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七章,分别讨论了:宽式国际华语的性质与标准;新加坡华语的定位与规范;语言能力的几大模块及其不同的习得与学习方式;新加坡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自然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码解读和知识匹配;汉语‘性’缀词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形式;语言与语言研究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书本所收内容基本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汉语的国际地位以及国际化了的汉语的性质和标准等语言规划问题,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母语、外语和双语的教育问题”这些领域上的观察和思考。
前言
第一章 宽式国际华语的性质与标准
1.1 华语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化进程
1.2 英语的经验
1.3 华语运用域的层次
1.4 “宽式国际华语”的性质与标准
1.5 “宽式国际华语”新理念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新加坡华语的定位与规范
2.1 新加坡华语的定位问题
2.2 新加坡华语的规范问题
2.3 用“鸟笼政策”处理新加坡华语的“特点”
2.4 结论
第三章 语言能力的几大模块及其不同的习得与学习方式
3.1 语言能力的分解与描述
3.2 性质不同的语言能力
3.3 不同语言能力的不同“习得-学习方式”
3.4 母语的习得跟其他无师自通的生物行为的相似性
3.5 语文的教学内容、先后次序和方式方法
3.6 能力培养、知识教育和语法学流派
第四章 新加坡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
4.1 新加坡的基本国情与语言规划
4.2 新加坡语言教育的总体评估
4.3 问题及其成因
4.4 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五章 自然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码解读和知识匹配
5.1自然语言的生成机制与理解机制
5.2自然语言交际过程中信息的“损耗”与
“重建”
5.3知识匹配及其超前性
5.4超前知识匹配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
5.5结论
第六章 汉语“性”缀词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形式
6.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6.2形容词+性
6.3名词+性
6.4动词+性
6.5数(量)词+性
6.6“性”缀词和词缀“性”的语法属性
6.7主要结论
第七章 语言与语言研究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7.1民族语言的个性与人类语言的共性
7.2语言研究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