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演达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曲折的一生,短暂的一生。纵观邓演达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辛亥革命阶段、国民革命阶段、土地革命阶段。本书以丰富的材料,全面地反映了邓演达在这三个历史阶段的革命历程,阐析了他的国民革命论和平民革命论,叙述了他领导军队政治工作、创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和从事军事运动的革命实践,以及他的革命爱情和高尚人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主党派的开创者邓演达/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振位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邓演达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曲折的一生,短暂的一生。纵观邓演达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辛亥革命阶段、国民革命阶段、土地革命阶段。本书以丰富的材料,全面地反映了邓演达在这三个历史阶段的革命历程,阐析了他的国民革命论和平民革命论,叙述了他领导军队政治工作、创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和从事军事运动的革命实践,以及他的革命爱情和高尚人格。 内容推荐 邓演达,广东惠阳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党外亲密战友”。本书以丰富的材料,全面地反映了邓演达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三个历史阶段的革命历程,阐析了他的国民革命论和平民革命论,叙述了他领导军队政治工作、创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和从事军事运动的革命实践,以及他的革命爱情和高尚人格。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矢志报国 一、艰难时势 二、少年立志 三、崭露头角 四、粤军干才 五、西征东战 第二章 两进黄埔 一、执教黄埔 二、远渡重洋 三、旅欧考察 四、重返黄埔 第三章 参加北伐 一、主持政工 二、北伐征途 三、攻打武昌 四、迁都之争 第四章 主政武汉 一、身兼数任 二、收回租界 三、扶持农运 第五章 力挽狂澜 一、力主提高党权 二、致力联共反蒋 三、投身二次北伐 四、竭力挽救危局 五、纵论“国民革命” 第六章 流亡海外 一、革命宣言 二、欧亚之行 三、潜心求索 第七章 回国运筹 一、秘密筹组新党 二、倡导平民革命 三、策划军事行动 四、亲密革命伴侣 第八章 血洒金陵 一、上海被捕 二、南京遇害 三、永恒怀念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邓演达从懂事的时候起,他的父亲就教他认字识字和背诵古典诗词。10岁那年,他父亲在惠阳淡水墟崇雅学堂任教时,便把他带往淡水读书。在他就学攻读前后,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割地赔款,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招致全国掀起一股推翻清朝政府、振兴中华的革命浪潮。1900年孙中山派员到惠州策划发动了归善三洲田武装起义,后遭失败。1905年8月,孙中山联络革命党人在东京成立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组织领导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1907年6月孙中山又派员到邓演达的家乡归善发动了七女湖起义。这次起义,曾攻克泰尾、杨林、三达、柏塘等地,声威大震。后因清军“会剿”,义军坚持lO天后失败。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所进行的这些革命活动,以及父老乡亲们流传有关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传奇故事,在邓演达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对这些革命先辈产生仰慕之情。 在邓演达的少年时代,广东还发生过几件重大的涉外事件,并且波及惠州。其中以抵制美货运动影响最为广泛。事件的起因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美国殖民主义者从中国东南沿海掳掠、拐骗大批华工去开发美国西部。广东东江地区也有不少华工加入开发行列。1872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美国政府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就把罪责推给华工,煽动排华,并于189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限禁来美华工”条约,还颁布了许多排华法案。这个条约和法案,不仅完全禁止新去美国的华工人境,对因事回国的华工再赴美加以限制,而且对入境华人的检查十分苛刻,有辱人格、国格。1904年,条约期满。美国华侨和国内人民强烈要求废除这个苛待华工条约。但美国政府不但宣布过去所有排华条约、苛例有效,而且还准备强迫清政府续约。这样,就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1905年5月,上海民族资产阶级通过总商会首先发起抵制美货运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广东的旅美华侨最多,对美国虐待华工丑恶行径感受最深。华工和侨属的利益被损害最为严重。因此,广东的抵制美货活动也最为强烈。7月23日,广州的总商会、八大善堂、七十二行商等联合成立了“抵制苛待华工不用美货总公所”。作为领导全省运动的总机关,推举总商会的总商董郑观应等8人为主席,并决定从8月1日起禁用美货。于是,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美国运动。惠州、惠阳地区更是群情激愤,许多学堂的学生分班组下乡或到公司、商店宣传抵制美货,要求民众不装、不运、不卸、不买、不用美货,还鼓励一些学生从美国办的学校退学。这场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和其他的一些爱国活动,对邓演达萌发爱国感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1909年,是邓演达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在家乡的学堂学得了一些文化知识后,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从社会现实中所获得了一些知识,对自己的发展前途,与家人商量,进行衡量比较、选择,最终决定投考军校。在旧社会那种“好铁不打钉,好子不当兵”世俗的影响下,他能作出这个决定,是颇有勇气的。好在事随人愿,他于当年考取了广东陆军小学堂,编为第四期学生。陆军小学堂位于距广州市区约15公里的长洲岛(俗称黄埔岛),是清朝末年清政府为维持其统治,培养军事干部和编练新军而设立的。当时,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也想通过各种渠道积蓄力量。于是,便派员潜入陆军小学堂工作,或在小学堂师生中秘密发展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小学堂学堂长邓铿、学堂监督赵声(1881~1911,字伯先,江苏丹徒人,曾与黄兴、朱执信等筹划广州新军起义,后在香港病逝后,被孙中山追授为上将军)等均为同盟会会员。所以,邓演达入学后,邓铿凭与邓演达父亲邓镜人为故知的关系,便把邓演达视为一个重要的苗子加以培养,期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邓演达在陆军小学堂里,并没有辜负师长的期望,发愤学习,潜心学业。他在同期学生中虽然年级最小,但他对军事知识却认真听讲,刻苦钻研,对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和野外演习更是一丝不苟,严格按程序一一进行。这时,他已经开始懂得:既然决定从军报国,就应该扎扎实实学好真本事,才能为国家效力。 他除了专心学好军事知识外,还抓紧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并且,他在其父亲的熏陶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修养,平时写字作文颇有才气。据与他经常接触的同乡少年廖尚斐(后来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家)回忆说:邓演达是我从小领教过的“快手”,真是“虎豺之驹,虽然幼小。已有食牛之气”。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邓演达的军事文化知识大有增长,政治思想也进一步受其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视野也逐步开阔,于是,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他便以推翻封建专制势力为职志,决心为国家、为民族效命。 1911年,在中国大地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同盟会领导了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这一年,同盟会又领导了武昌起义。这一年,全国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这一年,终于推翻了清朝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真是:时局变幻,风驰电掣;革命潮流,汹涌澎湃。这对邓演达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就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各地也迅起响应。邓演达更压抑不住革命的热情,他秘密与陆军小学的一些同学经香港到了潮汕,参加了以姚雨平(1882-1972,广东平远人,新中国诞生后任广东省参事室主任)为首的革命军敢死队,攻打当地的清政府机关和清军,并取得胜利。潮汕光复后,邓演达返回广州,被邓铿派往由绿林改编的一支民军任教官,冀图改造这支部队。不久,这支部队并入姚雨平为司令的广东北伐军。邓演达也随军北伐,经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后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邓演达随广东北伐军回到广州。 社会实践最能锻炼人、造就人,也能给人以检验。邓演达经过一段实践,深深感到自己无论是军事本领、文化水平还是社会阅历、生活经验,都仍有诸多不足,特别是对革命的发展前途,由于袁世凯的篡权,更引起他认真的思索。因此,他决定继续深造,便于1912年与陆军小学同期同学郭冠杰(1892-1952,广东梅县人,1949年曾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等进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第六区队,作为插班生参加学习。在学校里,他越加勤奋,文武并重,博览群书。正如后来郭冠杰所回忆:“老友择生与我出入与共,成为金石之交,其为性纯洁,不慕荣利,好读书,学校的一切学术科也能悉心研究,每试必列前茅。经史子集无不读。” 1913年夏,邓演达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曾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早在前一年8月,孙中山等人以中国同盟会为基础,联合有关进步党派,成立了国民党。1913年春,袁世凯发难,扬言举兵讨伐孙中山、黄兴等人。6月,袁下令罢免了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等的职务。7月,李烈钧组织讨袁军。随后,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市起而响应,史称“二次革命”。邓演达参加了由邓铿策划、林震为总监的北伐军兵站总监部卫队营,担任第三连连长。但是,北伐军尚未从广州开拔,这次反袁斗争就失败了。不过,邓演达并没有灰心丧气,其报国之心愈加炽热,继续寻求前进的道路。 P10-14 序言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发展目标,体现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省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且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为民族复兴、祖国统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经济发展之后,如果没有文化发展做后盾,不仅不会持久,而且难免滑向邪路,甚至导致社会的畸变。因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 建设文化大省任务艰巨,因为这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历经各种磨难,饱尝难以想象的艰辛,战胜惊涛骇浪,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在建设文化大省中,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远大的目光。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 广东地处南疆,北负五岭,南临大海,史称岭南。岭南并非“南蛮”,她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岭南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它与中华大地上的其他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绚丽画卷。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有岭南人树起的丰碑,如惠能开创的中国禅宗、陈献章开启的明代心学、康有为和梁启超引领的近代维新思潮、孙中山开拓的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道路,等等。岭南文化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兼收并蓄、勇于开拓、大胆革新、求真务实的鲜明特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奋发进取的岭南人。 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中,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决定选取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作为研究介绍的对象,共同组织策划编写《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名人”,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领域或学科,曾经取得卓越的业绩,或其思想具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杰出人物。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的存在,并不否定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文化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因为物质生产是文化乃至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在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知识分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岭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们研究宣传这些杰出的代表性人物,是为先进文化展示一种典范,使我们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认识先辈如何开拓历史,如何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文化,从而更加激发爱国爱乡的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初步选定数十位历史人物作为“丛书”的传主,分期分批组织撰写和出版。我们编写这套丛书,坚持实事求是、批判继承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坚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原则。既讲求科学性和学术性,做到言必有据,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又努力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用通俗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资料反映传主的生平与思想。如上原则是“丛书”的共性,而“丛书”中的每本著作所特有的立意、结构、行文,则体现了作者们的独创性劳动,这是每本书的个性。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展示广东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广东的文化品位,培养广东人的文化素质,为建设文化大省尽绵薄之力。 后记 本拙作是一本“急就章”。所谓“急就章”,就是此属一套丛书中的一本,有三个限定:体例限定、字数限定、时间限定。像我这等浅学要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一本学术性、通俗性兼备的著作,实在是难以为之的。但是既已受命,也只好勉为其难了。于是,便在前人积累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所得,并吸收前人的某些研究成果,匆遽写就。尽管如此,本人仍冀图较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传主的一生,力求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能否达到这一愿望,只有让读者去加以评判了。 拙作脱稿后,最先呈请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委员陈本能先生审阅。他虽然年事已高,但却认真审阅了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令我十分感激。《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编辑部和广东人民出版社也对本书的撰写和付梓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忱! 诚然,笔者受水平和时间所限,本书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诚望读者指教。 黄振位 2008年5月于广州天河北寒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