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高尔基作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高尔基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可以当做高尔基的自传。童年的悲惨遭遇,稍大一点流落他乡,复杂纷乱、五光十色的社会就是高尔基最好的课堂,就是他的大学。

《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内容推荐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的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

《母亲》中突出了“真理”、“理性”即马克思主义。作品通过弗拉索夫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这一真理。巴维尔接受马克思主义,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一起进行了摧毁旧世界的斗争,成为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目录

童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在人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

母亲

 上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下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试读章节

童年

第一章

我的父亲直挺挺躺在狭窄幽暗的小屋窗下的地板上,穿着一身白衣服;他赤脚的趾头怪模怪样地叉开着,平素温和的大手此刻默默地搁在胸前,手指也同样变了形。他曾满含笑意的两眼紧闭着,好像两枚黑铜钱,往日和善的面庞变成了铅黑色,咬紧的牙关泛出的微光使我感到很害怕。

母亲只穿了条红裙子,正跪在父亲身边,拿着我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黑木梳,将他那柔软的头发从额头向后不停地梳理着。她一直在低声嘶哑地嘟嘟囔囔,灰色的眼睛肿得好像要被大滴的泪珠所融化。

外祖母拽着我的手——她长得圆滚滚的,头和眼睛都很大,肉囊囊的鼻子十分可笑。她整个人都显得松软、朦胧、神秘。她也哭泣,不过哭的方式有些特别,似乎在为母亲的哭声伴奏。她全身颤抖,不住地想把我推到父亲的身旁去,而我却退缩着藏到她的裙子后面。我感到既恐惧又难受。

我从没看到过大人哭,弄不懂外祖母一直对我说着的话有什么含义:“去和爸爸道别吧。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他归天了,我亲爱的,寿限还没到,不到时辰就……”

我刚刚从一场重病中痊愈,生病时我的父亲——我清楚地记着那么尽心地在我身边照顾我,陪我玩。然而后来他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陌生的女人,也就是我的外祖母。

“您是走着来的么?”我问她。

“走不了,我是坐船来的。人在水面上没法走,小鬼头,”她答道,“我是从下面<下诺夫戈罗德[即高尔基市]的简称;俄语‘尼日尼’是‘下边’的意思,因此小孩子误认为外祖母是从下边来的。”

这听起来真好笑,让人琢磨不透:我家的楼上有几个大胡子深皮肤的波斯人,地下室里住着一个买卖羊皮的卡尔梅克黄皮肤的老头儿。你顺着楼梯就能骑着扶栏往下滑,如果摔了就会翻着跟头滚下去——这些我很熟悉。然而它们与水又有什么关系?看来是她全弄错了,都搞混了。

“您干嘛叫我小鬼头呢?”

“就因为你爱说大人话。”她笑着答道。

她说起话来非常亲切,快活且流畅。自从见到她的头一天,她和我就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此刻我只盼她带我走出这个房间。

母亲搅得我心烦意乱。她的泪水和悲嚎使我惊慌不安。我从没见她像这样过:通常她都是个严厉的女人,从不多说一句废话。她既干净又整洁,长得像匹大母马;她身体很结实,两只手特别有劲。然而此时,她浑身都鼓蓬蓬乱哄哄的,样子很难看。她的衣服被撕破了,原本梳得光亮如丝的头发,好像一顶头上的大帽子,现在也披散到赤裸的肩上,甚至揉到眼睛里,一条辫子垂在睡着的父亲的脸上摇摆着。

我在房间里已经站了好一会儿,然而她一眼都不瞧我,全神贯注地梳理着父亲的头发,不停地抽泣。

值班警察和几个面色黝黑的农夫向门内张望着。

“快点儿把他抬出来!”警察不耐烦地嚷道。

遮挡窗子用的黑色披肩,被风吹得像船帆一样鼓了起来。

记得有一回父亲领我去划帆船,忽然天空中响了一声霹雳。

父亲哈哈大笑,用膝盖夹住我,叫道:“没事儿,别怕,‘大葱头’!”

忽然间,母亲由地板上费力地爬起来,立刻又仰面躺了下去,头发披散在地板上,合着双眼,苍白的面孔变得铁青,和父亲一样紧咬牙关。

“锁上门——把阿列克谢弄出去!”她气喘吁吁地怒喝道。

外祖母一把把我搡到一边,冲到门口。“不用担心,好人们。”她叫道,“别管她!看在基督的份上,都走开吧!不是得了霍乱!是正在生孩子呢!行行好吧,好人们!”

我藏到黑暗角落的一只箱子后,从那儿能看到母亲在地板上翻滚呻吟,牙齿咬得咯咯直响,外祖母在她身边跟着爬着,温柔而快乐地念叨着:

“以圣父与圣子的名义!瓦留莎,尽量挺着点儿!圣母圣明,保佑……”

我被吓坏了。她们在父亲身边的地板上来回爬着,呻吟,叫喊,碰撞着他,而他却纹丝不动地躺在那里,好像在嘲笑他们。

就这样忙了很久。好几次母亲挣扎着站起来,结果又倒了下去;外祖母则像个巨大的黑皮球,在房子里滚出滚进的;突然,黑暗中传来婴儿的哭声。

“感谢上帝!”,外祖母喘着气说,“是男孩儿!”

她点燃了蜡烛。

我大概是在角落里睡着了,一点儿也不记得此后的情形。

我另外一个记忆是在一个下雨天墓地的荒凉一角;我站在粘脚的小土堆上,望着父亲的棺材被他们放进墓穴。墓穴底部满是雨水和青蛙——其中有两只跳到了黄色的棺材盖上。

站在坟旁的只有全身透湿的警察、两位手持铁铲的面色阴郁的农夫、外祖母和我。湿乎乎的雨点如同细碎的玻璃小珠子,不断地打在人们的身上。

“埋了吧!”警察吩咐道,说完便走开了。

外祖母又哭了起来,用披巾的一角掩着面孔。那两位农夫弯下腰,向墓穴扔下第一铲土。雨水哗哗地下着,两只青蛙开始朝穴壁上跳,可是被土块砸落到穴底。

“走吧,阿廖沙。”外祖母拍拍我的肩头说道。我甩开她的手,不愿意离去。

“唉,上帝。”外祖母叹息道,那声调也不知是在抱怨我还是上帝。她静静地垂着头,在那儿久久地站着;直到墓穴全都填平了,她依旧伫立在那儿。

两个农夫啪叽啪叽地用铁铲平着地。

这时刮来一阵风,把雨赶走了。

外祖母牵着我的一只手,带着我走过一片黑色的十字架,朝远处的教堂走去。

“你为什么不哭呢?”我们走出墓地时,她问我,“你应该哭呀。”

“我没想哭。”我说道。

“好吧,你要是不想哭,就别哭了。”她轻轻地说。

真怪,她竟然让我哭。我很少哭,只有在受了委屈时才哭——从来没有因为肉体的疼痛。父亲总是嘲笑我抹眼泪,而母亲则喊道:“你敢哭!”

在那之后,我们乘坐一辆四轮马车走在宽敞泥泞的大街上,街道两边是暗红色的房屋。

“青蛙爬不上来了吧?”我问。

“哦,它们爬不上来了,上帝保佑它们吧。”她答道。

无论父亲或母亲,都没有这么亲切而频繁地念叨过上帝的名字。

几天过去了,母亲、外祖母和我坐在了一条船的狭小船舱里。我刚出生的弟弟马克西姆死了,裹着缠有红布带的白布,躺在船舱一角的桌上。

我在箱子和包袱上坐着,从凸出的、令我联想到马眼的舱窗向外望去。窗外雾濛濛的,泛着泡沫的波浪不停地溅在窗玻璃上,有时会溅满整个舱窗。这时,我就会本能地跳到地板上。

“别害怕。”外祖母说,用她那温柔的手臂把我抱起来,放回包裹上。河面上灰雾茫茫,远方一片黑黝黝的土地,在浓雾中时隐时现。我们身边的所有东西都在晃动……只有母亲稳稳地站在那里,面无表情,两眼紧闭,双手枕在脑后靠着舱壁上。她的脸色阴沉、冷酷,旁若无人。她一言不发,好像换了一个陌生的人。甚至就连她穿的衣裳对我来说都感到很陌生了。

外祖母不时小声对她说:“瓦留莎,听话,你能不能吃点儿东西——就吃一小点儿……”

P2-3

序言

高尔基(1868.3.28—1936.6.18)英文Gorky·Maksim,全名高尔基·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童年》中所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斓的、沉重的难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其诚实的天才讲出来的一个悲惨故事。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这部作品就遵循了这样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对阿廖沙生活经历的客观描述,一方面写出了阿廖沙性格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广泛地描绘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的黑暗与罪恶,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全篇特别鲜明地表现了两种力量的冲突:一方面是小市民的黑暗、残忍和野蛮的风习,另一方面是俄国人民优异的精神力量——心灵纯洁,意志坚强,同情弱者,热爱正义,富于幻想,向往光明、幸福与合理的生活,为其实现孜孜不倦地努力。

《在人间》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一个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阿廖沙的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就是俄国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实写照。小说描述了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显示出这个少年对这种生活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从而创造出一个能干、求知欲很强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书中真实地描写了人民下层的严峻的、阴暗的生活,也描述这个来自下层的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这部自传小说获得了进步的社会活动家的好评。亚美尼亚作家希尔万扎杰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

《我的大学》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激励着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都不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母亲》一书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以上四书是高尔基作品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中的瑰宝。为了便于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收藏,我们将四书合集出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