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镜源主编的《邓铁涛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邓铁涛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诸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邓铁涛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张镜源主编的《邓铁涛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邓铁涛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诸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由张镜源主编的《邓铁涛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记载了邓铁涛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目录 出身中医世家 求学南粤名校 参加抗日土改 熔铸信仰意志 开展学术研究 成为临床大家 培育中医英才 甘当碥石人梯 凝练中医学说 成为理论大家 弘扬中医之道 与世界双向接轨 数度上书中央 积极进言献策 感言恫瘝在抱 倡导中医养生 试读章节 1916年农历十月十一,在广东省开平县钱岗乡石蛟村的一间青砖瓦房里,一个小生命诞生了。祖父邓耀潮颇通文墨,给新生的孙子起名“锡才”,锡者,赐也,才者,财也,企盼孩子将来能才财两运亨通。 邓家祖籍河南南阳,为中医世家。祖父多年经营中药,曾参股广州天福堂药材行。父亲邓梦觉(1886—1939)年轻时到香港追随名师学医,受业于番禺名医陈庆保。陈庆保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名医,与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齐名。邓梦觉主攻《伤寒明理论》,似应为伤寒派医家,但广州中医老前辈回忆邓梦觉时总说,他是温病派名医,善于治疗温病。邓铁涛后来回答这一疑问时说:“应该说先父在学术上于伤寒温病无所偏,且先学《伤寒论》,后学《温病条辨》。广州地处华南,热病为多,故处理病人常需运用温病的理法方药。广州医家之门诊量,一般伤寒派医家日诊十人左右,而一般温病派医家日诊二三十人左右。他治愈无数染疫热病患者,如果说清代主张清热养阴祛湿来治疗发热性、流行性、感染性疾病的医家都可归人温病学派的话,他对这些方面十分重视,可能因此而得名。” 邓梦觉先学“伤寒”后习“温病”,主要读淮阴吴鞠通《温病条辨》,云熟读此书在南方可以为医。友人遵嘱,果如其言。友人之一乃岭南妇儿科名医郭耀卿,郭氏日后又成为邓铁涛的临证老师,可见中医学术总有一脉相承之联系。 1925年,邓梦觉从香港学成返回省城,在广州市蒙圣上街开业应诊。当时适逢“干霍乱”(绞肠痧)流行,得病者腹痛如绞,欲吐不能吐,欲泻不能泻,甚为痛苦。邓梦觉用温病名家王孟英的蚕矢汤,每每一剂便愈。 一次,香港患者冼某,咽喉肿胀痛甚,上午9时从港来穗就诊,喉间肿大已不能言语,用笔诉其苦状。邓梦觉说,这在中医叫乳蛾,又叫“缠喉风”。即处以《重楼玉钥》之“金钥匙”喉散方,约10时配制成药,让儿子铁涛用汽水吸管给他吹喉,半小时一次。吹后吐出痰涎甚多。下午1时服汤药,至3时已能发声,喉痛大减。翌日返港继续吹喉,服药仅两剂而愈。 另一次,教师黄某之妻产后腹痛难忍,西医用吗啡止痛数天,药到痛止,但几小时后又复痛极。邓梦觉处以《金匮要略》中的枳实芍药散,两日即痛止。黄老师感激邓梦觉妙手回春,专门制作了一块大牌匾,上书“中医邓梦觉”,横跨蒙圣上街两边。 这些事情为少年邓铁涛亲眼目睹,他立志继承父业,研习岐黄之术。邓梦觉一生常以背诵《黄帝内经》为乐,对吴鞠通、王孟英及唐容川的著作相当重视,同代人中比较敬崇张锡纯,这些理念对邓铁涛以后的行医生涯及中医学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邓锡才自幼侍诊父侧,执庭训秘旨。然而近现代中医教育已从家庭带徒向学校办学过渡。邓锡才6岁童蒙开笔,养正明事,先就读海幅小学,后转大新路广州市第五十五小学,毕业后考入广州市南武中学。小学老师教会他拼音,为日后学会普通话打下了良好基础。1932年,他初中未毕业,考上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址就是现在的广东省中医院,它是由广州中医知名人士暨省港药材行共同创办的五年全日制中医药专科学校。自1924年9月15日首任校长卢乃潼在开学典礼发表演讲:“中国天然之药产,岁值万万,民生国课,多给于斯。倘因中医衰落,中药随之,其关系至大。本校设立之宗旨,习中医以存中药,由中医以通西医,保存国粹,维护土货,以养成医学之人才。”至1955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停办,30年来培养了21届毕业生,共计571人。教师中陈任枚、刘赤选、梁翰芬、卢朋著等均为近代岭南医林之翘楚;学生中李仲守、罗元恺、黄耀粲、刘仕昌等,日后均成为中医界名家。20世纪30年代的学校教育很重要,相比之下,受过学校教育者比没经过学校教育的易出成就。一个中医如果没有系统学习基础知识,中医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P7-11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传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