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反贫困与国际区域合作国际研讨会”论文的集合。全书分为7个部分:在“宏观战略”部分中,主要从宏观战略的高度和国际视野,对全球和中国的反贫困问题作了深入分析、高度概括与全面总结。在“理论·方法·区域模式”部分,侧重从贫困的度量方法、反贫困的理论探讨,以及国际扶贫经验的比较,对我国的区域反贫困目标进行了分析。在“政策:供给与需求”部分,对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相关政策取向作了深入探讨。在“人力资源、要素投入”部分,对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创新,以及小额信贷与金融政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案例·方法·创新”部分,更结合我国具体地区、具体项目中的扶贫方法作了系统分析。在“社会扶贫·参与·分享”部分,对妇女与贫困问题、NGO参与扶贫问题、乡村治理中的扶贫问题以及法制建设中的扶贫问题作了研究。在“民族区域的实践”部分,重点针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区域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做了深人剖析,对民族地区的扶贫与脱贫,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思路。
宏观战略:实践与探索篇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贺信
联合国大会主席的贺信
加强扶贫工作共享扶贫经验
消除贫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关注国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反贫困中的社会责任与实践
环境、资源、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扶贫开发的制度安排及主要措施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中国反贫困事业
搞好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施城乡一体化,把扶贫工作落实到实处
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教育投人,推进西部城镇化发展
为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而努力
Povertv Alleviation:A Regional Perspective by Hans
China,s Westem Development Strategy,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and Poverty Alleviation
贫困的认识与中国反贫困报告
反贫困与国际区域合作的新视野
理论·方法·区域模式篇
论中国西部农村的反贫困治理
中国“三西”地区农村扶贫模式研究
南亚国家反贫困的若干经验教训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人分配与贫困关系的实证分析
长期贫困:度量贫困的新视角
度量贫困程度的公理性方法及其应用
国际援助的新变化与我国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政策:供给与需求篇
建设环境友好型示范村对农村脱贫的启迪
西部资源接替区开发中的反贫困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扶贫模式创新
新农村建设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之分析
收入增长与分配对农村贫困的影响:1995-2004
发展民营经济,推动西海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城市扶贫体系
人力资源、要素投入篇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供求分析:模型假定与实证检验
宁夏扶贫资金使用问题研究
小额信贷扶贫与贫困地区金融政策研究
小额信贷与风险投资运作模式探析
西部与东部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
高层次人力资本开发的制度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案例·方法·创新篇
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
四川反贫困:“十五”回顾与“十一五”构想
内蒙古农牧民增收的制度因素分析
重庆市三峡库区贫困现状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
城市贫困问题分析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长庆油田、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在能源开发与反贫困战略中的博弈
宁夏特色优势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成都郊区农村居民收人与支出情况分析
关于西部水电工程移民易地致富问题的思考
社会扶贫·参与·分享篇
四川雅江县扶贫开发及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治理的困境与乡村的贫困研究
通过法律见识贫穷
模式比较研究:将NGO导入反贫困
妇女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民族区域的实践篇
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效应分析
促进对藏区反贫困的新认识
浅谈西藏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观念创新对策
新形势下四川“三州”反贫困问题研究
藏区贫困县发展模式的探索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象的成因与反贫困对策思考
西藏农牧区贫困的特征、成因与反贫困路径选择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与滇藏川交接地乡村反贫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