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由张镜源主编的。我国著名中医耳鼻喉科学家干祖望学验俱丰,擅治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疑难杂病,他首先创立中医耳鼻喉科“中介”学说,脱“三因”窠臼;倡“四诊”为“五诊”,调整“八纲”为“十纲”,发现了“喉源性咳嗽”和“多涕症”两个新病种。本书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干祖望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干祖望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由张镜源主编的。我国著名中医耳鼻喉科学家干祖望学验俱丰,擅治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疑难杂病,他首先创立中医耳鼻喉科“中介”学说,脱“三因”窠臼;倡“四诊”为“五诊”,调整“八纲”为“十纲”,发现了“喉源性咳嗽”和“多涕症”两个新病种。本书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由张镜源主编的《干祖望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记载了干祖望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目录 焚膏继晷 寒窗磨砺 悬壶历练 浦南扬名 衷中参西 创立新科 矢志不渝 担纲大任 藏书状元 治书“茧斋” 崇尚《内经》 提倡创新 标新立异 敢为人先 巧读《伤寒》 活用经方 私淑东垣 重视脾胃 发挥河间 妙用八卦 鼻衄四时 咽炎三法 干氏疗法 干氏病名 医案风采 杏林绝唱 养生八字 归于“任真” 试读章节 清末民初,黄浦江以南的金山、松江一带,是文人荟萃之地,享有盛名的“南社四子”(柳亚子、邵力子、姚石子、姚蓬子)之一的姚石子就是金山人。金山有不少读书人,以科举人仕为奋斗目标,张堰镇的干紫卿就是其中之一。 干紫卿祖祖辈辈都以种地为生,到了他这辈却把锄头丢了,一心想通过读书中举入仕。清末废除科举,他便成了当地人们戏称的“老秀才”。梦想破灭,干紫卿只得在上海一个大富翁家司账。但他深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不过老秀才的“屋”与“粟”不在“书中”,而在“书外”。他是“书外也有薄汤粥”。那时,江浙一带有许多刻版的书坊,如上海的墨海书馆、扫叶山房、千顷堂,江苏的翰香斋、古愚堂、绮春阁等。干紫卿就靠一只乌篷船,载满了书坊刻印的图书,云游全国各地,寻找他的“上帝”。所以,干紫卿也是江浙有名的版本学家。其子干颂平持操其业。1912年9月的一天,干家喜得第五代单传的孙丁。干紫卿因望孙心切,盼其光宗耀祖,故为其取名“祖望”。 为了实现家族的未竞之志,1916年,干紫卿带着4岁的孙子干祖望来到姚石子家塾就读。姚家是赫赫有名的望族,干紫卿期待自己的孙子在这里走上成名成家之路。由于祖父对孙儿的盼望笃深,姚氏家塾对幼小的干祖望进行了超前、超量的灌输式教育。此后漫长的寒窗生活取代了欢乐的童年,干祖望犹如被锁进囹圄,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念书、背书。一年365天里,只有过年才休息两天。好在干祖望能吃苦、肯用心,姚家称他“是块念书的料”。17岁那年,干祖望就阅读了“四书五经”、《离骚》、《史记》、唐宋八大家以及六朝的骈体文。回顾这些,干祖望常说:“我写书写稿无数,全凭文学功底;我的文学功底,全靠少年时期的苦读苦练!” 干祖望有位姓李的表兄,是当代书画宗师刘海粟的学生。郭沫若名著《棠棣之花》的封面,就是他设计绘制的。干祖望童年时常去表兄家玩耍,于是也学着涂鸦。久而久之,那素描、那国画,竟也像模像样起来。17岁那年,干祖望被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代理校长徐朗西免试录取。看来他要与丹青结缘,在画坛上一展雄才了。但是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干祖望的一生。 干祖望的邻居中,有一陆姓人家,家境殷实。陆家有一子,陆父想按自己的愿望,把儿子培养成受人尊敬的名医,于是辗转托到嘉善县西塘镇钟道生门下,一次为儿子付清了4年的学费——6OO银元。当时,米价是5块钱一担(一担为75公斤),可见学费之昂贵。出人意料的是,老子的苦心与儿子的意愿相悖。儿子是洋学堂毕业的,英语很好,对中医不感兴趣。一天,两位同龄人聊天,陆子长吁短叹:“家父害苦我了。我英语好,却要学中医;你国学底子厚,偏去学绘画。真是阴错阳差。”干祖望只有陪着叹息。突然陆子眼睛一亮,兴奋地拉过干祖望的手问道:“你去学中医,我去学画画,我俩交换,如何?” “哪能换呢?”干祖望被这突发奇想弄得目瞪口呆。 “只要你愿意换,下面的事,你就别管了。” 干祖望回家征得祖父同意,便答应了陆子的建议。陆子是如何与父亲谈妥的,不得而知,但两个青年之间的专业交换就这样定了下来。这场李代桃僵的私下“交易”,倒是阴不错,阳也未必差矣。1929年2月,行过三跪九叩的大礼,干祖望正式拜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名医钟道生为师。 钟道生出身贫寒,自幼丧父,靠母亲辛勤劳动抚养到15岁,被送进苏州沐泰山堂药店当学徒。那时,苏南名医马培之正好到沐泰山堂坐堂行医,见钟道生人虽小,但十分机灵,勤奋好学,又能吃得苦,便欣然将他收为关门弟子,不仅不要学费,还“倒贴”饭钱。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了名师指教,钟道生在医道上自然突飞猛进,若干年以后便在沪杭一带负有盛名。 P5-9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传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