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宇、周晶编著的这本《有氧信息(迅速提升表达力的秘密)》告诉你怎样令你的语言像吸铁石——化繁为简,化难为易,60秒吸引注意力!
马云、孟非、奥巴马、乔布斯等成为人生大赢家的黄金语言法则!
阅读本书,你将了解到从“这边”到“那边”的真正秘密!你将会掌握威力无穷的思想表达方式——有氧信息!你将学会如何——
整整讲上一天的话,却仍能让听众们充满兴致,毫不疲倦;在思想中不添加任何新的核心内容,却能让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倍增加;将别人难以解释清楚的内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他人看来最无趣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把看似毫无用处的内容变得实用无比;甚至,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成为万众瞩目的专家和名人。……
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注意信息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世界,优秀的信息加上平庸的表达方式等于平庸的信息;平庸的信息加上优秀的表达方式却能等于优秀的信息。
杨大宇、周晶编著的这本《有氧信息(迅速提升表达力的秘密)》通过对有氧信息原则、表现形式及具体应用举例的详细描述,让你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到点石成金的包装信息的全部秘密。如能学以致用,可以飞速提升你的表达能力,让你的事业、爱情、生活交际等如浴春风。
氧气意味着什么
离开固体食物,人最多可以生存30天左右;
离开水,人最多可以生存7天左右;
而离开氧气,人只能生存几分钟。
是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氧气对人更重要了。让我们做个很简单的游戏:在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屏住呼吸,用手捏住鼻子,闭紧嘴巴,确保不会有空气进入你的呼吸系统。你已经开始了吗?不要吸气哦!看看自己身边的表、手机或者闹钟,测量一下你能在无氧的环境下生存多长时间?
忍不住了?不要急,再坚持一下。正常人对自己的潜能往往会低估。想象你是在大海的深处,你的脸上没有面罩,没有任何呼吸系统,你还要游上50米才能达到水面,再坚持一下吧!
真的忍不住了?好了,松开你的手吧!感觉如何?空气对于你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要依靠氧气才能生存。通过氧气在生物体内产生化学作用,我们才拥有了生物能量,并进而得以存活。
缺氧对人会有很大的伤害,这一点人人都知道。可是你知道缺氧对人的哪个部分损伤最大吗?
给你5秒钟的时间思考……好了,时间到,你猜到答案了吗?
不管你刚才心里猜到的是什么,其实真正的答案就是你刚刚工作的器官——大脑。
大脑对我们每个人都极为重要。这不仅仅因为它是唯一承载我们思考的器官。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大脑很轻,有多轻呢?一个成年人的脑只占体重的1/50。和你的手提电脑相比,人脑在重量上算得上“体态轻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脑的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1/4。我们每吸人一口空气,其中1/4的氧气都跑到我们的脑袋里去了。那些经常处在运动状态的四肢对氧气的消耗,反而比不过这个酷似菜花的器官。更很少有人知道,你的心脏每收缩一下,那飞速涌动的血液就有1/6流向了脑。
可是,与我们日渐丰满的腰部和臀部不同,脑组织本身几乎没有一点点类似于脂肪一样的物质储备,说得更简单一点,在能量消耗方面,大脑是个败家子,给它多少就花多少,从来不想着把多余的能量存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对大脑的血液、氧气供应就必须准确、及时。稍有差池,大脑就要消极怠工,甚至会罢工。而每次大脑的每次罢工,都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伤害。
如果大脑罢工
所谓大脑的罢工,也就是因为缺氧而导致的功能降低,或者暂时中止了。如果你经常打哈欠,那么这往往标志着你的大脑没有得到足够的氧。(当你看到“哈欠”两个字的时候有想打哈欠的感觉吗)如果你经常胡思乱想、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往往证明你的大脑对你的供氧状况比刚才还要不满。如果你常常丢三落四,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也说明你的大脑处在缺氧状态。当然,如果上面这些情况你统统都具备,也不要慌张。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大脑轻度缺氧的表现。可是如果你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昏睡或昏迷等情况,就要当心了。这不仅标志着大脑功能的严重受损,还意味你已经出现了生命危险。
大脑的脆弱程度远超出我们一般人想象:在持续缺氧的情况下,只需10秒左右,大脑就会丧失知觉,如果持续6分钟以上,将形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多么高明的医生,都无法让你的大脑恢复原来的状态!
也许你觉得这种情况离我们很远?事实上,大脑缺氧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是一种常态,尤其对于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导致大脑缺氧的原因有很多。从环境的角度上讲,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大脑缺氧的元凶之一。当化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弥漫在城市中的时候,当出租车和公共汽车的尾气喷射在马路上的时候,当你在火车站等人员拥挤且封闭的公共场所里呼出二氧化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在不同程度上处在缺氧的状态之中。
这些外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想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呼吸清新的空气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愿望。为了在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我们必须付出一些代价。而大脑缺氧就是其中之一。
环境的影响不是大脑缺氧的唯一元凶。大脑缺氧的发生还和我们的用脑方式直接相关。超长时间用脑、用脑方法不当、精神压力过大,都会导致我们的大脑缺氧。这些因素和环境不同,它们都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我们能够稍稍改变一下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以及方法,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大脑缺氧的情况。可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将大脑当作廉价的机器驱使,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我们的大脑备受其害,且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关于如何科学地使用我们的大脑,本书将安排专门的章节来阐述。在这里,我们要重点分析的,是由于阅读信息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导致大脑缺氧的状况。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身体状态,在阅读不同的书籍时效果完全不同。那些我们感兴趣的书,比如漫画、小说、时尚杂志之类的书,看很久也不会疲惫。而那些艰深的、厚重的学术书籍或者专业工具书却常常让我们犯困。类似的情形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可能更典型一些:当他们阅读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或者书籍时,很容易哈欠连天,陷人十分疲惫的状态,而同样还是这些学生,如果进了网吧,就一个个生龙活虎,不知疲惫。
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不平常的秘密:那些让我们哈欠连天的书籍和信息实际上是导致我们大脑缺氧的罪魁祸首。大脑陷人疲惫、困倦的状态,是一种生物的自我保护功能,它通过疲惫、困倦来强迫人们休息,以重新为大脑提供氧气,或者起码可以阻止本已陷人缺氧状态的大脑继续耗费大量的氧气。但我们却常常并不理会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保护本能,象凶残的奴隶主一样驱使我们的大脑,在大脑已经进入抑制状态时继续工作,并导致大脑的工作效率急剧下降,甚至造成大脑损伤。
不知道那些强迫自己的孩子在困倦的状态下继续苦读的家长、那些依靠咖啡和香烟度过漫漫长夜、赶夜工的脑力工作者们看到这里,会有什么感觉。
善待自己,是每个生物的本能,请珍惜并保护我们的大脑吧。P3-5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非常感谢你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把这一本挑出来。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到有关这本书的消息的。可能你是看到了图书大厦的海报,可能你是听从了朋友的推荐,也可能你是了解了互联网上对于该书的评论……
无论如何,你做了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白居易、卡耐基、爱因斯坦、霍金、毛泽东、曼昆、易中天、奥巴马、马云、孟非都在应用这本书中介绍的神奇方法。这也是他们能够出人头地的重要原因。使用这种神奇的方法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他们说出的话会被人们争相传诵,他们写出的文字会被报纸、杂志转载,并进而成为畅销作品。有趣的是,有些时候,这些焦点人物了解的东西并不比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更多一些。有时他们所知道的,我们也知道,可是他们就是能够站在舞台上,而我们却要在台下当观众。为什么他们在“那边”,我们却在“这边”?
我们身边也有好多运用这种神奇方法的天才。他们所说的话很普通,但就是比我们的话吸引人,有更多的同事、上司、下属、朋友、亲属愿意听他们说话。他们所写出的文字看似很普通,但就是能在上司和同僚中获得更多的认同和积极的评价。当他们为此而升迁或者赢得更多友谊与支持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他们在“那边”,我们却在“这边”?
本书会告诉你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将了解到从“这边”到“那边”的真正秘密!你将会掌握威力无穷的思想表达方式——有氧信息!你将学会如何——
整整讲上一天的话,却仍能让听众们充满兴致,毫不疲倦;
在思想中不添加任何新的核心内容,却能让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倍增加;
将别人难以解释清楚的内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他人看来最无趣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把看似毫无用处的内容变得实用无比;
节约80%的阅读时间,却能学到更多;
让你的工作报告成为上司最愿意阅读的文字;
甚至,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成为万众瞩目的专家和名人。
……
这一切并不是痴人说梦,实现这一切的机会就掌握在你手中。继续翻阅下去,你就有机会获得上面的一切。
就在我即将写完这本书时,听到一则来自学校的消息:普通高中的教材全部升级换代了。新教材里的图片更多,颜色更鲜艳,术语更少,语言更轻松幽默。
这无疑是教材从无氧到有氧的变化。这也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即便在最传统、最顽固的信息传播领域,有氧信息都开始发挥作用。相信在大学里看到曼昆式教材的日子不远了。
在有氧信息逐渐成为主角的今天,传统的无氧信息正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一方面,顺应这一趋势的人能够迅速崭露头角;而另一方面,那些无法适应变化的人正在被淘汰出局。在这场变革中,没有绝对的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这场信息革命的主角。
在白居易为文盲老大娘耐心念诗的年代,信息的来源主要还是高层知识分子,他们大都不愿放下架子为普通人创作信息。他们不在乎自己的信息有多少人能看懂,又有多少人感兴趣。可是今天,当人们纷纷用信息去争夺眼球,并从中获取利益时,肯放下架子的人越来越多了,时刻关注信息接受者的反应逐渐成了一种常规。
互联网的诞生和迅速普及加速了这一过程。当人们在猫扑论坛灌水时,当人们在百度知道里回答问题时,当人们在新浪博客里书写个人日志时,信息制造的控制权已经从极少数知识精英转移到普通大众的手中。
在互联网背景下,每个人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这种双重身份让有氧信息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只有当你提供的信息能够让别人看懂,只有当你提供的信息让别人感兴趣,只有当你提供的信息对别人有用,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信息制造途径的迅速增加,也使得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决定了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对周边的信息细嚼慢咽,我们需要立刻明白自己正在接触的信息的要害。我们需要立刻就把我们从信息中了解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就像《少林足球》里星爷说的那句话一样:时间是不等人的!
所以,我们才看到,读《品三国》的人远远超过了读《三国志》的人;读《身体使用手册》的人远远超过了读正规医学教科书的人;读《穷爸爸,富爸爸》的人远远超过了读会计学的人。
这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够好的年代。曾经有个电器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能够使用半个世纪。我很好奇这是否属实,就向业内人士请教了一番。他们笑着说,如果这款产品真的能使用半个世纪的话,那厂商早就破产了。
想一想也对,即便那款电器真的能使用上半个世纪,又有谁会在大半辈子的时间里只使用同一款电器呢?同样,当我们阅读书籍,聆听演讲时,又有几个人是抱着成为顶尖专家的目的的呢?“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我们了解了我们需要了解的部分,这就足够了。21世纪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在拥有核心特长的前提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但我们不应该奢望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我们只要拥有足够支持我们事业发展的知识就好。
所以,知识不要太高深,形式不要太古板,用途不要太模糊,我们需要的,是大量的简单、有趣、实用的有氧信息。
这种强烈的需要必然会导致一大批有氧信息英雄的诞生。他们可能并不是最专业的人士,他们也往往没有自己原创的理论体系,他们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但他们就是有本事让他们提供的信息看上去简单、有趣、实用。这就足够了。在有氧信息时代,能够提供具备这些要素的信息,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作为有氧信息接受者,我们可以从有氧信息的到来中体会到更多的好处:我们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获取愉快的精神享受;而作为有氧信息的制作者,我们更可以缔造比我们实力更强劲的人都无法创造的奇迹,成为舞台聚光灯下星光闪耀的那个人。
奇迹每天都可能发生,但问题是,你会不会成为下一次奇迹的主角。这取决于你对有氧信息的理解有多深,你制造有氧信息的本领有多强。
有氧信息是魔鬼,如果你甘愿墨守成规,成为无氧信息的牺牲品;
有氧信息是天使,如果你愿意加入有氧信息的队伍,成为帮助人们快乐轻松获取信息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