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荔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梁启超这位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有着深厚的家学底蕴。他以不断奉献心血才华的济世精神,叱咤政坛,潜心学问,光遗留下来的著作就有1400多万字。更使人惊叹不已的是:在忧国忧民、投身社会、匡国济世、勤奋著书的同时,他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的孩子个个成才。他的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仅他的子女中就出了三个科学院院士!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垢,看一看他的子女们成才的经历,就会知道他的满门英杰决不是偶然的。

内容推荐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他叱咤政坛,潜心学问,仅遗留下来的著作就有1400多万字。在忧国忧民、投身社会、匡国济世、勤奋著书的同时,也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的孩子个个成才: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九个子女中出了三个中国科学院院士。该书作者吴荔明是梁启超外孙女,以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事例,详细追溯了梁启超子女们的非凡经历。

目录

严父慈母舐犊情深

1 公公梁启超——我心目中的“趣味主义者”

 公公眼里的“学问”与“人生”

 被误割了好肾

 “自有勋劳垂学史”

2 “我唱君和,我揄君扬”——公公和婆李蕙仙

 清朝礼部尚书的堂妹

 “怡堂书室”中的新娘

 任公的闺中良友

3 记忆中的温馨形象——我热爱的婆王桂荃

 梁家“极重要的人物”

 全家感情凝聚的核心

4 东瀛岁月

 “割慈忍泪出国门”——逃亡中的梁启超

 “羁泊非所叹”——“双涛园群童”素描

5 家书抵万金——梁启超精心雕塑群童

 “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

 “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6 故居风雨话当年

 津门旧居掠影——老楼

 “按图索骥”饮冰室——新楼

7 北戴河的笑声——全家欢聚,其乐融融

 梁启超四游北戴河

 梁启超妙笔下的避暑生活

 思达印象中的海滨趣事

8 香山脚下亲人眠

 青山翠柏中的梁墓

 “母亲树”的故事

满门学子成就非凡

1 子女个个成才——他们“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2 艺蘅馆主人——大姨梁思顺

 公公的大宝贝

 我的“妈姨”

 《艺蘅馆词选》与艺蘅馆主人

 公公的得意“赘婿”——周希哲(国贤)

 外交官的家庭生活

 公公宠爱的外孙(女)们

 与祖国共患难

3 谱写“凝固音乐”的人——二舅梁思成

 公公人格与名誉的继承者——“思成梁启超”l

 传奇浪漫的婚恋l

 一对爱吵嘴的“欢喜冤家”

 “刀子嘴豆腐心”的林徽因

 “把这只表‘红烧’了吧!”

 “梁思成成天乱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逸得太劳啦”——我眼中幽默的二舅

 大屋顶·老北京城墙

 二舅最后岁月的忠诚伴侣——林洙舅妈

 荣任“反面教员”

 不平常的追悼会

 功不可没的爱国学术权威

4 病榻上的学者——三舅梁思永

 青梅竹马心照不宣

 年轻有为的考古学家l

 抗战期间奔向大后方

 大病不惧,梁思永战胜死神

 雪中送炭,傅斯年仗义陈情

 再战病魔,胜利复员北平

 带病上阵,为新中国培养专家

 “皇帝探亲”,梁思永郊外养病

 患难夫妻,李福曼无怨无悔

 “我奋斗不了啦!”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

5 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我的妈妈梁思庄

 公公的小宝贝:阿庄

 罗曼蒂克的吴鲁强博士

 学成归国,有情人终成眷属

 短暂的幸福,终生的思念

 悠悠人生路 依依母女情

 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

 “我是一个压不扃的皮球”

 忧国忧民心欲碎

 “梁氏姐弟还乡团”

 一百多人次为她值班

 六百多人的纪念大会

 她长眠在父母的怀抱里

 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行者——纪念梁思庄先生诞辰周年

6 默默奉献的达达——五舅梁思达

 特殊的家庭教育

 梁启超与《双松图》

 “居处恭轨事敬与人忠”

 美丽贤惠的五舅妈俞雪臻

7 “燕京三杰”之一:司马懿——五姨梁思懿

 从进步学生到地下党员

 “你要去的地方是充满希望的”

 伴夫携子,报效祖国

 “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

8 投笔从戎的“老革命”——六姨梁思宁

 沦陷区是人间地狱

 笑别慈母投奔革命

 惊心动魄的金华一周

 “新四军也是一个大学校”

 有人情味的六姨丈章柯

9 中国第一代“驯火人”——八舅梁思礼

 老Baby(老白鼻)——公公的心肝宝贝

 聪明淘气的“八老爷”

 游子离家海外苦读

 梁启超没有遗憾了

 报效祖国,梁思礼百折不挠

 埋头耕耘,八舅成了火箭导弹专家

 “洋博士”梁思礼和“游击队小鬼”麦秀琼

10 梁启超一家三代的燕大情结

 梁家的燕大人

 “中国化”和“国际化”的一流大学

 美丽的燕园

 “燕大一家”——燕园的孩子爱燕京

 钟亭和铜钟——燕京大学全校晨昏定省的校钟

 托儿所和“磅磅阿姨”

 “夹罗卜干”和“Rmona”——燕园里浪漫的爱情

 Christmas Eve报佳音

 临湖轩的小客人

 主日学和烛光晚会

 搬家大王郭胖子

 电话接线员帮我找妈妈

 有趣的“娃娃亲”Wedding

 家庭小电影

 小小音乐会

 美丽的“和平女神”

 儿童剧《表》

 “解放军来啦!”

 燕京精神永存

11 艰难的祖国之恋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我有一个很风趣、很有人情味的外祖父,他叫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我应叫他公公。虽然公公于1929年就已去世,我从未见过他,但是在我心目中他长得很帅,风度翩翩,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他。

上中学时,学了中国历史才进一步了解了梁启超是什么样的人物,知道他是著名的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从小受父辈悉心教育,“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有“神童”之称。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名列第八。之后,目睹清朝腐败,外国侵略,中国面临亡国危险,他满腔义愤,一心救国。他认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墨守祖宗成法”是荒谬的,只有改革才是“立国之元气,致强之本原”。1895年他和康有为一起,组织“公车上书”。他主办《时务报》,著《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办湖南时务学堂等,竭力用西方资本主义之法来维新救国,促使广大知识分子的觉醒。他大量介绍西方学说,直接或间接地“陶铸国人之精神,冶炼国人之灵魂”,对长期闭关锁国知识窒息的中国人来说,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尤其是爱国的青年们。当时他的文章、言论、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郭沫若在((自传》中写道:“梁任公的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那时的青少年“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作为政治家,他在历史上的功过已有很多论著给予评说。同时他又是一位勤奋的思想家和学问家。他平均每天能写五千字,下笔成章,不必修改。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内容无所不包,只花了15天就完成了。他只活了短短的56岁,却是著述最多的一位学者,他的著作数量超过了在他之前的朱熹、王船山等人。他一生写下了一千四百余万字的著述,广涉政治、经济、教育、哲学、佛学、文学及新闻等各方面,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笔丰硕的遗产,已有许多学者发表了各种文章,进行了系统研究。

公公的性格非常鲜明,历史学界对他的评价是,他的优点缺点都很突出,是近代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他富于进取心,学识渊博,聪明过人,极其敏感,而且才气过人,锋芒毕露,热情洋溢富于活力。他的文章一度风靡天下,以至当时各阶层人士,都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他的文章气势一泻千里,笔端富于感情富有魔力和魅力,他勇敢、自信、率直、豁达,他敢于淋漓尽致地发表每一个意见,因而正像他在答《和事人》那篇文章里所说的:“反抗于舆论之最高潮,其必受多数之唾骂,此真意中事。”他把这当做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他落落大方,他一生中曾与许多人激烈争论,如康有为、章太炎、杨度、孙中山等,但从不记私仇,从不斤斤计较于个人恩怨而纠缠不休,不以政见不合影响自己对他们的个人关系和评价。

他对自己的缺点也颇有自知之明:“吾生性之长短,吾最自知之,吾亦与天下人共见之。故自认为真理者,则舍己以从;自认为谬误者,则不远而复;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吾生之所长也。若其见理不定,屡变屡迁,此吾生之所短也。”当然,他的一生中稳定不变的另一面就是:爱国之心未变,立宪之志未变,新民之道未变。

梁启超性格很风趣,热情好动,他的风趣体现在他的全部生活之中,他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这篇演讲中有一段风趣的论述:“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的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消耗而有余。”  他的确是“除了睡觉之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的活动”。外婆(我们称为“婆”)王桂荃曾讲过公公的趣事,一次他下班坐包月车回家,一路上专心地酝酿一篇文章。回到家时,文章腹稿已成,烟头却把棉衣烧了个小洞,他自己一点没察觉。我小时,公公的听差曹五告诉我:当公公在书房写作时经常是左手拿着茶杯饮茶,右手拿着毛笔写字,若想起一件事情杯笔不放,叫声:“来人啊!”等在门外的听差应声而入,他交代好事情后,立即继续写作,可见他一生那些大量的著述都是他抓紧一分一秒积极活动的成果。

公公粱启超很重感情,富有人情味,他的整个人生观贯穿着“爱”和“美”,他在文章《人生观与科学》中写道:“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内容,此外还有一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表出来的方向很多,内中最少有两件的的确确带有神秘性的,就是‘爱’和‘美’。”他对师友和家人都有挚深的情意,婆李惠仙子1924年去世,他悲痛万分,当即撰《悼启》一文回忆了婆的生平美德。次年又撰《祭梁夫人文》,以极悲痛的文笔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对妻子的爱和悼念“呜呼哀哉!自君嫔我,三十三年。仰事父母,俯育儿女,我实荒厥职,而君独任其仔肩。一家之计,上整立规范,下迄琐屑米盐,我都弗恤;君理董之,肃然秩然。君舍我去,我何赖焉?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傍徨!呜呼哀哉!君我相敬爱,自结发以来,未始有忤。”婆葬在北京卧佛寺附近的山上,文中最后写道:

“有怀不极,急景相催。寒柯辞叶,斜径封苔;龙蛇素旎,胡蝶纸灰;残阳欲没,灵风动哀;百年此别,送君夜台。尘与影兮不可见,羌蜷局兮余马怀——五里一反顾,十里一徘徊。呜呼!人生兮若交芦,因缘散兮何有?情之核兮不灭,与天地兮长久。碧云兮自飞,玉泉兮常溜。卧佛兮一卧千年,梦里欠伸兮微笑。郁郁兮佳城,融融兮隧道,我虚兮其左,君宅兮其右。海枯兮石烂,天荒兮地老,君须我兮山之阿!行将与君兮于此长相守。呜呼哀哉!尚飨!”这一年公公的精神生活真是痛苦到万分,他生平最讲乐观,最讲趣味,此时却不能自胜了,五年之后的1929年,公公去世,与婆合葬在一起,实现了“我虚兮其左,君宅兮其右”的愿望,与婆李蕙仙“于此长相守”。P3-9

后记

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已是众所周知。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不但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成功地把自己9个子女教育成出色的人才,其中有3位中科院院士,他们分别是建筑、考古、火箭专家,有社会活动家,有投奔新四军的女战士,有爱国军官,也有默默奉献甘当绿叶的专门人才。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奋斗史,但每个人都是成功者。梁启超对每个子女都充满了父爱,透过他写给子女们大量感人的信,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极有责任感极出色的父亲。梁启超夫妇和孩子们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他们彼此是知音,每个人都宽容大度,能够化解一切矛盾。但父亲的“光环”并没有保护他们,他们经历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一切苦难,但他们都能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笑对人生,这就是梁启超对儿女们的珍传。

当我写他们的时候,仿佛时光在倒流,我又回到了儿时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当我回忆起(外)婆王桂荃那忍辱负重的一生,二舅思成那苦涩的诙谐,三舅思永那强忍着病痛顽强地拼搏还把爱送给别人,妈妈思庄那外柔内刚,笑对不幸的人生等等情节时,我会因想念他们,一个人坐在屋里泪流不止。我恨自己那时的无知幼稚,为什么感觉不到这么珍贵的感情,我也后悔那时我那么不耐烦听妈妈讲家里的老故事,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般规律;成年或老了以后才明白什么是最可贵的。

我出生时公公早已去世,因此和我的同龄人一样,梁启超对我来说是一个历史人物。我没有见过他,只能从长辈的回忆中得到他的印象,但亲人的回忆有其独特的一面,我特别尊敬他,更爱他那乐观风趣的性格,这就是一种血缘亲情吧?

我和舅舅姨们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算长,但在这个大家庭中相对别人还是比较多的,我和他们每个人都有些小故事,这得益于妈妈在他们兄弟姐妹中得天独厚的位置——她正好居中,从小就是上面的兄姐和下面的弟妹们感情的桥梁。当我爸爸去世后,他们都对我们母女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在我写这本书时,回忆起来感触越来越深。是他们的爱使我这自幼丧父不幸的孩子得到了幸福。我有幸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有这样慈爱的公公、婆和舅舅、姨们。更有幸有这样一个最亲爱的好妈妈。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位非凡的父亲,培养出一群优秀的子女。

这本书是由《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我的妈妈梁思庄》(《人物》1985年第2期)和《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民国春秋》1991年第1、2期)两篇文章扩展而成。1981年4月,我正在洛阳野外考察实习,妈妈在北大家中突然病倒,得的是脑主动脉栓塞,虽大力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她从此失语,智力丧失严重,只有幼儿的水平,偏瘫卧床不起。我离家出发去实习时,妈妈还高高兴兴地送我到门口,谁能想到我回来时她竞一个字都不会说了。每天,我一个人对着妈妈说呀说呀,不知她懂了没有,更不知她在想什么,也许她脑子里只是一片空白,我们就这样在无言的爱中相依为命地艰难度日。只有当我从床上抱起她坐轮椅时,她就用能动的左手搂住我的脖子,轻轻拍拍我的背,这就是她仅剩下的一点表达能力了,我知道她永远疼爱我!母爱是不要求任何报偿的,而我就是用生命也报答不了妈妈对我的恩情。我不能没有妈妈,只要她能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哪怕她什么也不懂,也是我的幸福。

我要在她活着的时候,把她坎坷的一生,把她生活中的幸与不幸,把她默默无闻地为我国图书馆事业所作的贡献写出来。虽然她已是一个瘫痪的老太太,但在她一生与命运的拼搏中,却是一个成功者,我应当把她介绍给人们。当我把妈妈的故事在电话中,告诉《人物》杂志编辑部时,立即感动了他们。老编审朱中文先生亲自到我家指导我,使我顺利完成了《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我的妈妈梁思庄》一文。一些人看了文章后给我来信或打电话,向妈妈致敬和问候,并希望我能再展开写细一些,但1985年后由于妈妈的病日趋严重,我无暇也无勇气再写什么了。

1986年妈妈去世了,我极度伤感地生活着,此时《民国春秋》编审王家鼎先生经人介绍向我约稿,希望我自己出题目,我久久无力答复,王先生不断来信,态度十分执著诚恳,我丈夫很感动,他提醒我要赶快回信,并替我想出一个题目:《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我很高兴,立即报给了王先生。当我进一步思索后,发现这是一个极难写的题目,把梁启超和他众多的儿女们,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写出他们各自独特的内心气质和人格趋向谈何容易?我只好硬着头皮,多方查阅资料,访问我在世的舅舅和姨。终于在王家鼎先生的不断鼓励和鞭策下,写成了《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文,发表在《民国春秋》上,《新华文摘》(1991)很快转载,大陆和台湾一些报刊也转载引用。

此后,很多人鼓励我写一本书,并有几个出版社想要出版。1992年我写了四万余字,由于种种原因停了笔。近几年来我对亲人们不断地回忆,更加深了我对他们的理解和敬爱。5年后的1997年我又提起了笔,我不可能全面写出他们每个人的情感历程、人生道路,但我尽量如实地写出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和他们大起大落的命运,写出他们历经苦难而又始终如一的祖国之恋。梁启超和他9个子女的经历,大概可算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典型缩影,如果能将其准确地反映出来,也许会有一定的价值。

我既非作家,又非文科出身,对历史文化及各方面的知识都很有限。但我倾注我的全部爱心和亲情,把我所爱的亲人们编织在一起,从我这个“小字辈”的视角写出这本书奉献给大家,愿亲人们觉得我写的像他们,愿人们通过他们的精神风貌及人格的魅力,了解一些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和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命运。

我在世的舅舅、舅妈、姨、姨丈们,还有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为此书提供了大量宝贵真实的材料及照片。

我最好的两对朋友,北大地质系魏绮英、沈石岩夫妇及金凤英、田昭一夫妇在“文革”恐怖的日子里,千方百计保护我的妈妈。魏绮英夫妇还冒着极大的风险替我隐藏了妈妈珍藏了几十年的老照片,使它们未遭浩劫,今天才得以与读者见面,这种患难友情,我将永世珍惜。

中国人民大学李光谟(李济之子)教授,提供了他从台湾带回的名人集体珍贵照片——1931年北平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仁欢迎蔡元培先生。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王■森教授提供了傅斯年给朱家骅的一封信,又特别寄来了梁思成、梁思永30年代在安阳考古现场的合影相片,都是极难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我在此对以上及所有帮助、鼓励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恳的感谢!

作者

1998年8月干北大蔚秀园

书评(媒体评论)

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人而无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