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红色年代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周亚平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周亚平编著的这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起端、发展、高潮以及结束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知青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史实记载,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内容推荐

周亚平编著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一本书读懂红色年代的激情与困惑、理想与思索!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最新指示公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一场迁移运动开始了。在之后的十年,一千六百多万知识青年离家,去到农村和山区。知青一代是失落的一代,也是思考的一代,关于“上山下乡”运动的思索至今仍在继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即讲述这段历史。

目录

毛泽东的一个指示,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广为流传的口号

 城市在呐喊

 农村在呼唤

 政府在呼吁

 领袖发号召

团中央号召和组织城市青年“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到农村落户”

 “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

 “做新中国的新型农民”

 “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

他们是当时早期知青中的典型,他们的名字代表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

 第一颗知青明星

 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回乡知青

 最有作为的光辉典型

 光芒四射的知青典型

知青运动在十年“文革”中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无数个家庭卷入其中

 “地方要多出几个孙悟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强劲的东风

 高级领导干部送子务农

 “贫下中农的光荣职责”

 “再教育”下的典型

知青运动出现了问题,李庆霖告“御状”,毛泽东写回信,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召开

 一份“情况反映”

 李庆霖告“御状”

 不要再让主席操心了

知青运动急剧收缩,全国各地刮起知青返城大风潮

 “知青工作很复杂”

 “上山下乡农民不欢迎”

 中央三次会议

 不寻常的举动

 令人震惊的事件

 “能回城的是英雄好汉”

 丁惠民的一份反省

中央不再提倡上山下乡,出台落实知青政策,知青运动告终

 “再不要提倡上山下乡”

 落实知青政策

 历史不会忘记

试读章节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即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新的政府便制定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方针政策,主要围绕限额的694个大型工业项目进行建设。五年内,要建立许多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规模巨大的钢铁、汽车、飞机、拖拉机、新式机床、重型机器、发电和矿山设备等工矿企业。五年内,还要改造、扩建一批老的企业。这需要集中多少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呀。

为了动员所有的青年和学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从事这项伟大的工作,党中央号召全国的青年和学生从祖国的大局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参加祖国的工业建设。一时间,一代青年高喊着“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口号,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许多的青年农民也告别了世世代代小农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的大生产结缘。

但工业的发展,在当时来讲,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新中国所继承的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根本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而旧社会已经存在的城乡差别却进一步扩大。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摆脱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处境,最好是进城,在城里随便找个工作都比在农村种田好上十倍。这就导致大量的来自贫困乡村地区的农民疯狂地盲目地涌人各个大中小城市,加上1953年、1954年这两年因重工轻农而导致农业粮食的大量减产,无疑拖了工业发展的后腿,也使这一时期本来就人口膨胀的各个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据1952年7月政务院召开的全国劳动就业会议上统计,除了已经安置的失业人员外,当时全国还有失业人员312万人。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行各业每年需要增加职工大约140万人,城市中每年直接进入劳动市场的年轻人就有100万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需要就业的人员和农村中流入城市的人数,每年也有约100万,他们都是就业对象。

虽然政府在1953年就对农村居民进城加以了限制,并将没有职业保证就进城的农民送回了原籍继续从事农业劳动。就是这样也仍然解决不了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的矛盾,且流入城市中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据统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城市人口由建国初的5800万猛增至9200万,增加的人口主要是农村迁人的农民。

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的压力所至的,是城镇日益增多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和就业压力。建国初期,由于新政府在积极振兴国民经济的同时,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据1994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年鉴》所载:1952年底,小学在校学生已由1949年的2349万人增加到5110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49.2%;中学在校学生由1949年的104万人增加到249万人,增长140%,其中初中增长168%,高中增长26%。但因当时我国的教育规模和结构都不尽合理,中小学生入学率虽然高,但高等教育的发展严重不足且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再加上建国初教育事业有一些成就,造成不少新建学校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教育质量,贪多求快,盲目冒进,致使中小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很快一大部分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问题就显现出来了。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