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近网络远离网瘾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孟子悦//李人凤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孩子上网吗?玩游戏吗?泡网吧吗?他,上瘾了吗?你,有办法吗?这里有给你们的办法,还有给你们的信心。本书是帮助上网成瘾孩子戒除网瘾的优秀读本,帮助家长走进孩子心灵的沟通手册。本书以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网瘾给家庭、社会造成的深刻危害,以及应该如何帮助“网瘾少年”走回正道的方法。

内容推荐

怎样才能和“网瘾少年”和谐顺利地“接轨”呢?只有通过“网游”这个孩子痴迷的事物入手,你才能找到通往孩子心灵深幽之处的“曲径”,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接下来你才能引导那个迷途的孩子走回正道。

目录

上篇 预防网瘾总动员

预防网瘾总动员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一:10岁以前的孩子和电脑游戏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二:11岁到14岁的孩子与网游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三:15岁到17岁的男孩和网游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四:15岁到17岁的男孩与网恋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五:18岁到19岁的男孩与网游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六:学习好的孩子与网游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七:避免堕入深度迷恋网游的泥潭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八:学习不好的孩子与网游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九:11岁到14岁的女孩和网恋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十:15岁到17岁的女孩和网恋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十一:18岁到20岁的女孩和网恋

“网瘾”临床病症的十个级别

中篇 走近网络,远离网瘾

百姓眼里的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走近网络,远离网瘾

游戏之道,适可而止!

网络、网络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网络、网络我怕你——就像老鼠怕猫咪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的宿命”论

下篇 互联网时代的素质教育

怎样做互联网时代80后、90后孩子的思想工作

爱和溺爱的较量——爱落荒而逃

互联网时代的挫折教育

教会孩子认错

教会孩子感恩

不要培养“啃老族”

“修理”贪得无厌的孩子

教孩子主动、有效地帮助自己和别人

教孩子爱读书

把儿子培养成互联网时代的“好男儿”

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新好女孩

苦难的孩子成大器——写给农村困难家庭的学子

互联网时代“小精灵”的故事——献给留守天使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最难领导的了,曾经运转得非常有效的家法、家规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其实,这是上帝给我们最合理的安排了,因为对于多数的家庭,孩子到这个岁数上,父母正好是四十岁左右的不惑之年。惑:困惑,不明白,不惑自然是明白了。上帝安排你在最明白、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来对付自己儿子最不好对付的年龄段——谢谢上帝的巧安排。

然而,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父母多半都只有一个孩子,尽管已年届不惑,但仍然没有被这难缠的孩子折磨过的经验,所以,事态的发展也不容乐观——老子,被儿女治得无可奈何。

我们来看这对父子的争端。老爸给儿子进行道德教育,儿子不屑:“老爸你的教育早过时啦,现在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不指望你们将来成为啥英雄模范,只要都给我滚进大学去,不要影响我校的升学率和我的奖金。”“见鬼了,教育和奖金结了婚,能把孩子教育成什么!”爸爸叹息,继而忧国忧民,更为自己的后代担忧。  对于孩子,母亲的苦恼在于:我要走进你的心灵你不让,我敞开心扉让你走进你不进——互联网时代一个无奈母亲的叹息。

既有父亲的失败和担忧,又有母亲的无奈,心里舒服了吧、平衡了吧——80后的父母,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自己是孩子的时候,中国人赛着生孩子,一对夫妻一群孩子,作为孩子的我们要努力讨好父母,以求父母多分给自己一点好吃的;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我们成了父母,又变成了一群家长一个孩子,家长赛着讨好自己的孩子,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舔着脸讨好两头的人。所以,孩子对父亲好一点,母亲会心酸,对母亲好一点,父亲又失落,等孩子长大了能一碗水端平了:“这下可好了,孩子长大了!”两个都不理了,于是,家长更急了——“当今的孩子太难管教了”,两个人一起感叹。这样也好,共同的爱和共同的遭遇,倒有利于夫妻两人的团结了。于是,两人联合起来对付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能顺着父母指引的正确路线,走健康的成长之路,但结果是他坚决不听,甚至是你指东来他走西,你让他打狗他撵鸡,一你逼着他去学校,他走进学校的东门呢,翻了学校的西墙就去了网吧……

于是,两人联手,将他捉拿归案,父亲恨铁不成钢,咬牙切齿、摩拳擦掌冲动地扬起右手,又缓缓地借着搔头皮的动作放下——因为,他突然想起陶宏开教授说“恨铁不成钢”是不对的,因为钢不是“恨”出来的,是“炼”出来的,要有耐心。于是自己败下阵来,让老婆上并嘱咐“要有耐心”。妈妈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叨叨,那个狡猾的、顽劣的、自以为是的小子就是刀枪不入,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步入不惑的人们,又有了更大的困惑:自己的儿子到底是怎么了?

难道我们父子真是前世的冤家?

难道那个网游比他的亲爹还亲——网游成了他的亲爹,亲爹倒成了他的仇人。

难道寄托着父母所有希望的自己唯一的儿子就只能成为“网瘾少年”?

我们所说的哪一句话不是中肯的、向善的、为了他好的?

我们是那样无私地爱他,却换来他对我们如此的冷淡和仇视。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表面问题:代沟——你是父亲,他是儿子,不争的两代人,无法填平的代沟。真的无法填平么?朋友徐兴武的儿子东东进入初中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不让他做什么,他偏做什么——尤其是对网游的看法,父子两人更是水火不容。徐兴武加大了“专政”力度,一发现东东有什么不对,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训斥的结果是东东一见徐兴武就躲,还经常在外头疯玩,在网吧玩网游——因为在家爸爸不让玩。徐兴武觉得这样下去不对劲,便改变了策略,和颜悦色地找东东谈心,想摸清儿子的心思。东东却软硬不吃,什么也不和父亲说。

一个周末,东东向老爸请假外出踢足球。由于担心儿子在外交上了“损友”,徐兴武便提出与东东一同去踢球。东东当时有些犹豫,徐兴武赶紧说自己在大学里可是校队的前锋,东东这才同意。

徐兴武宝刀未老,帮助东东的球队赢了那场比赛。东东兴奋地抱着自己的老爸,竟没大没小地嚷:“哥们,你还真行啊。”——代沟没有了。当然,后来父子之间的沟通也顺畅多了,儿子肯听老爹为他出的主意了。

然而,网游当道、国足又不争气,现在好多孩子根本不玩足球了,想以上面故事中的老徐为榜样,也苦于没找到和儿子共有的爱好。

分析一下问题的实质,尽管爹还是这爹,儿还是那儿,但是代沟的问题可以转化成“价值观不同的问题”: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成长岁月所属时代的烙印。我们这一代人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箪食饮水(吃干粮喝白水)长大的;他们这一代人是听着“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吃麦当劳、喝可乐长胖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将故事讲到能体现人物的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品质就戛然而止!

然而,这一代孩子从来没想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学过《纪念白求恩》,课文里有这样的一段: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为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着。

他们也学这篇课文,但是他们读过课文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病”?

你想想,你还在用自己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以及表达方式,梦想着孩子能接受你的精神,可能吗?

那怎么办?一句话:小子,我治不了你,还治不了我——我是说,你没法改变孩子这一代人的世界观,还改不了自己的方式么!

改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行呢?

我曾经学过清华大学的《如何写商业计划书》,书中教给我们:如果你想说服投资人投资给你的项目,你首先要让投资人知道投资你的项目,他能获得怎样的高额利润,接下来他才能有兴趣和你谈你的项目……

这个太难了,换个简单点的:美国人写过一本叫《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书,想教给世人学会主动——其实,这是一本为老板们写的教育员工主动为老板努力工作的教科书。我们来看它怎么说:世界会给你以厚报,既有金钱的也有荣誉的,只要你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什么是主动让我来告诉你,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

P28-31

序言

假如我是那个孩子的老师,他的人生将是辉煌的

——致家长的话

假如我是那个孩子(因网游自杀的张潇艺)的老师,那个孩子的人生将是辉煌的。

李人凤,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玩电脑游戏(单机版的、网络版的都玩)曾经玩到什么程度?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曾经是一只“迷途小羔羊”,曾经痴迷过一款叫《仙剑奇侠传》的网络游戏,还为这一款游戏写了一部《仙剑后传》。两年以前,他从师于我,现在的他,学习、锻炼、写作、游戏……生活很充实,对未来充满自信。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我合作写出了《走近网络,远离网瘾》一书,书中所涉及的一部分案例是他在观察我的教学中记录下来的,其中一篇《互联网时代“小精灵”的故事》是由他独立完成的。一个13岁上初中二年级的小男孩,如果没有那本游戏小说垫底,写三四百字的作文怕是也很困难,但因为引导得当,顺理成章地将孩子对游戏的痴迷,转换到写作上来,才有了孩子的今天。

关注网瘾问题的人,大概还记得,一个名叫张潇艺的13岁少年,因为玩网络游戏走火入魔,经过连续36小时在网吧里“鏖战失败”,最后走到自己家居民楼24层楼的顶楼,学着网络游戏中英雄飞天的模样纵身跳了下去……网络游戏真的就是让这个13岁的少年结束生命的唯一元凶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让这个本应该阳光灿烂的少年选择这样一条绝路呢?有!那个13岁的少年生前根据网络游戏写了一部同学们争相传阅的《魔兽小说》,可是,在同学们传阅的过程中被老师截获,老师因此批评他:“你真是个垃圾…。孩子的父亲撞见自己的儿子正在写小说,大发雷霆,夺过儿子生命般宝贝的小说撕了个粉碎。儿子的精神世界坍塌了,于是,老师和父亲对这个孩子的批评就写进了孩子留给父母的遗书中:“亲爱的爸爸妈妈,您的儿子是个垃圾……”

对比两个孩子,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爱好,同样因为喜爱网络游戏而爱上写作,教育引导的方式不同,结果是多么不一样。

假如我是那个孩子的老师,那个13岁少年的生命一定还茁壮成长在阳光下,他的人生将是辉煌的。

“帮主带带我,我武功不高”

——致年轻朋友的话

工作很没有激情的时候,我就上会儿《征途》,但我水平很烂,可是我人很谦虚,最常挂在口头的话是:“帮主带带我,我武功不高……”。可是,就是这种烂水平,我的学生从来都很佩服我,说我是他们所有老师中玩网游最牛的一位,是他们的网友中教书最牛的人。我有点飘飘然地带着我的学生们在《征途》上游戏,学业上奋进!

每次接受“网瘾少年”做我的学生的时候,我第一件事就是陪他一起“网游一番”,接下来,我就成了他的“盟友”甚至是“知己”。只有当学生把老师视为知己的时候,老师的教育理念学生才有可能接受。我从来就不相信那些不懂网游的戒除网瘾的专家们能让“网瘾少年”接受!那戒除的效果当然值得怀疑了。

“如果夫子再世,他也会用我的办法去教育那些痴迷网游的孩子的!”

别人肯定会说你怎么敢说“夫子再世…的话呢?

在我没有看到孔子收子路为徒的故事之前,我以为孔子当时的人,对孔子都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的,但也有敢“无视”他的教诲的。其中最“大不敬”的一位就是子路。孔子担任老师以后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他自己也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一天孔子走在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一副不良少年(两千多年前的“嬉皮士”)的打扮。当时孔子就主动跟子路说,你看起来很直爽,怎么不来跟我学习呢?

子路说何必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好,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子路认为自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资质很好(这子路太不识抬举!)孔子说,你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吗?子路立刻懂了,如果资质很好,再加上后天的磨炼,那可以有更杰出的表现,于是立刻拜师。孔子面对如此“大不敬”的学生,顺势引导,于是,那个两干多年前的“嬉皮士”的子路,就被夫子收服了。

当今互联网时代,那些被称作“网瘾少年”的孩子,为什么就不接受那些对他有益甚至是能救他于临渊的“逆耳忠言”呢?是因为那些孩子本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恗也”么?(这是夫子最经典的骂学生的话,但夫子骂的是他最得意的门徒宰予,他知道那学生能接受,且能以此“惊醒自己”,我猜,这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挫折教育”吧。)不是!而是我们做师长的压根就不了解我们的孩子能听进什么话!我们能不能从孔子收子路为徒的故事中反省自己的做法呢?我们能不能把“忠言”变得“不逆耳”呢?那些迷恋网游很深的孩子已经深深陷入那个不能自拔的泥潭,换句话说网游已经变成了孩子心目中的“神”,而你的“逆耳忠言”像一把利剑冲着他的“神”直刺过去,他当然不允许,轻者置你的“忠言”于不理,重者他会奋起反抗来捍卫他的“神”。我们用庸人的想法来揣摩夫子当时看到“嬉皮士”子路时的心理活动:“看你小子那身花里胡哨的打扮,一看就不是好孩子,谢天谢地,他不是我的学生…但夫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你不是头戴羽毛,自诩为“资质非常好的南山竹”么?那我也拿羽毛和南山竹说事,于是,一副“不良少年”模样的子路,乖乖“投降”。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印度、尼泊尔一带的常用问候语:“Namaste!”中文意思是“我心灵中的神问候你心灵中的神”,然而,我们面对那些迷恋网游很深的孩子时,我们总举着“戒除”的大旗,孩子们看见我们这种态度的第一时间里,就心生反感和敌视,于是两代人心灵中的神就打了起来,你的教育理念怎么能灌输给孩子呢?

当今国内戒除网瘾的专家们有几个能和孩子拿“网游”说事呢?所以“戒除网瘾”就变得困难,甚至是不可能!

我曾经借夫子收子路的办法,帮助很多“网瘾少年”摆脱网瘾的困扰,在这里我向所有的孩子承诺:孟老师从来不反对你玩网游,甚至还可以和你们一起在《征途》上PK一番,只是孟老师“武功不高”,你可要手下留情。

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青少年网瘾预防工作的人,我心中一直秉持的工作宗旨是“把网瘾少年教育成天才”。

孟子悦

2008年4月

后记

听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先生最近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兴奋异常。我在教育“网瘾少年”时常用的“顺势、同向、同速的以网游治疗网瘾”的做法尽管有奇效(时间、实践已证明),但因为是一种“小人物”的创新,有点像“民间偏方”,所以,“责任自信度”(牛根生在演讲中用到的一个很了不起的词“中国人的责任自信”)不坚挺,听了牛根生的演讲,自信“很牛”!为啥?

只因为牛根生在演讲中说的这一段话:最近60年,我把前30年看作“虚数”,后30年看作“实数”。为啥?前30年有“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外斗修帝主义,内斗地富反坏,直斗得天昏地暗,是非难辨,人身不保,生产力的创造自然也就退居“二线”了。后30年虽有竞争,却没“斗争”,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空前解放,我们成为全世界最为耀眼的一个“增长极”!下一个30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怎么处理?“和谐”才是硬道理。

老牛是“用牛奶来强壮中国少年”的人,他用“和谐”的理念带领着蒙牛开创未来,你是谁?我是谁?我是提出“用中国功夫拯救中国网瘾少年”理念的人,我是用“以网游来治疗网瘾”的办法救治网瘾少年的一位女教师,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最“和谐”的、有效的救治“网瘾少年”的办法。目前,父母面对染上网瘾的孩子采用的办法是“哀求”或者“斗争”,救治“网瘾少年”的机构用“戒除”的办法:大人们说着孩子反感的话,孩子们说着大人们根本就听不懂的“网游专业术语”,如果和谐、有效纯属偶然,失败、甚至是孩子越来越逆反才是必然。

怎样才能和“网瘾少年”和谐顺利地“接轨”呢?只有通过“网游”这个孩子痴迷的事物入手,你才能找到通往孩子心灵深幽之处的“曲径”,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接下来你才能引导那个迷途的孩子走回正道。

“和谐”才是硬道理!

书评(媒体评论)

“网瘾很可怕,那就别让我们的孩子变成‘网瘾少年’——预防网瘾从今天开始:少女网恋更可怕,那父母就要为自己的女儿保驾护航——您应该怎么办呢?打开这本书,它会告诉您简单、易行,更关键是孩子能接受的办法!”

——家长推荐

孟老师从来不反对你玩网游,甚至还可以和你们一起在《征途》上PK一番,只是孟老师的“武功不高”,你可要手下留情。

——作者如是说

站在理性的高度看待网络游戏,玩的时候拿得起放得下,学会自我管理并接受家长的监督,才是远离网瘾的保障。

——曾经的“网瘾少年”如是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