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冯纪忠讲谈录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冯纪忠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冯纪忠先生接受学生们的数次访问,以自己人生不同时期的轨迹为线索而进行的谈话的忠实记录,它记录了冯先生晚年的学术思想。其间,冯纪忠先生的女儿冯叶女士也数次参与,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赵冰先生组织并整理了每一次的访谈。

本书是“冯纪忠讲谈录”之《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

内容推荐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目录

总序:传承与超越——冯纪忠的现代之路

总论

论方塔园规划

 一、规划背景

 二、整体布局

 三、塔院广场

 四、水岸

 五、北门

 六、甬道

 七、东门

 八、堑道

 九、垂花门和长廊

 十、楠木厅

 十一、赏竹亭

 十二、石础

 十三、石砌

 十四、植物

 十五、旷与奥

论何陋轩设计

 一、与古为新

 二、总体构思

 三、时空转换

 四、意动

 五、台基

 六、竹构

 七、屋顶

 八、方墙

 九、弧墙

 十、色彩

 十一、修旧如故

附录一

 在松江方塔园规划方案讨论会上的发言

 方塔园规划

 致程绪珂同志函

 何陋轩答客问

 时空转换——中国古代诗歌和方塔园的设计

附录二

 方塔园的一段往事

 新的途径

 富有创意的“方塔园”规划

 孤独而庄严的方塔

 冯纪忠先生

 方塔园与维也纳

 “冯纪忠和方塔园”展的缘起

 冯纪忠的“与古为新”

 解读方塔园

 回想方塔园

 从“花港茶室”到“方塔园”设计

 冯先生规划方塔园

 方塔园随笔

 方塔园·恩师·我

 导师轶事

 走进方塔园

 冬日何陋轩

后记

试读章节

地形整理

到了80年代做方塔园,当时有人说,50年代做的还比较现代,方塔园怎么又突然成了一个大屋顶了呢?怎么又成了中国形式的了?我说,这不是主要问题,这是形式,这些还是侧重体现了我一贯的思想过程的。

就说东湖的两区两所,就已经是风景区的建筑了。那个时候,我们也是按照风景区的首要因素理解、联系四周的环境协调。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从一个建筑看上去,四面八方都要联系起来。

方塔园,我还是用的这个方法。首先一个,方塔园当时有一个好处,它的南边基本上没什么建设。也有人说,我们能不能从东边限制一下新建筑的高度?我们光设计方塔园不行,做好了以后周围怎么办?我们讲了首先一个先决条件:东面、南面不可能有高层,北面有一个五层楼的工房在那里,很不好看,所以周围这个问题得首先解决。

然后,这个基地本身原有的经费也很少,不重要的地方不花钱。当时在塔的南边堆了瓦砾,塔的西边现在是一座山,当时也是一堆瓦砾,这两堆瓦砾,将来造地形可以省一些费用。广场东边现在的一个小山堆也是原来的,所以这些原来的土堆,我基本是完全保留,保留以后可以再加大。当时东面的一堆我就加大了,因为北面的五层工房很难看,所以堆土就要堆这一块,把它加大,这是讲地形。

塔院广场

另外就是,塔是主体,我们整理地形主要是为了它。首先,它太低,从北门进来到塔,相差差不多两公尺。所以,塔无论如何要最后到跟前,下来一点才能看见。

广场,我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下来的。所以,无论如何,塔要再低下去一些。我们现在做的这个斜坡,下去前面就是硬地,已经很勉强,再少不行。但这个广场的高度已经到了最高水位线,不能再低下去。这样一来,我就决定:广场往下低下去,建好四周让它能保留的高坡,这样,到达塔,就有一个层次。

我们觉得广场很重要。因为广场有几个东西:一个照壁、一个桥、方塔。后来就决定,要把天后宫从苏州迁来。不管要不要,决定先迁来。后来发现,迁来不错,我是赞成的。我为什么赞成呢?方塔园作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工程,方塔分量不够。

其实不能讲它的分量不够,因为还有桥啊……零零碎碎的还可以。那时候已经搬了明朝的楠木厅,我觉得很好。广场就有塔、天后宫,还有两棵大银杏树把它挡着。基本上当时保留的大树有五六棵,这里两棵是最好的,另外就是东门进去的垂花门两边正好对着两棵大的银杏。这两棵正好遮挡了广场。所以,这儿还有几样东西,做起来就很有意思了。

南草坪

草坪这里,基本上就是南边游园的主要方向,所以南边就稍微堆点土,做大的斜坡。草坪上的一边岸线是硬的,一边是入水的,又有点变化。原来还有几株竹子,这个我们也照它原来的样子保留。

大的格局基本上是这样定了。

(2007年7月17日)

北门

当时我们做了个北大门,里面怎么样还没定。塔院做了,所以说,跟塔院有点关系。对北大门整个的大小只有个模糊的概念,一定要大气,再多也不可能了,也还是一步一步地增加。但是,到做塔院广场的时候,基本上思想都定了:大水面、大草坪那都有了,这个北门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当时还没那么清楚,反正这三个东西一定有“分量点”。

(2007年7月24日)

甬道  然后就考虑从北门进来。游人肯定是从北门进,因为北门那里有一块窄地进来,进来后右手边是一道墙,这道墙的界线就是园子原来的界线。而且非常好的是:沿着墙有一排树,这排树在那时都有点蓬勃,这就很好了,等于路旁边有一排树。但这些树是歪着的,不是正对着塔。那也正好,如果是直对塔的话,往下看塔,不舒服。所以,左边就不再做墙,这边用花坛,正好,花坛曲折的线与另一边的直线形成了曲折对比。

如果路是一直这样低下去,给人一种往下走的感觉,所以我们的路是用一块板、再一块板,这样一点一点错开,让人走路有一种变的感觉。这样的变动,就能让人少抬头。因此,差不多到了再抬头,这样下去已经到广场了,问题就不大了。

(2007年7月17日)

东门

然后是东门的问题。东门从市区进来,原来以为从市区进来的人多,实际上还是从北门进来的人多。

现在看来,东门当时是看重了点,没有北门自然。如果东门现在做,我会将它缩小一点,进去的院子也没必要那么大。一进去,应该直接到那个塔,结果用院子、墙一挡,好像有点不自然。

另外,从东门进来正好对着竹林,看不到塔,而使得游人一进来就看见北边的两棵大树。那两棵大树,我估计是过去别人墓葬的古树,所以就做了一个小的垂花门,引入到北边去。

堑道

又在北面做了一个堑道。这个堑道也是事先想好的,因为要挡后面的五层的工房。做“堑”就是两边堆土,所以就把北面的土堆了,然后就做墙,否则挑土的工人就麻烦了。做了堑的墙后,再堆堑南边的土,这些土基本上都是用园子里的土,正好差不多够用。

堑道,我主要考虑,要跟方塔的主体广场组成一定的关系。所以它虽然只是一条路,但路有一定的分量,像北门进来的那条路一样,都要有一定的大小,太小就小气了。

茶室

最后就是堑道到了尽头,有一个吃东西的地方。本来准备是做一个茶室,方案里做了,当时没钱,白做。后来想,白做也好,因为总体上不是很重要。

水、土、石的处理

水,基本上就是原来的这条小河,把它扩大,然后,取土也有地方了。通过取土,形成一个大的水面。其他的,就随它原来的自然状态。这里本来就是一个简单的小溪。水、植物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来的自然状态。

另外,有些土方就在内部解决,然后通过高低变化,尽量自己解决。石头,我们用得也不算多,只有堑道上的石头是从外面运来的。

这就是整个布局、做法和思想。我想就尽量简洁明快,不要太哕嗦。

(2007年7月17日)

P15-19

序言

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自1947年执教同济大学任教授六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规划设计师,桃李满天下,他是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景观的一代宗师。

冯纪忠先生1915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冯汝骥是清代翰林,历任浙江、江西两地巡抚,父亲有着深厚的中文根底。冯先生从小就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34年冯纪忠先生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当时同班同学有贝聿铭、胡其达等,这是他建筑生涯的起点。

1936年冯纪忠先生赴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41年毕业,是当时两个最优等的毕业生之一,1939年至194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1946年历经艰辛返回祖国。

回国后冯纪忠先生先后参加了当时首都南京的都市规划及解放后的上海都市规划,设计了武汉“东湖客舍”、“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等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建筑,并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方向。

1960年代初冯纪忠先生提出“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并在教学上加以实施。

1970年代末期冯纪忠先生规划设计了上海松江方塔园。1986年方塔园的何陋轩落成,标志着冯先生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全新超越,在建筑及园林领域开创了崭新的时代。同时他也通过上海旧区改建探索了旧城改造的新方法,继续着他在规划领域的拓展。直到2009年去世前一直在进行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园林设计的探索。

冯纪忠先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现代建筑师。这种超越是和他早年的维也纳建筑教育及实践背景以及自身深厚的东方根基相关,更和他所处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时代背景及作为知识分子其所投身建筑实践的中国现代的苦难的历史息息相关,所有这些锻造了他不断超越的意志,也正是这种意志使他完成了现代建筑的自我超越。

当人们回顾现代主义变迁的时候,另一条现代之路变得越来越清晰了,这条路就是克尼西在维也纳工科大学开创的如今已被广泛认同的现代之路,这也是冯纪忠先生所承传的现代精神的源头,这种现代精神强调空间形态的生成,它顺应现代的发展,同时又不否定历史,这为冯纪忠先生的现代超越提供了可能。从历史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冯纪忠先生在具有深厚历史的中国所开创的表达生命境界的现代空间规划和设计之路。这条路对冯先生而言更多反映的是对生命、对苦难的体悟和超越,以及如何用空间去表达和超越这些苦难,追求自由的意志,表达自在的意动。

我本人是冯先生的首位博士生,在学习和修行中体悟到了冯先生所传承和超越的现代之路的全球意义。我一直希望能协助冯先生做些工作,冯纪忠讲谈录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冯先生晚年的学术思想,分别以《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等专题呈现给读者。我本人期待着冯纪忠讲谈录对于那些从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人们以及推动中华全球化的人们以思想的启迪。

后记

冯纪忠讲谈录之《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是根据冯纪忠先生如下讲谈、谈话或访谈整理而成:

2007年07月17日访谈,在场者:范景中、严善錞、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18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19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1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3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4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7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5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7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8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9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3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4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9月14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乐星

2007年09月15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7年09月16日谈话,在场者:张遴伟、赵冰、冯叶

2007年09月18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

2007年11月26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

这是我主持整理及编辑冯纪忠讲谈录的一部分工作,冯先生的女儿冯叶女士安排了冯先生的讲谈,我的博士生、现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刘小虎负责讲谈录像。参加这项工作的还有我的博士生陈怡、涂光陆、王琦,特别是陈怡为本书投入了很多精力。书中照片除由我拍摄的以外,其他均由冯叶女士提供。冯先生去世后,在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侯俊智主任的推动下,此书能在“第二届冯纪忠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与读者见面,也是对冯先生的一种纪念吧。

赵冰

2010年3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