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老爹登过这里的很多山峰。他不仅熟悉这些雪山,还会看风向推断天气。后来他发现自己老了,爬不动那些雪山了,但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些雪山,不愿离开这里,希望每天的清晨和日落都能看见他心爱的雪山,闻到雪山清新的气息,感受它跳动的脉搏。于是,他没有搬到加德满都去住,而是在雪山脚下开了这家驿站。每天都会有许多登山者来到这里,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他们在这里小憩准备登山或者住下来等一个好天气。早上,巴桑老爹会煮一大锅马铃薯,塞进登山者的背包里。他说马铃薯耐饥,冷了也可以吃。他的动作很慢,像是塞进了一个个重重的牵挂。彼此什么也不用说,一切就在巴桑老爹摇摆的手中和登山者的回眸里。晚上的时候,巴桑老爹喜欢坐在火塘边跟住店的客人聊天,他把多年的登山经验无偿地告诉每一个登山者,和他们一起分享对雪山的感受。高原、雪山,给予了他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热情和力量。我能感觉到这股力量,却无法言说。可能这就是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原始的联系吧。巴桑老爹一直都没有结婚,就这样和雪山过了一辈子。
也许是因为我漂累了,也许是因为我也被雪山所迷惑,我喜欢上了每天清晨打开窗户,呼吸雪山带来的沁人心脾的空气,喜欢每天坐在大木屋的角落里听巴桑老爹的侃侃而谈。我包了一问房就这样住了下来。
每天听得多了,就也有了爬山的冲动,我的那种想要把自己迷失的想法又充盈了整个身体。让自己在一个不确切的时候,一个不确切的地点消失,有雪山为伴也算幸福了。
在一个清晨,那是巴桑老爹预测的好天,许多登山者都兴奋地出发了。我也悄悄地跟在了后边。我不知道自己要爬的是什么山,有多高,有多冷,我什么也不知道。只记得他们跟巴桑老爹说要翻过一个五千多米的垭口,去珠峰大本营线路上的营地与朋友会合,巴桑老爹依旧一边给每个人塞着马铃薯,一边告诉大家怎么用玛尼堆辨别方向。
两个小时的山路后,我已经看不见任何人了,只是机械地走着。可以看到终年不化的积雪,山路开始变得陡峭。厚重湿滑的积雪上覆盖了一层两侧山峰风化后滚落的细碎石块,走起来吱吱咯咯的。有的地方已经不是雪而是冰。冰块的挤压、凝固形成了层层起伏的波浪,碎石覆盖在冰的波浪上极其不稳固,一不小心,我的脚就会顺势滑出,卡在冰缝的边缘上。碎石滑落到冰缝里,撞击在冰层上,空荡荡的回音在脚下响起,很久很久。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开始小心,步子迈得很小。经过几个零星的小水面,又翻过一个小山坡,我突然出现在一片碧蓝的湖泊前。蓝得透彻的水映着白得彻底的雪山,不远处飘扬着鲜艳的经幡。我贪婪地看着眼前的这幅画——色彩冷峻的高山、湖泊,划过色彩浓烈的一抹经幡。
继续往前走,山坡后又是连绵的雪山。突然我的脚踩空了,一下子翻滚起来。我的脸碰到冰冷的雪上又被碎石划过,好在雪坡不是很陡,我慢慢地停在了一个雪坑里。耳边是继续翻滚的碎石撞击的声音,空洞,遥远。我不想动了,修正了一下自己的姿势,看着蓝蓝的天,我在等那一个时刻的到来。我想我要消失了,在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雪光反射在我的脸上,眼睛酸酸的,头晕晕的,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慢慢的,一个模糊混沌的声音像是从地道里滚滚而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切。“醒醒,醒醒,你不能睡在这里。”他在不停地摇我,我的胳膊,我的腿。“你怎么样?哪里受伤了吗?”我的意识已经醒来,但眼睛重得睁不开。我费了很大的力气睁开眼睛,是圣乔治爸爸。我在驿站里见过他,一个美国老头。他在50岁的时候迷恋上了爬山,以后每年来巴桑老爹这里住上一个来月,他已经爬不了那些高峰了,就选中了一个低矮平缓的雪峰。每年都来这里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登上峰顶,所以巴桑老爹戏称那座山峰为“圣乔治峰”,并鼓励他说:有一天他登顶成功了就正式给山峰命名为“圣乔治峰”。大家也都捧场地叫他“圣乔治爸爸”。P18-20
十年间不经意地走过四十多个国家。很多朋友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钱哪里来的。这绝对是一个离奇的,不可复制的,不可效仿的过程。我只是拿出来解疑,绝无炫耀的意思。
1999年我住的平房被拆迁,政府给了我一笔钱,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因为那条街将建成北京的名片。我用拆迁费的一半付了首付买了一套商品房,当年北京的房价还是喜人的呢。余款作为旅游经费开始周游世界。新房我没有住,直接租给了朋友开公司。让他看着简单装修,能用就得,反正我要回的时候肯定要砸了重装的。租金帮我还上贷款,余款作为旅游后续供给。这里顺便感谢一下我爸妈,不时地、间歇性地收留我。等我玩得想要有个家,有个安静地方让我抒发情感、品味生活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房子价格已经长到离谱的位置。我收回我的房子,从朋友那里挪用了一笔钱付清尾款。拿到房产本的那天我又转身折回银行,把我的房子做了抵押。经过审核,银行贷给我70%的房款市价。20年,我每月还利息即可:还了朋友的挪用款,装修了房子,我还有大把现金在手。零打碎敲地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不坐班,不打卡,不用应付人际关系,我能做就接。权当给银行打个小工,同时让自己玩得心安理得。
有了自己的家,我开始和我的爱人一起经营我们的家。生活的重心由路上逐渐向家里转移,旅行开始作为生活的调剂品,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待在一起而已。我们一直在走,已经是一种习惯,与风景无关,与谈资无关,与挑战无关。我们让出各种假期,不与只能在假期出行的人争夺资源,专门挑各个淡季出行,便宜的机票有时就是出发的理由。
问得最多的第二个问题也想集中解释一下,就是我的语言是如何练就的。
首先我没觉得语言是能够去旅行的必要因素,在中国到处可以见到背包的外国人,甚至偏远的藏区,有几个会说中文?一张地图一本书,一双观察的眼睛一个笑脸,足够了。我的语言也是碰着学出来的,所以如果在国外,我应该算半文盲,因为大部分单词都是只会说不会写。关键时刻最管用的除了肢体语言还有人的潜能。集中精力把自己放到语境里,上帝都会帮你。记得一次坐火车从里斯本到马德里,我错过了直达车,需要坐慢车,转三次。列车员只会说西班牙语,我慌乱地跟他说我只会说英语,说英语好吗?他做了两个手势,一个是安静,一个是听。他一直耐心地跟我讲西班牙语,连比画带说,声情并茂,我听懂了。
不过不得不承认,语言会给我插上一对翅膀,让我可以自由地和遇见的人交流。另外要感谢的。是大学毕业后我做导游的那三年“二劲儿”,年轻不计成本地使用自己。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无遮无挡,顶着太阳傻笑。只要能出去,什么收入不收入的都不重要,满脸刻着幸福。很多别人躲着的团都一股脑儿地抛到了我手里。还记得那次在东北带一个团,寒冬腊月站在雪地里等蒸汽火车,脚后跟的冻疮跟了好几年才痊愈。当黑色火车头被白色的蒸汽团团围住,嘶鸣着由远而近时,那一刻我欢呼雀跃,看到了执著的力量。一会儿一趟西藏,一会儿一趟丝路,带着烟雨江南的雾气钻进大漠黄沙的甘南,留在北京的日子弥足金贵。那些跟我一起斗小咬、斗严寒、挣扎于头疼欲裂、反抗于鼻涕四流的各国“英豪们”,是我“悲壮”的青葱岁月里最饱满的一笔。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自己问自己的,那就是这十年的旅途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旅行是追寻,感受,印证,反省的过程。我所收获的是理解,是亲密,是爱。旅行中我碰到太多个性鲜明的人。有的用失去提醒我珍惜,有的用他们的多彩丰富我的见识,有的用他们的精神坚定着我的选择。他们让我重新认识我自己,改变我自己。
后来是我和Y两个人的旅行。我和我的旅伴有一个三大定律八项注意。三大定律:一、自己选择。无怨无悔;二、只承诺自己能做的事;三、充分交流,各抒己见。八项注意:一、不拿自己当标准苛求对方,宽容不同的意见;二、恰当给予,共同承担,不推卸责任;三、家务可以不做,做了就不许抱怨;四、能做的事情都一起做,包括德、智、体各个方面;五、不传话,不妄加评论;六、赞扬鼓励对方,能做得更好就为对方去做,不行就默默支持;七、直接表达自已的想法,不让对方去猜测;八、对待双方的亲属,合则当家人,不合当朋友,不强求不争论。一切都要共同面对,无法逃避。彼此要真诚,要理解要宽容,要共同经营一个舒适的氛围。
当年背着大包上路的时候就是想看看,和我在同一个时空中生活的其他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身体和精神都准备好了,从1999年开始我就行走在路上。其实一切顾虑都在旅行出发前、踏出第一步后消散,旅行变得像生活一样自然,新奇的食物、绚丽的风景、迥异的文化,刺激着我的脚不停地走,在到达与离开之间体会陌生的新奇、不安、惊险、温暖和感动,
也许离开熟悉的环境会让人打破惯性的禁锢,恩索也会随之而来走着走着,我发现自己想要慢下来,不是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故意、我愿意停下来静静地感受一句话,一段故事,享受陌生人
带给我的感触。冥冥之中我感到身体里有一颗不成熟的种子,还没有发芽就被卵膜包住,蛛丝缠绕。但又清晰地感觉到它就在那里,我不停地走,好像就是在找回原本的那颗种子。
这种追寻逐渐强烈,我眼中的景色开始定格,眼睛渐渐停留在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鲜活的人身上。我不再做任何关于上路的功课,不再搜索什么锦囊和攻略。我所做的就是保留一双不带自我色彩的眼睛,提醒自己不断清空自身陈年的一些不良情绪和偏见。打开所有的触角去接受美好、去尊重不同、去学习爱别人。这种见证自己成长的过程更加让我着迷。
我一直在走,已经是一种习惯,与风景无关,与谈资无关,与挑战无关我和相遇的人交往,和相遇的只言片语交流,勇敢地去迎接和担当所有的未知和磨难扛过人生极致的感受,便可以让人拥有强大而柔弱的心,谦卑而独立的心态,慎独而乐群的性格,自由而负责的生活态度。旅行让心博大,让人谦卑,我相信在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害怕,我只会生根发芽。感谢让我旁观的他者。让我找到想要的自己。其实,放下自己定义出来的喜好、形象、身份等概念,不需要修炼就可以活得很自然,
慢慢地,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路,像擦亮了心中的一盏灯,照亮的地方就是我曾经离开的家。
当我重新回到家的时候,增长的见识、囤积的感悟、积蓄的爱,洪水般涌入并注满我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它让我觉得平静的生活是那样的美好,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发现此时那颗种子正在慢慢地发芽。
从1999年开始,她背着包行走在异国他乡。新奇的食物、绚丽的风景、迥异的文化不断刺激着她的行走。慢慢地,风景逐渐定格在了陌生而鲜活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中的各种故事。
马楠编著的《行走的树》收录了作者行走40多个国家的经历,《行走的树》书写了种种有意思的人和故事。你会认识尼泊尔宽厚的大叔、巴厘岛玩世不恭的青年雅克、越南相互扶持的一家人、约旦恋爱中的小伙儿、日本勤奋工作的老人、在埃及等签证时期偶遇的靠谱“爸爸”、墨西哥享受生活的一家人……作者想说的是,旅行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锦囊和攻略,也不是语言,而是带上一颗没有偏见的心,做一个旁观的他者,才能收获一个真实的自我。
马楠编著的《行走的树》内容介绍:旅行是追寻,感受,印证,反省的过程。我所收获的是理解,是亲密,是爱。旅行中我碰到太多个性鲜明的人。有的用失去提醒我珍惜,有的用他们的多彩丰富我的见识,有的用他们的精神坚定着我的选择。他们让我重新认识我自己,改变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