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孙家栋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一面旗帜。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进程,为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为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已是鲐背之年的孙家栋,目前仍然在航天工程和航天应用领域顽强拼搏。 本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从中国航天研制导弹起笔,描写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各类应用卫星遨游太空、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市场、“嫦娥”探测卫星奔月、中国自主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孙家栋步入90岁后仍坐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跌宕起伏的故事。 本书是一本航天人写航天人、科技人员写科学家的力作,通过对孙家栋心路历程以及大量航天发射任务的细致描写,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示了孙家栋无私奉献、勇于负责、全身心投入航天事业的人生轨迹。书中披露了中国航天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读者仿佛置身航天场景,与孙家栋一起体验其中的甘苦喜乐与惊心动魄。 阅读孙家栋的航天历程,如同阅读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透过孙家栋的人生经历,如同通过中国航天事业寻找民族的脊梁和人生的信仰。 作者简介 王建蒙,卫星发射与航天国际合作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具有丰富的航天国际商务合作经验。1996年晋升为大校军衔。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著作长篇传记文学《奔月》《星系我心》,长篇纪实文学《亲历航天》出版后广获读者喜爱。 目录 前言 一、少年壮志 脚踏实地 二、留学苏联 苦攻学业 三、放眼世界 荣获金奖 四、踌躇满志 导弹轰鸣 五、言传身教 恩师钱老 六、大刀阔斧 实现有无 七、面对总理 豁然开朗 八、中国卫星 太空翱翔 九、“实践一号” 柳暗花明 十、大义凛然 确保成功 十一、天地通信 群星荟萃 十二、运筹帷幄 发射外星 十三、深空探测 牵手嫦娥 十四、疾驰奔月 月宫迢迢 十五、北斗导航 造福千秋 十六、惊心动魄 斗转星移 十七、九旬坐镇 纵观风云 十八、追星逐月 圆梦太空 十九、日月如梭 知足常乐 二十、心系苍穹 永不停歇 孙家栋院士大事年表 后记 序言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 孙家栋是国家的栋梁。导弹 、卫星,嫦娥、北斗……满 天星斗璀璨,写下孙家栋的 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 向苍穹寄深情。孙家栋已经 成为亿万人民仰慕的楷模和 榜样。 为人民出版社撰写《孙 家栋画传》,是件很有意义 的事情;用朴实的文字、翔 实的内容、通俗的故事写出 一位真实的科学家孙家栋, 也是一件艰巨的事情。这是 因为,要从航天事业的宏大 视野、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举 止来剖析这位科学家的内心 世界并非易事,但面对读者 书写孙家栋,也是我自觉且 乐意做的事情。航天本身就 是一个知难而进的职业,我 的职业素养使我自发而行、 自觉而动。 我认识孙家栋已经40多 年。那时,我是西昌卫星发 射中心从事航天发射的新兵 ,孙家栋是中国通信卫星总 设计师。我奉命调到北京总 部机关卫星发射部门后,在 会议、卫星总装厂房、发射 现场接触孙家栋的机会陡然 增多。尤其是中国航天对外 开放、用中国火箭发射外国 卫星、开展航天国际合作那 段难忘的日子里,孙家栋的 光辉形象激励着我们这些年 轻的科技人员。人生的爱好 与努力成正比。大学期间本 是学发电的我,却搞了一辈 子航天发射;本职搞航天发 射技术的我,却从写孙家栋 开始,逐步增添写航天的业 余爱好,一直写成中国作家 协会会员。 大学毕业后,我非常幸 运地在卫星、火箭发射场结 识了许多科学家。火箭专家 任新民院士、电子专家陈芳 允院士、光学专家王大珩院 士、导弹专家黄纬禄院士、 航天专家孙家栋院士……他 们都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 科学家;在航天征程中,航 天及测控专家沈荣骏院士, 导弹控制与航天专家栾恩杰 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 程院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 技奖获得者刘永坦,航天发 射与指挥专家胡世祥、张建 启,导弹、火箭专家龙乐豪 院士,航天弹道专家余梦伦 院士……他们都是中国老一 辈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优秀 代表。他们都是令我敬佩的 科学家和领导。在我心中, 他们具有助人为乐、心地善 良、知识渊博、意志如钢、 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等坚毅 品质;他们与孙家栋一起, 创建、亲历、见证了人民共 和国航天事业走过的辉煌历 程;他们在中国伟大的航天 事业进程中,都起过非凡的 作用;而他们在平常的工作 、生活中,却谦虚和蔼、风 趣幽默、宽以待人。 孙家栋是中国航天事业 开拓者之一,60多年来,他 对航天事业矢志不移。如今 已是“90后”的孙家栋,仍然 毫不停歇地追求着航天给人 们带来福祉的美好愿景。孙 家栋的坚韧不拔和为人师表 不仅使我终身受益,也期望 此书能为读者朋友们带来心 灵感悟,以及在人生长河中 不懈奋斗并实现理想的澎湃 动力。 导语 孙家栋是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60多年来,他对航天事业矢志不移。如今已是“90后”的孙家栋,仍然毫不停歇地追求着航天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美好愿景。孙家栋的坚韧不拔和为人师表不仅使我终身受益,也期望此书能为读者朋友们带来心灵感悟,以及在人生长河中不懈奋斗并实现理想的澎湃动力。 本书用朴实的文字、翔实的内容、通俗的故事写出一位真实的科学家孙家栋,也是一件艰巨的事情。 后记 应人民出版社之约,完 成了《孙家栋画传》。我撰 写孙家栋的故事已不是第一 次,但每次都会有新的思维 灵感和人生感悟,每次都有 新的创作内容。我总觉得, 书中没有把孙家栋更感人的 内心世界挖掘出来,没有把 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 中的拼搏精神和生动故事写 出来。 同有着传奇经历、大智 大勇的孙家栋初次见面,你 看不出他与常人有什么不同 。孙家栋慈眉善目,相貌朴 实,待人和蔼可亲,工作细 致认真。另外,很少看到他 有什么大喜大怒的表情。当 卫星发射成功时,他没有喜 形于色;当航天工程遇到困 难时,他泰然处之,给人沉 稳、厚重、宽和的感觉。 读者从本书中可以看到 ,孙家栋在70岁后工作领域 扩大,事务增多,而且在国 家发展战略方面承担的任务 愈来愈繁重。进入80岁后, 他的主要工作侧重点转移, 研究国家战略的会议上更频 繁地出现他的身影。再往后 ,孙家栋荣获各种奖励、荣 誉称号,更多地出现在电视 屏幕和报端等各种媒体上。 作为北斗卫星导航工程 首任总设计师,每次北斗导 航卫星发射,他都坐镇卫星 发射现场的指挥控制室,没 有缺席过一次。步入90岁人 生的孙家栋,仍然没有赋闲 家中,而是只争朝夕地与时 间赛跑,谋划着多为航天事 业做点事情。 随着在亿万民众中的影 响力日益扩大,孙家栋更加 低调。他淡泊名利,不居功 自傲,不屑于那些凑热闹、 出风头的事情。在为中国航 天事业拼搏奋斗的征程中, 他仿佛是一颗冲天而驰的卫 星,默默环绕地球,造福于 人类。 通过又一次写孙家栋, 愈发感到他身上有许多让我 佩服和学习的东西。吸引我 的不仅仅是孙家栋走过的航 天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其实 ,我更想写的还是他对人生 的启迪,他为祖国航天事业 默默奉献的心路历程,他对 航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 、对同志的真诚。创作本书 ,也使我又一次回顾了自己 也曾亲历的卫星和火箭发射 、中国航天对外开拓等惊心 动魄的航天活动,情不自禁 地勾起对航天发射的许多美 好回忆。 读者朋友能喜欢这本书 ,能开阔航天知识视野,能 从孙家栋身上得到激励,是 我最大的希望和心愿。 在此,感谢中国航天科 技集团有限公司李钢同志编 撰了完整的孙家栋院士大事 年表,以及闫宁处长给予的 支持;感谢人民出版社的精 心策划和辛勤付出。 作者 2022年1月26日于海南清 水湾 精彩页 时光倒流93年,追溯到公元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在这一天降生人世。 这一年,中国正是兵荒马乱的军阀混战年月,但辽宁省盖平县也许因为地处僻壤,远离战火,倒还是一片安宁。在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座老式院子里突然传出婴儿的啼哭声。这一声接一声的有力啼哭如同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波纹,向外扩展冲向天空,向这个小县城的人们报晓:老孙家又增加了一口人丁。 啼哭的孩子是个大胖小子,在孙家已有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之后排行老六。父亲孙树人老来得子,自然十分高兴,为了给儿子起个顺口又吉祥的名字颇费了一番脑筋。两天两夜后,孙树人一拍脑袋,给儿子取名叫孙家栋。 在那个年月,老孙家添丁进口,左邻右舍争相道喜。这个说,虽说现在是乱世,要我看,这孩子小脸儿喜兴,将来肯定有出息呀!那个讲,这孩子出生在我们这个安宁的小镇,看模样儿就是个言语不多、聪明伶俐、将来能有大作为的小子! 没想到,邻居们的祝福话还真的应验了。孙家栋果然从小就喜爱读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他虽然话不多,但做事稳健、不急不躁、踏踏实实。 转眼到了1942年6月,13岁的孙家栋以优异成绩被哈尔滨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土木科录取。那时,孙家栋的理想是做一名工程师。小小年纪的孙家栋,在脑海里想着长大以后要盖好多好多大高楼,还要建水坝、修跨河大桥。 可是,孙家栋入学后不久,日本侵略的战乱迫使学校停课。孙家栋无法读书,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此时,孙家已经成了大家庭。大伯、堂叔家兄弟们的亲情与热情,祖辈留下的田地芳香,远离喧闹城市的自然风光,都令孙家栋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亲切感。然而,这些新鲜环境并没有让孙家栋的求知愿望迷失。他自幼就有坚定的理想:我要读书!我一定要创造机会去读书!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能干大事的人! 理想,如展翅的雄鹰在蓝天下放飞,盼望着冲向更远的天际! 1948年9月,孙家栋听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即将招生的传闻。这一消息让企盼已久的孙家栋立马来了精神。 孙家栋想,哈尔滨工业大学是苏联人严格管理的学校,不仅制度正规、教学严谨,而且还有许多深邃莫测的先进科学技术令人向往,要是能够在那里读书该有多好呀。 可是,让孙家栋没有料到的是,他虽然通过了哈工大的各项考试,但仍然有一道鸿沟横在他面前。哈工大的老师们都用俄语授课,要想在哈工大上学,首先就得过俄语关,而孙家栋当时还却是个俄语盲。 这巨大的障碍,孙家栋能跨过去吗? 不服输的孙家栋暗自下了决心:“哼!你们说俄语不好学,我倒偏要试一试,它倒是怎么个难学法?这道鸿沟,我一定要跨过去!” 孙家栋话虽少,却不信邪,而且说做就做。尽管俄语语法繁杂、变格多样、发音绕嘴,其中软、硬音的结合令许多初学者感到晕头转向,可是,经过一年多努力,颇有犟劲儿的孙家栋,一举闯过了俄语关。 孙家栋拿到俄语课成绩单,由衷的喜悦无以言表。语言在这里是一种必需的工具,学俄语时的那种刻苦很重要,但掌握俄语后学习各种知识更重要。 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这里将给你插上科学的翅膀,可以让你在无止境的学问空间自由翱翔。孙家栋在这个知识的殿堂里奋力吸吮,扎实而系统地体验到知识的力量。这些知识,为他日后深造奠定了基础,并让他终身受益。 1950年农历正月十五,孙家栋在哈工大吃过午饭,准备去姐姐家过元宵节。他从饭堂匆匆回到宿舍,收拾给姐姐带的东西。 这时候,一位同学兴冲冲地推开宿舍门:“家栋,你今晚别去姐姐家了。你不是爱吃红烧肉吗?饭堂刚才通知,今天晚饭加餐,有红烧肉。怎么样?有没有诱惑力?”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