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转角遇见心理学家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大卫·科恩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深度叩问心理学家内心的记录,14位当代心理学领军人物自剖肺腑,解开一段段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史的秘辛,详尽讲述心理学家眼中心理学的真谛!该书引人入胜地撷取了当今世界心理学领军人物的群像。另外,书中还深入探究了当代心理学核心的冲突和争议,揭示了关于人类本质的不同视角。

内容推荐

你想象过与心理学中的著名人物对话吗?他们为何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动机何在?艾森克为什么对弗洛伊德充满敌意?斯金纳关于感觉的问题是什么?

《转角遇见心理学家》引人入胜地撷取了当今世界心理学领军人物的群像。上—个世纪见证了思考和实践的根本性变革,而驱动这些变革的论争的深度是惊人的。本书深入探究了当代心理学核心的冲突和争议,揭示了关于人类本质的不同视角。

从斯金纳到乔姆斯基,从艾森克到达马西奥,《转角遇见心理学家》独家收录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深度对话。

大卫·科恩是位多产的作家和电影制作人,英国皇家药学会会员。他曾为《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撰稿,他的著作有《生而为人》、《儿童心智的发展》以及《卡尔·罗杰斯:批判性传记》。

目录

导论

1、桑德拉·贝姆

2、诺姆·乔姆斯基

3、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4、汉斯·艾森克

5、约翰·弗拉维尔

6、维克多·弗兰克

7、丹尼尔·卡尼曼

8、R.D.莱恩

9、赫伯特·西蒙

10、布尔赫斯·斯金纳

11、黛博拉·泰南

12、尼可·团白根

13、菲利普·津巴多

非最终结论

参考文献

编者后记

试读章节

你什么时候决定要成为一名正式的心理学家,而非天生的心理学家?

我选择心理学作为主修专业并且喜欢它是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在研究主题中选了这门课,在这门课上我们每周都要探讨不同的话题。

对我来说,成为一名正式的心理学家与我决定跟谁结婚有着莫大的联系。不是每个人的生活中这两件事都相关联,但是对我来说,这两件事是联系在一起的。我的丈夫达利·贝姆,他也是一名心理学家,他是我母校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名教授。在我大四那年我们相遇了。他不仅视心理学为一种职业,还将其视为一项学科和一门科学,这让我感到真实而有意义,所以他的路也成了我的路。

你什么时候进入心仪的研究生院的?

首先——当我回想的时候不太好定义了,这有些好笑——首先,我一直对临床感兴趣,最终密歇根大学的一位实验心理学教授成为我的导师,他叫大卫·伯奇(David Birch),他对俄国的维果斯基(Vygotsky)和鲁丽亚(Luria)团队感兴趣。该团队的主攻方向是言语的自我控制和控制自主行为的因素。但是对我来说,它以某种我说不清楚的方式与我的一些兴趣联系起来,这些我感兴趣的事情是:人们怎样让自己戒烟?人们如何让自己在从未接受过训练的事情上表现得更加训练有素?我的兴趣依稀仍在临床方面,但是我已经着手研究刚刚提到的这些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地做了下去。大卫·伯奇让我知道,我确实有一些好的想法。因此我认为,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最大收获是,知道了自己很有创造性并且可以用实验来处理一些有趣的事情。我有我的想法,我有我的实验,对于我的导师来说,我并不是他的学徒,从一开始就不是。因此,想要把心理学作为自己事业的想法并非是在我读研期间一下子形成的。

你还没有问我这个问题,但是已经或多或少地有了些联系,我必须稍微偏移一下叙述的路线——现在必须折回去说了——听起来很有性别特色,我和谁结婚了,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在1965年6月,妇女运动之前,我和我的丈夫结婚了,我又要再说一遍了,他是个心理学家。我成为一位心理学家确是因此而起的,因为我们第一次出去约会的时候,达利就问我:“对你这样一个正统而又聪明的女孩来说,你将如何协调自己的事业与家庭?”而我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些,我给了他一个乖女孩的答案。我说:“我不知道,我丈夫的职业会放在第一位,而我甘做绿叶。”仅仅六周以后我们就决定结婚,但在决定做出后没几天我感到很恼火,于是对达利说:“我们完了。我不想结婚了。”其实,这真是我第一次有这种想法。“因为你已经是个教授,你有自己的工作,咱们结婚意味着我必须要随着你走,我不想这样做。”这让我们都很恼火,然后我们就开始考虑,我们将会做怎样的决定而我们又要如何实现这些决定,之后我们开始构建平等婚姻的草图。接着我们做了当时人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并且为此进行讨论。这提升了我对性别的兴趣,并产生出这样的想法:“我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也许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最优秀的学生,他们都为我将进入哈佛大学或密歇根大学而振奋。”我说我要结婚了他们就会接着问:“那你还打算进入匹兹堡大学吗?”这也没什么。我会接着说:“等等,你们为什么会这样想?我昨天并没有做这些啊。你们为什么会对我做出这样的猜想?”因此,成为一名心理学家,成为一个贤妻良母,成为一位女权主义者,让我对性别的话题产生了兴趣并且发现文化会在意识形态上对此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将男人的生活与女人的生活区分开来。人们仅仅因为我结婚了就会对我产生不同的猜想。我的心理学和性别心理学就是从这里开始启程的。因此,我走上性别心理学的过程比较特别。

你以自己生活的名义做过什么事情?这些事情融入了你个人观点或仅仅是某种谎言?

我的想法和观点,并不等同于我研究生阶段受到的训练。当我在研究生院如心理学家般行事时,一切苗头还未出现。我没有修性别方面的课程,我没有做性别方面的研究,什么都没有。但是在研究生院时我开始演讲。有一篇演讲成为了名为《人类事件的警方态度》这个小册子中某个章节的部分内容,我记得这本书是1970年出版的,但是这篇讲稿大约是在1966年开始演说的,我们这样称呼它:“训练妇女觉知自己的位置:非意识形态的力量。”现在让我们回到1993年,我认为这本新出炉的书确实是关于文化意识形态的,而且也与性别有关。因此,这些事件之间是有着很大的连续性的,但是在我毕业的时候,我所说的话是:“是的,这成为了理念,这变得非常有学术性、政治性和个人性,但是这种学术性和我所要做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学术意义是不同的,换个更正式的说法,不同于我的心理学。”

那么你去了密歇根并且和大卫·伯奇一起工作,在此之后你又做了些什么呢?

我从一些很细碎的事情说起吧,我的这些事儿也只能这么以这种方式组织。达利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正式成员,当我去了密歇根之后,他辞去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工作,随我一起居住在密歇根州。当我即将获得学位的时候,我的导师到处寄推荐信,内容大致你也了解吧: “这是一位即将毕业的优秀学生,她并非从事性别研究,而是主修发展心理学。顺便说一下,她已经结婚了。”我一封回信都没收到。我不知道人们有什么办法来处理夫妻同时求职,但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给我们俩都提供了工作,因此我们就留在那里,我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而达利恢复原职。

当副教授的最初几年对我来说是某种过渡。我们开始演讲并回答听众的大量提问,这样一做就是好多年,可能到了1974年我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这种生活才停止。接着我开始教书但是并不做研究。我并非是一个本分的实证主义研究者。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让我想知道答案,我就会失去兴趣。我当时很年轻,我不知道我看上去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我明白我不知道我要问些什么。你知道,有些人喜欢把自己要做的事都写在随身带的卡片上,但我从来不是这样的。我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因此我总是存在某种职业身份的危机。然后我想到在匹兹堡还有一所地方性大学,叫做查塔姆的女子大学,在那所学校你只要教书,不需要做研究。我当时考虑了一阵:“我是不是可以做那个?”

接下来的某一天,我不记得它是如何出现的,也不能够指出一个特定的时刻,但是我知道我在某处获得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有一个方法可以将我政治的、个人的和学术的兴趣(广义上我将之称为女权主义和心理学的事业)联结起来。我觉得那时候所发生的一切似乎能部分说明,我们要四处演讲“训练女性知晓其位置”,我们这样说道:“作为一项妇女先锋运动,作为备受争论的先锋女权主义者,会认为文化俘虏了这些生来可爱形色各异的人们,并且将其推进两条独立的道路,结果造就了两种人而不是多种人。”但我说,事实不是这样的。假设人们与自己的性别角色不符,就会显得有些不太正常。也许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人们也会受到拘束、限制,遇到问题。我按照这样的思路前进,有时,我记得我对自己也对别人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我正自封其口,因为缺乏数据的支持,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这些政治变化、社会变化和文化批评的争论?”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文化出了些问题,甚至心理学也是将我们推向两条独立道路的帮凶。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决定着手研究这些事情。

P25-29

序言

心理学到了心理学家那儿似乎就变得深奥难懂、琐屑无趣、自说自话起来。事实本不该如此。像英国的心理学家奥利佛·詹姆斯(Oliver James)和美国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都是常在媒体露脸的名人,可见心理学已经极具影响力。事实上,很早以前就有人呼吁这些心理学家们能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比如1927年,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John B.Watson)就曾抗议说,他总是被那些雇用文人搞得不胜其烦,这些人想要在文章中引用关于性、婴儿和汽车等研究的最新动向。甚至有心理评论家在背后支持这样的行为。

现在压力就更大了。随着上帝在西方文明中几近死亡,我们指望心理学家(还有精神病学家)告诉我们生命的真谛。“精神领袖是我们的向导”,所以如果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那我们就有更多的理由相信他们。

本书第一次出版到现在已经超过了25年——从那时起,心理学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学科发展更加完善了,心理学家的队伍也比以往壮大了很多。1977年,英国心理协会(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的会员只有6000多人,而现在已经超过35,000人。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则变得无比庞大,若是举办一次全体会议,恐怕得要一个大飞机场才行,一些会员觉得这个组织大而无当。在澳大利亚,南非和日本,还有成千上万正在做研究的心理学家。甚至是像罗马尼亚这种疯癫的国度——我也是半个罗马尼亚人,所以原谅我对这个地方出言不逊——也有数以千计有资格认证的心理学家。

上面这些数字并不能充分说明心理学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和进步。过去的30年中,一直有许多批判者抱怨说,我们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靠着心理学挣到了自己的吃穿用度,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这些心理学家对此应当感到羞愧和可耻。

当你向心理学家挑战,并询问我们对于人类行为的状态和原因到底知道多少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辩解说人不能这么挑剔。毕竟,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你不能指望它像物理学、化学或是天文学那样发达。事实确实如此——但也不尽然。天文学可以追溯到托勒密(Ptolemy)和哥白尼(Copernicus),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不也是17世纪的吗,他的那个苹果——还有那个铜币落在他面前引导他发现万有引力开始算起,也已经将近四个世纪了。如果我们把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这个光辉的时刻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首次登场,那么它确实比化学要年轻些。1879年,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哈佛大学也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到2004年,心理学才有125年的历史,我们还能对这么年轻的学科奢求什么呢?

但是,将1879年作为心理学的开端,就忽略了像笛卡儿(Descartes)、贝克莱(Berkeley)、休谟(Hume)和J.S.米尔(J.S.Mill)这些自17世纪以来对心理学问题感兴趣的思想家。一些希腊人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甚至谈及过灵魂。早在1600年时就有很多关于抑郁症的知识了,因为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在一个类似抑郁症的专题里撰写了大量论文。从19世纪中期开始,伟大的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elmh01tz)就一直在做心理学的感觉实验,而19世纪30年代,皮塞居(Puysegur)在法国做了大量的催眠实验。

在第一版,我报告说红蓝两方有许多争论。红方是明显的乐观主义者,他们认为心理学正以优美的步伐快速前进,感谢心理学家们为这个学科添砖加瓦;而蓝方悲观主义者们认为这个学科彻底失败了。保罗·克莱恩(Paul Kline),一位英国的心理测验权威,悲叹道,一直到1990年,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还只是在自负地报道常识(Psych010gy Exposed,1990)。“保罗在钻牛角尖。”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在我面前回击了他尊敬的同事。现在,这两个人都去世了,我想,来世他们还会再一决雌雄。  本书的第一版还揭秘了心理学家的一大困扰,请认识到我们是科学家,别把我们误当做知心阿姨。从20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英美两国的学生对心理学课程有着强烈的需求。我在20世纪70年代采访过的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学生认为通过学习心理学课程,他们能发现生活的意义。许多心理学家极力申辩,这是对心理学最不幸的误解,尽管他们不能确定如何定义心理学,却百分之百地确信它与生活有着间接的联系,这种看法或许是对心理学更好的理解吧!

……

本书中新增的一些访谈反映出心理学知识现在已经很受欢迎。弗莱维尔(Flavell)和达马西奥(Damasio)都是在职业生涯的一开始就对心理学感兴趣,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也是这样。在新增的被访者中只有一个人与之前描述的形象部分吻合,那就是黛博拉·泰南(Deborah Tanflefl),她因为研究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说话方式而出名。跟乔姆斯基类似,她一半是语言学家,一半是心理学家。

所有这些细化的研究让心理学更加专业了,但也许不像以前那么有敢作敢为的雄心了。我仍然觉得这很有趣,而且我喜欢和这本书里所有的人谈话,感谢他们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接受采访。另外,在70年代的采访中,大家惯用“man”来指代男人或女人,我不想改变我那时候说的话为本书作修饰,但在后期的采访中我没有使用这个词。

后记

心理学家貌似很遥远,但是又很近。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心理学是什么。但是,心理学家还是一个很神秘的群体。

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想什么?

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

他们是怎样变成心理学家的?

他们和我们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这本书收录了13位欧美心理学界泰斗的私家访谈录,关于他们的人生、所思所想……原来他们真的跟我们不同,原来他们和我们没什么不同。这13位心理学家都是推动当今心理学发展或者奠定新学科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经历和经验想必对无数喜欢心理学和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很有帮助和吸引力。其中还有不少他们私人的八卦哦。

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也学到很多东西,再次为这些心理学家的精神所感动和震撼,对他们所带领和涉及的学科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此,我们也衷心期望能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帮助,希望这是一本让你看得懂、用得上与留得住的好书。

书中注释全部是编辑后期整理增加,如有谬误疏漏还请读者朋友多多包涵指正,在这里我们深深鞠上一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5: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