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金领对男性的要求也一样吗?
还有想结婚却无法结婚的另一种类型,也就是大家心目中描绘的那种各方面能力超强的女金领。
美貌、会工作、有品位。不仅仅会工作,还有一手好厨艺,立刻能够做出丰盛的菜肴,还能叫到好多朋友聚会。兴趣广泛,去茶会,还会跳安达鲁西亚舞、日本舞,当然还会打高尔夫。而这样的女金领竟然也成了剩女了。
说到其中的原因,那是由于即使是女金领,期望的结婚对象竟然与传统型的女性所期望的是同一类型的男性结婚。
想依靠男性的依赖型女性无法结婚的理由是,能够实现她们所期望的生活方式的有经济实力的男性的绝对数量少。但是,女金领型的女性,也就是自己的年收入达到800万日元以上,甚至可以养活其他人的自立型女性也同依赖型的女性如出一辙,要嫁一位年收入800万日元以上的男性。
当然富有智慧的她们,不会将收入云云的挂在嘴上,但是,比如在外企工作,或有留学经历的她们常常会说:“英语水平至少得是可以进行日常会话的水平。否则朋友聚会的时候,老公一个人孤零零地无话可说岂不是太难堪了。”
总而言之,结婚对象应是比自己强的男人,也就是女强人期望和比自己更强的男性结为伴侣。具体而言,未来伴侣的年收入要在她之上,至少是同等水平,并要对她的工作表示支持。而且是品位和生活方式要与她合拍,表达和交流能力也很强的优秀男性(女性们常常用“可以和他有问有答、能够会心聊天的人”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出生的女性,几乎都众口一词地回答:“期望的就是这样的男性。”因为日本女性固有的结婚志向是上方婚志向。也就是无论是依赖型的女性还是自立型的女性,实际上她们的喜好竟是同一类型的男性。
那么,这些可以称为是珍稀宝贝的男性喜欢什么样的女性昵?他们喜欢的基本上是能够支持自己的传统型女性。正是在自立型的女性为工作勇往直前的时候,依赖型女性中的少数目光敏锐的女性们已经干净利落地将这样的男性一扫而光,因此在婚恋市场上这样的男性所剩无几。
这样一来,一般的依赖型女性很难邂逅到又具有合适的“条件”又有相见恨晚的“恋爱”感觉的男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自立型的女性在“结婚”与完善“自我”的两难中徘徊犹豫的结果是,无法结婚了。
结婚已经不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嗜好品
依赖型女性中的极少数,非常理想地嫁给了女性们普遍期望的男性,那么她们和剩女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依赖型女性中的剩女,其中很多是不肯离开父母,依然寄生在家中的啃老不婚族(parasite)。也就是无论怎么想,她们去寻觅结婚对象的方法手段都太小儿科了。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总觉得有父母可依靠而心存余地的女性,怎么可能竞争得过那些把结婚当成一场性命攸关、需要一决胜负的战斗的女性们呢!觉悟不一样,战略自然就不同。
而自立型的女性,在工作中,能够制定非常有效的战略,推销自己的产品也非常拿手,但是她们当中不擅长自我推销的人却大有人在。毕竟结婚对于她们,并没有如工作那样有势在必得的压力。
总而言之,无论对于依赖型女性,还是自立型女性,结婚都不再像从前那样是生活必需品,我认为这才是(晚婚和未婚)最根本的原因。因为结婚不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嗜好品。所以,如果和他自己的嗜好不符的话,当然不想结婚,这是她们的真心话。
有很多女性并没有很明确地想好结婚后是坚决要做全职太太,还是无论如何都要继续工作。虽说以下的答案没有出现在统计数字中,但是在对许多女性进行采访时,几乎有七成左右的人都说我想哪一种都可以。 事实上,根据对方的状况,可以任选哪一种的女性很多。对于经济条件和恋爱时心跳的感觉这两者来说,当然经济条件能和恋爱并存的话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出现了让她们喜欢的人,经济条件这一门槛也可以进行少许的调整。
P19-21
“少子化”这个名词在日本自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围绕着日本孩子越来越少这个问题,日本各界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与讨论,并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对策且予以实施。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导致“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未婚化”,也就是结婚人数的减少。但是政府出台的却是诸如“增建幼儿园、增加育儿休假期、发放育儿津贴”等为帮助抚育幼儿的少子化政策和措施。
之所以出台这些政策,政府的逻辑是,“因为大多数女性都会觉得结了婚之后就必须得辞职,所以她们才不想结婚,因此,只要营造好女性生育后还依然可以继续工作的环境的话,结婚率就一定会提高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一逻辑实在有难以成立之处。关于这一事实的论述,在我的另一本名为《少子化的日本社会》的拙作中也提到过,事实上日本非正式员工的女性在不断增加,对于她们而言更多的是希望结婚后就辞掉现在的工作。
原厚生劳动省(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译者注)审议官增田雅畅写了一本名为《这样解决少子化问题的政策可行吗?》的书,尽管书中提到未婚化是少子化的主因,但是其结论依然认为导致少子化问题严重的罪魁祸首是日本社会依然离“保育措施完善的社会”相距甚远。作者增田在其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各种各样的可行方案,却完全没有提及有关“结婚对策”的内容。
当然无论这是否是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对策,建设一个“保育措施完善的社会”都是我想举双手赞成的。但是,如果无视独身人数比例不断上升的事实,即便是推行一系列的解决少子化的政策,其效果也不会太显著。
首先,我们有必要把握住时代的变化,并理清人们在什么条件下才会下定决心结婚。其次,由于年龄上的鸿沟,可以说中老年的执政者和研究人员们几乎不理解现在的年轻男女交往的现状。他们会觉得:“不就是结婚嘛!这是太容易的事情了。”的确,如果时光倒退20年,可能情况确实是这样。而现在,就像我在这本书和《少子化的日本社会》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想结婚却无法结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状在不断地扩散开来。
因此我们发现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进行“婚活”的人,就如同进行“就业活动”一般,他(她)们是为了结婚而努力、下工夫的单身,也就是“婚活”一族。
对于就业活动,从学校的就业指导,直到官方的支援以及就业指南的小册子,来自方方面面的援助可谓是林林总总。然而,支援结婚活动的,我们却几乎找不到。
在我看来,弄清楚进行“婚活”的人们的实际状况,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这对于解决当今少子化问题是一个必要的、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以上的内容是我和老朋友干场弓子一起吃饭聊天时谈到的,她听后极力劝我尽早把这些想法写成一本书。于是,我就写了这本书。本书由我与白河老师共同努力,并得到了干场先生的大力指导和帮助才得以成形。在此,谨向干场先生以及给予这本书大力协助的诸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外,这本书是我在工作了22年的东京学艺大学期间所写的最后一本书。谨借此机会,向东京学艺大学的各位教师同仁及全体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文版序
序言
1 日本“婚活”时代的到来
结婚和就业,如此相似
“放宽限制”反而使就业活动成为必不可少的功课
1975年,发生了什么?
不进行“婚活”便无法结婚
2 想结婚却不能的人群
他(她)们是想结婚却不能的普通人群吗?
丸之内女白领的法则,对方的年收入必须是自己的两倍
女金领对男性的要求也一样吗?
结婚已经不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嗜好品
工作、抚育孩子、家务事都依赖女性的男人们
从男女双方看妨碍平等关系的原因
日本男子汉如今成了被动的王子殿下
顽固不化,犹豫不决的男性们
日本人有过恋爱结婚吗?
3 前“婚活”时代和“婚活”时代
到1980年代为止,男女“派对”是被自动设置好的
选择的机会越少,越容易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电视剧《七人男女夏天里的故事》是分水岭吗?
男女两性对婚后生活持有共同期望的时代
1980年代以后,“派对”的机会也出现了差距
即使邂逅,也很难相亲相爱
找不到结婚的契机和结婚的价值
自动地、统一地发展而成的派对已成为过去!
4 他和她不能结婚的理由
她不能结婚的理由之一 周围缺少优秀男士
她不能结婚的理由之二 认为好的男人却已名草有主
她不能结婚的理由之三 有恋人、却下不了决心结婚
他不能结婚的理由之一 因期望过高,而常遭拒绝
他不能结婚的理由之二 守株待兔,不敢追求
他不能结婚的理由之三 有恋人、却下不了决心结婚
5 想结婚却不能的社会原因
男性间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
自我实现意识的提高,使两个人的生活方式很难整合到一起
交往的机会越多未婚化越严重吗?
经济实力和表达能力拉开男性间魅力的差距
女性对结婚对象要求之高成为结婚的障碍
女人们啊,积极地去追求!男人们啊,卖力地锤炼自己!
6 现代日本结婚和“婚活”的实际状况
婚介服务,如此发达!
家长代理相亲
相亲也在进化
意外邂逅的宝库网络婚
东西方的跨国婚姻
在新郎学校看到的男性的“婚活”
7 结婚适龄期从40岁开始?35岁开始“婚活”
举棋不定的40岁
再续前缘校花幻想有现实意义吗?
40岁女性“婚活”的成败依靠男性们意识形态的变革吗?
女性的禁忌:别做让男性联想到母亲的女性
STORY杂志创刊后日本40岁女性的变化
再婚市场的变化
8 成功的“婚活”
男人们啊,应冲向女人堆!
女性“婚活”的关键是,成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女性
男性们正在向小乌伊人的女性化发展吗
结婚的决断从调整生活方式开始
男性“婚活”的关键是生存能力的培养
关键是有的放矢地出击
决定性的行动,干净利落地求婚
后记
不“婚活”就无法结婚的时代
少子化社会下的“婚活”
译后记
驾驭自由需要能力,邂逅良缘需要“婚活”
“婚活”是结婚活动的略语。
我(山田昌弘)的专业是家庭研究,其中现代日本社会中结婚在如何变化也是我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接受主要致力于收集结婚和恋爱题材的白河桃子编辑的AERE采访时,我被问到对“结婚活动”有什么看法。
所谓“结婚活动”,是作为就业活动的模仿语而被创造出来的。现在为了能谋一个好职位,需要收集信息、参加招聘见面会、准备考试、填写就业报名表、照证件照片、准备面试时的套装等等各种各样的准备活动,就连去就业考试补习班的学生都多了起来。学生们把这些就业活动叫做“就活”。
同样,为了获得好的婚姻,出现了积极参加男女联谊会、相亲会,对自己精雕细琢精心打扮的人。我们把他们的这些活动叫做“结婚活动”。因为就业活动简称为“就活”,所以“结婚活动”也可简称为“结活”吧。但由于“结活”不容易发音,所以我建议把它简称为“婚活”。这就是这个词汇的由来(初见于AERE2007年11月5日)。
在我和白河两人进行商榷的时候,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今非昔比,现在已经进入了如果不进行结婚活动,即“婚活”,便很难结婚的时代。而且我们发现从官方为“就活”提供的“Hello,工作”、就业咨询等等服务到招聘会、就业活动指导手册,竟如此之多。但是,却几乎没有为“婚活”提供帮助的。正是基于上述的现实,我们首先有必要从描述现在的结婚状况入手,阐述结婚活动已然成为必需的原因,所以我们两个人拿出各自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把它们集结成一本书,这便是这本书后来得以成形的起因。
本书中我主要承担的是基于调查研究的理论部分,白河主要承担的是以广泛的采访调查为基础的实证部分,两者相互交叉的部分采用对谈的形式加以补充。
希望本书不仅可以让读者理解今天日本的结婚状况,也能对现在开始考虑结婚的人,以及对从事少子化对策工作的人有所启迪与贡献。
山田昌弘
2006年2月
“婚活”,是结婚活动的略语,即为了结婚之最终目的而进行的种种活动。“婚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给自己主动创造赢得爱情的良机,积极推荐自己,像找工作一样找对象。
由社会学家山田昌弘与少子化评论家白河桃子联袂推出的《“婚活”时代》一书,在日本掀起销售热潮。书中提出的“婚活”一词,不仅占据了日本媒体的显著位置,也在剩男剩女们的内心一角敲响了警钟。在此书中他们用明快的语言讲解了日本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地晚婚化、非婚化的现状和原因,并首次提出了将日本划分为“前‘婚活’时代”和‘婚活’时代”的时代两分法,此书不仅令日本大众耳目一新,还为其中的诸多分析感佩和震惊。书中还介绍了具体的“婚活”方法和如何聪明地利用各种婚介服务,所以此书还可以称为劝告“婚活”的实践书籍。
给想结婚,却结不了婚的你和我……
就业需要“就活”,结婚需要“婚活”,现在已经到了如果不进行“婚活”便无法结婚的时代。
结婚适龄期的男女和家长们的必读书籍。
结婚不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嗜好品?!
随着男女交往限制的松动而产生的“邂逅差距”、“魅力差距”,让男女即使邂逅也难相亲相爱。即使男女坠入爱河相亲相爱,“经济差距”和“价值观的对立”也让他们很难步入婚姻的殿堂。
这下该怎么办?
女性们啊,主动出击吧!男性们啊,好好提高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