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董廷瑶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

张镜源著的《董廷瑶学术评传(大字版)》记载了董廷瑶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张镜源著的《董廷瑶学术评传(大字版)》记载了董廷瑶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目录

勤承祖训 弱冠业医

同仇敌忾 捍卫国医

沪上悬壶 名扬杏林

精研医典 明理识病

四诊重望 推理论治

师古不泥 推陈出新

教书育人 振兴中医

利泽苍生 寿人寿己

试读章节

浙东水乡钟灵毓秀,自古名人辈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最南端的姜山镇董家跳村,南枕四明山余脉,北接阡陌纵横的田地,一条奉化江支流蜿蜒穿村而过,环境优美,处处透露出一派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

说起这董家跳村,历史非常悠久。在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中,考古工作者成功发现了董家跳遗址,采集到史前稻类、木炭、石斧、陶片等遗物,经鉴定,距今大约5000年。董家跳村原先不用此名。传说过去村里范家的女儿招了个董家的男子作女婿,后来范家家族逐渐衰落,而董家家族不断壮大,董家人认为董家发达的原因是“跳’’进了范家,因而名其村为“董家跳’’,一直沿用至今。

据《鄞县通志》记载,董氏先祖名董黯,字叔达,东汉人,奉母至孝,人称“董孝子"。董母爱喝溪水,孝子董黯为母筑室溪旁,以便母亲随时汲饮。现在宁波的慈溪市市名即由此而来。东汉延光三年(公元1 24年),董黯被敕封“孝子’’,立祠以祀,并在宁波城南建董孝子庙。此庙至今保存完好。慈溪董氏自宋代迁鄞(今宁波城区),至清代时,鄞南董家跳村董氏一族人丁兴旺。

董廷瑶的祖父董丙辉是名中医,擅长儿科,在当地颇有名气。董廷瑶的父亲董水樵,字干增,号质仙,也是中医,其堂名“四物轩",室名“隆盛房"。董水樵除随父习医外,还曾拜学于同邑儿科前辈石霖汝先生之门,以其勤学苦研,尽得石氏之心传,以痧、痘、惊、疳四大要症为擅长,对其他杂病亦颇有心得。中年以后,董水樵医名渐噪,求诊者近悦远来,舟楫相接,络绎不绝。

董廷瑶上有6位胞姐,长兄早逝,成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儿。他自幼聪颖过人,因此父母对他钟爱有加。但父亲督教甚严,7岁时即延请秀才老师给予启蒙教学,后习经史子集,他对其中的一些典籍,能精读背诵。由于他天资聪敏,又用心攻读,领悟较深,故早年即能文。1 5岁起学习《素问》、《灵枢》、《伤寒论》、《温病条辨》及汉唐方书。1 6岁起随父学医并侍诊。经父亲三年悉心授教培植,自身勤学苦练,董廷瑶学业猛进,根基渐深。

其父的治学思想和证治心得,对董廷瑶的临床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帮助。如对小儿急惊之病,认为其病机之初,多属于伤寒化温、化热的三阳症。因为小儿体脆神怯,不耐高热,极易导致惊搐。其时如果不先祛邪,遽投金石重镇,或脑麝开窍之药,是舍本逐末,引盗人室,危害匪浅。指出治惊之法,不必拘于惊之名目,当求其致病之因。而火有虚实,实火宜泻,以钱氏泻青丸、葛根芩连汤、承气汤、白虎汤及紫雪丹等为常用之剂。风邪束表,桂枝汤主之,呕吐甚则加玉枢丹,发热汗出而渴者加花粉,或佐以葛根。风热夹痰之惊,则用抗瀣丹、金粟丹或抱龙丸等。他临床秉承父传,灵活化裁应用诸法,每多应手获效,热降惊平。  然而,在他1 8岁时,父亲董水樵患温病不治而病故。悲痛之下,董廷瑶勉承慈父遗志,在弱冠之年独自应诊。他自感年少学浅,医疗经验尚不足,一边四处虚心求教中医前辈,以求深造;一边则临诊细心观察,力求辨证正确,取得疗效。诊余又兢兢业业,博览群书,上溯灵素,下逮近贤,旁及宋元诸家,理论与经验相应不断提高。夜问静坐,常回忆疑难病案,索卷重温典籍,解惑求证,悉心钻研,常能洞彻病机,辨证以治,药到病愈,而获佳效。因此诊务日增,十分繁忙,渐能立足于医林之中。小儿疾患及各种疑难杂症,经他诊治,常获痊愈,故董廷瑶的名字不胫而走,享誉四乡。

董廷瑶21岁时,农历四月初九晚6时半饭后,正在家与族人商量改组当地崇德小学事宜,谈兴正浓。突然,有人问: “廷瑶先生在吗?"他以为是熟人,即点头相迎。仰面一看,乃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来者操绍兴嵊县一带口音,还未等他反应过来,来者已面露狰狞,掏出手枪,将他迅速绑起来,藏匿于奉化四明深山,并向家属勒索巨款。在被绑架的1 0天时间里,他一边与绑匪机智周旋,想尽办法脱险,一边给绑匪讲《西游记》、《三国演义》的故事,绑匪听得津津有味,分散了注意力,所以没有为难他。后终于以8 5 OO块银元被赎回脱险。P9-11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传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 5 O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