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轼/六角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田姝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一位豪放的词人,一位大诗人,一位散文家,一位大书法家,一位创新的画家。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政治家,一位史学家,一个厚道的判官,一位人道主义者。他是一位工程师,一个美食主义者,一位瑜伽修行者,一个爱酒好茶的人。他的性格复杂而又简单,他的经历幸运而又坎坷。他就是他,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本书以苏东坡的从政生涯为写作线索,介绍了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学成就,并且写出了他的诗人气质。

内容推荐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科举,进士及第。以后,他的仕途一波三折。

苏轼才华横溢,在诗、词、散文、书画、哲学等领域里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他的诗歌奔放灵动,逸态横生。他的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共列“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反对学术专制,他将儒、释、道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开创了苏氏“蜀学”。

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学成就。

目录

第1章 眉山奇秀

 一 郁然千载诗书城

 二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三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第2章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 一举成名天下知

 二 宦游直送江人海

 三 在凤翔的快乐生活

 四 暗香先返玉梅魂

 五 扶灵还乡

第3章 风云变幻

 一 王安石变法

 二 新旧党争

第4章 人生看得几清明

 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

 二 西湖边上的法庭

 三 千里共婵娟

 四 苏门四学士

 五 乌台诗案

第5章 东坡居士

 一 东坡农场

 二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 谁道人生无再少

 四 三咏赤壁

第6章 元祐大臣

 一 相逢一笑泯恩仇

 二 从落魄江湖到翰林学士

 三 此生此夜不长好

第7章 还来一醉西湖雨

 一 “苏堤春晓”与“三潭印月”

 二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三 身后牛衣愧老妻

第8章 天涯海角

 一 “安”于惠州

 二 患难知音王朝云

 三 曾见南迁几个回

 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

试读章节

一 郁然千载诗书城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陆游《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

巍巍峨眉山下,有一条由大西北奔腾而至的江水,她纵贯过一座小城,汇入长江。这条江叫岷江,这座城便是眉山。眉山,是眉州州治所在地,自古以来文化鼎盛,“寿星之祖”商朝大夫彭祖、道教宗师张道陵及文学家李密、彭端淑、“画坛怪杰”长安派创始人石鲁等皆出自眉山。由魏晋至唐朝,由于中原战乱,许多大家族都纷纷迁入蜀地。眉州距离成都仅二百里左右,所以,中原文化逐渐在此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眉州更是为中国文化史贡献了一批风云人物。宋初名臣田锡就是眉州人。据《眉州属志·凡例》记载:“时天下以文名者六,而眉得其三;以史名者三,而眉得其一。”“以文名者六”,是指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其中三苏父子为眉州人;“以史名者三”,是指《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焘,其中李焘是眉州人。除此之外,还有王称、彭百川、杨仲良、杜大珪、蒲积中、杨汝明、李壁、苏过等一大批文学、历史、哲学研究家。无怪乎陆游发出“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干载诗书城”的感叹。

眉山是一座宁静美丽的小城,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称于世,苏家就坐落于眉山城的纱觳巷,墙外千竿翠竹掩映,墙内花果飘香。

苏家先祖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栾城人,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出了个宰相叫苏味道,后来被贬为眉州刺史,终老眉山,他的后代有的就留在了这里,从此眉山便有了苏姓。苏轼的父亲名叫苏洵,祖父为苏序。苏序的父亲叫苏呆,祖父叫苏佑,曾祖叫苏折,他们都没有做过官,但德行都很高,很受人尊敬,苏家逐渐发展成为眉州的一个大家族。

苏轼的祖父苏序字仲先,是苏呆九个儿子中唯一的幸存者,生于开宝六年(973年),排行第七,人称苏七君。苏序生得高大英俊,凭借着勤劳智慧,将苏家经营得颇为富裕。他有两大优点:一是慷慨大方,人品好;二是性情开朗,酒量大。苏家有许多田地,年景好时,收获很多,苏爷爷却不像别人那样储存稻米,而是将米都换成稻谷,存在米仓里。等到了荒年歉收时,他就开仓放粮,先给自己的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荒年。这时,大家才明白了他为何要以米换谷,因为稻谷可以存放很多年,而稻米容易受潮发霉。

生活悠闲、慷慨善良的苏序最大的爱好就是与友人饮酒谈笑。有一天,苏爷爷正和朋友们坐在草地上畅饮,旁边的官路上远远地跑来了报喜的官差。原来是苏爷爷的二儿子苏涣高中了进士,特地将官衣官帽送回家中,让老爹高兴。本已大醉的苏爷爷看了儿子的喜报更加高兴,当场高声朗读,让邻里乡亲和他一起分享快乐。读完了又把喜报和刚刚手里拿着的牛肉一起放入布袋中,让一个村童背着,自己则骑着驴子,慢慢悠悠地回家去了。城中的人看到了,都哈哈大笑。

醉酒的苏爷爷经常会做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来。眉州有一座大庙,里面供奉的神灵叫“茅将军”,据说很灵验。但苏爷爷对其一直没有好感,因为庙祝会趁机勒索百姓的钱财。一日,苏序乘着酒醉带人走进庙里,砸碎神像,扔到溪中,然后又拆了庙宇。后来,苏涣中了进士,苏爷爷到剑门迎接,在七家岭又看到一个大庙,题为“茅将军”。他正准备带人再拆,一个庙吏前来说,昨夜梦见神灵泣告:明日苏七君来,哀求他放过这座庙,让我受点香火。众人听了此话,一起劝说,苏爷爷这才饶过了“茅将军”。  苏序从小性格顽皮,不喜欢读书,直到年老了才开始作诗。据苏洵说,他作诗速度很快,能够写一些通俗的诗,几十年存下了几千首。诗写得虽然不算工整,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他心胸开阔,表里如一。然而苏序的几千首诗一首也没有传下来,三苏也没有在诗文中引用过他的诗。看来,苏轼的文学才华,并不是从祖父身上继承而来的。

不过,苏轼的旷达、乐观和天真,一定都脱胎于他的祖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影响,苏爷爷名“序”。中国有个古老的礼仪习惯,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不称父母与祖父母的名讳。这对苏轼来说,有点儿麻烦,作为一个大作家,一生必定会写很多序,若是用“序”字,便是对先祖不敬。于是,在苏轼的所有作品中,“序”都改为了“引”。

苏序于庆历七年(1047年)去世。多年后,苏东坡还常回忆起他的祖父: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日:“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苏轼《苏廷评行状》

P3-5

序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景祜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据说他出生时附近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夕枯死,将钟灵毓秀都汇集到了东坡身上。

庆历三年(1043年),八岁的东坡师从道士张易简读书,始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杰之名,倾慕非常。

至和元年(1054年),东坡娶妻王弗。二人因“唤鱼池”而结缘,婚后互敬互爱,琴瑟和鸣。

嘉祜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获得欧阳修、梅尧臣等朝廷重臣的赏识。同年,母亲程夫人于家乡病逝,父子三人回家奔丧。嘉祜四年,守丧结束,苏洵带领两个儿子、两个儿媳离开家乡,同赴京城。父子三人一路行来,唱和成诗,编为《南行前集》。

嘉桔六年(1061年),苏轼与苏辙同举制科,东坡入第三等,苏辙入第四等。十二月,东坡携妻王弗与子苏迈赴凤翔,任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治平二年,凤翔府任职期满,东坡还朝,入史馆任职。五月,妻子王弗病逝,东坡悲痛不能吟诗。次年四月,苏洵去世,东坡与苏辙扶灵还乡,守制丁忧。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东坡为父守丧结束,续娶王闰之为妻,同弟苏辙启程入京。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以经义策论代替诗赋的科举改革。十月,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反驳新法。

熙宁四年(1071年),东坡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以后,他辗转四州,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东坡为官一方,政通词美。在杭州,他赏西湖美景,为名妓填词,在西湖边审案,与朋友讨论诗词歌赋。在密州,他怀念王弗,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报国壮志难酬,作《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他思念弟弟,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徐州,他祈雨抗旱,筑堤抗洪,同百姓同甘共苦,度过灾难。

元丰二年(1079年),东坡遭小人陷害,因诗获罪,陷入“乌台诗案”的深渊中。在法庭上,他沉着以对,慷慨陈词;在监狱中,他坦然而卧,无怒无怨。经朝野上下多方营救,东坡于元丰二年的除夕被释出狱。

元丰三年(1080年),东坡被贬黄州,开始了耕种自济、文学自适、养生自保、著书自见、韬晦自存的生活。他在东坡上耕耘收获,在赤壁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他修炼瑜伽强身健体,他在雪堂中完成了《易传》、《论语说》。他倾尽所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慈善机构——育儿会,救济贫苦人家的初生婴儿。回顾半生风雨,东坡心中淡然,笑谈生死,超然物外。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东坡奉召还朝,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由戴罪的团练副使擢升至三品翰林学士,成为蜀党的领袖。他一心为国,仗义执言,受到洛、朔两党人物的排挤。在高太后的支持下,东坡坚持真理,改革朝政弊端,整顿吏治,为国尽忠。政敌无休止的诽谤与诬陷令东坡厌倦了京都的生活,他再次自请出京。

宋哲宗元祜四年(1089年),东坡任杭州知州,后历任颍州、扬州知州。他平仓赈灾,治理西湖,筑长堤,建三潭,设立了中国第一所官方平民医院——安乐坊。六桥烟雨中,三潭印月时,杭州人民永远也忘不了东坡的功劳。颍州的大雪中,他开仓救济流民,剿灭盗匪为百姓除害。在扬州,他微服私访,为百姓力争免除青苗贷款之债务,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元祜八年(1093年),东坡回京,任礼部尚书。妻子王闰之去世,令他悲痛万分,发誓生不同室死同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东坡的仕途急转直下。  绍圣元年(1094年),四道圣旨将东坡从礼部尚书降至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公事,并永不得升迁!年近六十的东坡跋涉几千里,纵跨中国,到达惠州。人生的祸福成败,谁也说不清楚。惠州的东坡,虽然年老多病、一贫如洗,却并没有独善其身,他竭尽所能,为当地百姓请命说话,造福革新。知音朝云的病逝,令年老的东坡再遭丧妻之痛,他以顽强的自我肯定,和种种理生的智慧,来战胜一切困难。

绍圣四年(1097年),六十二岁的东坡再贬海南,流落到天涯海角。东坡的到来,乃当地百姓之福,他推广农耕,引进中原的优良作物品种和先进的耕作技术;他建学堂,讲经明道,引导百姓专心向学,教化日兴。他坚持著述,修订了《易传》、《论语说》,写了杂记《志林》。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在海南快乐地生活着。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十六岁的东坡终于跨过了大庾岭,开始了北归的漫漫路途。一生的仕途风波令东坡身心俱损,决定归老常州。然而,常州的生活还未开始,他就一病不起。七月二十八日,东坡离开了这个他深深热爱也深深热爱他的世界,与闰之同穴而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