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白对照全译史记(共4册插图珍藏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汉)司马迁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內容博及天地、囊括古今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帝王、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农工、商贾等等,都得到了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全书文辞优美,善叙事理,善描人物,“于叙事中寓论断”、脉络清晰、跌宕有致、鲁迅给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内容推荐

《史记》,中国史学之鼻祖,后代修史大多以其为范例,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其成就后世无一书能出其右。全书成于公元前一世纪,记述了上自黄帝开始,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宝贵史料。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之先河,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言。“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成败;“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年表,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分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则为各阶层有影响力者的传记,并兼及少数民族之历史。

司马迂生活在“秦皇汉武”中的汉武帝时期,其一生大致与汉武帝相始终。因武帝而荣,也因武帝而耻。《史记》大部分在受奇耻大辱之后写成,即便如此,司马迁在著述时仍坚持自己的史观,未被所谓的儒家正统所局限,而是包容兼蓄、秉笔直书;身在汉家却将建汉时期的死敌项羽置于本纪,且赞赏有加。正是这种“仗气直书,不避强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的独立精神使其傲立后世数千年!

《史记》不仅代表了中国史学的最高成就;同时,其叙事简明生动,所述之事,皆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语言简练流畅,既疏缓从容,又富于变化,历来皆被视为中国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之代表。

《史记》成书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加之近百年来白话文运动的普及,对于大多数现代读者来说,直接阅读原文已有相当之困难。为了方便读者研习这一史学和文学成就并立的巨著,上世纪八十年代,汇集了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华书局等国内十余所科研院校的数十位知名专家,

历时十余年将这一巨著译成白话文,译文准确流畅,深得“信、达、雅”之要义。我社此次出版,加上精校原文,而成文白对照全译《史记》,并适当地选配了一些相关插图,以助理解阅读。

目录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试读章节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夏禹,名叫文命。他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叫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叫黄帝。禹就是黄帝的玄孙和颛顼的孙子。只有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不曾登过帝位,而是做臣子。

当帝尧的时候,滔滔的洪水,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岳,漫没了丘陵,老百姓陷在愁苦中。尧急着要找到能治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说鲧可以。尧说:“鲧是个违背上命、败坏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岳说:“这一辈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希望陛下试试。”于是尧采纳了四岳的意见,用鲧治水。费了九年功夫,洪水之患没有平息,治水无功。于是帝尧就再设法寻求人才,另外得到了舜。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职务,按时巡行视察各地诸侯所守的疆土。于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太不像话,就在羽山海边诛杀了鲧。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处理得当。这时舜选拔了鲧的儿子禹,任命他继续从事鲧的治水事业。

尧崩逝后,帝舜问四岳说:“有能够很好地完成尧的事业、可以担任官职的人吗?”都说:“如果让伯禹做司空,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尧的勋业。”帝舜说:“啊!就这样吧!”因此就任命禹说:“你去平定水土,要好好地干啊!”禹下拜叩头,推让给契、后稷、皋陶等人。舜说:“还是你去担负起你这一任务吧!”

禹的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仁爱之怀人人可亲,他讲的话诚实可信,发出来的声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乃至重要规范准则都可从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

禹就和伯益、后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开平治水土工作。随着山势树立标识,确定那些高山大川。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他赶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泞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齿的檋。经常随身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四时都带着他们,用以从事于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地方种植。叫后稷当群众在难于得到食物时发给食物。缺粮少食的地方,便调有余地方粮食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禹又巡视各地所特有的物产以定其贡赋,还视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况。

禹督导治水的行程从冀州开始。冀州:已治理了壶口,接着治理梁山和岐山。已修整了太原之后,接着修整到岳阳地区。覃怀地区也完工了,就到了衡漳水一带。常水(恒水)、卫水也都随河道流畅了,大陆泽周围土地都可耕作了(按这两句原错简在“田赋”下,今译文移正)。这一州的土壤是白壤,田地列在第五等(按此句原错在“赋”下,今译文移正),赋税第一等,不过随年的丰歉杂出第二等。东北的鸟夷族贡纳供贵族服用的珍奇异兽皮毛。他们遵海路入贡,在沿海岸(辽东湾西岸)向南航行的航道上,看到右拐角处的碣石便据以转而向西航驶,直驶入黄河航道。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已畅通了,雷夏洼地已汇聚成湖泽了,雍水、沮水也都会同流到了雷夏泽中,能种桑的土地上已经在养蚕,于是人民得以从躲避洪水迁居的高地下到平地居住。这一州的土壤是黑坟,它上面披盖着茂盛的长林丰草。田地列在第六等,赋税则为第九等。这一州经过十三年的农作耕耘,才赶上其他各州。这一州的贡物是漆和丝,还有装在筐子里进贡的文彩美丽的丝织品。它的进贡道路是由船运经济水、漯水,直达黄河。

地跨东边的海,直至西边的泰山,这一地域是青州。已经给居住在东北的堣夷族划定疆界,使获安居;又疏通潍水、淄水,使这一地区也获得治理。这一州的土壤是白坟,海滨则是咸卤盐场。田地列在第三等,赋税则为第四等。这一州的贡物是盐、精细的葛布、海产品以及磨玉的砺石,并有泰山山谷里出的丝、麻、铅、松、似玉之石和莱夷族所献的畜产,还有装在筐子里进贡的山桑蚕丝。它的进贡道路是由汶水船运直达济水。(再由济入河。)

东边沿海,北边至泰山,南边至淮水之间的地域是徐州。淮水和沂水都已经治理,蒙山、羽山地方也都可耕种,大野泽也已汇积成湖,东原地区的水潦已去,地已平复。这一州的土壤是赤埴坟,它上面的草木繁茂丛生。田地列在第二等,赋税则为第五等。这一州的贡物是五色土,羽山谷中所出的五色雉羽,峄山之阳特产的制琴良材名桐,泗水滨的浮磐石,和淮夷族所献的珍珠贝及鱼产,还有装在筐子里进贡的赤黑色细缯和白色绸帛。它进贡道路由淮水船运入泗,再通于菏水。(再由菏入济以通河。)

北起淮河,东南到海之地是扬州。彭蠡之域已汇集众水成湖,作为每年雁阵南飞息冬之地。彭蠡以东诸江水已入于海,太湖水域也就安定了。于是遍地长满丛生的竹林,到处尽见美盛的芳草、葱翠的乔木。这一州的土壤是涂泥,田地列在第九等,赋税则为第七等,有时杂出为第六等。这一州的贡物是三种成色的铜,以及瑶琨美玉、竹材、象牙、异兽之革、珍禽之羽、旌牛之尾,和岛夷族所献的一种称为“卉服”的细葛布,还有装在筐子里进贡的绚丽的贝锦,和妥加包装进贡的橘子、柚子。它的进贡道路是沿着江路入海,再沿海通于淮水和泗水。(然后再沿徐州贡道入于河。)P15-18

序言

《史记》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对于汉代以后史学的影响至为深远。古今学者对它推崇备至,南宋大学问家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推誉《史记》说:“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也有相类似的评价,他在《文史通义·申郑》中说:“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那是再精辟不过了,他于所著《汉文学史纲要》中认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简而赅的评断,揭明了《史记》的特殊地位。

《史记》这部非凡的史作,出自司马迁这位杰出的史学家之手。他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司马迁在孩童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来到京师长安,开始学习古文。后来跟着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漫游名山大川,考察古迹,搜集遗闻,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这使司马迁开阔了胸怀,增长了知识,为尔后撰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迁结束漫游,返回长安后,出任郎中。郎中虽然位卑秩低,但却是步入仕途的阶梯,又有机会接近皇帝。元鼎年间,武帝或巡行,或祭祀,或封禅,司马迁常为扈从。元鼎六年(前111),司马迁奉武帝之命,出使巴、蜀以南,代表朝廷视察和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活动,使司马迁亲身感受了社会现实,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在司马迁的史学生涯中,有一位对他影响巨大的人物,这就是其父司马谈。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担任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搜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知识渊博,撰有《论六家要旨》,对春秋战国以来的学术派别进行了总结。司马谈身为太史令,最大的愿望是编写一部通史。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随武帝东巡泰山封禅,刚到洛阳便重病不起。适逢司马迁出使回来。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流泪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迁俯首流涕,接受了父亲的遗命。他能在尔后的岁月里,以顽强的毅力、喷薄的激情完成《史记》与司马谈的遗嘱是分不开的。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出任太史令,从此,他有机会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为撰写《史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完成了国家改革历法的工作以后,便开始撰写《史记》,也就是《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提到的“论次其文”。在撰写过程中,横祸降临。天汉二年(前99),李陵率军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因孤军深入,被匈奴重兵包围,全军倾覆,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就此事询问司马迁,他怀以拳拳之忠,坦陈己见,认为李陵投降,是由于寡不敌众,又无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一人。并以为李陵并非真降,而是找机会报答汉朝。这一下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武帝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司马迁身陷囹圄,受了腐刑。平日那些亲友显贵竟无一人挺身救助。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受到难以忍受的摧残,痛不欲生。但他顾念《史记》还没有完成,才隐忍苟活下来。这次腐刑之祸,对司马迁灵魂的撞击之重是可以想见的,撰写《史记》的动力和境界,由此提升到了一个异于往昔的阶段。

三年后,司马迁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成为皇帝身边的秘书,看似荣耀。但这一官职,只有宦官才能充任。表面上的荣耀,遮掩不住实际上的耻辱。司马迁与命运抗争着,终于超越了自我,把血与泪全部凝结在《史记》之中。

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写信给他,他回了一封信,即有名的《报任安书》。其中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看来这时《史记》已经基本写就。

司马迁去世年代,向无定论。因缺乏足以定论的材料,很难指出确切年代。大体说来,应该卒于武帝末年,也有人认为卒于昭帝时期。

据《太史公自序》,《史记》全书五十二万六干五百字,书名“太史公书”。早期,学术界也把《史记》称作“太史公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东汉末年,学者著述中,已称《太史公书》为《史记》。三国时期,“史记”已成为司马迁之书的专名。

……

唐代以前,《史记》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今天尚能见到的都是零散的残卷,日本高山寺藏有六朝时期抄写的《史记集解张丞相列传》残篇和《史记集解郦生陆贾列传》一卷,国内外藏有为数极少的敦煌唐钞卷子本《史记集解》。能够使《史记》得以广为传布的不是手抄本,而是宋代以后出现的大量木刻本。北宋景祜年间,曾刻《史记集解》,今存四十一卷,藏于北京图书馆。此本的祖本是淳化刻本,淳化原刻本已不可得,景祜本就是今世最古老的刻本了。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刻印《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另外又有朱中奉刊本和淮南路无为州官刻本。三家注合刻本以南宋庆元年间黄善夫刻本为最古,此本颇受学术界重视,涵芬楼和商务印书馆都曾影印。清代是整理古籍的辉煌时代,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流传较广的刻本,一种是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人们称之为“殿本”。因为是国家一级的官刻本,所以有许多知名学者参加校勘,对《史记》原文和注文多所厘正。另一种是同治九年(1870)金陵书局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此本汇校了宋、元、明有代表性的各种版本,并汲取了学者的研究成果。此本失误较少,人们视为善本。五十年代末中华书局开始标点校勘《二十四史》时,《史记》即采用金陵书局本为底本。1959年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史记》。这一新的本子,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全书有了标点分段,二是根据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对《史记》原文和三家注作了大量的校订工作,给读者提供了方便。

这次对《史记》全书进行翻译,原文是利用金陵书局刻本,并参考了中华书局点校本。原文明显错误之处,译者作了改正。

考虑到本书是面向一般读者,书中的表篇幅冗长,内容简略,一般读者很少阅读,在这次修订过程中,采纳新世界出版社编辑的意见,表文未予录入,只保留了表前的序文。书中的插图,均为出版社编辑所加。这些插图,取材严谨,绘制精美,不但可以提高读者的兴趣,还有助于史文的理解。尤其是书中选配了相当数量的战争示意图,均做了详细的注解,对一场战役的发生、发展、结局以及双方态势都做了精彩叙说,极有利于读者明了双方的战略意图及实战策略,并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地名。比如书中第一百八十一页“汉军防御时期作战经过示意图”,仅图注就达七百五十二字,配合示意图与图注,读者可以看到刘邦在潼关与荥阳一线与项羽相持,步步东进;韩信军在黄河以北迅猛发展,最后与英布军在南北方向张开两翼向楚地进迫;加上彭越军在楚军占领区腹地不断袭扰,项羽军虽在局部战役无往不胜,但无奈处境日艰,终于动弹不得;战况发展历历如在目前。另本书出版社的编校同志在本书的审校过程中,认真负责,倾注了不少心血,改正了一些原稿的疏误。

本书的译文,是多年前写就的,由于成于众人之手,水平不一,不妥和失误之处,实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吴树平

书评(媒体评论)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南宋 郑樵

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己。

——清 章学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