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乃钟灵毓秀之地,历代名医辈出,蔚为可观。本书首次汇集了浙江省内大部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和著名药学专家,用朴实的语言、详尽的资料生动记述了这些名医大家艰难曲折、丰富多彩的中医之路,以启迪后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浙江中医药名家之路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俞欣玮//周庚生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浙江乃钟灵毓秀之地,历代名医辈出,蔚为可观。本书首次汇集了浙江省内大部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和著名药学专家,用朴实的语言、详尽的资料生动记述了这些名医大家艰难曲折、丰富多彩的中医之路,以启迪后学。 内容推荐 《浙江中医药名家之路》介绍我省著名中医学者、名老中医,或由其学徒传人撰写的回忆其艰苦曲折治学道路的文章,总结其多年累积的治学经验,可以更好地启迪中医后学,引导一代新名医的成长。《浙江中医药名家之路》主持者的高瞻远瞩,既是广大读者的需要,也是有助于鼓励广大青壮年中医师进一步下苦功深入研究和精通中医药学,有益于当今和后续的一代名中医的成长。更何况,这一举措是符合政府提倡的中医名医战略的。 目录 精研岐黄法仲圣 诚救苍生比大医 何任 三世业医终不悔 一朝济世酬万民 詹起荪 尊崇古理为今用 以身作则济苍生 蒋文照 慎微小顽疾自除 启后学桃李芬芳 陆芷青 君子襟怀总坦荡 亦医亦儒展风采 杨继荪 观音送子春风笑 白发垂髫共颂梅 裘笑梅 七十载岐黄之路 蓦回首杏林春满 钟一棠 仁心妙法回春手 解得万千失笑愁 何子淮 涉迹医林七十载 矢志岐黄探新知 张沛虬 治学严谨敢否定 学古不拘倡纳新 俞尚德 发皇古义汲精华 融会新知展岐黄 施延庆 橘井杏林桃李香 医工良相济世情 葛琳仪 敢问良相诚可贵 岂知良医价更高 吴良村 悬壶立世济苍生 文火日久炼真金 王会仍 学海医涯铭心道 以中汇西效大众 李学铭 知遇良工志成医 不废江河万古流 沈景允 鞠躬尽瘁振国药 一片赤诚献岐黄 徐锡山 图书在屋花盈阶 学有灵秀各自探 陆拯 幼承庭训扬家学 德术皆碑震四海 阮少南 弃工从医为苍生 尊古纳今疗妇疾 何少山 精研博采七躬身 继承创新体精微 王永钧 继承而不泥古 创新而不离宗 金亚城 曲折医路终成正 吾愿吾辈振国医 叶海 钩沉发微辟蹊径 传承灸疗创新意 罗诗荣 勇于创新造钩针 品端术正济万民 杨楣良 承千古岐黄之术 育郁郁杏林之树 汤金土 博极医源经方治 精勤不倦薪火传 连建伟 德艺双馨 杏林高手 蔡慎初 妙手回春术 盛名信不虚 金定国 妇科生涯四十春 满目青山夕照明 盛玉凤 精研外科辟新路 衷中参西臻化境 鲁贤昌 炎黄古路酬壮志 沧海桑田笑人生 徐志瑛 踏科技创新之路 扬中华医学风采 魏克民 虽有绝顶谁能穷 医灯增焰在薪传 何嘉琳 海纳百川贯中西 岐黄精进济沧桑 郁加凡 身在杏林医术精 心怀恻隐救苍生 唐福安 独辟蹊径解疑难 锲而不舍除杂证 鲍严钟 融贯中西荫一方 碧波倒映朗日空 张融碧 传承岐黄立奇功 创新学术谱华章 王晖 风雨同舟六十载 大医精诚续春秋 黄志强 宝刀不老益当壮 壮心未泯传医宝 洪善贻 有此内关 重以修能 马大正 秉绍派遗风 与时代共进 郑淳理 老骥伏枥志千里 情独针灸誉万家 盛燮荪 精于医术 心系苍生 胡斌 立志中医事业 努力实践创 新柯干 求古训精勤为径 研众方博采作 舟钟坚 坚信中医铿锵语 启智开悟寄后学 冯昌汉 辛勤奋力中西医 培养后学造福祉 洪用森 吾辈有愿振国医 百折不回创辉煌 冯根生 持之以恒创新药 甘为人民孺子牛 李大鹏 试读章节 何任,男,字祈令,别署湛园,浙江杭州人,1921年出生于中医世家。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教育家、临床家,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之一,首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历任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委员,省中医学会会长,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果评审委员,浙江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医报》报社社长,何氏中医基金会会长,浙江名中医馆馆长等职。曾任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六届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终身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浙江省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院首席学术顾问,浙江省何任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何老学术上推重基础,宗法《金匮》,参合诸家,在内科、妇科、肿瘤科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与独到经验。 家传校训 勤学苦读 何老出生于中医世家,家教谨严。总角之年,父亲便让他诵读四书五经及《古文观止》、《史记》等书。父亲为当时杭州名医,来求医者络绎不绝,看到何老天资聪颖、沉静好学,便有意让他继承祖业,走行医之路。于是在诵读经书之余,父亲又让何老逐渐接触《汤头歌诀》、《药性赋》、《本草备要》、《医学心悟》等中医入门书籍。没想到的是,几年之间,何老就已然能够熟读背诵。 有了熟读背诵的基础,父亲便经常让他随侍左右,让他了解疾病诊治的整个过程,由此,何老对中医的兴趣越来越浓,也逐渐懂得了父亲诊病处方的门道。1937年,在何老16岁时,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先前良好的文化及医学根底,使何老在系统的专业学习中游刃有余。然而何老并未因此放松学习,由于当时在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上海及全国最有声望的中医大家,如谢利恒、丁仲英、祝味菊、徐小圃、秦伯未、章次公、包识生等,故何老更为努力,经常提出各种问题向各位老师请教,并先后跟随徐小圃、秦伯未、章次公等临诊抄方。由于基础扎实,学习刻苦,成绩出色,何老深得老师赏识,被同学们一致推举为年级级长。 三年寒窗苦读,第四年随父实习,何老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然而何老并未满足,何老感到医道渊深,学海无涯,故学校毕业不应该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更应是自己独立进行艰深研究的开始。于是,在临证、教学之余,何老依然孜孜于中医学术的精研细究。四大经典,金元诸家,明清专著,何老无不披阅摘记。虽年岁增长,但并没有销蚀何老勤奋刻苦的精神。即使到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何老依然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每月都要撰写论文。令人啧啧赞叹的是,从1977年《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办至今,何老每期都有学术论文刊出,30年来从未间断,而其他杂志亦常常见到何老的精深医论。无怪乎每次去何老家,书桌上看到的都是正在查阅的医书及正在撰写的文章。 深研《金匮》 终成大家 优秀的家学传承,正规的院校教育,赋予了何老坚实的中医基础,而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让何老对中医经典及各家学术有了精辟的见解。何老综合各家之后,以中医第一部临床内科杂病学专著、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金匮要略》为研究重点,开始了自己成为《金匮》大家的探索之旅。1958年,何老编撰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金匮》读物《金匮要略通俗讲话》。此书以白话形式对《金匮》原文进行全面译释,极大地方便了初学《金匮》者,这在《金匮》流传史上亦是第一次。接着,何老又整理出版了《金匮归纳表》,第一次以图表例示的形式全面阐述《金匮》之学术体系与要点,提纲挈领,精要独到。1982年,由何老编撰的《金匮要略新解》正式出版。此书以《金匮》历代注家为依托,结合何老自己三十余年《金匮》研究、临床实践之经验,并纵横联系《内经》、《伤寒》等经典,不但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见解,同时也为《金匮》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1985年,何老编撰《金匮要略提要便读》、《金匮要略讲义》二书,分别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供西学中及短期学习中医者使用,为《金匮要略》的教材编撰探索出了一种沿用至今的范式。同年,应日本汉方医界和东京医校邀请,何老前往日本讲学,为日本学者作“《金匮要略》之研究”的学术报告。精深的研究,丰富的成果,生动的报告,由此何老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深得日本学者的尊奉与推崇。1991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而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金匮要略语译》二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金匮要略校注》一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并成为现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最权威版本。由此,也就正式确立了何老《金匮》学术权威、《金匮要略》第一人的坚实地位。同年,《金匮要略新解》日文版亦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日本医生学习中医的教材。1992年,其主编的《金匮要略百家医案评议》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学习者更好地将《金匮要略》之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提供了直接借鉴的途径。而之后收于《何任临床经验辑要》一书中的《金匮燃犀录》,通过摭拾历代名家探究《金匮要略》之卓见,并酌加按语,把《金匮要略》的研究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P1-4 序言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古人之语,诚可为今日鉴。 古时良医甚众。秦医缓和,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越人扁鹊,隔垣见人,诊脉名医,生虢太子于尸蹙之后,见齐桓侯于未病之先。至于两汉,则有仲景、华佗。仲撰《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经辨治伤寒,以五脏分论杂病;佗创麻沸散、五禽戏,刳腹疗疾,引体养生。时及金元,学分四家。刘李张朱,各擅专长;寒凉攻下,补土滋阴。明清之际,名家蜂起,学派云涌,尊经典,立新说,分温病于伤寒之外,纳西法于中体之内。 近世名医,亦时时间出。不遑论民国时期之大家,即今时之名医,则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所编《名老中医之路》一集之二十六家,后又有二集、三集。近十余年来,更有国家所定之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亦一批、二批、三批,迨数百名矣。此名家之术,足可传承;此名家之路,亦足可借鉴。 浙江乃钟灵毓秀之地,良医名家,蔚然可观。东汉王仲任、魏伯阳,养性守神,《周易参同》;晋唐日华子、陈藏器,集《诸家本草》,汇十剂《拾遗》。乃至宋元,又有朱肱、丹溪诸家,百问伤寒,三钩金匮。明清二代,名家尤甚,学术颇显。赵氏养葵,张氏景岳,详推阴阳,独重命门。《温热经纬》,王氏半痴;钱塘医派,张氏三杰。 今吾国力行中医药发展之“三名”战略,而“名医”为其肯綮。俞欣玮、周庚生有心,偕同道诸人,历三年之久,亲访名家,汇编此集,功莫大焉。集中五十位大家,皆全国著名、社会公认,足可为后学心仪之。兹编竣版成,求余一言。窃惟此集嘉惠后学广矣,是为序。 岁次戊子如月文明谨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