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锡伯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锡伯族简史编写组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共计55本,于上世纪80年代陆续出版。该《丛书》记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简单介绍了锡伯族的历史。

内容推荐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本书为《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人口分布

 第二节 自然概貌

 第三节 民族关系

第二章 族名与族源

 第一节 族名

 第二节 族源

一、锡伯族与满族有无渊源关系

二、锡伯族与室韦、鄂伦春族之关系 

三、锡伯族与鲜卑的关系

第三章 上古至明代锡伯族先民

 第一节 上古至唐代锡伯族先民

一、先秦至汉初锡伯族的先民——东胡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锡伯族的先民——鲜卑

三、隋唐时期锡伯族的先民——一室韦

 第二节 辽金元明时期锡伯族先民

一、辽金时期的锡伯族先民

二、元明时期的锡伯族先民

第四章 清代的锡伯族

 第一节 清代初期的锡伯族

 第二节 清代锡伯族对祖国的贡献

一、参加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

二、西迁戍边

三、抗击外来侵略

四、建设边疆

第五章 民主革命时期的锡伯族

 第一节 辛亥革命后的锡伯族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锡伯族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六章 锡伯族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生活

 第一节 社会组织

一、氏族组织

二、八旗制度

 第二节 经济生活

一、早期经济——狩猎和捕鱼

二、农业经济

三、手工业、商业、畜牧业

第七章 当代的锡伯族

 第一节 锡伯族人民的翻身解放

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建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在锡伯族聚居区的实施 

 第二节 经济持续发展

一、产业结构调整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教育科学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科技事业全面进步

三、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第四节 国内其他地区的锡伯族

一、辽宁省的锡伯族

二、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锡伯族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其他地区的锡伯族

第八章 锡伯族的文化

 第一节 伦理道德

 第二节 语言文字

一、概况

二、语言

三、文字 

 第三节 文学

一、文学发展概况

二、民间文学 

三、书面文学

四、翻译汉文古典小说和外国文学作品 

 第四节 音乐舞蹈、工艺美术

一、音乐舞蹈

二、工艺美术

 第五节 民间传统体育

 第六节 风俗习惯

一、服饰、饮食、居住

二、家庭、婚姻

三、节日、禁忌

 第七节 宗教信仰

一、民间神灵

二、祖先崇拜

三、萨满教

四、藏传佛教

附录:大事年表

后记

修订后记

试读章节

(三)丧葬习俗

锡伯族通行土葬,即将尸体装入棺木后再埋,然后用土堆成坟头。每一“哈拉”都有固定的坟园,坟园都垒起围墙,四周植树。

除了土葬外,在特殊的情况下还要进行火葬和天葬。如:因难产而死的产妇,不进行火化,不得人坟园,因自寻短见或横死在外的人,或因恶性病致死的患者和暴卒者,都要进行火葬,在没有火化之前,不能归入坟园之中,暂时埋在坟园之外。

天葬只限于婴儿,即出生两个月以内的婴儿,满三个月以上者,就不能天葬了。锡伯族的天葬是把婴儿尸体放在芦席片或棉布片上,送到野外无人之处或芨芨草旁,让飞禽走兽吃掉,以示尽早轮回。

在人断气之后,家人给死者洗脸洗身,理发和剪修手脚指甲,换上已做好的寿衣和鞋袜。然后把尸体从炕上移到一块木板即灵床上,头朝西脚向东,放在西屋佛龛炕下。立即焚香烧纸,全家举哀,放声痛哭。在洗脸、换寿衣、安放木板之前,子女等均不得放声大哭,只能无声地抽泣。给死者洗理后,接着设灵堂吊唁,称之“小殓”。灵堂一般设在死者常住的房间,或者设在西屋。灵堂布置得要肃穆,灵床放在灵堂中央,灵床上先铺一层白纸或纸钱,上面还要铺一大一小黄色寿祷,将死者放置在灵床上,头朝西,死者头部蒙上毛边纸,或盖白纱巾,叫“蒙脸纸”(蒙脸巾),身上盖上印有经文的麻纱被,叫“陀罗被”。头前点一盏长明灯,放一碗小米饭,叫“倒头饭”,内插三只夹着棉花球的秫秸节,叫“开眼光”,使死者瞑目。尸体胸部放一小碟,碟中放小米,作镇鬼邪用。死者头前供桌上放一只煮熟的公鸡及点心、水果等供品。脚后备一个烧纸钱用的泥瓦盆和祭奠用的小饭桌,桌上点长明灯和盛水的酒瓶。然后,派人向亲朋好友、远亲近邻报丧。报丧者一般不进屋,在庭院门口或院子里将主人请出来报丧。报丧时忌说“死”字,要说“百岁”、“寿终”。死者若是父母、长辈,子女辈要昼夜守灵。灵床周围地方铺一层麦草,子女下跪守灵。亲朋前来祭奠时,儿子跪在小桌旁为之斟祭奠酒和烧纸钱,前来吊唁的亲朋在死者前叩头志哀,儿子则跪在死者身旁叩头还礼,叫“孝子头”,并发出悲痛的哭声。灵堂严禁猪、狗入内。年轻人不得在灵堂的炕上、椅上坐卧,也不能说笑逗乐。尸体置灵床后直至人殓,不得搬动。尸体停放日期,一般为二至三日。停尸期间,有钱人家请来喇嘛诵经,一般由七名喇嘛组成,每天晨、午、晚诵经三次。同时请来吹鼓手,在诵经前先吹打弹奏各种乐器,祝福死者升入天堂。每次诵经时,死者子孙要跪经,直到喇嘛诵经完了方可起来。接着吹鼓手在门前吹奏乐器,年老病死者的丧事,称之为“喜丧”,要奏欢快乐曲。对年不满六十者则奏哀伤之曲。

小殓后要选择吉日“大殓”。“大殓”是将尸体放入棺内,停放在堂屋中央或正门之外临时搭的丧棚里。停放日期需单数,即三、五、七天,请喇嘛诵经。有些人家,在“大殓”的当天,还要举办“过金桥、银桥”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死者家的大门外,用长长的跳板搭成两座长桥,一座桥面上铺上金箔,称之“金桥”,一座桥面上铺上银箔,称之“银桥”。晚饭后,由喇嘛手持法器,边诵经、奏乐,边率领死者家属先由“银桥”上走过,再由“金桥”上走过。为首的喇嘛手持“宝幡”在前开路,行至“桥”中央时,有一手持“哈喇巴”(牛肩胛骨)的乞丐,在桥前拦路,一边唱“数来宝”一边敲“哈喇巴”,不让喇嘛前行。乞丐唱的“数来宝”多是为死者唱颂歌,但又拐弯抹角地要钱,直到满意为止。过“金桥”时也如此,只是拦路者的套数很多,有时领头的喇嘛回答不上来,就由主持丧事的人以钱买路。过了“金桥”、“银桥”之后,就由领队喇嘛将踏过金、银桥的人们带到棺前叩拜,并且围棺连转三周,以此告慰死者。

在出殡之前,一天当中要在灵前举行几次哭灵仪式,每次都要烧纸钱供饭菜、水酒等,远近亲属放声痛哭。晚上,子女们都睡在灵位周围守灵。出殡前,把尸体抬到院中(尸体出门,先出脚)放人已做好的棺材之中,然后把棺材抬到灵车上。亲属向死者告别,称为“辞灵”。灵枢出大门之前,先由儿子媳妇以及近亲等在大门外朝大门跪拜,出了大门之后,在大门前又设供桌,摆上饭菜祭奠。在前来送葬的人之中,按辈分年龄一一前来供桌前哭祭一番,表示与死者最后的诀别,然后,随灵车前往坟园。

锡伯族习俗是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现改在上午)将死者安葬完毕。到达坟园后,把棺木放入当天挖好的土坑中,由死者的妻室或近亲下坑里,揭棺盖整理死者的头部,揭掉蒙脸的白巾,然后盖棺钉板,最后由死者的长子先填第一锹土,随后众人填土垒成坟头,并把引魂幡插入坟头中间。

埋葬完毕之后,又在坟头之前设供桌,摆上供品进行坟头祭奠,同时要把死者生前喜爱的东西和常用衣物等在坟前烧掉,并焚化纸钱。

锡伯族的守丧制度很严,孝服要在人死后马上开始做,做好之后,戴孝的人都到灵前穿,穿好孝服之后,就在灵前跪拜并放声痛哭。

守丧期和孝服依照亲疏远近的不同,其时间长短和式样也有所不同。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母、姑舅等至亲长辈的孝期为百日,百日孝是最重的孝,孝服长到脚面,系一条很长的白带,在腰间绕一周,直从中间垂下到底,还有孝帽(一般是在平日所戴的帽顶上缝一块圆白布)。给伯叔一辈的长辈戴孝,孝期为四十九日,和百日孝差不多,只不做领子(四十九日孝服没有衣领)。孙子辈的孝服在肩上缝一块小四方红布,曾孙的孝服则在背后缝红布叉子;玄孙孝服上缝花布。

在服丧期间,男子不剃发刮须,不入娱乐场所,不唱歌跳舞,不诉讼等;妇女不许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等装饰品;家中墙壁上不挂年画,过年时不外出拜年、不贴红对联。

直系长者死后,第七天要到坟地祭奠,至亲都要前来参加,过了七天,就到四十九天再去祭奠。四十九天的祭奠仪式上,守丧四十九天的要除丧,除丧在坟地举行,将脱下的丧服在火上摇晃几下,捆成一束带回家拆洗;戴孝人不在,可持孝服带到坟地,在火上摇晃几下,亦算除丧。最后到百日,举行祭奠仪式,远近亲属前往坟地祭奠,除百日孝与除四十九天孝相同。

妻子为丈夫守丧3年,寡妇在守丧期间不能改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封建制度的被摧毁,人们的思想觉悟日益提高,丧葬仪式也比以前大大简化了,吊唁形式也普遍简化,近亲、朋友在吊唁时,只胸戴白花、臂戴青纱及送花圈等,对死者表示怀念和寄托哀思。但子女对亲长仍然是沉痛的哀悼,在家举哀三天,然后出柩,入土安葬。

P188-191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402本,一亿多字,该项目自1958年启动至1991年基本完成,历时30多年,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单位400多个编写组,1760多人参与,分别由全国30多家出版社出版。纵观历史,像这样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丛书在中国前所未有;横看世界,像这样由政府部门组织为国内各少数民族著书立说实属罕见。

盛世修史、修志,这是中国的传统。由于《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出版时间长,涉及地区广,出版单位分散以及受当时环境条件局限,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体例版本不统一;二是有些解释不准确;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为适应民族工作发展和民族问题研究的需要,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国家民委决定从2005年开始对《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进行修订再版。

这次修订再版的总体原则是“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本,增加新内容”,统一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

《中国少数民族》的修订,旨在原版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结构,更新有关数据和资料,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增加各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发展成就。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修订,本着“适当修订、适量续修”的原则,对有明显错误的内容、观点、表述进行更正,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实予以补充。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的修订,力求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新编1987年以后成立的16个民族自治地方的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的修订,旨在改错,增补新的研究成果,增写《满族语言简志》,并合订为6卷本。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的修订,主要是尊重史实,修正错误,增加注释。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修订再版工作,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各有关地方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党校、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民研所、云南社会科学院、贵州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哈尔滨学院、吉林民研所、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博物馆、广西民研所、甘肃党校、凉山大学、中国教育部语工委、云南语工委等单位的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的专家学者以及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同志共1000余人积极参与了修订工作,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修订再版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将以更全面更完整更科学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李德洙

2007年8月

后记

《锡伯族简史》是国家民委主编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一种。它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领导下,在原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58—1962年调查编写的《锡伯族简史简志合编》(1963年北京内部发行)的基础上,由肖夫同志进一步调查研究并执笔写成的。

过去参加锡伯族社会历史调查的有:吉庆、肖夫、涂长胜、安文博、郑川水、温银山、李子谦、刘振业、宋怀顺、肖育民、纪大椿、郭蕴华、陈国俊、范玉梅、王守礼等。当时的社会历史调查和编写等工作,是在冯家异、侯方若、张锡彤等教授和领导同志指导下进行的。《锡伯族简史简志合编》的主要执笔人是肖夫、涂长胜同志。

这次编写《锡伯族简史》时,自治区民委五丛办、新疆社会科学院、辽宁省民委、民族文化宫都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和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锡伯族简史》编写组

1985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