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节是一位满腔赤诚、正直的爱国志士,著名诗人和学者。黄节诗如人生,人生如诗。诗歌是走进他心灵世界的通道,可以洞幽烛微,发现别的维度难以窥视、鲜为人知的独特景观。本传以黄节的年谱、诗作为依据,“以诗证史”,穿透历史烟尘,再现个性风采,如实记述他从私塾启蒙到北大任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
让我们飞越时空,返回到一百多年前,去触摸历史,探寻一位大诗人、名学者的心路历程,体悟百味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岭南诗宗黄节/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希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节是一位满腔赤诚、正直的爱国志士,著名诗人和学者。黄节诗如人生,人生如诗。诗歌是走进他心灵世界的通道,可以洞幽烛微,发现别的维度难以窥视、鲜为人知的独特景观。本传以黄节的年谱、诗作为依据,“以诗证史”,穿透历史烟尘,再现个性风采,如实记述他从私塾启蒙到北大任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 让我们飞越时空,返回到一百多年前,去触摸历史,探寻一位大诗人、名学者的心路历程,体悟百味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取材宏富,以精炼、晓畅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以诗证史,穿透历史烟尘,再现个性风采,详实而生动地描述了著名诗人、学者黄节坎坷的人生道路,丰富而深刻地揭示其复杂的心路历程,深入剖析黄节的诗歌作品和学术成果,如实评价黄节在中国近代文教发展史上的功绩。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少年磨难 一、家乡与家世 二、相依为命 三、从私塾到学海堂 第二章 接触新知 一、以务实致用为归 二、求学简岸草堂 三、闭门悟道,接触新知 四、北闱应试,决绝清廷 第三章 投身报业 一、创办《政艺通报》 二、编撰《国粹学报》 三、出版《美禁华工拒约报》 四、主笔《天民日报》 第四章 参与时政 一、反对袁世凯称帝 二、受命大元帅府秘书长 三、出任广东省教育厅长 四、拒赴国难会 第五章 兴学育才 一、创办南武 二、桑梓授学 三、北大执教 四、桃李芬芳 第六章 学术生涯 一、独撰黄史 二、岭学溯源 三、诗学研究 四、晚清国粹中坚 第七章 以诗鸣世 一、志士之诗 二、参加南社 三、一代诗宗 第八章 晚年岁月 一、风雨人生 二、名士风流 三、病逝和归葬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以务实致用为归 学海堂季课,使黄节认识到,自己从家庭和私塾那里所学习到的知识,不过是四书五经和制艺之学,他想跃升新的台阶,寻求新的突破,从而摆脱科举时文、帖括之学的束缚。清代前期,广东官办的府学县学及民间兴办的学校数目较多,但均为科举而设,志在利禄仕途。阮元督粤以后,开设学海堂以经古之学课士子。反对空谈理性、言心言性,极力提倡朴学。与宋明理学的演绎思维模式相反,学海堂推崇的清代朴学属于归纳思维模式,其典型的表现即朴学家们所常常乐道的所谓“实事求是”。但是,朴学(汉学)却鸵鸟似的将头埋于“过去”的沙地,根本不识时务,不关切和解决“现实”问题。黄节不满足于逃避现实的训诂和繁琐考据。朦胧之中,他寻找一种将义理之“演绎”与考证之“归纳”结合起来的方法,一种汉宋兼采,既关乎天意,又立足大地,刚健、质朴、有生命力的治学方法。 实际上,黄节的这种探询和思考,也正契合近代岭南学术发展理路,体现岭南“学贵知疑”,和“务实致用”的学风。阮元倡导和推崇的朴学,在中原和江左盛行,蔚然成风,但与明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岭南学术传统存在差异。有清一代。朝廷虽坚持理学正宗,学者多独重朴学,且奉考据为正统,岭南学界不乏追随推崇者,但大体不为所动,甚至不以为然,以为朴学训诂章句,穿凿支离,不足为学。 岭南,本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后沿用为广东地区的代称。广东,周代属楚国,秦汉时称南越,唐朝属岭南道,宋代为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元代以后正式称为广东。“广”乃“湖广”(湖北、湖南)简称,可知广东(广西为广南西路之称)的坐标原点在湖北湖南,“广东”的生成和命名与中原有着天然的联系。岭南文化,是在岭南地区的本土文化——百越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融合荆楚文化、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范畴。但历经千百年岭南地理、历史、文化的孕育:历代谪宦羁人以及宋、明两朝遗臣志士坚毅不屈、慷慨赴难而形成的道义精神;魏晋玄学至惠能禅宗及白沙甘泉一脉相传,自明始垂范学界、超然不群的江门学派的理学教化:从宋元形成有明一代更加突显的重商意识;宋元通海后,海上贸易发展,尤其是乾隆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华人移居海外和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再加上清代嘉道年间以后岭南经济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些因素促成近代的岭南文化发展为不完全同于中原传统文化、别具特色的本地区文化。 岭南文化“学贵知疑”和“务求自得”的学风,肇始于明朝江门白沙村的陈献章。白沙时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学风颓坏。陈白沙打破僵局,一扫陋习,以“心”求“道”,舍繁就约,惟务实际,不尚声华,卓然自立“江门学派”。陈献章认为心是宇宙本体,它“无我无人,无古今,塞乎天地之间”,具有“生生化化之妙”。宇宙之心与人心本为同一,只是人心被形体和物欲蒙蔽了。他主张通过“静坐”去“洗心”,使心“无累于形骸,无累于外物”,从而达到“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的境界。白沙思想对王守仁影响很大。白沙之后,门人湛甘泉张其学说。粤中理学多受白沙、甘泉之影响,江门学派岭南垂范学界数百年。有清一代,学界考据风盛行,但岭南大体不为所动,甚至不以为然。白沙学说最后一位传人、朱次琦嫡传弟子简朝亮曾经慨叹汉学一统天下之沉闷局势,认为纪晓岚、阮元才华无与伦比,为“百年以来,聪明魁异之士”,但始终禁锢于汉学,“此天下所以罕人才也”。 道光咸丰年间,学术界“岭南两大儒”为朱次琦和陈澧,学术尊奉经世救民之旨。粤中俊彦,多出其门下,朱次琦尤甚。时代要求,加上他们以及众弟子的倡导和身体力行,学术界空疏盲目,脱离现实的状况得以改变。睁眼看社会,放眼看世界,留心时务,关切国运,经世致用,讲求实学,逐步成为风气。 朱次琦学术根柢于经史,汉宋兼采,认为有明以来,王阳明之姚江学派不满宋学格物,而有清朴学攻击朱子空疏,批判乃前后矛盾。他主张实学,“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力除汉、宋门户之见,而归宗于孔子。然受时序变异、国势凌夷的影响,学术发生变化。朱次琦爱国忧时,关心民众疾苦,为学“以经世致用为归,穷理治事,刮去汉宋纷纭之见,惟尚躬行”。朱氏思想显示可贵的务实致用的精神,不尚脱离实际之学问,明确提出:“读书者何也?读书以明理,明理以处事。先以自治其身心,随而应天下国家之用。” 朱次琦所作诗文及专著文稿,临殁悉焚毁,叹息日:“社会制度将要发生大变,这些学问留下已经不管用了。”门人辑得《朱九江先生集》10卷。朱九江生前被学者奉为岭表大儒,称之为“南海明珠”,与革新思想的先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名负南北,饮誉朝野,光绪皇帝曾赐予他五品京卿衔:死后国史馆为之立传,庶民为之树碑建生祠建纪念堂。及门弟子康有为评论朱次琦,称“先生壁立万仞,而其学平实敦大,皆出躬行之馀。以末世俗污,特重气节,而主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阮元开设的学海堂崇尚朴学,名气极大。粤中名流大员多次延请朱次琦出任学海堂山长,朱次琦屡辞不就。个中原由,在于朱氏的理想追求和气节品格,也与他不以朴学为然的思想有关。尽管如此,学海堂仍虚位以待,并为他刻印著作。 1892年至1894年,黄节两年多时间里,深居简出,闭户潜修,后居海幢寺僧舍,遍读经史,求实用之学。期间,偕同友人寻访、游览家乡名胜,终于发现一读书治学之佳境胜地,钟情并走近顺德简岸草堂。 P27-30 序言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发展目标,体现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省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且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为民族复兴、祖国统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经济发展之后,如果没有文化发展做后盾,不仅不会持久,而且难免滑向邪路,甚至导致社会的畸变。因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 建设文化大省任务艰巨,因为这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历经各种磨难,饱尝难以想象的艰辛,战胜惊涛骇浪,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在建设文化大省中,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远大的目光。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 广东地处南疆,北负五岭,南临大海,史称岭南。岭南并非“南蛮”,她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岭南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它与中华大地上的其他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绚丽画卷。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有岭南人树起的丰碑,如惠能开创的中国禅宗、陈献章开启的明代心学、康有为和梁启超引领的近代维新思潮、孙中山开拓的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道路,等等。岭南文化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兼收并蓄、勇于开拓、大胆革新、求真务实的鲜明特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奋发进取的岭南人。 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中,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决定选取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作为研究介绍的对象,共同组织策划编写《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名人”,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领域或学科,曾经取得卓越的业绩,或其思想具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杰出人物。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的存在,并不否定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文化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因为物质生产是文化乃至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在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知识分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岭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们研究宣传这些杰出的代表性人物,是为先进文化展示一种典范,使我们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认识先辈如何开拓历史,如何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文化,从而更加激发爱国爱乡的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初步选定数十位历史人物作为“丛书”的传主,分期分批组织撰写和出版。我们编写这套丛书,坚持实事求是、批判继承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坚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原则。既讲求科学性和学术性,做到言必有据,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又努力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用通俗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资料反映传主的生平与思想。如上原则是“丛书”的共性,而“丛书”中的每本著作所特有的立意、结构、行文,则体现了作者们的独创性劳动,这是每本书的个性。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展示广东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广东的文化品位,培养广东人的文化素质,为建设文化大省尽绵薄之力。 后记 2007年春季,我应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编委会邀请,撰写《黄节传》。接下任务后,一直忐忑不安,总感觉自己不自量力。这是第一部独立的黄节传记,几乎无从直接的借鉴。黄节是大诗人、名学者,经历曲折、复杂,但是生平资料匮乏:笔者和传主相隔近一个世纪,对其生活缺乏体验和认识。我自己一直从事现代文学研究,而黄节主要活动于晚清和民国,以文言从事古典诗学研究,专业也有限制。 当初胆敢接受任务,一个重要的依据,是我对黄节的性情中人和高风亮节深为敬佩。说实话,我主要是凭兴趣来搜阅资料,研读著述,挑灯夜战。常从传主相关资料中,油然生情,情识相偕,感慨万千。完成这样一部传记,也是我与这样一位先贤的心灵对话和精神洗礼的过程。受丛书写法所限,本书对黄公性情识见,心路历程剖析不多,但是尽力穿透历史烟尘,努力再现传主个性风采。愿以此小书,聊做心香一瓣,表达后学对先贤的敬意。 传记写法多样,不拘一格,各呈其美。但写历史人物传记,应尽可能还原历史,接近真实,无须为贤者、尊者讳,对劣者、卑者恨,溢美、隐恶亲者,或者贬抑、歪曲仇者。我在书中,如实记述了黄节人生历程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立场的局限,学术研究的缺失和性情爱好的偏差,我想,这丝毫无损于黄节的形象。相反,正是因为有这些“小节”,我才觉得他是一个血肉丰满、真实而可爱可敬的人。 本书引言部分标举“以诗证史”之方法,似乎行之有效,但也实出于无奈,因为黄节的大量文章并未结集刊印,甚至不少尚未公开发表,唯有诗集行世,且搜罗较全。据说范文澜、李沧萍等辑有《蒹葭楼丛书》,未见出版。不过,我这次撰写过程中,尽心查阅晚清以来书报字画、年谱日记、碑刻序跋等,搜集黄节文章数十篇,弥足珍贵,感触良多。获益匪浅。所以,本书“以诗证史”为主,辅之“文史互证”。 面对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学者,我采取对其诗歌作品、学术成果与生平经历、思想发展并重的写作原则,但是由于资料所限,有详有略,难以平衡。 黄节生平资料匮乏,为数不多的资料使用起来却颇费心思。坊间刊行的黄节年谱大同小异,但有时候“大同”却是大谬,必须小心翼翼。谨慎行事。而“小异”令我大为困惑,茫然不知所措。事无巨细,始终不敢率尔操觚;无论新旧,都要进行考证比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马以君《黄节诗集》所附年谱,是采访黄节之子大星,并依相关记述而成。考虑到黄节去世,大星年少,本传关于黄节家世,主要依据其女婿、弟子李韶清所撰年谱和文章所述;黄节的家庭情况,李氏语焉不详。遂参考马氏年谱,并参以黄节诗文佐证和推断。 本书融汇新知,参考了相关研究成果。由于体例所限,未能在行文中一一注明,仅列入主要参考文献——所谓“参考文献”实为“征引文献”。一些见解以为己出而实为受人影响。未及注明,挂一漏万,恐亦难免,特此说明并道歉。 感谢中山大学中文系陈培湛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张荣芳教授的热情推荐和鼓励。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锦全教授审读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李锦全教授还逐一核对引文,认真校正字句,令我感动。中山大学中文系吴锦润老师、古岭新老师,暨南大学老校长王越先生,顺德学院马以君先生,或提供资料,或接受采访,或指点迷津,予我以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广东人民出版社卢雪华女士精心编辑,使本书增色不少。业师黄修己教授一直关心我的专业发展,并多次指导本书写作。对以上师友,谨致衷心感谢! 我的妻子叶子、儿子天成是本书最初的读者。写作期间,我经常将心得和想法与他们交流,留意他们第一时间的阅读感受;他俩也提出一些有趣的建议。在2008年罕见的冻冬。我紧张的写作充满了温暖。 陈 希 2008年2月于广州中山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