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心书事/书魅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靳逊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苹果树下》话董桥

《苹果日报》有一个栏目叫《苹果树下》,有一批作者,如林青霞、杨凡、梁文道、毛尖等,轮番为它写稿,一时名声大振。这是“大家长”董桥主持的。所谓的“大家长”,一个是年龄大,一个是董桥是散文名家。他的散文下笔生花、妙语如珠,优雅如宋词,写的又都是民国往事,令读者深为感喟,时常翘首以待。所以,他出版的书,几十年来,长盛不衰,真是一个文化奇迹。我读董桥很晚,才几年的时间,书也买了不少,但我从没在《苹果日报》上欣赏他的锦绣文章,因为我不知网址,偶尔看到一篇两篇,也是朋友转来,我才读的。读了就是读了,也不留存,因为不久,他就有新书出版上市了。

我最早读到董桥,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故事即过去的事,却又在董桥的笔下生动了起来。读董桥,我觉得董桥是最不懂规矩又破规矩的人,如他说翻译:“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坏的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却欲罢不能,最后只好‘进行强奸’,硬要硬来,乱射一通,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都一把年纪的人了,却拿性事做比喻,让读者忍俊不禁,拍案叫绝。因为生动极了,形象极了,这才是大俗中的大雅。他在《中年是下午茶》中说:“中年最尴尬,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会吻女人嘴唇的年龄。……中年是杂念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董桥不说假话,此为他的经验之谈,让已到中年的人,惊叹不已。懂规矩的人,不会实话实说,因为真话让人讨厌!

据我所知,在内地,最推崇董桥的,是沈昌文老先生。他主持《读书》时,刚开始介绍董桥的时候,就亮出了旗帜:《你一定要看董桥》。文章是香港人柳苏写的,他也是董桥的铁杆“粉丝”。之后,在沈昌文的鼓动下,又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董桥的散文集。沈昌文从三联退休后,被当时的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俞晓群“勾引到手”。他痴心不改,仍“染指”图书,再推董桥,我才在图书中,看到、读到一本本董桥的书。这其中的功劳,与沈昌文有直接关系。

董桥的书,在内地出版总是定价最贵,版式、装帧、纸张又是最好的。董桥七十岁时,海豚出版社为他出了一本《董桥七十》,作为纪念,同时出版的还有香港牛津版。书的包装,堪称绝顶。一本牛津版羊皮封面的书,已卖到五千二百多元了。一本书卖到这个价格,不是艺术就很难解释了。

从微博里获悉,董桥从《苹果日报》社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了。与此同时,《苹果树下》也与在“树下消磨了不少温馨愉快日子”的读者告别了。在最后一期的《苹果树下》,董桥写了《珍重》,林青霞写了《不舍》,文章写得声情并茂,句句珠玑。我读了董桥的文章,真想对董桥老人说:不舍呀,老先生珍重!老作家孙犁先生,在编就《孙犁文集》五卷本时,已是七十岁高龄,仍然没有停下来,又继续他的艺术跋涉,完成了继《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之后的七本小书,在当时的中国,诞生了震惊文坛的《耕堂文录十种》。

艺术的人生是不会与职务上的退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退出《苹果日报》社长舞台的董桥老先生,会更自在,也更自由。他也一定会继续耕耘,并且越写越好。

此时已是夏天,抬头望远,苹果园里生机勃勃,苹果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等到秋天的时候,就可以收获了。

P27-29

书评(媒体评论)

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焕然冰释,怡然通顺的道理。

——陆象山

后记

为兴趣而读书

在我眼里,读书有两类:一种是消遣、陶冶性情,暇日或清闲时,一卷在手闲读,于我是最大的享受;一种是专业或研究性的阅读,为了工作或者生活的需要,对某一本书或某一个领域做彻底的钻研,以达到某种目的。后者这种实用性的读书,目的性很强,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时还要引经据典、死记硬背,但说理性强,趣味则无,我曾在工作中做过,有所体会。

宋朝有两位道学家,一位是朱晦庵,一位是陆象山,他们对读书之法各有主张。朱主张“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陆则不同,主张:“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子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底道理。”所以,有人说:“朱子教人读书,是下死工夫;陆子教人读书,是下活工夫。”我不懂什么理学,以我的读书法而论,我更倾向于象山。因为读书于我,是无所不在的,尽管所获有限,我也不会着急后悔,因为我从读书中得到的乐趣,是别人不能的。

我坚持读书,已三十多年,读书于我已成习惯,也是我的一种生活。不为升官,也不是做学问,读书对我就是一种玩。这种玩很有趣。生活里的我,爱好很少,不打麻将,不玩纸牌,不喝小酒,抽点纸烟,但很少。最大的爱好就两个,一个是喝茶,一个是读书。我读书喜欢自己找书,找书如钻“地道”,是读某某时,发现他最心仪什么,然后找来读。如妃格念尔的《俄罗斯的暗夜》,就是因为读沈昌文老人的《书商的旧梦》,而从旧书网找到,买回来读的。或者,在与书友交谈中发现新的阅读线索。所以,我愿意三五知己喝茶聊天,也愿意在逛街时逛书店、书摊,或者到自然里,去读自然这本大书。

我待书的态度,有点像我尊敬的孙犁先生,是轻拿轻放,拿拿放放,十分爱惜的。到过我书房的人都知道,我的每本书都包着书皮,精装本更甚,到老这也是不会改变的。

偶尔,我也写一些文字,拿出去发表,却很少很少,尤其是最近这十年。收到这本书里的文字,都是近几年所写,与我的读书一样,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是想写了就写写,不想写时就读书,或者在读书时,把读书所获记在旁边的稿纸上,甚至干脆就在跟帖中发到网上,把它们整理一下,就是您看到的这本书。

感谢我的书友、好朋友孙卫卫先生,是他督促、鼓励我编辑整理出了这本书。感谢博士生导师阎庆生教授,老人家七十岁高龄了,仍抱病审读、修改我不成熟的文字,并赐序,让我十分感动。我知道,他的褒奖,对我是鞭策与鼓励。感谢孙犁散文奖获得者刘亚荣、资深孙犁研究者张子宁、辽宁大学古典文学硕士史湘媛、小说家孟宪岐等朋友协助我校对书稿;感谢邱建国先生策划这套丛书;感谢吴浩然先生为小书封面绘图。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宋美燕女士,在编辑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心血。在读书上我是夜游神,往往读书沉思到午夜,才肯休息。她比我更甚,是过了午夜仍不休息。有时,我也劝她该休息了,她却说:“我工作没做完,躺下也睡不着。”她做事细致、认真、较真,又有极大的耐烦性,跟她交谈后知,原来她把做事,当成了艺术探险。这让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更是感受到了后生之可敬畏。遇上这样一位谦虚好学、踏实做事的编辑是作者之幸,也应该是读者之福了。

靳逊

2015年7月20日

于承德心斋

目录

卷一 书人书事

 我的《随想录》

 孙犁是一盏灯

 汪曾祺的书

 孙卫卫的书

 闲聊朱晓剑

 安武林的随笔

 池莉的三本书

 《苹果树下》话董桥

 记得高晓声

 可爱的《藏书报》

 胡兰成和他的《今生今世》

 小说闲话及其他

 《散文观察》

 聊倪萍

 扫红的尚书吧

 汪曾祺的脾气

 沈从文的书

 我与《瓦尔登湖》

 喜欢方方

 读怀一

 蒋勋的书

 爱情更是一种病——关于《病相报告》

 我与《柴门清话》

 巴尔加斯·略萨与我

 《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卷二 师友记往

 小书背后的孙犁先生

 我所认识的郭秋良

 贯通老人费秉勋

 小说孟宪岐

 陈弘志的书

 俞晓群的“旧书单”

 我的责任编辑

卷三 咬文嚼字

 在读书上遭遇的小烦恼

 《芸斋小说》及其他

 孙犁老家的村名

 孙犁书事

 又买了孙犁两本书

 说贾平凹编散文

卷四 青灯黄卷

 别读了,书很危险

 玩核桃式的读书

 书话还是无底线好——致《书话史随札》作者

 真的是好事

 读《贾平凹短文》

卷五 秉烛夜谈

 书丛绿花朵——题《文心书影》

 与作家夏可可说话

 云雀叫了一冬天

后记 为兴趣而读书

序言

书海泛舟流连风景

中秋节前几天,远在承德的靳逊君从邮箱发来了《文心书事》的书稿,并附一信,要我给这部集子写序。我从网上结识他已四度春秋了,相互有些了解。我知道他当过兵、上过军校;曾拜访过孙犁并有幸受其赠书;认识的作家、作者不少;酷爱藏书和读书;发表过不少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功力。但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却从没有谈及过自己出书的事。这回他要推出自己的第一本书了,作为相交有年的“犁苑之友”,我是不好推辞的。

这部书稿,共分五卷,收录了近百篇短文——全是读书的札记、随笔,用作者的话说,所记无非“书人”和“书事”。那么,这林林总总的文章,究竟有何特点呢?

我最突出的一点感受是:全书表征了靳逊对于读书这件事情,具有一种特别痴迷的、全力以赴的、浑忘其余的、近乎宗教般的感情。可以说,爱书、买书、藏书、读书以及写作读书札记,是他生活的主旋律与精神寄托。当兵时,熄灯了,他就在被窝里用手电筒偷着看书。在军校学的是建筑,他却对文史哲、社科、传记、文学翻译类的书,很是偏爱。他在书店里转悠、挑选,在网上徜徉、寻觅,与身边和远方的文友切磋交流,无非都是买书和读书的事。三十多年中,他的藏书也有几千册了——虽算不上藏书家,但确实也相当可观——据我所知,大学中文专业的教师也未必有他这么多的藏书。坐拥书城,静静地读书,自由自在地书写自己真切的读书体会,无功利目的地与文友们交往,这是天下何等惬意的事呀!久而久之,靳逊品出了读书的真谛:“阅读于我就像呼吸那样,是我生命渴望的一件事,是日课,也是生存的一种方式。”又说:“书是寄托我灵魂的一个安详的场域。”——此等话语虽非空谷足音,却体现了一位现代人应有的人文情怀。——要知道:当今社会上,像靳逊这样认真读书的人,已经不多了。

靳逊说,他常年坚持读书的态度是“玩”。他说:“读书是消费,也不是消费,书是消费了再次仍然可以消费的宠物。”看得出,他所进行的是一种完全摆脱了外在力量束缚的阅读,不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的,纯然审美的阅读。一摊开书,他就沉醉在一种艺术氛围之中,浮想联翩,与作者和作品神交心会。一段有意味的话,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一种奇妙的意境,都会使他凝神联想,时或发出哧哧的笑声。妻子在侧,往往问他所笑为何?他说:“有趣,好玩。”他的“玩”,并不轻浮,更未堕入恶趣,而是体现着一种健康、高雅的情趣。说到底,他“玩”的是审美情趣,是艺术与人生的意味。靳逊心细,把自己读书的过程具体化了——他读书重在“揣摩”。“我喜欢一部书,一个是反复读,再一个是边读边揣摩,揣摩文字的滋味,宛若品尝一道美味佳肴。”在他看来,这揣摩是理解作品的第一步,是一种再创造的开端。他不但揣摩作品文字的滋味,还揣摩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绪情态——也就是所谓的“想见其人”。他读方方的作品入了迷,便设法与方方通电话,在通话中进行交流。如此,见出一位中年人难得的纯真。

……

至于买书,靳逊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习惯,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不追时尚,从文本出发,自己裁决。对于自己最喜欢的作家,他往往是由买单本到买选集、文集乃至全集。在靳逊的心目中,藏书是一种精神的占有与寄托。他买书时,显得“鬼精”而又大方,体察行情而又不失时机。奇怪的是,有的书,他竟一次买两本。汪曾祺的后代写的《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一书,价贵,他买下看了,觉得它“不仅是文二代们回忆老爸老妈时要参考的一个范本,而且是所有回忆性文章必须学习的”。看了此书印数才九千册,觉得太少。“什么都以少为‘贵’,于是,又买了一本。再买一本干吗?等着这本书翻烂了,再翻那本新的。另外,藏着藏着,等着涨价,涨到一定程度了出手,又能换回一堆好看的书来。”——你看,我们的靳逊就是这么一位直率而又可爱的人,一位活泼的“书痴”。

总之,这是一本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尤其是文学青年很是有益的读物。当然,在其价值的两方面中,他文章的散文艺术是第一位的;而其买书方面的经验,也值得读者参考。纵观全书,我感到了沉甸甸的文学生命,与别有天地的艺术空间。我愿意向读者推荐它。

写到这里,我想交代:一个多月来,我患目疾,艰于上网、看书,因之,书稿的阅读和序文的写作,断断续续竟拖延了近半个秋天。完稿后的我,此刻把目光投向晚霞照耀的窗外。楼下那排柿子树上的柿子很繁,已经明艳地泛出橙红色,掩映在浓密的绿叶间,向人们报告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阎庆生

2014年9月16日

于西安曲江

内容推荐

《文心书事》是一部书话散文集。30年来,作者靳逊日日读书,笔耕不辍,诸多精彩文章登载于各大报刊。本书甄选了68篇有关作者读书、买书、藏书、评书等与书交集的文章,共分为5卷,分别为“书人书事”、“师友记往”、“咬文嚼字”、“青灯黄卷”、“秉烛夜谈”,内容丰富,文笔犀利,是一部有骨有气,有趣有味的书话小集。

编辑推荐

《文心书事》这部书稿,共分五卷,收录了近百篇短文——全是读书的札记、随笔,用作者靳逊的话说,所记无非“书人”和“书事”。全书表征了作者对于读书这件事情,具有一种特别痴迷的、全力以赴的、浑忘其余的、近乎宗教般的感情。可以说,爱书、买书、藏书、读书以及写作读书札记,是他生活的主旋律与精神寄托。

这是一本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尤其是文学青年很是有益的读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6: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