亲,看中夏金桂,一回家就催母亲央媒,一说就成。这样前后照应,看来这两回大体还是原著,可能残缺经另人补写。是较早的稿子,白话还欠流利,屡经改写,自相矛盾,文笔也差。这部书自称写了十年,其实还不止,我们眼看着他进步。但看第二回脂批:“语言太烦,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看此视墨如土矣,虽演至千万回亦可也。”也评得极是。

(摘自《红楼梦魇》P6-9)

序言

这是八九年前的事了。我寄了些考据《红楼梦》的大纲给宋淇看,有些内容看上去很奇特。宋淇戏称为Mghtmare in the Redchamber(红楼梦魇),有时候隔些时就在信上问起“你的红楼梦魇做得怎样了?”我觉得这题目非常好,而且也确是这情形——一种疯狂。

那几年我刚巧有机会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与柏克莱的加大图书馆借书,看到脂本《红楼梦》。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但是没写过理论文字,当然笑话一五一十。我大概是中了古文的毒,培肯的散文最记得这一句:“简短是隽语的灵魂”,不过认为不限隽语,所以一个字看得有巴斗大,能省一个也是好的。因为怕唠叨,说理已经不够清楚,又把全抄本——即所谓“红楼梦稿”——简称抄本。其实这些本子都是抄本。难怪《初详红楼梦》刊出后,有个朋友告诉我看不懂——当然说得较婉转。

连带想起来,仿佛有书评说不懂“张看”这题目,乘机在这里解释一下。“张看”不过是套用常见的“我看口口”,填入题材或人名。“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以前“流言”是引一句英文——诗?Written On water(水上写的字),是说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谣言传得一样快。我自己常疑心不知道人懂不懂,也从来没问过人。

《红楼梦》的一个特点是改写时间之长——何止十年问“增删五次”?直到去世为止,大概占作者成年时代的全部。曹雪芹的天才不是像女神雅典娜一样,从她父王天神修斯的眉宇间跳出来的,一下地就是全副武装。从改写的过程上可以看出他的成长,有时候我觉得是天才的横剖面。

改写二十多年之久,为了省抄工,不见得每次大改几处就从头重抄一份。当然是尽量利用手头现有的抄本。而不同时期的早本已经传了出去,书主跟着改,也不见得每次又都从头重抄一份。所以各本内容新旧不一,不能因某回某处年代早晚判断各本的早晚。这不过是常识,但是我认为是我这本书的一个要点。此外也有些地方看似荒唐,令人难以置信,例如改写常在回首或回末,因为一回本的线装书,一头一尾换一页较便。写作态度这样轻率?但是缝钉稿本该是麝月名下的工作——袭人麝月都实有其人,后来作者身边只剩下一个麝月——也可见他体恤人。

在现在这大众传播的时代,很难想像从前那闭塞的社会。第二十三回有宝玉四首即事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荣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录出来各处称颂。”看了使人不由得想到反面,著书人贫居西郊,满人明义说作者出示《红楼梦》,“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可见传抄只限戚友圈内。而且从前小说在文艺上没有地位,不过是好玩,不像现代苏俄传抄地下小说与诗,作者可以得到心灵上的安慰。曹雪芹在这苦闷的环境里就靠自己家里的二三知己给他打气,他似乎是个温暖的情感丰富的人,歌星芭芭拉史翠珊唱红了的那支歌中所谓“人——需要人的人”,在心理上倚赖脂砚畸笏,也情有可原。近人竟有认为此书是集体创作的。集体创作只写得出中共的剧本。

他完全孤立。即使当时与海外有接触,也没有书可供参考。旧俄的小说还没写出来。中国长篇小说这样“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是刚巧发展到顶巅的时候一受挫,就给拦了回去。潮流趋势往往如此。清末民初的骂世小说还是继承《红楼梦》之前的《儒林外史》。《红楼梦》未完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请原谅我这混杂的比喻。

《红楼梦》被庸俗化了,而家喻户晓,与《圣经》在西方一样普及,因此影响了小说的主流与阅读趣味。一百年后的《海上花列传》有三分神似,就两次都见弃于读者,包括本世纪三。年间的亚东版,一方面读者已经在变,但那是受外来的影响,对于旧小说已经有了成见,而旧小说也多数就是这样。  在国外,对人说“中国古典小说跟中国画——应当说‘诗、画’,但是能懂中国诗的人太少——与磁器一样好,”这话实在说不出口。如果知道你本人也是写小说的,更有“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之嫌。我在美国中西部一个大学城里待过些时,知道((红楼梦》的学生倒不少,都以为跟巴金的《家》相仿,都是旧家庭里表兄妹的恋爱悲剧。男生就只关心宝玉这样女性化,是否同性恋者。他们虽然程度不齐,也不是没有鉴别力。有个女生长得不错,个子不高,深褐色的头发做得很高,像个富农或是商家的浓妆少妇,告诉我说她看了《秧歌》,照例赞了两句,然后迟疑了一下,有点困惑的说:“怎么这些人都跟我们一样?”我听了一怔。《秧歌》里的人物的确跟美国人或任何人都没什么不同,不是王龙阿兰洗衣作老板或是哲学家。我觉得被她一语道破了我用英文写作的症结,很有知己之感。

程本《红楼梦》一出,就有许多人说是拙劣的续书,但是到本世纪胡适等才开始找证据,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五六十年了,近来杂志上介绍一本《红楼梦研究集》:“本书是一群青年人的精心力作,一反前人着重考据的研究方式,……”拙作《红楼梦未完》赫然在内,看了叫声惭愧。也可见一般都厌闻考据。里面大部份的文章仍旧视程本为原著,我在报纸副刊上也看到这一类的论文,可能是中文系大学生或研究生的课卷,那也反映教授的态度。——也许也是因为研究一个未完的著作,教学上有困难。——有一篇骂袭人诱惑宝玉,显然还是看了程本窜改的第六回,原文宝玉“强袭人同领警幻所授云雨之事”,程甲本改“强”为“与”,程乙本又改“与”为“强拉”,另加袭人“扭捏了半日”等两句。我们自己这样,就也不能怪人家——首次译出全文的霍克斯英译本也还是用程本。但是才出了第一册,二十六回,后四十回的狐狸尾巴还没露出来。弥罗岛出土的断臂维纳斯装了义肢,在国际艺坛上还有地位?

我本来一直想着,至少《金瓶梅》是完整的。也是八九年前才听见专研究中国小说的汉学家派屈克·韩南(Hanan)说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写的。我非常震动。回想起来,也立刻记起当时看书的时候有那么一块灰色的一截,枯燥乏味而不大清楚——其实那就是驴头不对马嘴的地方使人迷惑。游东京,送歌僮,送十五岁的歌女楚云,结果都没有戏,使人毫无印象,心里想“怎么回事?这书怎么了?”正纳闷,另一回开始了,忽然眼前一亮,像钻出了隧道。

我看见我捧着厚厚一大册的小字石印本坐在那熟悉的房间里。

“喂,是假的。”我伸手去碰碰那十来岁的人的肩膀。

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红楼梦》遗稿有“五六稿”被借阅者遗失,我一直恨不得坐时间机器飞了去,到那家人家去找出来抢回来。现在心平了些,因为多少满足了一部份的好奇心。

收在这集子里的,除了《三详》通篇改写过,此外一路写下去,有些今是昨非的地方也没去改正前文,因为视作长途探险,读者有兴致的话可以从头起同走一遭。我不过是用最基本的逻辑,但是一层套一层,有时候也会把人绕糊涂了。我自己是头昏为度,可以一搁一两年之久。像迷宫,像拼图游戏,又像推理侦探小说。早本各各不同的结局又有《罗生门》的情趣。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

我这人乏善足述,着重在“乏”字上,但是只要是真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也幸而我的兴趣范围不广。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十年的工夫就这样掼了下去,不能不说是豪举。正是: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