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其玄奇、惊悚和刺激的鬼怪传说,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一个个狐仙鬼魅不再狰狞可怕,而是嘻笑嗔怒间情深义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浪漫温馨,超尘绝俗的别样世界。
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从社会批判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它揭示人世辛酸悲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偃蹇惨痛的生活经历;从美学理想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世理想的梦幻体现,它揭示出对人世善恶的最后清算和对人生憧憬的重新开始。因此,聊斋故事无论在情节曲折和环境奇幻,还是在人物遭遇和场景迷离等角度品赏,都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政治义愤、道德感怀和艺术遐想。
有一个姓王的读书人,排行第七,生长在一个官宦人家。王七从小就向往学习道术,常听别人说劳山有仙人,于是辞别家人背起行囊到劳山拜师学艺。
一天,王七登上一座山顶,走进一座幽静的道观,只见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白发垂肩,神态自若,气度不凡,王七立即上前行礼并与这位道士攀谈。道士谈道术谈得极为精深玄妙,王七心悦诚服,便要拜道士为师。道士说:“学习法术需要下苦工夫,看你是娇生惯养、性情懒惰之人,恐怕吃不了这苦。”王七学艺心切,回答说:“没问题,我一定能吃苦!”道士于是让他与众徒弟一一见面行礼,留他在观中学道。
第二天凌晨,道士把王七叫去。王七满以为师父会开始传授道术,没想到只递给他一把斧子,让他跟随其他弟子们一道进山砍柴。王七虽然心里有些失望,但还是恭恭敬敬地听从师父吩咐,随大家进山砍柴。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王七的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他实在忍受不住了,暗暗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一天傍晚,王七回到观中,看见师父正和两位客人边谈笑风生边饮酒。这时天色昏暗,屋里还没点灯。师父拿起一张白纸,剪成一个圆镜模样,往墙上一贴。一瞬间,那张纸竟像月亮一样放出光芒,满屋生辉,像白天一样。有不少弟子侍奉在师父周围,听候差遣。一位客人见状便说:“这等良宵美景,应该大家同乐一场。”于是道士从桌上取下一壶酒递给徒弟们,叫他们尽情地喝。王七暗自思忖:我们这么多人,这一小壶酒,怎么够喝?其他弟子也看到人多酒少,唯恐自己喝不到,于是纷纷拿出酒杯,争先恐后地给自己倒酒。可是倒来倒去,酒壶始终是满满的,王七越发惊讶了。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蒙你赐月,月下饮酒,虽然惬意,可是光喝酒有点单调,为什么不把月中仙子嫦娥叫来,让她给我们舞一曲,岂不是更惬意。”道士笑着拿起一根筷子,对准白纸点了一下,忽见月光中走出一个一尺长短的女子。她一落地,就和常人一般身高,腰肢纤细,面容秀美,步履翩翩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片刻又唱道:“做神仙啊,不情愿啊,想回来呀,为何将我幽禁在广寒宫中啊!”歌声清脆悠扬,如洞箫中吹出的音响。一曲歌罢,女子凌空而起,竟跳上了桌子。正当大家纷纷称奇时,她已还原成一根筷子。
师父和客人大笑起来。这时一个客人说:“今晚真是太开心了,可我不胜酒力,你把我送回月宫,可以吗?”于是道士和两个客人移动酒席,挪进了月亮。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