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娄芸鹤,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副教授;复旦大学民族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实践现状与问题、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政策与知识产权、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化经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动漫及新媒体发展等多个领域,并在《膝望》《半月谈》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了《民族元素再创造与国家文化安全》等观点评论文章;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了《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科学与艺术对产业融合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再造》《公共文化“内容体系”建构思考》《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峇峇”文化——亚洲文化融合活标本》《同盟会何处安魂?——新加坡百年华人公墓面临迁移》等多篇学术研究成果。同时,在文化产业体系规划、数字内容产业研发及应用、数字产品/服务开发、项目策划及执行、文化活动策划与推广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现主要关注民族文化元素的现代知识产权转换,以及以此为核心资源进行地方及区域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文化产业体系规划、设计、实施与研究等相关工作。 目录 第一篇 课题导引篇 第一章 “民族元素再创造”课题的提出 第一节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数字信息时代背景 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背景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四、其他背景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视角 一、基于文化政策及相关理论 二、基于文化产业实践及相关理论 三、基于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族元素”概念界定 二、“民族元素再创造”命题释义 三、“数字内容产业”概念分析 第二章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节 课题研究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目的 第二节 课题研究意义 第三节 课题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历史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篇 命题建构篇 第三章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思考 第一节 “民族元素再创造”的必要性探讨 第二节 现代知识产权视角的新思考 一、提出“民族元素再创造”是历史责任的体现 二、提出“民族元素再创造”是现实性的综合思考 第四章 基于信息时代国际文化贸易特征的思考 第一节 国际文化贸易规则 一、遵循国际公约 二、文化例外 三、实践促动规则更新 第二节 信息时代国际文化贸易的特征 一、精神情感——文化产品的价值来源 二、数字内容——文化贸易的核心产业 第五章 基于文化多样性保护原则的思考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背景审视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文化全球化的审视 第二节 “民族元素再创造”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一、“民族元素”——文化多样性的标志 二、“民族元素再创造”——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第三篇 时空条件篇 第六章 信息时代作为技术背景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新力 第二节 数字技术与“民族元素再创造” 第三节 数字传播与现代生存方式 第七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功能指向 第一节 以“民族元素”为核心建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体系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民族元素再创造”的“培养基” 第八章 国家文化安全作为价值原则 第一节 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元素再创造”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文化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四篇 策略机制篇 第九章 探讨“民族元素再创造”策略机制的意义 第一节 有利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 一、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二、有利于提高民众对“民族元素再创造”的参与程度 第二节 有利于科学与经济价值的提升 一、有利于科学价值提升 二、有利于经济价值提升 第三节 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活化和保护 二、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国际化发展 第四节 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原则 第五节 有利于以时政成果重塑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中国立场 第十章 国家文化政策对“民族元素再创造”的引导原则 第一节 国际性和前瞻性原则 一、国际性原则 二、前瞻性原则 第二节 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第三节 时政性和实践性原则 一、时政性原则 二、实践性原则 第十一章 “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架构及运行 第一节 “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的架构设计 一、“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的架构设计特点 二、“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架构设计的机构组成 三、“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架构设计的机构职能 第二节 “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自证式申请和公开评审机制 二、项目实施机制 三、知识产权成果确认 四、资金募集和利润分配机制 第三节 “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假设性应用案例 ——以苏州桃花坞年画为例 一、苏州桃花坞年画基本概况 二、苏州桃花坞年画“再创造”引导过程演绎 三、苏州桃花坞年画产业化开发构思 第五篇 政策解读篇 第十二章 国家文化政策的引导性与政策目标指向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实践概览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精神概述 二、关于文化产业的争论 三、国家文化管理职能转变 第二节 中国国家文化政策制定的目标指向 一、承续民族精神理念 二、提高民族文化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三、前置性实践与示范 第十三章 透视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政策的引导轨迹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引导策略梳理 一、英国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引导策略 导语 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数字技术、国际文化贸易与民族元素再创造的关系进行论述,意图阐明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并不是真正的民族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关于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竞争命题的论述,亦是进一步说明发展、安全和竞争力都来源于一种豁达的情怀、一种健全和健康的民族心态和精神,应把全球化转化为一种外在的机会和推动力,把民族文化再创造的内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开阔民族文化的视野,借鉴、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优秀文化,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珍贵品质,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人类发展方向而肩负起大国之责任。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论述文化政策视野下的”民族元素再创造”概念界定、内涵及其相关性问题,探讨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文化政策制定的目标指向、原则、策略和实践模式等对于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路径选择的影响,对于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呈现方式的影响,以及对于如何增强民族创造能力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基于国内外政策实践成果,积极探讨国际知识产权新规则的建立,进而保护我们目前可能处在优势地位的民族元素资源。 本书以数字内容产业的信息和数据等资料为论据,首先,基于经济全球化核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的视角、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原则,基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等,明确提出“民族元素再创造”是数字技术时代新的命题:其次,从信息科技发展与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国际文化贸易与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等方面,对影响“民族元素再创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再次,以数字内容产业为例,辨析国内外文化政策制定原则、实施路径、实践结果,透过中外文化政策对于“民族元素再创造”的不同引导轨迹,探讨文化政策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引导作用,明确指出中国政治主体在文化政策制定和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目标设定、文化与经济价值观念引导要有全面、系统、深刻的认知;最后,在此论述基础上,提出了建构可以增进中国“民族元素再创造”动力的国家文化政策引导策略的相关建议,尝试设计国家文化政策“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的架构及基本运行机制,探索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政策制定策略、原则与政策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