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铁凝、张抗抗、冯骥才、舒婷、迟子建、陈祖芬、池莉、吴冠中、从维熙、肖复兴、余华、韩少功、王充闾、王宗仁、刘长春、裘山山、潘向黎、赵瑜、洪烛等我国当代最有名气的作家的优秀散文100篇,是中国散文学会和年选主编红孩2006年对全国散文爱好者的特别奉献。该书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06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红孩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铁凝、张抗抗、冯骥才、舒婷、迟子建、陈祖芬、池莉、吴冠中、从维熙、肖复兴、余华、韩少功、王充闾、王宗仁、刘长春、裘山山、潘向黎、赵瑜、洪烛等我国当代最有名气的作家的优秀散文100篇,是中国散文学会和年选主编红孩2006年对全国散文爱好者的特别奉献。该书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 内容推荐 本书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精选了铁凝、张抗抗、冯骥才、舒婷、迟子建、陈祖芬、池莉、吴冠中、从维熙、肖复兴、余华、韩少功、王充闾、王宗仁、刘长春、裘山山、潘向黎、赵瑜、洪烛等名家作品为代表的优秀散文100篇,是中国散文学会和年选主编红孩2006年对全国散文爱好者的特别奉献。 目录 第一辑 美文之美 1冬日见胡杨 2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3车轮滚滚 4莆田的魅力 5台风记 6有多少东西可以穿透生命 7草木 8我找到了那片风景 9雪绒花 10菜花黄,疯子忙 11手语 第二辑 苍生之情 12搂地毛的风险和冒风险的农民 13在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14期待 15好想当面叫一声:父亲 16十指连心 17父亲老沈 18有多痛,就有多快乐 19儿子如书 20远处,那一盏灯 21兰香时,你来过 22王勇 第三辑 城市之声 23童话是怎样开始的 24比花草更需要呵护 25怀揣植物的人 26春天2006 27皇城根儿的记忆 28西总布胡同甲五十号 29两城之距30带着告别的生活上路 31西塘背影 32一座盲人瞎马的城市 第四辑 凭海之悟 33大地震给我留下什么 34“体胖”与《宽心谣》 35不仅仅是左手 36关于跌跤的十八点思考 37好的东西,都是不变的 38复杂对单纯的怀念 39比水还淡的浓茶 40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 41那些你不知道的幸福 42不要在贫穷面前说出你的名字 43水平面 第五辑 生活之真 44谒铁托墓 45初做县太爷 46牺牲 47楚雄的短信息 48我们这些小老百姓 49一个小业主的遭遇 50我胖故我在 51天凉 第六辑 文化之光 52鲁迅的别样风景 53赵丹 54随缘的收藏 55西安的隐士 56天上人间 57走近林和靖 58圆明园的叹息 59天下知己 60收不住的《夜宴》 61时间是一条无岸之河 第七辑 生命之畏 62老虎到哪里去了 63可可西里小木屋 64青海湖畔说危羊 65黄河岸边的喜鹊 66一头猪的素描 67走近金丝猴 68虫与虫谣 69一九九二年的暴力 70后院儿来客记 71三十七号 第八辑 岁月之河 72独饮 73雨湿神州望故乡 74书祭 75我的第一份工作 76天赐童年 77留住岁月的记忆 78呼兰河畔觅萧红 79一座永远年轻的学校 80斯坦利公园的老兵 81棉花,棉花 第九辑 精短之韵 82路 83小桥流水 84我的父亲 85享受天真 86丹麦无童话 87青藏路边的野花请不要采 88那条小路是我踩出来的 89心灵的等级 90别踩疼了雪 91豆豆的记号 第十辑 田野之风 92还乡杂碎 93在我们深邃的民间 94没有消失的风景 95父亲和他的水田 96水的记忆 97母亲的空中菜园 98长寿村听泉 99站在绿阴下 100谁都想留住些什么 试读章节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这些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的雕像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那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 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 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 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 我想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载2006年9月12日《文汇报》) 【一句话点评】 散文写作既是叙述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一篇好的散文,往往不在于告诉人们看到了什么,而恰恰在于你对生活发现了什么,哪怕是一点点,也会提升你的文学品质。 P6-9 序言 选择的理由 ——《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序 红 孩 这是我担任主编的第四本散文年选。熟悉本书的朋友,一定会有几个新的发现:一是出版社变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改成学林出版社;二是本书过去由我和王宗仁共同主编,现在成了本人独立主编;三是在每一篇散文的后边,都附上了我的“一句话点评”。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中国文联出版社一直是我所看好的一家文艺类出版社,他们过去对我很支持,先后推出由我主编的《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作品集》、《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丛书》(6卷),并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推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D0篇》年选,在全国散文界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但是,由于许多客观的原因,2004年和2005年两度年选都在年中才得以出版,虽然销售数量仍然比较高,可许多读者还是有意见,希望能尽早地见到此书。作为编者,我深知读者对中国散文学会和我们个人的信赖,在市场上先出现七八个选本的同时,依然期待我们这本。在此,我们除了感动和歉意还能说些什么呢?唯一能做的,就是进一步编好这本有特色的年选,同时配合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出版,尽快同读者见面。当然,仅以这样的一个理由,就让我考虑更换出版社,肯定不行。那样,我就对不住文联出版社的各位朋友了。 选择学林出版社,在我看来是有缘分的。2005年年底,经友人中间推荐,我应学林出版社之邀担任《零距离——名家笔下的灵性文字》大型散文丛书的主编。我以为,以我的学识、资历,无论如何是不敢担此重任的。但经过与出版社的编辑、总编和社长的多次交流,他们还是力主我来挑这个大梁。2006年5月和8月,在我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这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套散文大系(10卷本,收入1000名作家的1000篇散文)如期面世,很快在出版界、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引起关注。同时,也由此真正地向社会发出一个声音:学林出版社不单做学术、社科类的图书,也做文学类、文艺类图书。此前,学林出版社曾做散文随笔类的“新视觉”书系,尽管已初具规模,在圈内小有名气,但像“零距离”这样的规模、声势还远没有达到。不难看出,学林出版社是想以此为契机,以求拓宽出版范围,加快图书市场的产业化。 对此,我感到很快乐。我的选择已经不知不觉地和出版社的改革进程联系在一起了。什么叫改革,改革就是做事。做事的人,总是忙碌的。本来,我想这套书编完了,跟学林出版社的合作就可告一段落。想不到,出版社的领导又邀请我策划主编“女人坊”文学系列丛书。2007年1月,“女人坊”第一辑“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响亮出场。说响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收入第一辑的五位女作家,个个都是大名鼎鼎:铁凝、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由于她们分别担任着中国作家协会和省市作家协会的主席、副主席,因此图书出版后,很多朋友把这套书戏称为“主席丛书”。我说“主席丛书”就“主席丛书”,它可以充分说明出版社和我本人在当今中国文坛的人气还是不错的。二是这套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大方,女作家们的庐山真面目赫然于上,给人以难以名状的亲切感。有了这两套散文丛书的合作,再加上他们过去的“新视觉”书系,不用多说,学林出版社做文学类(重点是散文类)图书的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将《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放到学林出版社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现在,由我策划、主编的第三套散文丛书也已经开始,我相信读者一定会喜欢。 关于这本书从2006年度起由我一个人主编,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和王宗仁都在中国散文学会担任领导职务,自2001年起已编了三个选本。王宗仁除与常务副会长周明编另一本年选《中国年度散文排行榜》外,他自己还在担任《中国年度军旅散文》的主编;另一是我在学林出版社做散文图书的策划、主编一直是由一个人完成,为了保持这个程式,就只好如此。再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王宗仁是我的老师,他待我有知遇之恩。2007年我年届四十,人到了这个年龄,自然应该独立门户了。否则,会被人视作没出息,长不大。 至于为什么从2006年度起,我选择以“点评本”的形式主编《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其想法是:第一,当下的年度散文选本有八九本之多,各有特色,我选100篇,定位在“最喜爱”,当然,我说的最喜爱,是指在我的目力所及的范围,所选的作品,大体上代表着我的散文观;第二,一篇散文入选一个选本,自然有其入选的理由,对读者而言,通过入选的作品,就可以看出选家的追求、标准,但读者当中也有相当多的人,对一篇散文究竟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并不知晓,他需要有人提示,特别是写作之外的朋友,如大中学生;第三,我从事散文批评多年,有相当多的朋友给我以支持、关注和鼓励,也有少部分朋友不同意我的某些观点,他们很希望跟我讨论、争鸣,以至寻求跟我作当面的交锋,我认为这都是正常的;第四,由我来担任主编的“女人坊”第一辑出版后,很多朋友看了我编的《铁凝散文精品赏析》一书很喜欢,希望我在编年选时,最好在文后也能来几旬点睛之笔,那样,既可以增强对本书的阅读效果,同时,也可以同其他选本有明显的区别。基于以上几点,我觉得可以考虑,便拿出时间认真地去做。说实话,这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其个中辛苦只有自己才知道。当然,点评的过程,也是一次快乐的学习过程。就目前这个样子,“点睛”自然谈不上,沾边达意我想还是能做到的,只是委屈了朋友们。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界批评指正。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编选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有个别作者没有找到通讯地址,望看到此书后请及时与本人联系(E-mail:honghail967@sina.com),以便及时邮寄样书及稿酬。 2007年3月于梨花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