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目前印度最大的宗教,信徒超过8亿,约占全国人口的82.4%。世界其他各地还有信仰者约3000万,算起来,印度教徒估计可占世界总人口的12%。至于我们熟悉的佛教,其信徒在印度只占0.77%。印度教也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教之一。我们都知道基督教已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自诞生以来,已经经过了2600年左右。释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6—前5世纪(前566一前4867),与中国的孔子大约同时。伊斯兰教的历史约近1400年。而印度教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也就是说,它已经有了大约3500年的历史。
印度教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宗教,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后,自外部带来的宗教。所以,谈印度教,就不能不谈雅利安人;而谈雅利安人的入侵,似乎也有必要说一下他们来到以前印度当地的情况,这就说到了所谓印度河流域文明。我们放下雅利安人这个话题以后再表,先谈谈早于它存在的这一文明。
一、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个世纪以前,即20世纪初期,一般看法还认为,印度的历史开始于吠陀时代。“吠陀”(Veda)是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而形成这一经典的时代,人们也就随之称它作吠陀时代,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一前700年左右。但是,20世纪20年代在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现改变了这一看法。从那以后数十年的考古研究工作,为人们展示出一幅发达的城市文明图景。它的存在远早于吠陀时代。
成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存在于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到前二千纪初叶,前后约600年。它是古代世界最优秀的文明花朵之一,包括的地域也十分广阔,北起萨特累季河(Sutlej)上游,南到坎贝湾,西起阿拉伯海的马克兰海岸(Makran Coast),东到恒河与亚穆纳河的交汇处,都在它的范围之内。在已经发现的数百处城市和村镇遗址中,最重要、最典型、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是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两座城市。
两座城市的周长均约5公里左右,都是由一座城堡和一个市区组成。前者建筑在6—15米高的人工土丘上,呈平行四边形。后者地势较低,但面积更大。城堡和市区之间隔有沟渠(人工河或一条大河的支流)。城堡内筑有防御工事,以及谷仓、公共浴室、会议厅、作坊、住房等。作为城市主体的市区是居住区。摩亨佐达罗的街道都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角相交,定位准确,而且大多数修得笔直,最宽可达9米。在主要街道上,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灯柱,供夜间照明使用。这些大街把城市划分成一个个小的街区,每个街区内又有很多纵横交错的小巷。城市建有统一的排水网,每个住户的污水都通过水沟排到街巷的下水道里。下水道连着巨大的涵洞,污水最后排入河流。城市看来是经过周密设计后才动手兴建的。房屋多用土坯或尺寸划一而又烧制得很好的砖块建成,有仅有两间屋的小住宅,也有占地广阔的大寓所,问或还有两层的楼房。房舍规模的不同亦透露出贫富不均的迹象。差不多每家都有水井和浴室。城堡内的大谷仓长45米,宽22.5米,高墙厚垒,十分坚固,其中的十字通道可以保证仓内有良好的通风。这里还有一座24米见方的圆柱大厅,带有长长的走廊和低矮的坐凳,是举行公共集会的地方。大公共浴池建在一个庭院内,长12米,宽7米,深2.4米。院子四周建有回廊。浴池底部和壁部的砖缝都灌了浆,后面还衬有隔水层,以防渗漏。一般认为这样的大浴池是供该城举行宗教活动用的。市民们在参加宗教仪式之前,可以在这里沐浴。在公共浴池的北面,还有8个独问小浴室,磨砖对缝,非常坚固。估计它们是给有圣职的人员准备的,其住家就在浴池顶部的二层楼上。整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虽然说不上艺术,但是非常实用。
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的商业十分发达。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等都是重要的贸易中心,同中亚、波斯、阿富汗、古吉拉特、南印度等地有着广泛的商业联系。进口的主要有金、银、锡、铜、玉石和大理石。出口的大宗是布匹。随着商业的发展,度量衡系统也变得完备和精确起来。这里的砝码一般用燧石、石灰石等做成,多是立方体的,间或也有圆形或圆锥形的。大的必须穿上绳子或金属环才能提起,小的则只有首饰匠才用得上。也发现过金属和陶制的秤盘,但没有秤。估计秤杆是木头做的,年代久远,已经朽坏了。考古工作者仔细地核查了这些砝码的重量,发现它们相当精确地构成了一个按1、2、4、8、16……这一级数递增的完备系统。
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已经有了自己的象形文字,它们大量见于印章、石板、铜板和陶器之上。在已经发现的3000多份铭文中,有的只有一个书写符号,有的多达26个。几十年来,专家们在解读这种文字上做了不懈的努力,然而至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获得圆满的成功,因此它仍旧是一个谜。可以确定的是;它的书写规则是一行向左,一行向右。印度河流域文字之谜一旦解开,我们对于这一文明的了解将会大大加深。
当时流行的宗教信仰,一般认为是以母神崇拜为形式的女性能力崇拜,这在西亚的古代文明中甚为习见。大量存在的小型女像说明了这一点。也有迹象说明这里存在着阳物崇拜。
我们还没有在工艺和美术上发现什么惊人之作,然而大量出土的印章还是雕刻得十分出色的,其中动物的形象尤其生动。各种小塑像和护身物也做得相当细巧。有一座青铜塑像风格独特。这是一个裸身舞女,左臂上的镯子直套到肩部,蓬松的发髻垂在脑后。她右手叉腰,左手搭在翘起的腿上,做出一副挑逗的姿态。有人推测她是寺院的舞伎,当时的中东就有这类女子。寺庙蓄妓也是后世印度教的一个突出特点。
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不少学者认为是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但也有人说是苏美尔人,或者是混居的原始澳洲人、地中海人及阿尔卑斯人。至于这一文明是怎样突然消失的,学者们做过各种各样的推测。一种说法是雅利安人的入侵给它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雅利安人受到这里繁华城市和巨大财富的吸引,从西北方侵入并毁灭了这一地区的文明。促使人们做出这一假定的主要根据,是在摩亨佐达罗发现过狼藉陈列的38具人体骨骼,上面有明显的屠杀致死的痕迹。同时,雅利安人在其圣书《梨俱吠陀》(Rgveda)中又一再提到他们曾经攻打过土著人带有高墙厚垒的城市;他们的战神亦即古代酋长因陀罗(Indra)是“筚的破坏者”,他“撕裂城堡就像岁月毁掉衣服一般”。但是这一假定目前还缺乏更有力的考古学证据。另外有人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并不是突然毁灭的。不是由于河流改道,就是由于长期缺雨,也许由于灌溉系统遭到破坏,或者由于过分砍伐森林造成了水土流失——总之,是某种生态环境上的原因使土地贫瘠下去,乃至变成沙漠,结果这里的人们放弃旧居,迁移到别处去了,比方说到古吉拉特,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不过,这也仅是假说而已,真正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同以后的印度教文明是有内在联系的,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Siva)的崇拜以及某些动植物的崇拜,都可能是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继承来的。
P31-35