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十三天皇帝梦/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根据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拟定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出版计划,我社拟安排再版《八十三天皇帝梦——回忆袁世凯》一书。本书曾以《八十三天皇帝梦》书名于1983年12月初版。本书主要内容为四个方面:一、我的父亲袁世凯;二、回忆父亲二三事;三、辛亥前后的袁世凯;四、我所见到的袁世凯。本书曾于1983年初版,此次作为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系列之一种出版,内容未作改动。本书由吴长翼编著。

内容推荐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废除共和,“登基”称帝,改国号洪宪,1916年为洪宪元年,然而,仅仅当了83天的“洪宪皇帝”,1916年3月22日,他便在举国一片唾骂声中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忧惧而亡。

袁世凯称帝之内幕,短命王朝覆灭之原因,包括袁世凯的多面人生等轶事杂辛,《八十三天皇帝梦》多所披露。其内容均出自袁氏亲戚子女、部属故旧之手,材料较为真实可靠,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本书由吴长翼编著。

目录

我的父亲袁世凯

回忆父亲二三事

辛亥前后的袁世凯

我所见到的袁世凯

一生投机的袁世凯

小站练兵与北洋六镇

参加东南联保

袁世凯与奕劻

袁世凯与徐世昌

袁、徐双簧

袁世凯与华世奎

禁卫军风波

冯国璋接统禁卫军

袁世凯再起与吴禄贞被刺

东安门大街遇炸

粤皖系之争与帝制活动

操纵国会与踢开国会

临时参议院中党派情势的变化

熊希龄组阁前奏

挟制熊希龄解散国民党

举借外债

英、德、美、日的对袁关系

二次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人

进步党和袁世凯

尹昌衡入狱

汤芗铭在湘筹备帝制

唐天喜叛袁

洪宪遗闻

杨翠喜案及其他

丧葬琐记

袁世凯的妻妾子女

试读章节

家世和青少年时代

我的父亲袁世凯,字慰庭,别字容庵,清咸丰九年阴历八月二十日(一八五九年九月十六日)生于河南省项城县的袁寨。他是我祖父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我们家是按规定的字来排辈分的,从我祖父起,按“保、世、克、家”四个字往下排。我祖父袁保中是县里的大绅士,一生没有做过官。当捻军在河南活动的时候,他曾和县里的乡绅们一道办过团防。我的叔祖袁保庆曾随同袁甲三(清朝所谓“剿捻名将”。保中、保庆都是他的侄子)办过团练,还在河南、安徽一带攻打过捻军,最后的官阶是江南盐法道。

我父亲的兄弟姐妹,一共九人。除了我的大伯世敦是嫡出的以外,其余兄弟五人、姐妹三人都是庶出。我父亲的生母是刘氏。在我父亲出生的当月,我的叔祖母——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了一个儿子,但生下不久就死去了。我祖母刘氏在生了我父亲以后,奶水很缺。可是牛氏的奶水却极其充足,因此就由她把我父亲接过去喂奶。我父亲小时候很能逗牛氏的喜爱,牛氏对他视同己出。后来,由于我叔祖父的妻妾都没有再生养,所以我父亲就过继给他,作为他的嗣子。

我的伯叔们,除了三伯世廉做过官以外,其余的都在家当绅士,没有外出做过什么事。后来,我祖母刘氏死在天津。当时我父亲任直隶总督。他请了假,搬运灵柩回转项城安葬。但是我的大伯世敦,认为刘氏不过是一位庶母,所以不准埋入祖坟正穴,只准她附葬在坟所的地边。这本来是合乎那个时代的“礼仪”的。可是我父亲却和他争执了很多次,由于大伯坚决不答应,最后只得另买了新坟地安葬。从这以后,我父亲和大伯世敦就不再往来。还由于这个原因,以后就定居在彰德的洹上村,不再回项城老家,直到我父亲做了总统,他们老兄弟俩还是不相闻问的。

当我父亲八岁的时候,他的嗣父保庆到山东候补。我父亲第一次离开了家乡,随着嗣母牛氏前往济南。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入家塾读书。启蒙老师是王志清。后来,他的嗣父调任江南盐法道,他也就和嗣母随着到了南京。他人极聪明,但是不肯好好念书,经常外出玩耍,喜欢打拳、骑马、下棋、赌博。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喜欢骑着马四处游玩,南京的名胜如清凉山、雨花台、莫愁湖等地,都是他任意驰骋的好所在。也就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很自如地控制那些不驯服的烈马。我父亲后来的弃文习武,不能不说是与此有关的。

他的嗣父有一个很得宠的姨太太,叫作金玉,是和牛氏不和的。我的父亲当时年纪虽小,却能够在这两个人中问设法调和。因此,牛氏和金玉都非常喜欢他,并且还在他们丈夫的面前,掩盖他那不好读书、不务正业的种种行为。后来他的嗣父死在南京,他才随着嗣母牛氏又回到了项城故乡,那时候他已经十五岁了。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父亲始终跟随着他的从叔父袁保恒(他是袁甲三的长子)。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在我父亲回到项城的第二年,袁保恒从西北回来了。他看到我父亲的相貌,听到我父亲那善于应对的口才,非常喜欢。那时候他正在西北帮着左宗棠办理军务,因此就把我父亲带到西北去了。后来,他调到北京,再调到河南开封帮办赈务,都让我父亲跟在他的身边。他的想法是:我父亲如果长久住在项城,容易见闻寡陋,不如跟他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扩大眼界,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我父亲用功读书。在北京的时候,他曾经请了几个比较有名望的人教我父亲学做文章,学做诗,学写字。但是,我父亲依然不肯好好地用功,特别是对当时的八股文不感兴趣。他所喜欢的,却是那老师们所禁止阅读的四书、五经以外的一些书籍。他读书的成绩虽然不很好,可是他的从叔父让他办理一些事务的时候,却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才能。

过了不久,袁保恒在开封病死,我的父亲再次回到了项城。那时候,由于他喜欢多事和好出风头,所以虽然他自己的文章做得并不算好,却联合了一些读书人,组织了一个文社。这个文社所需用的一些房屋和必需的费用,都由他一人负责筹办。大家就由于这个缘故,公推他为文社的负责人。因此邻近各县的许多读书人,都知道了他的姓名。当时,徐世昌正在淮宁县署里做着塾师,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就专程前来拜访。两个人见面畅谈,极其融洽。特别是他们对于反对八股文的意见,完全一致。后来,徐世昌准备进京应试,我父亲晓得他的盘费不足,就资助了他一些钱,使得他顺利地前往北京。这便是我父亲和徐世昌订交的开始。

在这期间,我父亲曾先后应过两次“童子试”,都没有考中。他盛怒之下,就把过去所做的诗文完全烧毁。后来,他在直隶总督任上,曾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会衔奏请停止科举。这个害人的科举制度,也就由此而被废除。我父亲以后经常谈论这件事,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事情。他说,他是从小就痛恨这种科举制度的。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大家公认科举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他既然没有考中,为了谋取一个进身之阶,就不得不另想其他办法。他所想的办法是:捐宫。他的生母刘氏、嗣母牛氏,看到他有这个想法,就拿出他们自己的私房钱,帮助他进京谋干。可是,他到了北京,却把那捐官的正事搁在脑后,一味地讲吃、讲穿、讲玩乐。有一些腥赌害人的人,看到他孤身一人,认为可欺,便合伙引诱他去赌博,把他所带的钱都给赢去。他官既没有捐成,钱又输个净尽,正在落魄无聊的时候,恰巧遇见了已经考中了进士、做着京官的徐世昌。徐向他问明究竟,便资助他回转项城。后来,我父亲从来不准家里人在平时赌钱,大概就是由于他本人受了这次教训的缘故吧。P2-4

序言

有关袁世凯的记载是很多的。不仅《德宗景皇帝实录》、《宣统政纪》、《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这一类史册上有,《袁氏盗国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洪宪纪事诗》以及当时一些报刊上也都有。虽然有关的记载这么多,《八十三天皇帝梦》这本书还是增添了一些新的资料。诸如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之前,还为朝鲜王室编练过“镇抚军”;督练新军之后,扩充为六镇部队,逐渐形成北洋军阀武装政治集团,夤缘荣禄,出卖光绪;剿团保教,参加东南联保;从罢官“隐居”到东山再起;搞南北议和阴谋,扑灭“二次革命”;操纵国会,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直至复辟称帝,在举国声讨中忧惧而死,以及死后的丧葬排场,等等,都提供了具体的素材,作了重要的补充。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上,上溯甲午战争,下迄北洋军阀混战,其间的小站练兵、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洪宪称帝,无不与袁世凯有关。了解和研究袁世凯其人和与他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需要掌握各个方面的大量史料。本书所收虽仅一鳞半爪,不过这些材料,系出于袁氏子女、亲戚、部属、故旧之手,他们同袁或共事,或共同生活,或有所交往,所述多亲身经历或亲见亲闻。例如袁氏惯用权术的种种活动(挟制内阁总理解散国民党,授意曹锟制造“北京正月十二兵变”),阴谋称帝时的亲属动态(儿子刻“大皇子”金印,女儿学“公主”礼节,姨太太争“妃”、“嫔”封号等),拾书刊所遗,补文献所阙,其中多有外人不可能看到的一面和外间难以获悉的内情。全国政协早在20世纪60年代征集到的这些资料,经过十年动乱,今天读来尤觉可贵。当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个人回忆毕竟难以完全准确,尤其是社会现象,观察和记述还不同程度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是需要提起注意的一点。

书中部分资料,曾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上刊登,此次收入时,删去一些与袁无直接关系的内容和不属于史料的议论。有些篇名也相应地作了改动。对某些人和事其说不一的,本“多说并存”的原则,未加取舍,一并收入。

承丁聪同志特为本书作了插图,奚博先同志参加审阅工作,在此谨表谢意。

编者水平有限,粗疏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一九八三年六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