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戴尔菲有个规定,请示神谕是在太阳神阿波罗每年的生日那天开始,而在冬季三个月就停止。根据传说,这时候阿波罗正在访问北极居民,他的权力由迪奥尼索斯代替。在问询人进入神庙,真心诚意地献过自己对神供奉物之后,祭司会把冷水泼在一只作为牺牲的山羊身上,如果山羊出现颤抖状态,那么问神是可以进行的;如果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则表示神有事务在身,暂时不能告诉你神谕。那就需要另外选择良辰吉日来问询了。
人们来到戴尔菲后,首先将他们想要问的问题恭敬的呈现给负责神谕的祭司,再由祭司将问题转达给戴尔菲神谕的传达者——“阿波罗的新娘”,其实也就是一位五十来岁被唤作佩提亚的妇女。神谕的得出也是需要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据说在问神之前,佩提亚需要与问询的人先在神庙前的泉水里面沐浴更衣,以表示自己的身体是干净的,自己的心灵是圣洁的。然后佩提亚要喝几口圣泉的泉水,进入神殿的地下室,坐在一个用青铜做成的三脚祭坛上,嘴里含着月桂树叶,在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中宣示神谕。这种状态下,仿佛太阳神是附着在她的身上,借着她的嘴巴来回答人们的疑问。而她的回答往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人们一般都不知道她说的意思,因此必须由祭司加以解释。人们就如此这般得到了阿波罗智慧的恩赐,这样才算完成一次问神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是虔诚的,心中没有半点杂念,要相信阿波罗神无所不知,甚至可以预见未来。否则问询的结果就可能会不准确,而且还会给问询人带来灾祸。
修昔底德在他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当伊庇丹努人民被科林斯人攻打,城池即将被攻破的时候,他们还是得不到母邦科西拉的援助。于是他们就派人前往戴尔菲请示神谕:是否应该把城市交给科林斯人。而戴尔菲神谕按照在这场战争中一如既往的支持伯罗奔尼撒人的原则,给予他们下面的回答:他们应该把城市交于科林斯,并接受科林斯人的领导。于是伊庇丹努人就按照神谕所说的那样,毫不犹豫地把白己的城市交给科林斯人,并臣服于科林斯人,接受他们的统治,从而他们也受到了阿波罗的庇护。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在古希腊的时代,统治者的政治倾向可能会被戴尔菲一、两个神谕所左右,城邦的领导者往往根据神谕的指示来决定国家的外交。把神谕放在整个希腊历史发展的框架中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作用既独特又非常重要。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还体现在政治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希腊人的思想方面,正如希腊民族感情的形成。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种信仰上的共同特点,希腊各民族才得以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神谕间接的促成了希腊各民族的融合。
认识你自己: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上方有一行著名的文字:“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当时希腊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去了神庙,他向神灵问道:“在雅典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回答说:“在雅典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了。”苏格拉底本人很迷惑,因为他知道自己既没有广博的知识又没有精妙的手艺,但是神谕的权威又是不可以怀疑的。于是,苏格拉底决定要去为这个神谕寻找依据,看看自己的智慧到底在哪里,人们的愚钝又表现在哪里。他首先找到一位政治家,政治家以自己知识的渊博为骄傲,和苏格拉底高谈阔论。苏格拉底从中看清了政治家自以为是,其实是一种无知。他想,这个人不知道善与美,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我却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看来我似乎比他聪明一点。苏格拉底还不满足,依然继续着他的求证。他找到了一位诗人,发现诗人吟诗作赋全是出于天赋,而诗人自以为能做几句酸诗便可以目无一切。接下来,苏格拉底又向一位工匠讨教,想不到工匠竟和诗人一样。因为有一种技能,便自以为无所不能,这种狂妄反而掩盖了他所固有的智慧。最后苏格拉底明白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所以被神认为是最聪明的,而其他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无知,所以在神看来是不聪明的。P14-15
前几年,书店出现了一本畅销书《苏菲的世界》。如果只看名字,有人会以为是一本小说,有人会以为是一本游记。拿出来一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哲学的书怎么可能会成为畅销书呢?哲学是一个多么可怕,多么晦涩的名词啊?有那么多人愿意读哲学吗?哲学到底是什么?我们了解哲学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我们不妨先讲两个故事。
台湾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傅佩荣,多年来写了很多的书,担负着向大家通俗易懂地讲述哲学的任务。他讲过一个关于笛卡儿的趣闻。笛卡儿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哲学家,是现代哲学之父。一般来说,即使从来没接触过哲学的人,不知道笛卡儿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也应该知道他说过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现在简直就像是一句通用的广告词了。傅教授的故事是这样的:他有一次坐车经过一条街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个小招牌,上面写着“笛卡儿餐厅”五个字。教授就想:这会不会是一家法国餐厅,用哲人的雅号来做招牌?还是一家具有哲学风味的餐厅,里面挂满了哲人的画像,气氛雅致。教授还想到了中世纪欧洲的一句格言:先吃饭,再谈哲学。是不是在这里吃饭,会有畅谈哲学的机会呢。于是教授下了车,要进去看看,“顿时不知所云”。原来这只是一家专卖“猪脚”的餐馆,因为“猪脚”的闽南语发音和“笛卡儿”很相近,所以把哲学家的大名用来做了招牌,招徕生意之余还可以沾染一些文化气息。这真是让教授啼笑皆非,原来笛卡儿在商家眼中,只是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他说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地位如何,其实都不相干。
相似的事情我也遇到过。复旦大学附近有一条小街,街上有很多书店和咖啡厅。借着复旦的福地,让人感觉很有文化气息的样子。我在街上发现一家咖啡厅,名叫“海德格尔”。我也和教授一样,心想会不会是复旦大学的哲学圈子里的人常来聚会的地方呢?于是我也好奇地进去看看,咖啡厅里没什么特别,但是果然有很多书。走过去看看吧,没有一本是海德格尔写的,或者与海德格尔相关的,而是相去甚远。这里的书都是时装啊,明星啊,星座啊,诸如此类吧。哲学圈子的人应该也不必相聚在这里吧,咖啡店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可能也只是因为海德格尔还算是一个叫得比较顺的外国名字而已吧。
这样的故事可能并不好笑。在哲学教授看来,更是有些伤感和无可奈何。但是,这能怪读者不主动接近吗?一向高高在上的哲学,不是总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傲慢吗?记得有人曾经给我讲过一本小说,名字想不起来了,但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却久久无法忘怀。这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大隐隐于市,苦读哲学家斯宾诺沙的著作,希望从中找到人生最终的快乐和幸福。但是,最终毕竟“道行”不够,被男欢女爱的诱惑所牵引而远离了哲学。最后,当他每每怀念起自己苦读哲学的“纯粹”生活时,不禁感慨道:“神圣的斯宾诺沙,请原谅我,我成了一个傻瓜。”主人公的迂腐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口口声声要去追求超凡脱俗的哲学,一言一行都要与世人拉开距离。但是,我们也不禁要问:这样理解的哲学就是真正的、纯粹的哲学吗?哲学一定要远离俗人的生活吗?那么当年的苏格拉底为什么还要跑到市场里、到人最多的地方去和人谈话,去求得智慧呢?哲学为什么不能成为每个人生活和智慧的一部分呢?
所以,傅教授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哲学的同时,也写一些让大家都能读的哲学书。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使得哲学庸俗化了,女王本来就只应该住在宫殿里。但是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哲学史上有康德这样精妙高深的范畴体系,也有像尼采那样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作的哲学家;既有德国人追求的纯粹的形而上学,也有中国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哲学。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让哲学在拥有阳春白雪的庄严的同时,也拥有下里巴人的平易呢? 我们接着再来说什么是哲学。
有人把哲学看做是诡辩术,“把‘哲’字拆开,是‘折’字和‘口’字”,于是,他们就说:“哲学就是一张嘴(口)翻来翻去(折)地讲”,刚刚才有人说这是白的,马上就有人反驳说其实白就是黑,黑也就是白;才有人说那是圆的,又有人跳出来说那其实是方的。说了半天,就看到有人不停在争辩,到底是黑是白、是方是圆,却始终弄不清楚。哲学不过就是这样的诡辩而已。
也有人把哲学看做是“玄学”。玄而又玄,看不清道不明,不知所谓的名词,不知其所已然的论证。
然而,你相信人类发展了几千年的学问会是这样的诡辩之学吗?你相信启蒙了人类智慧的,竟然是一种玄虚之学吗?那岂不是对人类智慧最大的讽刺?真正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呢?
哲学的英文单词是Philos叩hy,来自于希腊语。“philo”是“爱”的意思,“sophy”是“智慧”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爱智慧”。所以,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一种教人如何能智慧起来的学问。哲学是爱智之学。
人类最初拥有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刚刚脱离蒙昧的伟大的原始祖先们,万分辛勤地劳作着,偶尔仰望星空,俯视大地,面对同伴和敌人,对自己所处的这个空间产生了无穷的问号。为了解答疑问,他们选择了讲故事的形式。于是,人类有了神话。神话是关于一些神的故事,有些民族的神生活在人们中间,有些民族的神则高高在上。但是,他们的故事,向当时的人们完满地解释了为何生命是这番面貌、为何自然可以如此运作这样的问题。
人类的智慧在增长,大家开始不再满足于讲故事的形式。于是,哲学从宗教和神话之中脱胎而出。哲学家发现,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宗教和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同时,哲学家还发现,约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有三个文明古国孕育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且,这三个民族的哲学都影响人类数千年,未曾中断,直至今天。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三个民族就是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以后人类文化的发展,无论是古代、近代、现代还是后现代,主题始终离不开“轴心时代”的基调。中国人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意思。
“轴心文化”时代,在爱琴海、地中海和黑海的沿岸,哲学正在诞生和繁荣;在恒河水旁,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层出不穷;在黄河、长江流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不休。彪炳史册的哲人,名留千古的学问,在这个时代不断地涌现。真可惜,当时的交通和沟通条件有限,哲学家们很难接触到另外一个文化轴心里的哲学。不然,思想之间相互的碰撞和交融,必然能给人类留下更多精彩的文化烙印。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所有所有哲人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就像房龙的小说,我们不妨假设自己像是去看望老朋友那样,一一去探访这些哲学家。看看他们的人生,听听他们的故事,品品他们的哲学,看看这些人到底是迂腐还是可爱,是枯燥还是另有一番情趣。我们希望用不那么艰涩的语言,带你读一读各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思想精华。
现在就出发吧!
哲学是爱智之学。开卷而阅,让你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所有人深邃而丰富的思想。我们不妨假设自己像是去看望老朋友那样,一一去探访这些哲学家。看看他们的人生,听听他们的故事,品品他们的哲学,看看这些人到底是迂腐还是可爱,是枯燥还是另有一番情趣。
翻开此书,带您慢慢品读各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思想精华。
“轴心文化”时代,在爱琴海、地中海和黑海的沿岸,哲学正在诞生和繁荣;在恒河水旁,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层出不穷;在黄河、长江流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不休。彪炳史册的哲人,名留千古的学问,在这个时代不断地涌现。真可惜,当时的交通和沟通条件有限,哲学家们很难接触到另外一个文化轴心里的哲学。不然,思想之间相互的碰撞和交融,必然能给人类留下更多精彩的文化烙印。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所有所有哲人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就像房龙的小说,我们不妨假设自己像是去看望老朋友那样,一一去探访这些哲学家。看看他们的人生,听听他们的故事,品品他们的哲学,看看这些人到底是迂腐还是可爱,是枯燥还是另有一番情趣。我们希望用不那么艰涩的语言,带你读一读各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思想精华。
现在就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