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寻常的访谈,真实的自白;
44位伟大新闻摄影师的传奇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
《生活》杂志摄影师缔造了世界新闻摄影的开端,也创造了世界新闻摄影的辉煌,为我们留下了这个时代难忘的历史剪影。
1936年,随着《生活》杂志的创刊,新闻摄影作为美国人叙述故事的一种革新方式,开始以迅猛之姿进入人们的视野。这里是那些创造图片故事和图像文体的先锋们不容置疑的声音。系列访谈从新闻摄影之父——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开始,他们的精彩故事提示了艰难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光辉胜利,这些因素创造了令人瞠目的摄影传奇,并使《生活》杂志成为美国人的家庭相册。
1936年,随着《生活》杂志的创刊,新闻摄影作为美国人叙述故事的一种革新方式,开始以迅猛之姿进入人们的视野。这里是那些创造图片故事和图像文体的先锋们不容置疑的声音。系列访谈从新闻摄影之父——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开始,他们的精彩故事提示了艰难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光辉胜利,这些因素创造了令人瞠目的摄影传奇,并使《生活》杂志成为美国人的家庭相册。“《生活》杂志对我来说意味着美国国旗,”艾森斯塔特回忆说,“我们感到了一种巨大的责任感。我们教育了世界。”
艾森斯塔特和同事们,像卡尔·迈登斯,和其他44个接受访谈的《生活》杂志摄影师事实上在实践新闻摄影,但又使之成为了一门艺术。
在长达100多个小时的录音谈话中,他们吐露了自己的抱负、焦虑以及对约翰·洛恩加德——《生活》杂志最伟大的当代专栏作家的祝贺。这些关于摄影师的冒险和不幸——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至7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描述和刻画了新闻摄影的黄金时代。“我们所拥有的共性之一,”洛恩加德说,“就是我们都热衷于拍摄周边的世界,尤其是人,而且我们每人都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干得好。”这些伟大摄影师的照片,忠实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难忘的历史剪影。
本书为你讲述沃尔特·B.莱恩、尼娜·利恩、查尔斯·斯坦海默、柯耐尔·卡帕、安东尼·林克、杰克·伯恩斯、卢米斯·迪安、阿伦·格兰特、耶尔·乔尔、威廉·J.萨米茨、乔·谢尔谢尔、戈登·帕克斯、约翰·多米尼斯等杰出摄影师的故事。
沃尔特·B.莱恩(Walter B.Lane):以拍摄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二战时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劳特·路易斯·蒙巴顿而出名。
尼娜·利恩(Nina Leen):《生活》杂志四名女摄影师之一。儿时梦想成为一名动物园的女摄影师,曾经为拍摄美国著名女电影演员海伦’凯勒而拒拍约翰·肯尼迪总统。
查尔斯·斯坦海默(Charles Steinheimer):1946年以拍摄战犯监狱圣昆廷而出名。他认为摄影只是一种实体,好的照片在于抓住人们的表情和姿态,但大多数的照片也是对个人的侵犯。
柯耐尔·卡帕(Cornell Capa):与罗伯特·卡帕并称《生活》杂志兄弟摄影师。1951年,拍摄的丘吉尔与艾森斯塔特在一起的照片,神态对比夸张、强烈,影响至今。信奉“只为和平不为战争而摄影”的准则,唯一拍摄的战争是中东“六次战争”。
安东尼·林克(Anthony Linck):一位带眼镜的飞机驾驶员,曾驾驶波音707飞机在肯尼迪机场安全着陆。因拍摄二战中被蹂躏的残废儿童而被捕,被捕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与警察对峙,后安全获释。
杰克·伯恩斯(Jack Birns):一个决定拍与别的摄影师不同照片的人,在中国的两年,拍摄了中国国内战争后期的事态变化,喜欢中国,但也深感在中国工作的困难。
卢米斯·迪安(Loomis Dean):以拍王室出名。他以专业摄影师的身份认为名人只不过是一朵转瞬即逝的花,拍摄名人但从不与名人交朋友,他认为好的照片就是在拍摄的同时以专业的眼光搜索适于在杂志上发表的拍摄主体和氛围。
阿伦·格兰特(Allan Grant):中学时同学以一台相机强行换取了他自制的模型飞机,他的摄影生涯从此开始。1962年,他给美国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拍了她在世的最后一张照片。
耶尔·乔尔(Yale Joel):拍摄众多国家元首、科学家。他曾经把相机架在核反应堆上,为站在梯子上的核艇鼻祖、美国海军上将阿特马罗,哈曼,里科弗拍了一幅照片。照片在《生活》杂志上刊出后,上将头极大,身子变得很小。但是照片传神地表现了上将的特征,当他再一次见到上将时,上将以老朋友的待遇接见了他。
威廉·J.萨米茨(Willian J.Sumits):没有完成中学学业,却能进入要求有大学学位的《生活》杂志的摄影师,以勤奋、准备充分、灵活机动和细心著称。为了拍摄喜怒无常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每天先向负责丘吉尔安全的警方了解当天丘吉尔的心情,如果巡警说:“今天你最好离得远点!”他就知趣而退。或者巡警说:“他今天感觉相当不错,来吧!”他就勇猛直前。为此,他拍摄到许多其他摄影师没有拍到的照片。
乔·谢尔谢尔(Joe Scherschel):对新闻事件不知所措的摄影师,在一次老人被汽车届重撞伤而致喉头大肆滴血的突发交通事故中,呆若木鸡,只是拿着相机。事后他总结道:好的摄影师也应该是一位新闻摄影师,要对事物敏感,并在不断的拍摄行动中锻炼这种敏感。
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20世纪50、60年代两次拍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因采访报道美国黑人政党成员“黑豹党人”而招致暗杀,举家迁到国外,后毅然只身回到纽约,继续拍摄报道。
约翰·多米尼斯(John Dominis):以拍摄政坛高层领导出名,多次拍摄美国各届总统及其外事会晤。1969年,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会晤的历史瞬间。
沃尔特·B.莱恩(以下简称莱恩):中学毕业后,我在一家电影公司找到一份工作,这之后又给一位摄影师当助手,他在华盛顿莱克兴顿大街有办公室。我们在玛丽女皇号豪华游轮上拍了不少照片。但他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他雇不起我,只能让我走了。这时我发现一家叫Pix的摄影图片代理公司要找人手,1937年3月我被这家图片社雇用。柯耐尔·卡帕与我一起在Pix的暗房工作了一年。有时简单的拍摄工作,我也会干一点。Pix图片社有一次希望拍到在曼迪逊广场花园举行竞技表演的游行,我爬到橡木上拍到了非常精采的照片。《生活》杂志刊用了它并且认为“这个年轻人拍得不错”。从1941年开始,我与《生活》杂志华盛顿办事处签订合同,以预付拍摄费的形式工作。8月底,有一天下午《生活》杂志对我说:“快到诺福克去,英国皇家海军的‘辉煌,号要到了。”这是英国海军的一艘航空母舰,在地中海遭到德国的轰炸而严重受损。该舰的舰长是劳特·路易斯·蒙巴顿(Lord Louis M0utbatten,英国海军元帅,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任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译注)。我找不到合适的火车,不然从华盛顿到诺福克正好可以及时赶到。所以我只能沿波托马克河开,总算找到一艘当夜启航的船,但舱位全满了,我说服了船长,他让我睡在机房的长椅上。这艘船在第二天早上六点三刻到达诺福克,我上了岸,急急忙忙叫了一辆出租车——就像电影中常有的——路上又被一辆有120节车厢的货车挡住。最后我赶到了第一街码头大门,但那儿的海军陆战队门卫告诉我,“辉煌”号在第四街码头。
背着那只大号摄影包,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到了大门口,那里的海军陆战队警卫说:“我不能让你进去。”
我说:“我一定得进去,不然我会丢掉我的饭碗,我一定得登上‘辉煌’号才行。”
那个警卫对另一名海军陆战队员说:“把这家伙带上船去。”当我登上“辉煌”号的甲板,蒙巴顿正好从舰桥上往下走来检阅他的士兵。我弯下一条腿,从下往上拍了一幅照片。从诺福克到华盛顿的路上与来时一样辛苦,我刚刚回到华盛顿,《生活》杂志又对我说:“你必须马上去冰岛。”这是因为美国部队将在那儿设基地。
在几小时之内,《生活》杂志就为我办好了去冰岛的护照,我乘飞机到达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因为加拿大正在战时,所以我带的全部摄影器材都被海关没收了。一名加拿大皇家骑警一直与我呆在一起,直到登上去冰岛的飞机。到达冰岛之后,我到处走,看到一家报摊边上一堆《生活》杂志,我习惯性地拿起一本杂志从最后一页往前翻,翻到封面,我高兴极了,因为封面上用的正是我拍的蒙巴顿的照片,编辑把照片放大了,把水手们从照片上裁掉了。照片上只有蒙巴顿的大半身肖像,这成了极好的一幅封面。
我登上那艘“黄金瀑布”号船,一名皇家骑警把我的照相器材转交给那艘船的船长说:“先别把这些东西交给他,直到船开出15海里。”P21-22
一
中国摄影出版社以前曾出版了一本十分好看的书,叫《世界的眼睛——马格南图片社与马格南摄影师》,那是描述世界顶级图片社以及顶级新闻摄影师的开山之作。现在,它的姊妹篇《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共四册)中国摄影出版社即将付梓,此书无疑在纪实摄影上和前者难分伯仲。
其实,这两本巨著中的摄影人物本身有很多重叠,如罗伯特,卡帕既创建了马格南图片社,最终又死在《生活》杂志手里。两本好书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同一伟大事物的不同方面。伟大的事物往往诞生于伟大的运动,伟大贯穿于事物的各个方面,伟大来源于无数细小的认真准备之中。
传教士之子亨利,鲁宾逊,卢斯出生在中国台州,曾受五四运动影响。1936年,卢斯回到美国,着手创办一本靠照片讲故事的“新书”——《生活》杂志。这本“新书”从一开始就概括了中国人“一图胜千言”的诗词意境,推翻了以往照片仅是文章插图的传统习俗,摒弃了照片的画意表现和简单记录,首次把照片提升成独立、连贯的“摄影故事”。
卢斯发明的“摄影故事”和以往成组的风光照片截然不同,不再是简单元素的堆砌展示,而是通过“人”讲述一个主题——它不但包含巨大信息量,而且充满人性,十分有趣。创造“摄影故事”的生产工具不再是派克钢笔或雷明顿打字机的键盘,而是“有思想指导的相机”。
二
1990年初,为了追忆《生活》杂志的辉煌历史,著名记者、作家约翰·洛恩加德几乎找到所有健在的《生活》杂志摄影师,对他们逐一进行1—3个小时的电视采访,然后根据录音整理出80万字,再精心压缩到20万字。这就是眼前这套《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这是《生活》杂志摄影师首次面对摄像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的照片破天荒地被用来辅助他们的文字。
《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把我们带进一个不可恢复的浪漫时代,往事如烟,有趣而引人入胜。那时候的许多男女,年轻时就热爱摄影,好奇心伴随他们的年龄成长。他们有极强的想象力,他们把自己特有的洞察力带入自己的作品,以知识的方式讲故事。他们自己经常被《生活》杂志扔进熊熊烈火,要么烧死,要么百炼成钢。
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就连举世公认最严谨的摄影师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也有完不成任务的时候,当他受命《生活》杂志拍摄保加利亚王子和意大利公主的婚礼时,由于邂逅墨索里尼而忘了工作。更何况极其聪明而又反复无常,贪杯、好色、嗜赌、聪明可爱、习惯冒险的罗伯特·卡帕?而在这方面做得最出格的要数尤金,史密斯,他完全无法与编辑合作,无法与美编合作,也无法与主编或最高头头共事。可尤金·史密斯具备摄影师必备的所有特性,他和他的照片充满激情,具有纯粹绘画的艺术性,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和戏剧效果。
在每一位《生活》杂志摄影师嘴里,摄影的本质各个不同。法宁格说,“我并不认为必须把摄影看成一门艺术”;乔治·西尔克认为,“摄影只不过是挣钱过日子”;德米特里,凯塞尔说,“摄影只是一种运气”:柯耐尔·卡帕却认为“摄影可以成为革命者、受压迫者和社会底层人士甚至那些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们的呼声”。
三
半个多世纪前,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骄傲地宣布:“从奥斯陆到马德里,《柏林人画报》的发行量已经超过300万份。”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亨利·卢斯对戈培尔博士的宣布一笑了之:“德文作为一种地方语言,突破300万已经不容易了,而我们《生活》杂志在美国本土已经轻易突破1200万份。”在1936年到1941年那段激动人心的日子里,刚刚诞生的《生活》杂志妙不可言地把整个世界带进了人们的客厅。 与《柏林人画报》摆布出的辉煌不同,《生活》杂志刊登的照片都是自然发生的,既有娱乐性,又有资料和信息价值。《生活》杂志没人告诉摄影师应该拍什么,应该怎么拍,《生活》的一切体现了美国式的随意。直到电视出现前,《生活》杂志一直弥补着广大读者对视觉图像的迫切欲望。
随着电视走进家庭,就连顶级的《生活》杂志摄影师也不得不改弦更张。迈伦·戴维斯曾被派驻麦克阿瑟司令部,在太平洋战场使过卡宾枪,参加过萨勒诺和安齐奥登陆。电视普及后,他主动找到《广告年代报》当初级记者,日积月累之后成了报社的主编。而其他各位摄影师也伴随着《生活》杂志的停刊而激流勇退。
尽管曾经辉煌的《生活》杂志早已烟消云散,但它开辟的生活方式正在普及,自由自在地生活业已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撒哈拉的沙子静卧依旧,潮白河的沙子被建筑成国贸大厦,日本的沙子烧出佳能、尼康,德国的沙子造出了徕卡、蔡司,而唯有生来自由的加利福尼亚的沙子,烧出了奔腾的芯。
“翻阅《生活》杂志,能够看见全世界,见证重大的历史事件……”
——摘自美国《生活》杂志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