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游心太玄/美学散步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作者 徐复观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在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上卓有建树,尤其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方面有独到之处。本书精选作者数十篇美学随笔、札记,并配以精美插图,合乎散步之旨。

全书行文深入浅出,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徐复观先生的美学之思悠远深厚,但他流美于世的并不是一种精湛博大的美学体系,而是他对生命的悟解,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植,对文学艺术的灵思,对现实人生的殷殷关切。他的美学思想正深蕴其中,朗照于世。本书分“澄怀”、“味道”、“游艺”、“省思”四编,选取了徐复观先生的部分文章,配以精美的插图,文思与美图相得益彰,力图呈现先生的人生睿智与学思旨趣,亦使读者在美学的漫步中妙悟游心。

目录

美学的散步(代总序)

第一编 澄怀

谁赋豳风七月篇——农村的记忆/3

旧梦·明天/12

舂蚕篇/16

无惭尺布裹头归/19

太平山上的漫步漫想/23

老觉淡妆差有味/25

一颗原始艺术心灵的出现——论台湾洪通的画/28

看《梁祝》之后/31

泛论形体美/35

认取“心源”/38

第二编 味道

心的文化/43

“忧患”中的天地境界/53

为人生而艺术/60

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源之地/65

中国艺术杂谈/74

道家的所谓道与艺术精神/78

艺术精神的主体/85

心斋的虚、静、明/90

庄子的美的观照/95

庄子艺术的人生观、宇宙观/100

由人物向山水/108

精神的陶养/111

内外交相养/114

音乐中的美与善/117

仁与乐的统一/120

音乐与人格修养/124

音乐艺术价值的根源/129

艺术的共感/132

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136

第三编 游艺

精神的自由解放~游/157

游的基本条件一无用与和/161

“追体验”的方法/166

赵松雪在画史中的地位/170

“清”的艺术心灵/173

画与禅与庄/176

得妙于心/179

人、境交融型的不隔——陶渊明/182

天才型的不隔——李白/185

最早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187

水墨山水画的出现/194

唐代文人的画论/197

逸的把握/202

由人之逸向画之逸/207

形与灵的统一——远的自觉/210

淡的思想的来源——庄学与禅学/215

淡之美蕴/218

“身与竹化”与“成竹在胸”/223

气韵兼举的意义/227

风与骨的艺术性/231

中国画与诗的融合/234

中国文学讨论中的迷失/243

中国文学中的想像与真实——《中国文学中的想像问题》补义/250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试评——中国诗词中的写景问题/255

诗词的难懂易懂与境界/272

第四编 省思

世界危机中的人类/279

不思不想的时代/282

日本的镇魂剂——京都/290

现代艺术对自然的叛逆/294

现代艺术的永恒性问题/298

永恒的幻想/302

再论毕加索/305

艺术的胎动,世界的胎动/309

抽象艺术的断想/315

从艺术的变,看人生的态度/319

达达主义的时代信号/322

摸索中的现代艺术/326

现代艺术的归趋/329

编者后记/335

试读章节

春蚕篇

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豳风·七月》)

戴胜初来水染蓝,女桑浓叶满江南。谁家少妇青丝笼,知向香闺饲女蚕。(王渔洋《蚕词》)

我的故乡,不是蚕桑区域。但一到每年的蚕月,村里的姊妹们,都聚精会神的用小筐小篮,各人养着百把几十个蚕。从孵卵起,她们整天做的,说的,想的,都是为了各人所养的这一撮小动物。有时拿出来互相比较,“你看,我这个长得多么旺呀!”她们似乎觉得每一个蚕都是随着自己的希望、嬉笑而生长。一直到蚕上了小小的架子,开始摇着头来吐丝,大家心里才感到轻松,但每天还要去看几次。一下子发现已经是亮晶晶的或黄或白的茧了,那种欢天喜地的情形,只有我们陪着帮过闲的小孩子们,到现在还可以在追忆中仿佛一二。茧摘下来以后,到底作了什么用场,我倒说不清楚。因为父母伯叔们,总是把这一个蚕月分给姊妹们作私房(私房是私人的存积),姊妹们可以随意处理,很少打算在家计之内。我们故乡的蚕,与其说是被姊妹们养大的,倒不如说是被她们欣赏大的更为适当。所以在我心目中的蚕,这是几千年,甚至是几万年,由中国女儿们的心,由中国女儿们的魂所共同塑造成的最高艺术,是中国女儿们纯洁高贵的心与魂的具像化。没有参加过这一伟大民族艺术塑造工作的摩登女人们,我除了到化妆店里去了解你们以外,你们还能给我了解一些什么呢?

壮年我曾在浙江住过三年,这才是中国有名的蚕丝出产地。我曾看到绿荫似海的桑田,也曾看到高烟囱林立的缫丝工厂,又看到一些改良蚕桑的意见书,却没有看到蚕,更没有看到乡下养蚕的女儿们的实际活动。在我的脑子里,觉得江浙的蚕只是特产,只是经济,只是商场,只是工业,而不是艺术。女儿们纯洁高贵的心魂,早被商人的算盘,经济家的计划,污浊得一干二净了;我不能回忆它,我不愿回忆它。在我脑子里的春蚕,永远只许它和“女桑”“香闺”绾带在一起的。

春蚕在我生命中另一个永远不能抹掉的痕迹,是由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一句诗刻上的。这是十几岁似懂不懂的时候所喜爱的一句诗,现当迟暮之年,依然常在无端的怅惘中无端的想起;而一想起之后,总是不知从什么地方吹来一息凄恻的微风,使我的心情得到一两小时的寂静。这句《无题》诗,为什么对我有这样一股永恒的魅力呢?我有时也私自嘲笑我是如此的不长进。

春蚕的丝,是从它自己的生命力中化出来的。它的生命力何以不稍停在自己的生命之中,而一定要化成一缕一缕的丝,把它吐出在自己躯壳的外面?而且一直要到把自己的生命力化完吐完为止?这真是一个生命的谜,也是一个生命的悲剧性的谜。李商隐便抓住这样的生命悲剧性的谜,来象征他无可奈何的爱情;而爱情的本身,对于任何人,对于任何时代,都是无可奈何的,都是谜的,都是悲剧性的,都是从自己的生命力中化出来随风飘荡,不可捉摸而却又是剪不断,理还乱,并且一直要把它化完为止的。每个人接触到这句诗,每个人便接触到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一部分的生命力,所以这句诗的魅力,只是每个人生命力的魅力。生命力的魅力无穷,这句诗的魅力,作为这句诗主题的春蚕的魅力,也是不尽。

一般人,容易把“爱”和“爱情”混淆在一起。其实,不仅“感情”不是“爱情”,所以再好的朋友,也只能说彼此有深厚的感情,却不能说彼此有深厚的爱情。即使是“父子之爱”、 “母子之爱”或“伟大的母爱”,若把“爱”字下面加上一个“情”字,便自然感到不很妥当。在这些地方,“爱”和“爱情”的分别是很显然的。“爱”与“爱情”的混淆,常是来自夫妻的关系。某某夫妻的情感很好,容易误称为某某夫妻的“爱情”很好。其实再美满的夫妻,也只能有“爱”,而决不能有“爱情”。爱情与夫妻,是势不两立的两种情景。夫妻一开始,爱情便死亡;继着而来的,只是在“爱情”的尸体上所蜕变而成的一般人所说的“爱”。

爱和爱情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呢?“爱”的内容是单纯的,情境是明朗的,味道是甜甜的,情意是欢笑的;并且爱是可以清楚的意识得到,而又可以把握得住的。美满的爱,好似一篇美满的散文;它的条理、情调,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说了出来的。“爱情”的内容却经常是混沌、矛盾的,情境是如在醉中,如在梦里,暖昧难明。使人有时觉得它是在自己生命之中,有时又觉得它是远离生命而他去。味道是甜酸苦辣的杂拌,情意是悲欢离合的混和。人永远不会意识到它;当你意识得到它时,它已经随风飘去;人永远想把它抓住,却又永远抓不住它,所以只有化出全部的生命力去作无穷的追逐,一直追逐到生命的天涯。因此,没含有矛盾混乱的不是爱情,没有甜中带苦,笑中带泪的不是爱情;不是如醉如梦,于不知不觉之中,抛掷出自己全部生命力的不是爱情。夫妻们刚刚接完了一个吻,立刻浮上柴米油盐的问题,这如何可以说是爱情呢?我们原始的生命力,常常被普通所说的理智之光而弱化,而浅薄化了。只靠了爱情,才能把这种浮光掠影的理智,唾弃在一旁,让原始的生命力和盘托出,以完成它自己。蚕的尸体是用它自己生命力所化出的丝来包裹,这比用其他任何东西来包裹更为庄严。人的尸体也应当用它自己生命力所化出的爱情来包裹,这才证明人性的崇高伟大。歌德为了要表现这一点,所以才写下一部《少年维特的烦恼》,并且因此而造成少年维特的风潮。其实,十多万字的小说所要表达,所能表达的并没有比这“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七个字的诗多出一点什么。现代人的生命,被机器,被权利欲,熏染得已经僵化了。这些人,只有“撒野”,决没有爱情,更不能从原始生命力中流出一滴眼泪。于是春蚕的位置,只好让人造丝、尼龙等等来代替。而现代人也是不断的吐丝,但他们是蜘蛛吐丝,吐出来作构陷他人之用。这真是值得对照的。

(原载《新闻天地》474期,1957年3月16日。

选自《徐复观杂文补编》第一册。)

P16-19

序言

美学的散步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竞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后记

徐复观先生一生辗转波折,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无论是半生军旅生涯,还是半世学思的叩问,都是他对生命的一种探寻,忧患与担当、仁爱与挚诚、虚灵与淡逸、高格与超迈,是徐先生传递出的生命消息,并以此引领着人们去追索生命的根基之地,去澄明精神的圆融之境,去拓荒人生未尽的行程。漫步于先生的哲思艺趣,体味其生命的忧患纯素,本身就是生命的曼妙行程,是心源的悟解之旅。

自然真我、任天而动是徐复观真实生命的写照。他品味着、享受着、欣赏着和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欣喜陶醉于儿女绕膝时的天真烂漫,小孩的胡闹在他的眼中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游戏活动,是天理的流行、艺术精神的跃动。对家人如此,对朋友亦然。他依凭独立自由的心灵与友人相感相通,在直言率性中也含有殷殷之情、款款之意。徐复观的自然生命将生活诗意般地显现出来,在他那里,生活即是艺术,艺术即是生活。之所以有如此的领受,在于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人生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前,还要有树荫小憩、茶亭小饮,这源自心源的平静与安顿,“暂时从外界的喧扰、束缚中摆脱出来,使心地归于清明、宁静;以清明宁静之心,谛观外界的事物,而赋予新的评价与方向。……人在从容闲暇中,始有真正的生活情调。所谓情调,是暂时把现前的利害忘记,对生活作某方面的欣赏。在生活的欣赏中,才有‘人情味’的浮出”。在这样一种对人生的理解中,凸现了他真实自然、率性任真、清明涵融的生命情态。所以,他一面以“高地精神”、“高地眼界”居高临下地俯视人世间所谓的“伟大堂皇”,一面欣赏平静的海水和绿色相间的丛林,求得文化上的反省和身与自然相契合的真实的美感体验,使自己升华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

家,是徐复观魂绕梦牵之地,是他血脉相连之所,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化入他的生命里,家,成为他永恒的乡愁。徐复观的一生都在探寻一条归家之路。但徐复观毕其学思要根植的家,并不仅仅是个安居之所,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本根意义上的在世样态,是精神生命的根基之地。因此,徐复观那种强烈的归家的期盼,那种独特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读,那种对现代文化的省思和批判,也就是在他的澄怀、味道、游艺、省思中都有一个根本的主题,也是他学术生命的情愫,那就是人之生命的精神家园的根植,这也成为徐复观的生命和学思中一种永恒而深邃的审美理想。这种理想力图使漂泊的人得以安顿,使浮躁的人得到清凉,使迷茫的人得到导引,这种审美理想铺陈着淡然与悠远,也成就着崇高和深邃,它给人一种炽热而强烈的审美震撼。

生命的归根之地的营建在于心源的开启和悟解,徐复观一以贯之的对“道”的体昧和把持正是心源的妙悟所得。徐复观以“心的文化”来概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里的“心”涵纳着儒家的“仁心”、道家的“虚静之心”,这是人性本根的生命蕴涵,是人的应然和必然。“仁”在徐复观的思想中是性与天道融合的真实内容,“仁”即“人性”,“仁”即“人心”,而道家的“虚静之心”与儒家的“仁义之心”并不间隔,而是心体的两面,“仁可以映带出虚、静、明的境地;虚、静、明,也可以映带出仁的境地”,因此,在人性的本根处,在心灵的源头,仁心与虚静之心圆融无碍,成为人之生命的基点。这样,使现世生存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有一个主宰,人们向上透出的是纯白灵明的人生,中国的艺术正是这种人生的艺术。建基于此种心源上的生命境界自然是一种儒道会通、美善圆融的世界,是“仁境的栖居”之地,“虚静的安顿”之所,是一个“大清明”世界。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徐复观何以被称为“勇者型”的大儒,又为何与道家的虚静淡逸、纯素自然冥合相契。可以说,在徐复观的身上,既有精卫填海般的气魄、任天而动的情怀、忧患担当的深邃,也有淡然宁静、虚怀恬淡的心灵释然。在徐复观的生存景观中,勇济苍生、感发宇宙万物的悲情,与超然淡远、快慰悠然的情调自然圆融为天地大生命的境界,这正是徐复观美学思想所深蕴的生命内涵。正是这种文化及个体生命的精神内蕴,才使得徐复观在梳理、解读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历史过程中能够开掘出独特而深邃的精神品质。

“忧患意识”中的天地精神是徐复观美学思想所彰显的别样意境。徐复观从《易传》中剔发出的“忧患意识”显示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的深邃领悟。从徐复观的解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忧患精神昂扬着人——作为挺立于天地间的生命——那种崇高、阳刚之美,同时在这种崇高和阳刚中又内蕴着对生命自身的普遍而深邃的款款温情。这可以说是一种生命超越的人之大爱,是萦绕天地间、浑然与物同体的仁者情怀。正如徐复观所说:“每一个人的自身,即是一个宇宙,即是一个普遍,即是一个永恒,可以透过一个人的性、一个人的心,以看出人类的命运,掌握人类的运命,解决人类的运命。”忧患精神即是深感自身的生命与他人以及宇宙的生命共融共生,在这种共生共存的生命体验和关联中实现了对自身有限生命的超越。这是一种本然的生命的呈现,超然物我又在生命自然之中。

徐复观解读的忧患精神并不局限在儒家思想,他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基本动机同是出于忧患意识,尤其是庄子。他认为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并不是飘然于现世之外,而是超脱于世俗尘滓之上又满怀深情地眷顾着众生与万物,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的虚静逍遥中对生命的涵纳圆成、仁爱担负。在这种天地境界中,实含有真积力久的刚大之气,正是凭借这种至大至刚的力量,庄子才能解脱超升于沉浊之世,游乎四海而保持他的冰雪人格。因此,在徐复观的疏解中,我们看到了庄子之忧中所呈现的“天地精神”同样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徐复观对庄子的解读正是将其深远的忧思沉浸于生命情怀的基底,开掘出庄子思想的一种新的生命气象,呈现为一种生命的深度体贴。因此,庄子所营建的自然逍遥之世,即如彷徨于艰难的羁旅生涯、漂泊于文化荒漠的游子的心灵故乡,为流寓的世人提供一种可以栖居的精神的家园。基于此,徐复观在陶渊明的纯一宁静、淡定释然中,在李白的飘逸高举、游戏洒脱中,在杜甫的“忧端齐终南”的悲怀中,同样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担负和求解。“沈患意识”所彰显的天地精神是对生命的无限的爱恋,其中所蕴涵的忧患与担当、所张扬的崇高与阳刚是生命内在力量的积蕴与勃发,是一种大写意的人生情态。

立足于庄学解读中国的艺术精神显现了徐复观独特的致思理路,他一直在强调中国的绘画是庄学的“独生子”,尤其是中国的山水画是庄子艺术精神的落实之地。在徐复观的思想中,庄子之道落实于人生之上,即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虚静之心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以虚静之心观物即是审美的观照,因此获得的人生即是艺术化的人生。这里关键的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的成就,即经心斋、坐忘的功夫而达到的虚、静、明的虚静之心。这是艺术家人格修养的起点和终点,更是艺术精神得以成就的根本,“画家的心中,若填满了名利世故,未留下一片虚灵之地,以‘罗万象于胸中’,而欲在作品中开辟境界,抒写性灵,恐怕是很困难的事。”在徐复观看来,中国山水画的“韵”、“逸”、“远”、“淡”、“清”都是以“自然”为宗的,而自然则是不将不迎、高洁虚静、平淡天真的心灵所熔铸的。这样,中国的艺术便能至达庄子的“游”的境界。如果我们去领悟中国山水画的艺境,这种“游”确实是一种生命的妙悟的过程。这里的“游者”可以被看做是创作者,也可以是接受者。“游”即是一种超越时空面向无限的生命存在,“游者”抖落了世俗中身体与心灵、自我与他者、现世和将来、功名与利禄等各种必然遭遇的冲突和问题的纠缠,向着生命的自然本身而存在。这不是人类自我的海市蜃楼的炮制以进行世俗存在的安慰,而是生命向着意义追寻的本然体现,这种似乎远离自我、超越世俗的“游”的世界,正是人类以及万物真正的“故乡”,它永恒的魅力与光环是一种永恒的吸引与祈向。也正是此种吸引与祈向,才会不断地激悦生命的灵动以作至美的寻觅,在寻觅中成就生命,彰显意义。

在徐复观的学思中,以庄学为基底的艺术精神,犹如炎暑中的清凉,正可以消解科技理性过于强烈的弊病。徐复观看到了危机四伏的文化和疾病缠身的现代生存,对此,他要以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来救赎,要以道德、艺术两大擎天柱来支撑这已倾斜的世界。其中,对现代艺术的批判未免有不当之处。但在他的省思中,始终坚守和追求的人之为人的生命本真的存在,以及对人类的人文情怀和美善圆融的审美理想却具有终极价值的意味。这对于“‘来’无存身之地,‘归’无可往之乡”的现代人来说,有如一眼活水,可以滋润干枯浮躁的心田,可以启开对“故国家园”的期盼。

不论是在徐复观所经历的风雨飘摇的时代,还是在激流勇进的现代,总会有一些勇于拓荒、根植生命的身影,尽管他们面前的道路布满荆棘,长满荒草,尽管他们的力量略显单薄,但心灵的坚守却一如既往地执著。在这些人的生命中,阳刚之气与敦厚温柔的至爱和美呈现着,这应是生命的真实而美丽的风景。编辑此书,希望更多的人能走入这生命的审美的历程,体味真谛、妙悟心源。

感谢徐复观先生的学思悟道能为后人留香。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辛苦耕耘,使人们在美学散步中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刘桂荣

2008年10月7日于河北大学紫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5: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