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喜欢书二编/书魅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卫卫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叶圣陶喜欢喝绍兴老酒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看叶至善《舒适的旧梦》(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责任编辑:汪稼明)。第一篇是写他父亲叶圣陶的书房“未厌居”的,篇名叫《记未厌居》,其中有一段:

父亲那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替去欧洲的郑振铎先生编《小说月报》,自己写点儿什么,都在吃过晚饭之后。酒是要喝一壶的,带着微醺,写到十点过后才回房休息,几乎天天如此。

要喝一壶呀,我猜想是绍兴老酒,而不是白酒。

P8

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看赵焰的《晚清有个曾国藩》。到北京后,曾国藩一直坚持写日记。赵焰说,在曾国藩一生中,日记仿佛是他另一个影子,守护着他的生活,也守护着他的思想,让他更清楚地认识外部世界,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曾国藩曾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修身计划,曰“日课十二条”,内容主要有: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决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决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决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英雄人物都有着异乎寻常的定力或者自制力。有一次,曾国藩去菜市口看杀人,回来在日记中狠狠地批了自己一顿。一种说法是,他并没有看成,是约朋友一起去看,结果走到半道,他觉得这样不好,又回去了。

曾国藩把读书作为一种修身,即使带兵打仗,稍有空闲,他也总是捧起一本书,边读边思考。作者写道,读书,在曾国藩看来,不仅仅是学习,更重要的,还能克服骄惰、奢靡以及浮躁的性情,让自己随时随地都能沉静下来。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卒于1872年3月12日。3月12日,也是孙中山的忌日。

P21-23

铁凝第一次见冰心

2012年3月18日星期日

《好德好色——吴宓的坎坷人生》终于看完。为吴宓一生的经历叹息。吴宓曾说:“别与梅光迪君在美国相识,无从接受其反对陈独秀、胡适新诗、白话文学、新文化运动之主张,并不获由梅君导谒白壁德先生,受其教,读其书,明其学,传其业,则后来必无《学衡》杂志之编辑与出版。而宓一生之事业、声名、成败、苦乐,亦必大异,而不知如何。总之,一切非人为,皆天命也!”

作者史元明说:“吴宓总是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到了芝麻小事上反倒主见坚定。”

我觉得,即使吴宓没有遇到梅光迪,以他的性格,到头来,还会有很多不如意和悲剧发生。比如,追求毛彦文,即使追到、成婚,也不会长久。毛彦文看到了这一点,才一直拒绝和吴宓结婚。在这一点上,毛彦文比吴宓聪明。

下午,到中关村图书大厦。也是好几年没来这个书店了。时间有限,我只是看了散文专柜,用手机记下了几本准备在网上买的书。

买书六本: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冰心文选》之佚文集和书信集,姜德明的《流水集》等。

《冰心文选》佚文集记述了铁凝第一次见冰心。那是1983年3月29日,编辑张曰凯带铁凝到冰心家。当时,铁凝二十五岁,冰心八十三岁。路上,铁凝问张曰凯:“我叫她冰心阿姨好吗?我去了说些什么呀?”张曰凯说:“随便你。”见面后,铁凝叫冰心老师。冰心问铁凝结婚了没有,铁凝说还没有。冰心说:“这事可遇不可求。你现在出名了,可能会收到很多来信,你要谨慎。头一封信赞扬你的作品,第二封信谈人生哲学,第三封信就向你求爱了。”

冰心为铁凝题词:

有工夫的时候,多看些古典文学和外国小说(译本也好),这样眼界广些,词汇多些,于年轻的作者有便宜的地方。

铁凝小朋友。

冰心

三·二十九日

P129-130

后记

书要为我所用

这是《喜欢书二编》,收录了我2011年至2013年有关书的日记。

书中多处写到了刘绪源先生和徐鲁先生。他们都是我喜欢的人,在文学的道路上,也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不止一次向朋友介绍刘老师的书,介绍他批评的风格。想起徐鲁老师,就想起1999年冬天,我和他在他办公室见面的情景。当时是我们报社驻湖北记者站记者周凤荣女士带我过去的。我和徐鲁老师聊了一下午,话题都是儿童文学和出版。现在想想,真是莽撞得很,那个下午,他肯定有很多事要办。请他们作序,于我,是一次向他们致敬的机会。就好像我办了一场重大的活动,邀请他们做总执事一样。当然,也给他们增添了麻烦,感激在心。

刘老师在答应写之前,曾跟我说:“我对书话类文章已形成自己的看法,序中可能会提出些写作上的建议,你觉得印在书上好吗?如不好,可不写序,我们私下交流也可。”我说:“没有问题,我一直强调,批评家要敢于批评,被批评的人也要有胸怀容忍,我自己首先要做到。您大胆写吧。”我已做好了接受刘老师批评的准备,没想到写好后发给我的,还是和风细雨的一篇美文。他提出的三点意见,我觉得很中肯,确实是我存在的问题。我相信我可以改进和提高,我有这个信心。

徐鲁老师上次为我写序是2002年。两次,他都是表扬的话。他是散文大家、书话前辈,肯定看出了我文章中的很多不足,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哪天见到他,我要当面向他讨教。他说徐迟先生不赞成他迷恋书话,我是第一次听说。我理解,徐迟先生是希望年轻人多写一些原创的东西。可以说,这与我对书话的态度是不谋而合的。我一直把自己定位在首先是一个儿童文学写作者,其次是一个爱书人。爱书是为了写作,书要为我所用,不是为了藏书而去藏书,也不是为了展示给别人。老实说,我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做一个藏书人,成为一个藏书家。当然,对那些以藏书为职业的人,我是敬佩的,他们在做文化传承工作,只是我做不到而已。

现在有关书的日记越来越多,这种文体到底怎么写才有意义和有意思,我也很迷茫。当大家都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不如以前了。

孙卫卫

2015年1月18日

目录

2011年

 像巴顿那样

 “姐,好日子还是来了!”

 从前的稿费

 改掉坏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

 《旁之边兮》

 叶圣陶喜欢喝绍兴老酒

 天才、勤奋、机遇缺一不可

 《城外的向阳湖》

 你不知道我有多么喜欢

 依然爱秦腔

 周海婴的签名

 扫红的书

 闲时看看,了解历史

 再回南京

 再远的日子也会到来

 过好当下,珍惜今天

 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

 想起了《太平杂说》

 原来他就是柳苏

 三联偶遇沈昌文

 《完美的花朵》

 买DVD《查令十字街84号》

 杨红樱画本

 告诉他们,我还在写

 《经典这样告诉我们》

 《送你一个长安》

 优秀的女性

 尚飞鹏的诗

 “老”作家刘海栖

 《布衣:我的父亲孙犁》

 老舍与赵清阁

 《中国编客》

 儿童文学编辑们的书

 “你是超级爱书人”

 “海豚书馆”

 书贵在读

 《目光:张之路谈艺录》

 裴显先教授去世

 先完成,好不好是其次

 急流勇退与灰头土脸

 成功的途径

 书山形状火炬塔

 朱述新因《废都》影响仕途

 打打篮球挺好

 做好事就是在拜佛

 人的一生都是在服务

 把心安顿好

 董桥的句子

 简介还是短一点

 很难形成交集

 编辑最恨不按时交稿

 不能参加安兄的作品研讨会

 《开卷闲话六编》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

 于娟《此生未完成》

 《书虫日记二集》

 何金慧父亲打来电话

 白连春写在《北京文学》打工

 郭风送朋友水仙花

 如果让我写樊发稼老师

 中国书店买旧书

 董桥看书不留书

 日记和书信帮我练笔

 二十年,一下就过去了

 读书的目的

 樊发稼:向孩子们学习

 《书人》好比小伙子和大姑娘

 吴克敬《伤手足》

 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

 中国足球又输了

 《放下:快乐之道》

 济南淘旧书

 张亚勤:勤奋和承诺

 孙犁:关于编辑和投稿

 纸质书消失引激辩

 写日记的矛盾

 喜欢看《天天向上》

 我的书勾起了她的回忆

 给书判了“无期徒刑”

 从没去过潘家园旧书市场

 孙犁喜欢的作家

 一切节省都是时间的节省

 说到做到

 新书打折似乎也不正常

 现实版《趣经女儿国》

 武林兄唱歌

 周晨第四次获“中国最美的书”

 《八十溯往》

 我见到了贾平凹先生

 说我临过爨碑

 儿童文学研究会

 “确是难于删去一个字”

 我更喜欢“爱书人”这三个字

 和家乡同学共勉

 陕西浐灞要搬走

 纸上得来终觉浅

 “民间”也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

 三本有意思的书

 督促自己快快写儿童文学

 未来是白纸

 “放下”

 《先生姓钱》

 书的风格

 《一碗阳春面》

 和过去一年慢慢告别

2012年

 《我走进了城市》

 总要有领头羊

 希望家乡出版社多出儿童文学书

 《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搬运道具

 《前思后量》

 喜欢《猫武士》的嘀嘀

 喜欢《文汇报》“笔会”版

 再见了,我的记者生涯

 《文学经典记忆:作家出版社首版珍藏图书选》

 更喜欢《微书话》

 没有人再小视《华商报》

 人是复杂的动物

 到张之路老师家搬书

 毛主席看他的挂像

 高兴和喜欢最重要

 三个难忘的电视广告

 留点小秘密好

 孙重人和孙重一

 胡耀邦要求中青年干部多读书

 我写小说也是这么想

 要把书真当书读

 “人人读书,外国也要恭敬我们”

 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这是一种尊重

 报纸不要去跟网络拼新闻

 第三次看《西京故事》

 “禁止拍照”也难阻大势

 真不用购书卡了

 铁凝第一次见冰心

 《我的老师沈从文》

 读书不止,买书不止

 梦见了董桥

 萧金鉴先生走了

 到苏州

 和学生对话

 到南京的书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好的书评

 叶兆言说为什么当作家容易

 给人送对书是比较难的

 胡锦涛:我也是中华书局忠实读者

 程玮老师说财富

 又买了四个书柜

 还是喜欢冷冰川的黑白画

 陈原: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世界著名作家访谈录》

 《新闻文选》

 警惕急躁、浮躁、暴躁

 《坡嗲》

 陈忠实:“获奖”是不可期盼的

 当年在报社战斗的岁月

 《孙晓云书小楷老子〈道德经〉》

 吴浩然先生的名片

 感动朋友的认真

 谢谢徐鲁老师

 想见作家迟子建

 《童媒突围》

 没有道理的好

 新版《耕堂劫后十种》

 “崔永元”错成了“崔永远”

 大学之魂

 袁滨兄的广告语

 禁不住让人热血沸腾

 心满意足出这样的书

 三个作者第一次聚齐

 吾日三省吾身

 简平老师赠书

 《少的力量》

 我的老家已改为镇了

 回忆骑着自行车买《北京晨报》

 吴非的书必买

 中国最早的藏书票

 拜访彭国梁先生

 《现代汉语词典》又出新版

 朱永新书中写到马弟

 北京大雨

 到长沙

 “兆福体”

 想到沈从文墓地看看

 安兄的抹胸装

 让人非我弱

 我是汤姐首席亲戚

 岳麓书院的学规

 张姐送我新书包

 儿童文学和教育紧密相连

 再别两位儿童文学大家

 马弟的诗让沫沫流泪

 久违的“请勿折”

 词典没必要老变

 我书架上的书也会越来越少

 老书是儿时的记忆

 “温瑞安来了!秘密不要放在书房里!”

 弟弟帮我整理老家杂志

 一生做两件事就可以了

 李瑞环忆读书

 《英华沉浮录》

 另类的“追星族”

 送给你,你也没地方搁

 还让学生自带桌椅

 多写多投,多挣稿费

 刘绪源说黄裳

 用董的话批董

 《行知天涯:卫留成海南言论录》

 谢谢家乡的报纸

 答应给藏族学生送书

 西安整理旧书有感

 去青岛

 我最怕别人介绍我“著名”

 让书流动起来,我要做好表率

 徐沪回忆南勇被带走过程

 三种身份合为“爱书人”

 不喜欢别人给我寄邮政包裹

 笑脸墙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奸臣做事往往没有底线

 一个人喝了一瓶干红

 《不得贪胜》

 王蒙:我获诺贝尔奖越来越不可能

 《西窗集》

 走近王阳明

 郭鹤年的忠告

 北京到西安有高铁了

 王岐山:“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

 坐东朝西

2013年

 希望天天都是好日子

 我只是学了孙犁的一点皮毛

 陪马弟采访陈彦

 羡慕同行出新书

 快递我的书让签名

 于是之先生去世

 行行出状元

 痛恨自己浪费时间

 希望下班后早早回家

 1994年和章学锋见面

 画和文要相得益彰

 当年的贺小茂

 《百岁忆往》

 特别好的人和特别坏的人

 羡慕有表演才能的人

 小册子也做得如此精致

 《耕堂劫后十种》读了九种

 捡到了精装本的《现代汉语词典》

 高尔泰《寻找家园》

 孟晓云的油画

 吴双英上了《新闻联播》

 冯友兰《论命运》

 两个半小时不看讲稿

 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人渣

 喜欢祁智老师的文字

 想起来还是感动

 国务院:不再保留新闻出版总署

 那个人,你也认识呀

 《翟泰丰文集》

 李海鹰:我的电话不响,永远静音

 柳署长依依告别

 《一任我逍遥》

 不要把自己说得多么高尚

 拜访刘宗武先生

 《汉语修辞新篇章》

 “2013中国好编辑”

 收任大星先生邮件

 送别石宗源先生

 刘再复《师友纪事》

 我的中国梦

 自牧请吴官正签名

 《潘小庆书装艺术》

 忘记你对别人的好

 我喜欢这样的编辑

 在三联书店买香港版书

 终于读完了《耕堂劫后十种》

 《蒋公的面子》

 我一看就是盗版

 建议出版编年体孙犁全集

 见王爱玲老师

 胡适的话?

 到万圣书园

 批评的勇气和雅量

 中国队一比五负泰国队

 孙犁雕像

 如果有这句话,我会很满足

 成大事者都有过人之处

 谈起当年弟弟送我

 干什么都要专注

 我好比一个唱戏的

 我不喜欢的人

 《一盏一盏的灯》

 希望有好运

 四百六十三部作品参评

 进入四十部大名单

 《今日中国》入选百种优秀图书

 终于获奖

 写《我与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我没有一点骄傲的资本

 喜欢《甄嬛传》里的槿汐

 办出版社其实很容易

 习近平: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

 《孙幼军论童话》

 《前言与后记》

 张五常:对自己要有信心

 “源创图书”

 韩大星先生为我刻印

 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

 束沛德老师回复

 买老版本孙犁的书

 康德守时的故事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我是侥幸走到现在

 程玮:《我的“文学名片”》

 诚信的重要

 与安徒生奖对话

 博库买自己写的书

 全国青创会报到

 颁奖之夜

 会议结束了,心里空空的

 见殷健灵

 我怎么不好拒绝别人呢

 母校周至中学七十周年校庆

 我不好意思再转帖

 《我的书生活》

 铁凝主席赠书

 国家队这么牛就好了

 马弟说,你早应该改一改了

 小书到了台湾

 老安捧我的奖牌照相

 再到安兄家掠书

 问庄之明老师要书

 孙犁说童年

 书房顶天立地起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个中午,脑子短路

 我曾上过封面

 大学同学

 看《大众电影》

 弟弟的短信

 他们都是人杰

 《童书识小录》

 深圳购书中心关门

 书香之家

 说漏了嘴

 回报社办事

 二十年前的《美文》杂志

 1954年的《少年文艺》

 张老师赠作代会的包

 期盼明年会更好

跋一 喜欢就是理由

跋二 书要为我所用

序言

几年前,我曾为一位朋友的书话集写过一篇小序,书名就叫《书生活》。现在,卫卫兄的《喜欢书二编》要出版了,让我也在书前写几句,于是想到了过去那个书名。是的,世界上就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与书连在一起的,书是他们的最爱,一如贾宝玉那块通灵玉,一如哪吒的混天绫、乾坤圈,一旦离开书,他们真不知日子该怎么过。必须承认,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我周围的许多朋友师长,有不少也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和所谓“凡人”的最大区别,即在于书就是生活。一般人是将吃饭穿衣、生儿育女、柴米油盐酱醋茶……归入日常生活,而读书不算在内的。那么,读书应归到哪里呢?过去常将读书称为学习,而学习是为工作,于是读书和上班划在一起了,在家读书相当于加班。再往前推,读书是为了考官——考秀才、考状元。那是争前程,争前程事大,日常生活只好让路,只能牺牲。现在当然仍有为争前程的读书(从小到大的莘莘学子都属此),更有为了工作的苦读(好多干部能一字不漏背文件,可见都加过班的),但我想,卫卫肯定不在此例。卫卫是将淘书、聚书、读书作为生活的最大乐趣,他在书中寄托了无穷的渴望,他也发现了书世界是一个大得无边的开发不尽的宝藏,一旦进入这样的世界,一旦将书生活与普通日常生活合在一起,日子就变得分外有滋有味。2010年,我在和李泽厚先生对话时,他很有感触地说:“不知你们有没有这种体会,你要是不读书,慢慢就和书远离了;可你一旦读起来,读出兴趣了,你想读的书就越来越多,头脑里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由此想到,读书真和恋爱差不多——爱人之间不交流,不关注,慢慢情感也就淡了;一旦交流起来,相互关切会日胜一日,越来越有说不完的话,几乎一举一动、每一刻的所思所想都是你要了解要把握的,而越这样,对方就越会成为你所向往的谜,一个甜蜜的谜。相对来说,对一个具体的人的探险迟早会遇到边界,而对于浩瀚的书世界的探险却永无边际——那些自称“中国书已读完”或“世界文学我已读完”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吹牛。

像卫卫这样在读书中尝到无限乐趣的人,读书已无法从他的生活中剥离出去了。事实是,过去人们处在求生存、求温饱阶段,生活只能包括那些最基本的内容;而现在,按鲁迅“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顺序,已经到了求发展的阶段,而人性本身是向往“全面发展”的。到了这个阶段,如还不能将每个具体的人对精神乐趣的追求放到日常生活中去,却只准日常生活囿于吃与穿的范畴,那不说是蠢,至少也是够愚的。所以,此间常有将爱书人视为呆和傻的,其实不是他们傻,却正是他们走在了生活的前沿。

在卫卫的这本书以及它的上一编中,我们看到了他喜滋滋穿梭于书世界的生活,这是一种充满朝气的乐观的生活。有书在手,有书趣在心,有未读和将读的书在前,他的眼界是开阔的,心地是健朗的,俗世的烦扰和蝇营狗苟,即使进入了他的生活也停留不久,他头脑里没有它们的位置。所以,作为爱书人,其实是幸福的。这两卷书,也就是卫卫的幸福的日子的记录。我们读来,有一种快乐向上的感觉,我想原因就在于此吧。

不过对于书话的写作,我还有点自己的想法,趁此机会写出,正可与卫卫探讨一番。卫卫书中有一篇《我只是学了孙犁的一点皮毛》,谈的是学孙犁的精神,不要计较名利,心要安静,等等,这说得都对。但我想,在文章上,是不是也可学学孙犁前辈?孙犁的《耕堂读书记》和《书衣文录》,有许多也近乎日记、博客的写法,也是随手记下,既谈书,也谈当下的人事杂感。如果比一比,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以为,或许有三:一是清浅与凝重之别,二是取材的泛与精,三是涩味之有无。其一关乎性格,不可强学强求。其二则是可学的。鲁迅在《答北斗文学社问》中曾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又说:“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二文均见《二心集》)这都是谈小说创作,非指日记博客,性质自有不同。但我发现,孙犁却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写他的《耕堂读书记》和《书衣文录》的。卫卫的日记自然仍可继续,但思考或吸取一点孙犁的方法,未必不是好事。其三是更高的要求了。当年知堂批评胡适派散文时,提出“涩味”的概念,这批评也针对了冰心、志摩等一代名家。此事说来话长,也未必人人同意,此处就不展开了。以上供卫卫兄参考。

在读了《喜欢书一编》《喜欢书二编》后,我们期待读它的三编。希望三编里仍然有一个快乐的爱书的卫卫,但打开那本新书,又能有一种崭新的气象:它同样可读,却又耐读,更经得起咀嚼;它清浅流畅依旧,却偏偏读不快,因有许多地方会迫使你暂时停下,琢磨琢磨,赞叹一下,引发了忽然的联想,情不可抑、思绪斑斓、回肠荡气之后,阅读才又继续……呵呵,这是读孙犁作品的感觉吧?但我相信,在读卫卫下一本书时,也能体验得到。

是为序。

刘绪源

2015年初,写于上海香花桥畔

内容推荐

《喜欢书二编》系“书魅文丛”(第二辑)之一种,收录了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三年来和书有关的日记。作者把对几百本书的感悟和对名家大家的思考都凝结在他的日记里,文笔亲切自然,似乎在与读者诉说着悄悄话。书中同时配有大量作者喜欢的书影,形式十分活泼,阅读体验轻松有趣,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日记体书话。

编辑推荐

《喜欢书二编》是《喜欢书一编》的续编,收录了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爱书人孙卫卫2011年至2013年所写的和书有关的日记,包括《“姐,好日子还是来了!”》、《原来他就是柳苏》、《我见到了贾平凹先生》、《三本有意思的书》等。这些日记,继续了《喜欢书一编》的风格,可以看作是《喜欢书一编》的姊妹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