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昌市诗歌学会执行会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已出版《山河扣问》《影月东太湖》《邓涛诗歌》等十余部著作,有作品荣获滕王阁文学奖(政府奖)、中国图书金牛奖(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江西--书的声音》是该文集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江西--书的声音/走向田野文化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邓涛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邓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昌市诗歌学会执行会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已出版《山河扣问》《影月东太湖》《邓涛诗歌》等十余部著作,有作品荣获滕王阁文学奖(政府奖)、中国图书金牛奖(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江西--书的声音》是该文集之一。 内容推荐 邓涛编著的《江西--书的声音》是一部充满文化气息的随笔或散文集。主要考察了江西历史上不同规模的书院的历史沿革及相关人文,认定书院是江西对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有史实,有文采,有见识,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并且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内容积极健康,文笔朴实优美,深得文化散文之三昧。 目录 一、开篇 离去就是一次出发——丑汉澹台灭明的南游 二、链接唐朝:一群赣江边上的读书人 三、乱戈时代的坐姿 四、文化江湖的精神堡垒 皇上的苹果 草民李觏 君子如莲 青灯 义门陈与东佳书院 去朱熹去过的地方 见面:鹅湖的1175年 酒与剑 书生的还乡——在白鹿洞门前轻敲 象山祠 一座沉沦于历史湖泽中的书院 白鹭洲往事 一个村庄的哲学简史 五、跳下马背:从粗鄙到谦恭 君子魂 一次弓影下的虚拟访学 草庐先生 六、重回明代精英文化的历史现场——以在赣书院为例的考察 七、书院的嬗变 一纸上谕 阅读是一次隐忍着悲伤的目击 走失了的村庄 书院街 书院:赣人的别样乡愁 豫章书院的复活 八、结语:仰望那道灿烂天光 镶嵌在平仄中的白鹿洞 庐山读书处 书是一种声音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离去就是一次出发——丑汉澹台灭明的南游 我颇为费解,形貌已经够丑的孔子凭什么嫌弃澹台灭明(子羽)?因为爹娘给了一张额低口窄、鼻梁塌陷的脸,仿佛就是澹台灭明与生俱来的错,就必须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就必须遭遇世俗社会里不平等的待遇,在歧视的眼神中,竟然还有孔子这样一位已是阅人无数,已是饱受冷落,已是知天命的一位至圣至伟的老先生。 只要是吃五谷杂粮的人,就免不了疵点,就算是孔子,也有一身俗气。 一张丑脸诱发了春秋时期一起重大的文化事件。 常熟人言偃(子游)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中**的南方弟子,甚受宠爱,您看孔先生眉飞色舞的样子:“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说的是孔门有了言偃,他的思想就可以在南方发扬光大。 那时言偃在武城任邑宰,师徒二人唠嗑,孔子打听起他身边的人才。 子问曰:“汝得人焉尔乎?” 偃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不至吾处。” 言偃迅速勾勒出刚直、正派且颇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应该讲是非常准确的,其一,澹台是位不走小路邪道的人;其二,没有公事,绝不到言偃那串门子。 这么一段有力度的推荐辞,作为澹台灭明出场亮相的前奏,又与孔子判断人才的标准对上了路,一切都应该很顺畅。当澹台灭明亮出他奇怪的脸后,老师却极度主观地拍了一下脑袋,“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史记》) 若是说孔先生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还有一份严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真切,那么他对待澹台灭明完全是一副冰冷的面孔。“既已受业,退而修行”(《史记》),这种伤人的方式完全是不顾情面不留余地,孔子本来长得就丑,现在看这绝情的样子就显得更丑了。 被扫地出门肯定是尴尬的,澹台灭明在山东是待不下去了。 澹台不嫌弃自己的脸,很有一股年轻气盛的牛脾气,干脆走吧,离开家乡德州武城,离开执拗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窗,似乎这一走真要去一个大伙都找不到的地方。 不少丑人的故事深刻地触及着我们的灵魂,《巴黎圣母院》里敲钟的驼背怪人卡西莫多,不被曹操礼遇的才子张松……其貌惊人,都是因为丑,真实的美岂能一眼看出? 有人说在吴国看到了澹台的那张丑脸,也有人说他去了更远的蛮夷之地,孔子的光辉思想被乡愁中的弃徒彳亍只影地在不毛的南方传播着。 他像一位在大地上忽然失联的人,孔子和环绕着他的爱徒们都不知澹台的去向,渐渐开始淡忘他的那张丑脸。 一个湿漉漉的灵魂在叠叠峰峦中游走,虎狼出没,人丁懵懂。滂沱的大雨,时常袭扰的野兽、毒虫和弥漫的瘴气,这趟远行充满着险恶,很可能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谁能理解澹台灭明初来时的孤独,水土不服,语言不通,所见所闻都那么陌生,冥顽不化的土著几乎不愿腾点檐角让这位长着一张鬼脸的生客驻足。 居无定所的澹台灭明顾不得性命之忧,只好待在一座山上。雨是流不干的眼泪,等来一轮月亮,晒着他对家乡的挂念和老师的冷漠。当时尚无南昌城,东湖只是赣江边上的大水湾,尽管这里的民众不识礼仪,更不知仁德之理,但澹台灭明从他们的粗犷、野性中发现了朴素和天真,尤其是澹台灭明的教学很有一套方法,陆续有人围聚在他的身边,跟随着他的思想在山间丛林里穿行。 踩在馨香的泥土上,火样的杜鹃将整座山整个春天映得赤红,凉风习习的江边隐约传来捣衣声。澹台灭明心旷神怡,他适应了水土,甚至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名土著,和他们一起舞蹈,一起用嗓子喊亮一条如蓝的江水。 南方人已经喜欢上他的那张脸。 他打开一扇扇窗口,思想的阳光开始热烈地照耀着这片潮湿的土地。 澹台灭明的人格感化着南昌地区的先民们,从而,他的名字符号式地成为南昌历史*早的文化记忆,澹台灭明便是江西文脉的源头,他在这方水土种下的文化基因终结了赣北苦难的蛮荒史。 史书上有一句话总结了他的成果:“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澹台门下弟子三百,显名于诸侯。江湖上的好事者杜撰着各种澹台灭明的故事,有人说灭明携宝玉渡河,船至水中央,二蛟夹击,欲夺宝玉,灭明喝之:“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挥剑斩蛟,并将宝玉投入河里,以示不吝啬,宁让钱,不让言。 孔子已是垂垂老矣,一方大耳还能听到四方之事,他对自己的褊狭、荒谬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懊恼地自责道: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的南行完成一次历险,他敢于挑战的大无畏气概,孔子门下绝无。唐代封澹台灭明为“江伯”,宋代又封他为“金乡侯”。历史*终表明了它的态度:向一张丑脸致敬! 儒家后学们以特殊的方式将澹台灭明迎回孔丘门下,将他列于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著名的七十二贤牌位中也占据一席之位。 澹台灭明当然不知道历史会有这么一幕,离开原来是为了回来,老师终于与他不离不弃了。 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都慕其名仰其志,表述着一种挽留,苏州有澹台湖和澹台子祠,杭州有澹台灭明的石刻像,山东平邑、费地、兖州以及河南开封均有澹台墓。 但更多的目光聚于南昌,进贤门、进贤县、栖贤山……无一不在表明这座城市对他的感激,东湖之畔江西**盛名的南昌二中老校区内保留着他的遗冢。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宋朝绍兴年间一位叫钟傅的官员在南昌拆墙筑城,是夜梦见一丑汉向他哭诉,次日钟傅接到报告,在城东南角挖到澹台灭明的尸骨。钟傅立即下令停止施工,修复澹台墓,并筑立一亭。这件古怪的事竟成为澹台墓在南昌的重要说辞,证明当地老百姓从来就没有改变一种观点,丑汉澹台灭明的躯体已柔化在这片光耀的山水里。P3-6 后记 手写 我对纸张有奇妙的亲近感。 感受水墨在红星宣上洇开的意味,感受水笔在稿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真正的写作是无功利的,享受孤寂中的一笔一画,控制一支笔,如同控制一颗心,一切按设计或情感的流动进行,心神不定是写不好毛笔字的,更写不好一篇文章,尤其是江西的书院系列,书院是个静处,需要从容。 八年前我拥有了一间不错的书房,大量的书籍涌了进来,恭恭敬敬地将一部分陈列在书橱,另一部分乱掷乱放在地板、窗台和书桌上,我喜欢这样满眼小山式的堆积,喜欢抽出一本闲读,喜欢在一张白纸上写点灵机一动的话,喜欢手写,是,我谢绝电脑。 所有与精神享受无关的,我都将它扫出书房。一个男人活在物质社会很累的,书房是三不管地带,父母不唠叨,老婆不插话,女儿不打诨,像是江湖之外的禁地,极少有人进来,只有一盏温暖、老实的灯看护我。 躲进书房,躲进了一片灿烂的麦田。 纸是伟大的发明,汉语更是伟大的发明。 捉笔令人快慰,两耳暂时告别窗外事。在一项伟大的发明上用另一项更伟大的发明,编排句子,搭配文章,在书房里用散文、随笔的语调静静叙述关于书院的陈年往事。 书院文化让我们怀念美好的乡绅时代,它牵扯着中国人朴素的情感,尤其江西人在这个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书院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当下的人们对书院的认识依然若隐若现,甚至是破碎的,我在大量的阅读之后,不由自主地摸起了笔,于是,有了快乐的手写。感谢前辈们的研究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基本素材,不到之处,见谅,还要隆重感谢江西省文联和好友江子兄的鼎力支持。 书院里的那些灵魂是厚重的,这本薄薄的小书仅是对书院文化的一次窥视。以后呢,我会将书房里的读物陈列在类似古代书院的藏书阁里,愿更多的人可以在那里翻翻、写写,如那时候的书生。 邓涛 2014年9月28日晚于拾味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