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镜源主编的《颜正华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颜正华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诸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颜正华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张镜源主编的《颜正华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颜正华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诸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由张镜源主编的《颜正华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记载了颜正华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目录 立志学医 济世活人 奠基立业 创建学科 严谨治学 培育英才 勤求医理 详察细诊 药效至上 研用精当 试读章节 1920年2月27日,颜正华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6岁入私塾,12岁进小学,两年后毕业。 丹阳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江南,京杭大运河纵贯,沪宁铁路横穿。河塘沟渠密布,田舍城镇相间,自古为鱼米之乡。在这方沃土上,不但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而且中医之风悠长,医术水准甚高。少年颜正华,渴望到城里上中学,也有过上大学的梦想。无奈世道纷乱,家境凋敝,若上中学、大学,家庭经济难以支撑,现实的出路还是先学一门技术,将来也好有个稳定的职业,解决生计。于是,他听从父母的意见,走上了学医之路。 1934年6月,颜正华走出家门,跟随同邑儒医戴雨三学习。戴雨三时年70上下,是当地名儒,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他既教书又行医,在当地很有名望。颜家与戴家相距18里,颜正华食宿都在戴家,上午听课,下午自读,直到过大年才能回家。 戴先生带有十几个学生,学医的只有颜正华一人。戴先生主要是教他学习《黄帝内经》等医籍经典。日复一日地诵读,常使人感到单调乏味。颜正华静下心来,反复诵读领会,逐字逐句地琢磨、背诵。戴先生只是要求他熟读,可他却能背诵《黄帝内经》大部、《伤寒论》全部及《金匮要略》中有处方的条文。 颜正华跟随戴先生除熟谙了大量医籍外,还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和如何作文。戴先生要求学生隔几天交一篇文章,并予以认真批改。有时从头改到尾,纸上落满了他那漂亮的红色蝇头批语。改后还要给学生讲一遍,讲明为什么要这样改,颜正华受益匪浅。他勤奋刻苦,颇得先生赏识。颜正华曾记得,一位妇女婚后多年未育,四处求医未效,家人甚是着急,遂求诊于戴先生。戴先生诊治数次,半年后那位妇女即怀孕,全家人感激不已。此事使颜正华感触颇深,他不但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敬佩医术高明的老师,而且也真实地感到“做医生能解病人之难,确确实实是很不错的”,学习中医的兴趣日加浓厚。 1937年1月,颜正华又拜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清末名医马培之再传弟子杨博良为师。杨先生家学深厚,精通内外科,兼擅诗文,名震江、浙、皖,求诊者甚众。颜正华借住在老师家中,白天随师侍诊,勤习临床技艺,晚间秉灯研读医经、方书与本草,或习读诗文、练习书法。他悟性较好,侍诊3年,颇得杨氏真传。此后,每当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总是深情地说:“杨博良老师对我人生影响最大。如果我没有跟随杨先生学习,在临床经验的积累方面可能还要摸索更长时间,随名师习医是学习中医的最好途径。” 颜正华生性平和安静,又有一股潜心钻研的劲头,经过跟随两位老师静心修学,逐渐养成戒骄戒躁、不卑不亢、沉稳有持、多思善辨的品行。 先前家里除了种两亩地外,还经营一爿小店。1938年夏,颜家小店被日军烧毁,只靠种那点地生活,家庭经济状况骤然下降。在日军“清乡”时,颜正华又随众人逃难到溧阳等地,苦不堪言,盼望着早日跳出苦海。随着阅历增长和接触面扩大,他对社会的了解不断深人,对从医的认识也逐渐提高。他懂得了医生在社会中的作用,奠定了最初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他的志向逐渐明确、坚定,对投身岐黄抱有自信和美好憧憬。 1940年6月,颜正华出师回到丹阳,独立悬壶行医,工内外科。日间接诊,至夜仍专心苦读。他以“善良、诚信、尽责、求精”为座右铭,对病人一视同仁,誉满乡里。1947年秋,颜正华参加中医统考,名列全县榜首,声噪丹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与其他医生一道成立了丹阳县导墅区联合诊所,并担任导墅区联合诊所所长与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 1955年3月考入南京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进修班。当时江苏省卫生厅计划办两期,每期招50人(每县约两名)。丹阳县一下子报了几十人,结果颜正华和另一位同乡被录取。 1956年3月,颜正华毕业留校。鉴于他对中药材的来源、炮制加工甚至采购等环节都熟悉,学校任命他为中药教研组组长,从此他开始从事中药学教学及教研室组织管理工作。 P5-9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传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