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指南(佛学入门四书)》——近代第一部僧徒所写佛学入门书!
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提出者,以改良社会、救济国难为己任,鲁迅赞为“平易近人、思想通泰”的和尚。为大众讲说佛教历史和佛学原理,力避繁琐,不作高深。本书是太虚大师相对浅显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他的基本佛学观点很有助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学指南/佛学入门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太虚大师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学指南(佛学入门四书)》——近代第一部僧徒所写佛学入门书! 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提出者,以改良社会、救济国难为己任,鲁迅赞为“平易近人、思想通泰”的和尚。为大众讲说佛教历史和佛学原理,力避繁琐,不作高深。本书是太虚大师相对浅显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他的基本佛学观点很有助益。 内容推荐 《佛学指南(佛学入门四书)》——近代第一部僧徒所写佛学入门书!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是近代佛教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他在创办僧伽佛学院、培养新僧人材,组织居士正信会、团结各界信众,出版书报杂志、宣传佛教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市面所见太虚大师的著作多偏重专门,读者对象为具有一定佛学根柢者。《佛学指南(佛学入门四书)》是太虚大师相对浅显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他的基本佛学观点很有助益。 目录 佛学概论 绪言 第一章 因缘所生法(五乘共学)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无始流转 第三节 业与界趣 第四节 异生与圣 第五节 成圣之道 第六节 再论业与界趣之流转 第二章 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学) 第一节 诸行无常 第二节 诸法无我 第三节 涅槃寂静 第三章 一实相印(大乘不共学) 第一节 诸法毕竟空 第二节 五法三自性 第三节 八识二无我 第四节 法界无障碍 第四章 约略指广 中国佛学 第一章 佛学大纲 第二章 中国佛学特质在禅 第一节 略叙因缘 第二节 依教修心禅 第三节 悟心成佛禅 第四节 超佛祖师禅 第五节 越祖分灯禅 第六节 宋元明清禅 第三章 禅观行演为台贤教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实相禅布为天台教 第三节 如来禅演出贤首教 第四节 贤首学与天台学之比较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禅台贤流归净土行 第一节 依教律修禅之净 第二节 尊教律别禅之净 第三节 透禅融教律之净 第四节 夺禅超教律之净 第五章 中国佛学之重建 第一节 略指所依 第二节 教史概观 第三节 博究融汇 第四节 综摄重建 试读章节 业之意义,前已大略讲过,即行为造作义。业之杂染者日有漏业,有烦恼漏故。然行为不都属有漏,如菩萨行亦日净业,即无漏业。但今别名净业为行,此处之业且专指染业。业之大分,从所依法上讲,即一、身业,以依身造成故;二、语业,以依言语造成故;三、意业,依意识造成故。身语意所起行为,就性质上别有三种:一、善业,现在将来自己他人皆有利故。二、不善业,于现在将来自己他人皆有害故。三、无记业,不能记其善恶故。如无意识动作等。业能得果,因业受罪者谓之罪业,因业得福者谓之福业,能得色无色界天果报常在定中者日不动业。此业即指禅定修习,由此生于初禅天以上,寿命极长,日不动业果。 界即指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一)欲界者,有色身及五尘欲者,谓之欲界。(二)色界者,色有变义碍义,合变碍二义,即可碍滞有变坏之物质是也。但尘欲已空,虽有色身,常在定中。故在初禅天尚有眼耳身识,二禅天以上即五识尽泯,‘只有定中意识,更无意识,更无尘欲。虽超欲界尚有色身,故云色界。此界有四重,即四禅天。虽同在色界天,而高下悬异,故区为四重:一、离生喜乐地即初禅,有三重天。欲界天有忧愁、苦恼,及欢喜、快乐与不苦不乐等受,至初禅天,离欲界生色界,忧愁、苦痛已无,只有欢喜快乐;然此尚不在定中,亦有言语行为,是为初禅天。二、二禅天有三重天,名日定生喜乐地。以常在定中,更加喜乐故。三、三禅有三重天,并喜亦泯之。凡有欢喜鼓舞之情,其乐尚浅,至极乐则并喜无之,故日离喜妙乐地。四、四禅有九重天,喜与忧对,乐与苦对,至四禅并欢喜快乐皆无之,但是不可形容之平等受,是日舍受,名日舍念清净地。是四禅十八天名色界。(三)超出色界,是日无色界,即纯精神界。平日以为离物质无法证明精神之存在,而在此界中则唯有精神也。二禅天以上,有后三识,无前五识,无色界中亦然,只有与定力相应之意识及七八识。以定力相应之业报浅深不同亦分四重:一、空无边处,此天定心了惟虚空,佛典中曾言,在人中初得此定者,旁人仍见其人,而本人则并自身不知所在,但是无边虚空,此时其身仍在,及至报尽命终,由其定力得业果,即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有空时仍有相对之空,此空仍是对境,至此定中即空亦泯,故日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此天并所观无边心识亦泯之。四、非想非非想处,识无边即想,无所有处即非想,此天既非有想亦非非想,故日非想非非想。上明之无色界境,中国书上只老子始有此境,余书并无之。但印度外道每有此境,及至成阿汉果始能超出。 有情异生由死转生,趣向一类之中故日趣,此有五种:一、天趣,二、人趣,三、畜趣,四、鬼趣,五、狱趣。恒言讲六道,五趣较六道只少阿修罗,以彼上通天趣下通鬼趣,故今不别立。一、三界二十八天,皆包于天趣之中,平常中国人之所谓天,只是欲界第二天,道家之天,亦不过如是。二、二十五有中,人趣亦有四种。三、畜趣名不甚正,应日傍生,即指人以外动物而言,然亦有动物非人眼所能见者,亦包其中。四、鬼趣之鬼与常言之鬼不同,佛典认鬼亦为众生之一。众生者,五蕴众法所生义,只以业报不同,故人见则鬼不见,鬼见则人不见,其实鬼亦有色身。人碍鬼不碍,鬼碍人不碍,可同与人在一处而不互见。亦有一种鬼有小神通,亦可见人,不过与吾人所见不同,随吾人心象变现而为象。故依佛典,鬼亦众生之一趣。总之,鬼报与人不同,人见是水,鬼见是火,平常人以为人死为鬼,鬼生为人,实为误解。其实鬼是罪业报生,故人死不必为鬼,人生不必由鬼。但可云人死转生为鬼,或鬼死转生为人耳。五、佛典原语,并非地狱,只苦处之义。由罪业报生专受苦处,日地狱趣。又依佛法说,人死未必为鬼,或有作鬼,或有生天,或作畜生,或为人,或为地狱,皆是转生,非死所成也。天死或转生为人,地狱死或转生为人,故鬼非人死所必成之物。佛典讲生死流转,而讲鬼者认鬼是本体,实是误解。鬼有化生,亦有胎生,并非鬼套人壳即成为人,鬼套牛壳即成为牛。依上义可判别如下: 一、罪业报生三恶趣(畜生、鬼、地狱)。 二、福业报生人及欲界天(有六天)。 三、不动业报生有色界无色界天。 佛法之三界、五趣循业流转义,大略如此。P16-19 序言 太虚大师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名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面读《楞严经》,一方面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如此经过了几个月,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从头依次的看到尾。”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经》看起。 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地安定了。四百卷地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 《大般若经》阅后改看《华严经》,觉到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灵活泼;从前所参的禅话,所记的教理,都溶化无痕了。我从前的记忆力很强,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诵。但从此后变成理解力强而没有记性了。 我原没有好好的读过书,但从那一回以后,我每天写出的非诗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笔墨的辩才,均达到了非常的敏锐锋利。同看经的有后作金山方丈的静观和尚等,他们疑我得了憨山大师所说一般的禅病,但我心中很安定。 我现在想起来,当时如从这种定慧心继续下去,三乘的圣果是可以成就的。可惜当时就改了途径,因为遇到了一位华山法师,他那时就在杭州办僧学校,暂来藏经阁休息。大家说起我的神慧,他与我谈到科学的天文、地理与物理、化学等常识;并携示《天演论》、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章太炎文集》、梁启超《饮冰室》等书要我看。我起初不信,因为我读过的书,只是中国古来的经史诗文与佛教经籍。当时与他辩论了十几天,积数十万言。后来觉他颇有道理,对于谭嗣同的仁学,尤极为钦佩。由此转变生起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国救民的悲愿心。 当时,以为就可凭自所得的佛法,再充实些新知识,便能救世。 次年乃从八指头陀办僧教育会;冬天又同去参加镇江所开的江苏僧教育会;继又参加杨仁山居士预备复兴印度佛教的祗园精舍。 自此以后,就没有依了以前的禅定去修,这样从光绪三十四年,一直到民国三年。欧战爆发,对于西洋的学说及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发生怀疑,觉到如此的荒弃光阴下去,甚不值得,遂到普陀山去闭关。 闭关二三个月后,有一次晚上静坐,在心渐静时,闻到前寺的打钟声,好像心念完全被打断了,冥然罔觉,没有知识,一直到第二天早钟时,才生起觉心。最初,只觉到光明音声遍满虚空,虚空、光明、声音浑然一片;没有物我内外。嗣即生起分别心,而渐次恢复了平凡心境。自此,我对于起信、楞严的意义,像是自己所见到的,所以我当时就开始著成了楞严摄论。 经过这次后,继续看经,著书,坐禅。这一年中专看法相唯识书。当时其他的经论虽亦参看,但很注意看唯识述记。述记中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复看了好多次,有一又人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有很深的条理,秩然丝毫不乱。这一种心境,以后每一静心观察,就能再现。 从此于思想文字等都有改变,从前是空灵活泼的,以后则转人条理深细紧密的一途;在此时所写出的文章不同,亦看得出。 上述经过定境三次,都因后来事缘纷集的时间太多,致不能有长时的深造成就。 自从经过第一次后,我的记忆力便没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头发已变白,眼已近视,但后来头发转青了,眼睛到现在未变。经过第二次后,起信、楞严的由觉而不觉的缘起相,得了证明。第三次现观唯识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谓不昧因果,实在一一皆有条理、秩然而不紊乱的因果。 经过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并曾偶然有过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六通可能,则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业果流转相续亦决可信。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所以没有次第,可为别人修证的依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