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朝拾遗录(西方人的晚清社会观察)/寻路中国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美)威廉·亨特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威廉·亨特编著的《天朝拾遗录(西方人的晚清社会观察)/寻路中国系列》主要记述了1844年以前的20年间中国南部的社会生活情景。亨特是鸦片战争前广州仅有的几个懂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在中国生活长达40年的时间,经历了中西关系深刻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情形有一定的了解。书中描述外商在广州口岸活动的情形,对当时广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并触及到广州下层社会的众生相。具有关于早期中西关系和中西贸易的史料价值。其中不少资料被中外研究者一再引用。

内容推荐

威廉·亨特编著的《天朝拾遗录(西方人的晚清社会观察)/寻路中国系列》初版于1885年,是作者对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签订前二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状况进行的观察与描述。内容丰富,既有对中国历史、风土人情的记述,也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是一本研究早期中西关系和中西贸易史的重要著作。

目录

1.旧中国的“斯芬克斯”之谜

2.外国水手的“解放日”

3.花地宴饮

4.商馆的广场

5.审讯印度水手

6.考克斯大夫出诊

7.试住商馆

8.中国客人吃“番鬼”餐

9.甜品店、香珠店、制墨匠的招牌纸

10.印度行号的来信

11.浩官的笑话

12.玉石

13.小铭官的从军生涯

14.青铜瓶与青铜鼎

15.罗马天主教信徒被捕记

16.官员来访

17.乌龙茶

18.长寿寺

19.西班牙传教士的墓

20.木匠广场

21.托马斯?比尔

22.潘启官的乡间住宅

23.增?的叛乱――名氏《伙计史诗》二篇

24.补瓷器的人

25.公债

26.审案在中国

27.公办学校

28.中国的宗教

29.中国的“民主”

30.“番鬼”与中国风俗

31.“中央王国”的起源

32.钦差大臣耆英

33.巡游广告

34.悬赏启事

35.牛的控诉

36.源说龙舟节

37.中国原住民

38.古老中国的缔造

39.澳门的老侨民

40.广州的大旱灾

41.斩首与凌迟

42.关胜对“面包和鱼”的看法

43.精品午时茶

44.从悉尼到达广州的逃犯

45.海幢寺

46.炼金店的招牌纸

47.《朝报》简摘

48.古伯察神甫

49.“南京汉子”

50.“航海家号”惨案

51.格里布尔船长被捕实录

52.1841年战争附记

53.广州城的创建

54.九层宝塔

55.绉纱店的招牌纸

56.广州的清真寺

57.“特劳顿号”海上被劫事件

58.房屋的建造

59.商馆的大火灾

60.孔子轶事

61.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62.商行与保商

63.“十三行”商馆平面图

64.中国的新年

65.中国文字的起源

66.吉姆斯?砍宁与巴科斯

67.1825-1826年在新加坡和马六甲

68.钱纳利

69.广州划船俱乐部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根据“老规矩”,待停泊在黄埔港的船只把一切船上事物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后,全体船员就会得到一个“解放曰”,到广州纵情游玩。

在整个航程中,人们都急不可耐地谈论并期待着“解放日”的降临,所构想的种种计划最终往往是将一个月的工钱花光。在广州,黄色的南京布裤、帆布鞋、配着黑丝围巾的草帽、姜糖、宣纸国画以及火石、火捻和拜祭所用的香火等等一股脑映入眼帘,真是琳琅满目。

终于,盼望已久的这一天就要到来了,船员们已经将船只安排得井然有序,船上的所有东西都被起重机和船索收拾得四四方方、妥妥帖帖。这时,通常会派一个人上岸并在那里守望,此外还会安排另外一个人在不久后接替他。与此同时,十二到十五个水手会在一名长官的带领下,趁着早潮离开大船,准备登岸。他们个个都穿戴整齐、干净,一心只想着上岸后能够达成之前的种种心愿。

上午十点之前,小船就会穿过水面上密密麻麻、各式各样的船只,从城市的一端快速驶向另一端,并直指目的地——牡驴尖。在那著名之地,住着三兄弟,分别叫作“老头”(0ld head)、“阿启”(Akae)、“阿细”(Asae)。一般而言,他们不是住在船上,就是住在岸边的小木屋里。经过官府特许,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看管那些来自黄埔港的大船上的小艇,主要是为那些美国侨民服务,帮他们照看各种划艇和帆船,而这一干便是许多年。此外,他们还兼营其他的生意,例如帮助那些要前往黄埔港的小艇到位于瑞行前面珠江边上的税务馆里领取通行证。在我当前所谈及的那个时-代里,任何船只若要通往黄埔都必须要获得通行证,否则就会在行驶过程中受到江面官船的责难。因此,有了通行证的“自由”水手就不再为他们的小艇而担忧,可以安心地前往那条著名的新豆栏(Hog Lane)大街了。同时,正是这条街将炒炒行(Chowchow Hong)和公司新商馆的围墙彻底隔开了。围墙的对面开着一系列中国商铺,店主都是一些匪气十足的地痞无赖,所售货物也多是专门迎合水手口味的破烂货。如果只从招牌来看的话,这些店铺基本上都是专门售卖各类烈酒。其中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老杰米·古德·汤姆”(old Jemmy Good Tom),下面写着“上等朗姆酒”,然而实际上这类酒的成分是很难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鉴定的。还有一家的招牌上写着“汤姆·伯德曼”(Tom Birdman),专门销售优质白兰地。另外还有一家酒铺则专门推销它的“烈性葡萄酒”,这种酒就仿佛德尔菲神庙圣人的箴言一般,让人回味无穷。当然,最能引起水手们兴趣的还要属附加在招牌上的那一句“上等古玩”。此外,还有“小杰米·古德·汤姆”(Young lemmy Good Tom)和“老萨姆兄弟”(old Sam、s Brother)两家店,它们分别贩卖一些诸如金丝雀、杜松子酒、上等绉纱丝巾以及南京布品等货物来招揽来往顾客。总而言之,这里店铺所售货品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可以说,这些店铺便是水手们唯一的目的地,因为实际这里也没有什么其他地方可以供水手们游览娱乐了。

水手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老朋友”般的接待,他们中多数自然是“老朋友”,当然也有一些不是,不过是与不是并无大碍。“水手老兄,您好!上次航行我就侍候过您啊!”“老朋友,我已经侍候过您三两个航程了,您还记得吗?”此时这位招呼顾客的店主,头上戴着一顶插着羽毛的帽子,同时拼命地和他的顾客握手。随后,店主就会建议先随便喝点饮品,待水手接受了店主推荐的早餐后,热气腾腾的炒猪肉和大米饭一瞬间就摆到了你面前的餐桌上。老汤姆通常是一边殷勤地为水手们斟上上等的朗姆酒和杜松子酒,一边向他们兜售商品,例如披肩、帆布鞋、南京布、祭祀用的线香和围巾以及诸如此类的好玩意儿。不一会儿,这种欢乐喜庆的场景就让你仿佛置身于市井之中一般。最后,水手们发现自己所购的东西都是称心的好东西,只不过手里的银元很快就被铜板所取代了。这时,老板一边将卖货所得的银元往口袋里装,一边连声咒骂那个上次骗了他的无赖,说:“只要让我逮到他,我非把他的脖子扭断不可!”就这样,杰米’古德‘汤姆凭借着其丰富多彩的杂货、热情周到的招待,深得水手们的欢心。在老板和所有水手握手道别说“欢迎下次光临”之后,水手们愉快地背起一捆捆所购买的货物,准备“到街上逛逛”。

不久,水手们兴奋地唱着《大炮歌》(Great(3uns)和《吹牛皮的贝特西》(Betsy Blower),出现在了同文街(Old China Street)的街道上。根据以往经验,此时店主们都会将店门关闭、上锁,过往行人也小心地躲到旁边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这些快乐的水手们就在大街上继续大摇大摆地走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想必是上等的朗姆酒起了作用。渐渐地,他们开始高声喊叫,抓着中国人的辫子戏弄一番,并对那些停下来看热闹的傻乎乎的乡下人投以特别的关注和热情。然而,当路人再也无法忍受他们的愚弄和嘲讽并试图反抗之时,这些“外夷”便被彻底激怒了。刹那间,人们一哄而散,各自逃命。那些腿脚利索的天朝子民,尽管逃脱了正在叫嚣的水手,却经常不幸地落到从拐弯处跑出来的巡役的皮鞭之下。这些巡役专程赶过来,就是为了防止发生冲突。他们就站在水手两侧,对来往行人进行警告,不时大喊:“让开!让开!快走!快走!”如此一来,这些“番鬼”看上去一下子成了巡游的君主。随之而来的是杂乱的欢呼声、吵闹声以及喧嚣中那些帆布鞋、中国画、南京布等从水手们一捆捆的物品中散落在地的场景。

P4-6

后记

《天朝拾遗录:西方人的晚清社会观察》(Bits of Old China)的作者亨特(William C.Hunter)于1825年首次抵达中国广州,并于1829年加入旗昌洋行,是鸦片战争前该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位精通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旅居生涯中,亨特不仅对彼时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同时也见证了中西方关系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深刻变革。

本书是亨特对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签订前二十年间的中国社会所进行的观察与描述,内容极为丰富,笔端触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外国侨民旅华生活的真实情境,例如外国水手的“解放日”、花地宴饮等章节的记录,也可对当时中国社会民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例如中国人吃“番鬼”餐、潘启官的乡间住宅等章节的描写。作者一方面以亲历者的身份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刻画与评述,例如天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等,一方面则细致入微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甚至对当时中国社会中流通的招牌纸、报刊、宗教宣传单等原文复制,为还原当时社会的日常风貌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原始资料。此外,作者还用简洁而幽默的笔墨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办学、节日、文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评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在中西方文明的)中突和对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极具启发性、前瞻性。

该书初版于1885年,1911年再版,是一本研究早期中西关系、中国贸易史的重要历史著作。其丰富的内容和真实可感的历史在场性不仅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也让历史的真实面貌在中西方论述的“双向交通”中得到了更为丰富而全面的呈现。然而,与一般学术著作有所不同,本书缺乏完整而统一的逻辑建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当然,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本书得以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有趣的话题。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感到枯燥,相反能够尽情享受那属于“旧时光”的记忆与欢愉。

四季轮回,那些伴着青灯深夜翻译、校稿的日子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能够在南开美丽的校园中安静而专注地翻译此书,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乔以钢先生,先生的鼓励和关注是我翻译此书不竭的动力,也是我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最大的支持。严格意义上说,本书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并非我的专业所长,其庞杂、繁复的叙述主体和文体风格也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撰写之中,我时常要在信函、诗歌、戏剧、广告等风格迥异的语言表述间不停转换,也常常要对一些年代、地名、方言、特产名称等进行反复考据与核实,于是译稿也是一拖再拖。尽管翻译过程实属不易,然而朋友们的关心与协助,却让我在孤寂的翻译工作中备感温暖,在此感谢我的挚友李上、岳启、邱苑婷等人。当然,最要感谢的是一直默默支持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一如既往的理解与爱。最后,将里尔克的诗句送给依然在求学之路攀爬的自己:“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就叫甘居幽暗而努力不懈。”鉴于译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3: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