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种发狠的青春/知性女人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洁尘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知性女人系列”是一部极具心灵穿透力和个人风格的随笔精选集,将作者多年来的随笔精品以一种全新的编排和出版形式收集成册,以飨一直喜爱、追随她的作品的读者。此外,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散发出浓郁的知性女性气息,作者用从容、犀利、充满力量的文字,为每一位关注心灵成长的女性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

本书是“知性女人系列”丛书之《一种发狠的青春》。

内容推荐

本书为知名女作家洁尘的“私人版本”精选集,以图文形式集结了作者近年来的随笔精品。爱情、时尚、两性、电影、阅读……作者从知性女人的角度来感受这一切,并以她独特、犀利、准确的文字,在字里行间揭示出关于人生的真知灼见,直抵心灵,令人叹服。

目录

“幕味”十足的洁尘

·说他·黑夜里最黑的花

 不堪其老,老了也无妨

 黑夜里最黑的花

 沮丧之极的尖叫

 男人流血我流泪

 派克,谢谢你!

 遭遇布莱德·彼特

 暗恋

 沉默的男人中有四个中年一个少年

 春色堆砌寂灭之路

 母爱·元斌

 那个里弄深处的英俊男人

 凝视

 盛年之光

 他找到了他的药

 太阳升起,神光褪去

 颓灿之人

 完美的英雄

 无端的恩情

 戏子无情和戏子无知

 一种发狠的青春

 玉面小生的类型

 海明威的面孔

 埋单的唯美主义者

 男人四十

 美德之不一一自我辩解

 对绅士的完美想象

·说她·千娇百媚之下的灰烬

 被野心摧残的面容

 猜想褒曼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

 电话里念过来的费雯丽

 关于朱丽安·摩尔的新旧文字

 两个女人

 面对灰烬

 女为悦己者狂

 千娇百媚之下的灰烬

 四月三周两天

 谈她,就像谈死

 夏虫语冰

 献身

 黑色图腾

 戴安娜和卡米拉

 刘晓庆的福气

 一朵从缺陷中奋力开出的花

 在胶片上和书本上的克莱默夫妇

 在哪里跌倒

 女优阮玲玉

 说说陈冲

 BJ日记

·故事里的事·菊花之约

 不伦之恋

 黑道鸳鸯

 侯麦的四季之爱

 菊花之约

 垃圾精品片之紫醉金迷

 烈日灼身

 母爱的左右为难

 人·爱·狗

 他差点庄重起来

 新鞋子,旧鞋子

 胭脂扣之书影对照

 母女恩仇录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

 江洋大盗的故事

试读章节

男人流血我流泪

近来不少电影杂志在做各种主题,比如“最感人的十个吻”、“最伤感的十个告别场面”什么的,蛮好看。虽说是一刊甚至是一己之见,但从中总能找到一二同感。一有同感,电影往事便历历在目,也就可以唏嘘感叹片刻。甚至,还可以发会儿呆。现在很流行发呆。我一个女友发呆都呆腻了,听说我前段时间在写言情小说,便对我说,你的小说能把我弄哭吗?我太想哭了。

真是成呆瓜了。想哭还不容易?看电影啊。我经常半夜抱着抽纸盒看电影。

也想起一个主题,“男人流血”。要硬凑十个也是可以的,但男人流血我流泪的,却只有两次。都是老片子。一个是英国电影《海狼》。二战故事。两个英国职业军人领导一帮已经是老头儿的退役军人在中立国印度摧毁德国潜艇的故事。罗杰·摩尔演格利高里·派克的助手,还是他擅长的007式的角色,风流倜傥、智勇双全,极会勾引女人,手到擒来。结尾的时候,摩尔杀了女间谍也被刺伤了手臂,然后赶到海边,看德国潜艇爆炸起火下沉。他穿了件白衬衣,鲜血染红了整个手臂,夜色火光中,红与白交相辉映,煞是辉煌。第一回看《海狼》还很小,没有哭,而是眼睛发干情绪激昂,以为懂得了什么叫做男子汉。后来在电视里又看了一次《海狼》。突然想:他说不定是爱慕那个德国女间谍的;而那个德国女间谍也是爱慕他的。但是,横在他们之间的是国家利益和战争原则。这是无法逾越的东西。在这些东西面前,个人情感乃至个人生命都如草芥一般微末。刺杀场面很是骇人:一男一女,花容月貌锦衣华服,绝配一样的顺眼,抱在一起优雅地跳慢舞;女人悄悄从手袋里拿出匕首,悄悄地刺向自己爱慕的男人,男人悄悄地中途拦截,捏住女人的手腕,将就女人的匕首捅进女人的身体。一直都没有声音,一直到女人睁大了眼睛慢慢地瘫软下来倒在地上静悄悄地死去。后来这次看《海狼》,看到摩尔白衬衣上的鲜血,突然就哭了。突然就明白那女间谍为什么一声没吭地就死去了。不死怎么办?死了就解决了。况且,如果必须要死,死在爱慕的男人手里岂不是挺唯美的?!

而摩尔呢?他杀了自己喜欢的女人,然后,他用流血的方式来遗忘这种绝境中的情感。如果一种情感发生在别无选择的情形之下,那,血这种又粘又稠覆盖力很强的东西,就能遮盖和模糊其他很多东西。摩尔的这个角色和他著名的007系列都是用这类办法来解决的。这种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他的爱情便一次又一次重复一种模式——爱上一个女人,然后杀了她。于是,他渐渐成为一个以神圣之名行不义之事的魔鬼。我是为摩尔和他的007难过:这个那么热爱女人、对女人那么温存的漂亮男人,上辈子做了什么孽,这辈子摊上这么凶残而凄凉的人生?!

还有一个关于男人流血的动人记忆是《天若有情》。我因为这部电影而宽宥刘德华在此以后所有的不是——他的贪心、作假、卖帅、圆滑以及他日渐凋败的面容。在《天若有情》中,刘德华被人用钝器砸了头,伤了大脑;他的鼻血像小溪一样地往下淌。他去看他的情人,用摩托车载了她去偷婚纱,在深夜无人的街头举行婚礼,然后,偷偷地离开她,去寻仇并寻死。在这一过程中,他一直不停地狠狠地齐着鼻子根儿揩着鼻血。我第一次看《天若有情》和第二次看,中间隔了十年。两次都哭了。它太像梦了。这个梦太过瘾,有鲜血、痴情、残酷、决断、无言以对和生离死别。这些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搁在一起遭遇。对于难以遭遇的东西,我们总是特别向往。

一个女友听我说了很多次《天若有情》,待DVD出来后,便买一盘回去看。看了后对我说:我们俩的趣味和爱好很接近,我也一直很信任你的眼泪。我一边看就一边使劲地想流泪。未遂。怎么回事?我想了想,说,可能是因为你已经错过这部电影了。你本该在20岁看它,却到30岁才看。很多东西是不能逆转的。很多东西错过了就不能再相通了。比如像《天若有情》这样的电影和三毛的作品。

幸运的是,我没有错过。《天若有情》给了我延续至今的激情和陷溺的能力。20岁和30岁,我都为它哭了,前者是青春期的发痴,后者是成年之后的怀旧。

30岁为《天若有情》感动,还有一个新的发现:男人流鼻血真是性感啊。

关于男人什么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性感,我曾说过在生病的时候。当然不是成了病秧子的那种病,而是偶染小恙。其实,看这电影,会发现男人受伤流鼻血也是魅力无法阻挡的。

性感很痛楚吗?是的。性感其实总是痛楚的。快乐的心花怒放似的性感是一种浅层次的体验,往深了走,就开始锥心刺骨了。

想想也是可怕。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感受是因为刺激过度的结果。早年高仓健那股冷脸冷面灾害之后,女人一见男人流泪就激动——性感!像前些年《燃情岁月》里布莱德·彼特动不动就泪流满面,惹疯了多少女人。现在,男人流泪的越来越多了,这招开始不灵光了,于是,翻出老片子一看,呀,流鼻血,多性感啊!——以后怎么办?鼻血要是流光了,那拿什么来讨好我们这种有虐待倾向的女影迷?!

P18-21

序言

刚认识洁尘那阵,我偶尔还是个业余的算命分子,喜欢拆字说文,已记不得给她算过没有。如果仍用这“旧习”来解洁尘的谜底,那么结论大概是:她的本名暗寓她的性格,而她的笔名,则应验她的现在。在道教这或许叫“谶”——就是说,你所作所为,会应验你名字所暗示的内涵,也叫“中谶”,或“着魔”,或“中毒”(这正好是她一部小说的名字)。

比如,陈洁——可作“传统的干净”讲,保守,沾水,清亮,吉利,水生财,固拥小康之家——因本性传统,所以,亦如其小说《酒红冰蓝》中,野崖对何丹的评价一“没一点花招”,即使佯作“水性杨花”,也中规中矩,这样的性格,必写小说,果然写了。写了,其中人物必对应本人。

至于笔名,只作调换,同音假借,好一个“尘”字了得,风尘之中,得世俗之乐,“洁”转为动词,犹如佛手,轻掸尘土,抹掉痛苦,换得干净,或主动……这正好是她两部小说延续的“谶”。喜欢她的读者。可慢慢读来,必得作者本人真相。

只是因为她的小说类似“延缓的青春期”,不大对我们这些老朽的胃,所以,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她的随笔,尤其电影随笔。那些盗版者不太聪明,若把洁尘的电影随笔解散到碟片的说明文中,又不知能畅销多少旧货。洁尘能写很好的散文,缘于她真爱文字这玩艺,她写得很快乐,其他事可弃之不顾,而写作圈中,许多人恰恰相反,一旦声名鹊起,便“写作可弃”,一路“玩忽职守”;再者,在我看来,是她的笔名取得好。人来于尘土,归于尘土,其过程若你忍受着不动,必蓬头垢而,过得像叫化子,所以,必时时清洁,佛手轻掸,至少露个面孔,否则鼻子眼睛都不是人了,就像我们的城市,本名“成都”,因没完没了的“建设”,成了永久性的大—1二地,也就被坊间戏称为“尘都”,你非得常常冼脸润肺。

——所以,洁尘散文的社会功用,在我们阴怪的城市天气中,是清醒面孔,生津活舌,滋阴补阳——且小补,而不是灵魂出窍。若你非拿了文豪的“帽子”给她戴——比如托尔斯泰、卡夫卡、福克纳,甚至人人在那搞挪移大法的I.D.塞林格,那便折杀了她,也“没落”了自己;但若说她“小资”,也有些委屈人而未能全解。作家个个都有自己的气场和命数,不会多,也不会少,这是命定。洁尘的气数,我个人觉得反倒很像她笔头所赞誉过的小津安二郎那种。不信,翻开她新版《华丽转身》中《秋刀鱼和盐》那篇,“清简肃穆”、“老僧禅定”、“禅意盎然”,但不失活泼——“这些是生活的原味之上盐的活泼”,即非南糖也非北醋,这或许正是她心仪的:“……这个秋天,突然觉得很踏实了,不用那么焦虑地在碟柜前做选择了。有小津作伴,知道会是慢的、静的、深的,甚至是不动的。这让我感觉笃定。”下面一段似乎更真切地揭露着作者本人内心的事实:“……他把生活当做一尾活生生的秋刀鱼放进了锅里,然后他秘而不宣地烹着,他那些镜头和剪辑所构成的让人觉得非常舒服的呼吸节奏,就是他的盐。至于盐的分量,那只有他才知道了。”

当然,我们知道,而且看得出来,这只有非常熟悉家庭烹调的人才能淡出淡入地写下如此评语,文如其人。成都人的享受,天下皆知,不必挂励志的招幌;文以载道,翻古籍,知蜀地天象,“其卦值坤,故多斑采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所以,自古蜀地出文人,且嗜辛好吃。尽管阿Q似的革命了、现代了,都会变着戏法,重蹈覆辙——茶肆酒楼,平添了洒吧咖啡,戏楼子的锣鼓铙钹、川腔变脸,或许成了国家院线和地下盗碟中的电影……本来阳光之下就无新事,若你非要叫洁尘的文章,跑去救国抗震,岂不又像从前叫了秀才去当兵。所以,洁尘亦陈洁,陈洁即洁尘,新旧交替之人,就会沾着两边的习惯;所以,洁尘解读电影人物的时候,也多着眼现实的感受,这正是看家最欢心的一点。

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一切过眼烟云,像谁说的“来不及感受”,所以,洁尘的散文,和风细雨,唤你放慢,在物与物痴呆症似的穿梭中,哪怕稍微停留,有点思想,有点感受,有点精神的愉悦——更多一点的空白,也是很确切的人性。既然她把我们拖入电影院,那就不比家中的电视机了,想停就停,你非得连贯,非得感动一把。电影时代的到来,就像后现代理论家们预言的,也就是拟像世界的到来:一个虚拟的世界以各种方式正缓慢地取代真实的世界。

许多年前,曾与李欧梵先生在大连有一面之交,知道他在研究三十年代上海都市化的问题,后来书出来了,正是他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由他的材料和描述看,那时候,中国早期的电影工作者就在改造“好莱坞”,以适合本土气质,此种“雄心”,时好时坏坚持到现在,也没见了多少进步。

另外,他细心地注意到,电影在新文学运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是电影院进入大城市刺激了看电影,“看电影”甚至成了当时的一句时髦话,而看电影,又刺激了电影杂志的出版,大量的电影指南、专栏也应运而生,包括《影戏丛报》、《影戏杂志》、《电影月报》、《良友》、《银星》、《中国学生》、《近代妇女》……现代女性和电影也几乎成了同义语。李欧梵提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份迷你型的妇女周刊——《玲珑妇女图画杂志》,里面登载了大量的美女照片,而最富创意的地方是还有一个题名叫“幕味”的电影增页,“幕味”是英文“Movies”带上海口音的中文译名:“很显然这个‘幕味’是一个电影趣‘味’的双关语”。这种趣味的评判,必然会牵涉到价值的问题,所以,这又刺激了“电影谈”,这些都是由作家们来形成的,当时甚至还包括了鲁迅、施蛰存、徐迟、刘呐鸥、穆时英、张若谷、叶灵凤、田汉、洪深和夏衍等名家。

显然,洁尘是这个传统演变迄今的一部分。尽管她的散文随笔已很多,但不难看出,她最先是从“电影谈”这种都市文体“羽化”出去的。她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巧妙融合到对电影的导读中,比如《异形》,就会使她联想自己小时最怕的“猪儿虫”,有个小男孩用虫子恶搞她,于是,她会“疾恶如仇”地用一把看不见的镊子把电影里几乎所有的虫子夹出来。《进化》、《木乃伊归来》、《苍蝇》、《裸体午餐》、《颤抖》、《吸血鬼之吻》、甚至《海滩》里的蟑螂和毛毛虫。这种并列本身就是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之一。有这样的能力,何愁生活中还有什么隐秘不被揪出来。记得谁的诗作里有这样的句子:“不能把枪交给刽子手”——对了,是奥登的,置换一下:我们“不能把电影交给洁尘”——因为,如果,她一旦知道了谁谁谁看了什么片子,大有感触,我想,她一定会给你分析出来的。所以,读她的散文,要有双重的眼光,甚至不妨狡黠些,毒一些。比如在解读大家都喜欢的《教父》时,她的笔最后意外地没落在男人身上,而是女人,是女人喜欢这部电影的潜意识问题。结论是,这个女人可能不正常,中了毒——可能因为爱得强烈,过分,或恰恰相反。其间的分寸、得失,恐怕也只有各人自己知道了。当然,为了安慰大家,她会豁出身家性命把自己也给搭上。

所以,我说读她的东西要用双重眼光,要绕开去。有日傍晚回家,夜色缭绕,在园内林荫路上,碰巧听得擦肩而过的两女人边走边说着洁尘,关于她的文章,成功,不无羡慕、励己……,语焉未详。但我明白,这两人肯定是被洁尘的什么东西给蜇着了——不啻电影。

2009年12月于蜀

后记

知性女人是怎样的女人?洁尘以电影、书籍、日常生活为支点,用温雅开阔的文字诠释对人生的理解,女性之思渗透其间——“知性”之美,在于褪去繁华,还得本真。

她给爱情的尽头以问号结尾。她唤起我们记忆里那些唯关的镜头,讲述那些光影里的情和事,是为描摹真实爱情的投影,女人独有的体会。那些撩动人心的情愫,寂寞中的美好,透着一种生命的质感,生存的热度。暖暖胸怀,心存冀盼一《爱情的尽头是爱情》。

她引着我们在现实生活去阅读前哲,释读影像,缓缓营造出一个丰满的精神家园。她的个人体察沉淀下来,凝练出一种有别于宏大叙事的真挚和体贴。通过“悦读”,寻觅“人生和文学交融的既晦暗又绚丽的那些时光,那些内心,那些情感”,她相信文学艺术之力“把溺于虚无和绝望之中的我们打捞出来”。“知性”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坚持,于是有一种美——《美得不寒而栗》。

她用机趣快意的文字讲述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智慧,从这些生活的絮语和细节中获得一种安宁静好以及瞬间之美的极致,反而达到一种达观通晓。捕捉人生的“转角处”之美,理解自我和他人,“告别是为了证明自己曾经在场,疼痛是一定,但绝不是不幸”。“知性”是对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关注,才懂得《在转角处告别》。

她写电影中的“他”和“她”,流光溢彩,繁华褪尽.叙说中流淌而出独到、知性的气息。那些共历岁月的面庞,是成长最生动的镜子。她在意普通人的个性命运,也慨叹“人群当中的魔力就在于有那么多深不可测的扭曲的痛苦的灵魂,他们在受苦的同时丰富了这个世界,让人怜惜不已”。于是,光影中、心底里寻找到《一种发狠的青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